孫運璿:一人而繫國家命運
孫運璿(一九一三~二○○六年),中華民國政治家、技術官僚、工程師,籍貫山東省蓬萊縣。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前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台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稱。他推行十大建設,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認為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是「台灣經濟的推手」之一。
從蔣經國布局說起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午,立法院院會準備召開行政院院長施政報告,八時五十分,平常都會提前抵達立法院的孫運璿院長還沒到,相關人員聯繫之後,傳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孫院長中風,正在榮民總醫院急救,狀況尚不明瞭。
原來,孫運璿在當日凌晨兩點多突患腦溢血,即送榮民總醫院急救,並在第二天進行手術。之後,因為術後病情不甚理想,且喪失了部分語言和行動能力,於是辭職。
孫運璿的中風,令全民十分震驚而哀傷,蔣經國總統更是難過,因為打破了他的接班布局。對孫運璿個人來說,是失去了繼續為民服務、建設國家的機會,對中華民國來說,卻是奏起命運轉變的序曲。
當時同時在陽明山召開的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於三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二日分別選出了第七屆總統、副總統,蔣經國連任總統,李登輝當選副總統;然而蔣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病逝,李登輝依憲法接任總統,並在二十七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中又接任了國民黨主席,從此黨政一把抓,使中華民國走入了「李登輝時代」,也步入了至今猶為動盪不安的時代,國運多蹇。一人能繫國家命運之隆衰,也正是孫運璿命運之寫照。
為什麼孫運璿的角色這麼重要?這要從蔣經國的布局說起。
一九八四年年初,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陷入徬徨。依憲法規定,三月二十一日進行第七任總統選舉,五月二十日第七屆總統就職,六月一日新閣就任,從慣例上來說,當時的閣揆已經進入了看守階段,而孫運璿到底何去何從也是大家關切的議題,雖然有人認為應該將孫運璿提拔為副總統,但也有人認為當時蔣經國已經將提拔台籍菁英出任副總統定為政策,不可能因而改變;據行政院資深人士觀察,當時孫運璿確實也陷入疑慮當中。
一月底某一天,孫運璿從總統府回來之後,立刻召集重要幕僚要求積極規劃行政院的重要施政計畫,這個動作在看守內閣是很引起注意的,隨即在二月十五日的國民黨中常會中,通過了提名蔣經國為第七屆總統候選人,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李登輝當時為台灣省主席,是孫運璿的部屬,但孫運璿在出席這次中常會後並未顯露絲毫失落的態度,仍然積極地推動行政院政務。
從這些現象去追索,有消息靈通之士即判斷蔣經國的布局,應當是維持台籍人士出任副總統的慣例,孫運璿則出任下屆總統。雖然孫運璿當初與蔣經國合作推動十大建設的成功,及其個人親民愛民的作風甚受社會好評,但蔣經國認為孫運璿要作為國家領導人,還必須擁有更好的政績和更高的人望,因此規劃他續任行政院長,繼續累積聲望以順利接班。這也說明了孫運璿在確定李登輝獲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之後仍然淡定的原因。
擔任總統的預定角色
這個說法在當初無從被證實,但李登輝獲提名僅八天,孫運璿即驟然中風,也有好事者就風言風語,認為突然的腦溢血事出有因。
依據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版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郝柏村透露,當年三月三十一日(孫運璿已中風一個多月,蔣經國並已於十天前當選為第七任總統),蔣經國召見時曾對他說:「孫院長排在中常委第三名,原意就是準備擔任下屆總統的」,郝柏村並記載:「由於孫院長既能奉行總統原則與政策,又深得人心,總統謂原擬培養為下任總統」。郝柏村日記又記載了:「有一天,經國在大直官邸曾對我說,讓孫運璿再任六年行政院長,歷練更豐厚,六年之後,就可以選總統,於國、於民都是很好的福祉。」
