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人的雙性氣質——西蒙波娃
女而男淫者古與今
「女而男淫」出自漢武帝對陳皇后的定罪。陳皇后是中國古代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女同性戀者。陳皇后本名陳阿嬌,是漢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館陶曾問劉徹道:「徹兒長大了要娶老婆,這些宮女你要哪一個?」劉徹對館陶的意圖早有了解,回答她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成語「金屋藏嬌」便是出自這裡。
有了「金屋藏嬌」的承諾,館陶公主為劉徹保駕護航,助他順利登上了太子之位,景帝病逝,劉徹順利登基,陳阿嬌亦夢想成真,住進金屋,成了皇后,一時嬌貴無比。好景不長,劉徹有了衛子夫後,漸漸冷落了陳皇后。陳皇后為人驕傲、善妒,且身邊沒有子嗣,多次尋死覓活地大吵大鬧,令武帝大為光火。怒火中燒的陳皇后暗地裡算計衛子夫,妄圖對她下毒手,不巧被衛子夫察覺,到武帝跟前告了一狀,從此陳皇后失寵,只能守著青燈冷夜度日。
此為前情鋪墊,高潮出現在衛子夫懷孕之後。陳皇后多次求子不成,花費不小,始終沒有成功,衛子夫懷孕後,她便找了一位名叫楚服的女巫,希望藉助巫蠱之術,詛咒衛子夫等得寵的妃子。事情敗露後,楚服被伏遭誅,陳皇后被廢黜,退居長門宮,受牽連者達三百多人。陳皇后受到處罰,表面原因是在宮廷內施行巫蠱之術,實際原因是「上聞窮治,謂女而男淫」,即武帝發現陳皇后與扮作男子的女巫同吃同睡,宛若夫婦,大搞同性戀,所以才把陳皇后打入冷宮。
其實漢朝皇帝的同性戀行為不比後宮女性少,而且他們招搖過市,毫不避諱。據史書記載,兩漢共二十五個帝王,有十個皇帝擁有男寵,最著名的當屬漢哀帝和董賢、漢文帝和鄧通了。其他人並非沒有,而是相對隱晦罷了。和達官貴人玩弄「相公」、「小唱」不同,這些皇帝對男寵付出真感情,奉上官位、財富和寵幸。廢掉陳皇后的漢武帝雖是一代擁有宏圖大志的皇帝,前後也養了五個男寵,其中最得勢的男寵韓嫣與武帝同進同出,宛如夫妻。
早在劉徹未登山太子之位時,韓嫣就與他伴讀,劉徹當上太子,兩人關係更為交好,韓嫣善騎射,更善以色邀寵,深得劉徹喜愛。韓嫣還特別會出主意,武帝打算與匈奴開戰,他便去學匈奴的武術和戰術,討得武帝歡心。武帝對韓嫣越來越喜歡,韓嫣亦憑此特殊關係受到諸多賞賜,官至上大夫。和後宮三千佳麗類似,韓嫣也是得寵便跋扈,他喜歡射彈丸,而且要求彈丸是金子做的,每天射彈丸都會丟掉許多,是故長安流傳一句俗語:若飢寒,逐金丸。
歷代王朝都是男權統治,帝王的同性戀或雙性戀被當作「性喜風流」,多有詩詞文賦讚頌,女子的同性戀行為則被看作大逆不道,有辱尊嚴,因此,歷來女子的同性戀都隱藏在閨閣之中,尤其是