從這些很貼近蔣經國的郝柏村的日記中,的確能證實蔣經國的接班布局是以孫運璿為中心,而李登輝仍然是為延續台籍菁英擔任副總統的方針所安排,只是李登輝運氣好,碰上了蔣經國在任內病逝,必須依憲法繼位;而孫運璿忽然在二十四日凌晨腦中風,也另有一段秘辛。
孫運璿對飲食原來不僅不忌口,還特別喜愛吃油膩的食物,中年以後,孫夫人俞蕙萱就天天注意並控制他的飲食,每每在孫運璿出國訪問前,就要他先秤量體重。但是孫運璿在國外經常止不住饞、忌不了口,直到回國之前幾日,才開始節制飲食,以便回國後對妻子有個交代。
孫運璿夫人在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深夜自美國飛返台灣,她到美國照看女兒坐月子,將近一個月,夫人不在身邊,孫運璿一方面無人照料生活起居,一方面也自我解放了生活和口食之慾,而夫人回來之後,難免又要問問女兒生產後的狀況,因此延後了睡眠的時間,這或許就是導致突發腦溢血的重要原因。
技術官僚出身奠定建設實力
孫運璿是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眾多技術官僚出身的優秀政治家之一,在當時,嚴家淦、尹仲容、陶聲洋、李國鼎、趙耀東等都有相同的特質。他於一九一三年十一月十日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為家中長子。一九二五年因為受到父親孫蓉昌所說「中國需要工程與俄文人才」的意見影響,便與父親一起離開家鄉前往哈爾濱,先進入俄僑子弟就讀的俄僑實業中學,兩年後進入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就讀七年,一九三四年五月以當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的孫運璿,處在日本管制之下的滿州國,專業技術人才受到管控,只好裝扮成商人入關,前往江蘇省連雲港參加電廠的建設,開始了他的電力工程師生涯,以及他豐富的人生奇遇。
首先,他因為一篇發表的論文受到國民政府電力專家惲震的賞識,而調至南京的資源委員會,參與湘潭湘江電廠的籌備與建設,一年後(一九三七年),又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政府撤到湖南參與興建湘潭電廠。此後幾年,他就在因應抗戰的不斷向後方撤退中,一直進行電廠的建設、拆解、轉運、再裝配的任務,其間,曾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組織了一個騾隊,費時三個月,將連雲港電廠鍋爐,從陝西遷移到四川自流井,全程徒步越過秦嶺與大巴山。後來又奉派至青海西寧,完成當地第一座的電廠,並擔任廠長,這些豐富的遷徙及興建電廠的全套經驗,奠下了他後來在台灣從事電力開發及建設的實力。
服務台電二十二年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孫運璿奉命準備前往遼寧接收,之前,政府為了準備勝利後的接收復員工作,派遣工程人員赴美考察,孫運璿獲選前往美國田納西水壩管理局參觀見習,並獲准允留在美國進修,前後有將近三年的時間。孫運璿在臨上機飛遼寧之際,接到經濟部官員電話,因為有留美的淵源,請他留下招呼幾位美國工程師,這一留之後,東北之行就因東北情勢不穩而未成行。孫運璿後來回憶說:「一通電話,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一九四六年五月,孫運璿奉派來台接收台灣電力公司,擔任機電處長,當時因為盟軍的轟炸,台電的發電量只剩十分之一,而日籍技術員即將被遣返,他們臨走時說:「三個月後,台灣就會黑暗一片。」當時孫運璿只有三、四十名大陸來的技師,但他憑著抗戰期間在大陸拆遷裝配電廠的經驗,帶領一群尚在就學的台北工職及台南工學院三、四年級學生,一邊修理一邊指導他們學習,以克難的方式將零件拼拼湊湊,只花五個月的時間就恢復了八○%的電力供應。
孫運璿在台灣電力公司總共服務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從處長、總工程師到總經理,是他專業生涯的重要歷史,也創下了一些值得記錄的成就。
一九五○年孫運璿升任總工程師,但那時播遷來台的國民政府經濟日益困難,發展電力又迫在眉睫,經過孫運璿多方交涉,憑藉他之前建立起來的關係,終於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兩百萬美元開始積極推動電源的開發及建設,並憑著他的優異表現和台電的經營績效,台電的電力建設持續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和資金挹注,到了一九五七年,台電的發電容量已經躍升一倍,而美國人也因為孫運璿的關係相當看好台電,當時每年的美援,台電總是獲得最多的補助。
不僅是發電量的增加足以支應後來經濟建設所需要的龐大電力需求,孫運璿並關注到偏鄉及山區的用電及照明問題,開始執行「鄉村電氣化」的計畫,花費巨資在鄉村鋪設電力網路,使台灣電力普及率超越當時的日本、南韓,達到九九.七%,幾乎家家有電燈。
孫運璿另一個在電力事業的重要任務是受到世界銀行禮聘,於一九六四年到奈及利亞國家電力公司,擔任總經理,任職的三年內,孫運璿率領國際團隊推動尼日河水力發電計畫,奈及利亞的發電量在其任內增加了八七%。
應聘到遙遠的奈及利亞承擔艱鉅的任務,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世界銀行要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經濟,計畫資助奈及利亞推動尼日河水力發電計畫,但由於第三世界國家政府貪瀆嚴重,為了確保龐大的投資經費確實得到有效的運用,世界銀行必須聘請既有開發電力專業又值得信賴的專家出任艱鉅,孫運璿因為在台電的經營績效和個人操守已經得到高度的肯定,因此向中華民國政府借將。所以應聘前往,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更是國際經濟及外交的重要使命。
其次,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和孫運璿的個人因素有關,孫運璿對鄉親都很照顧,當時他在台電的工作相對穩定,許多東北鄉親有困難就來找他幫忙,都要安排居住和金錢支助,當時一家有十七口人,造成他極大的經濟負擔。到奈及利亞工作是領世界銀行的美金待遇,可以紓解家庭的經濟,不得不遠渡重洋出任艱鉅,直到一九六七年因為母親病重才辭職回到台灣。
一九六七年底,當時的閣揆嚴家淦看中了孫運璿的長才,請他出任交通部長,從此他踏上政壇,展開了技術官僚出任政務官的生涯:一九六九年又受蔣介石總統任命為經濟部長,一九七八年,蔣經國當選為第六任總統,任命孫運璿出任行政院長,於當年六月一日就任,直到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中風為止。
面對衝擊沉著應變
在交通及經濟部長的十二年時間,正逢國內加速發展經濟的階段,孫運璿認為交通是經濟的命脈,不僅在農村推動「村村有道路」的計畫,使得農產品能夠迅速運到市場銷售,又規劃興建全國的公路網,使汽車的交通網路普及;接著,十大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規劃,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與交通有關的大型建設如: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桃園機場、蘇澳港、台中港、北迴鐵路等,是由交通部負責,而其他的項目諸如大煉鋼廠、大造船廠、大煉油廠等,又都是經濟部所主管的業務,可以說十大建設主要的規劃和推動,孫運璿負責很重要的任務;尤其在經濟部長任內,開始研究經濟轉型,投入政府的研發經費,設立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其中最重要的發展項目就是「半導體」產業,使得台灣開始步入電子產業王國之路。
一九七八年六月一日就任行政院長之後,才半年時光,美國幾乎是無預警地與我斷交,可以說在他的施政伊始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孫運璿深知必須沉著應變,而且要激發民眾的信心,才能度過難關,因此,他不僅施政如常,更積極推動鼓舞民間信心的政策,在中美斷交十日後,新竹科學園區依原定計畫開工,吸引許多台灣旅外科技人士回國創業;同時在一九七九年初,照計畫開放國民出國觀光,用政策顯示對國民無比的信心,當年,出國觀光人數即超過三十萬人次。而他也運用多年在美國及國際間所累積的聲望和人脈,穩住了斷交後的中美實質關係,並推動美國國會於一九七九年通過《台灣關係法》,這些作為,頂住中美斷交所產生的衝擊和壓力,也穩住了國內的政局,並持續了經濟的發展。
孫運璿行政院長任內重要的施政成績,還包括:一九七九年四月行政院院會通過「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其中指定玉山、墾丁、雪山、大霸尖山、太魯閣、蘇花公路、東部海岸公路等地區為國家公園預定區域,列為政府重要施政計畫之一,並首度編列經費進行規劃,使得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終於在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正式成立。
有人批評孫運璿行政院長任內一心發展經濟未能照顧環境保育,此說似有不公,因為國家發展經濟必然會對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破壞,關鍵在於政府與民間都必須對環境保育有更加深刻的認知,甚至在必要時能夠犧牲經濟發展而確保環境資源的永續保存,這並不容易,也端看對時間點的掌握。睽諸孫運璿在就任行政院長不到一年,就推動了國家公園的國土開發及保育計畫,足證他對環境保育有前瞻性的眼光,這些對他的批評並不公允。
孫運璿也注意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距與貧富不均,因此在一九八二年以兩百億的資金推動全面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的方案,以縮短農民與非農民所得的差距。他能夠注意到基層農民的辛苦,是因為就任行政院長之後,許多十大建設的工程都還在進行當中,他經常戴著工程安全帽到工程最危險、最重要的地方去視察,實際瞭解工程進行的狀況。
同時,因為蔣經國最喜歡與民眾在一起,深入瞭解民間疾苦,孫運璿經常陪同蔣經國到處巡視,一身淺藍色的青年裝,穿梭在山陬海邊、鄉間村里,與民眾話家常,享用民間風味小吃,他這種平民化的作風,因此認識了許多民間的好朋友,也累積了不少民間聲望,受到許多基層百姓的支持。
創造台灣經濟奇蹟
雖然不是財經專業,但孫運璿擔任過經濟部長不算短的時間,他的內閣中又有如李國鼎這般精通財政、經濟、科技等的人才,可以說是一個「財經內閣」,在全力發展經濟的情況下,維持貨幣的穩定,通貨膨脹也受到控制,國民所得從一九七七年的一一八二美元,六年內成長了將近三倍,到一九八四年已經達到三一三四美元,而此期間每年都有超過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傲視全球,更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所謂「台灣經濟奇蹟」就是因此而得名。
但孫運璿對他所推進的經濟成就,卻自承有所遺憾,他在中風後不久曾在一次談話中表示,公職生涯中最感遺憾的,是太專注於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提升,以致於台灣出現許多亂象。
孫運璿可以說是台灣政治圈中最受人尊敬的官員之一,主要是他廉潔自持。擔任經濟部長開始,他就有三不政策:「不應酬,不題字,不剪綵」。他要求公司老闆有什麼話到辦公室說,而且談要談整個業界的問題,不要只談自己公司的問題;他也拒絕題字、剪綵,認為那是錦上添花,而且只要一開例就後患無窮。
中風後,孫運璿很用心地進行復健,深居簡出,偶爾出席公益活動和國民黨活動,都以輪椅代步,他曾拍攝公益廣告呼籲大家注意自身健康,按時量血壓。二○○六年一月三十日因呼吸困難送醫救治,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併發急性心臟衰竭及急性肺水腫,二月十五日零時三十三分,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九十二歲。
《天下雜誌》曾經以歷年的台灣政治人物為對象,向中小學教師與家長進行民調,孫運璿被評定為品格操守最佳的政治人物。而近二十多年來,台灣民眾也許因為對時局不滿,也許因為對之後的領導人不信任,更加懷念孫運璿的清廉、平實、以台灣為念,以及他的前瞻視野、專業,發展高科技,帶領台灣走上開發國家,為台灣打下至今仍為國際典範的經濟奇蹟。
一九七八年蔣經國拔擢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曾電告旅居美國的宋美齡,宋美齡隨即覆電曰:
孫部長運璿擔任首揆確屬適宜,國家復興前途賴諸經濟計畫步伐整速為最,數年來其之表現可稱卓越,且所聞問,均以其人謙沖侍親孝順,余深為能襄助得力為慶。
這是宋美齡對孫運璿出任行政院長前的評價,確實中肯;而《天下雜誌》在他過世時的追念文章說:「很多人深深懷念著孫運璿一生的廉潔自持、超越省籍、調和朝野。也惋惜一九八四年冬夜,他的中風不但影響了他,而且影響了台灣。」(李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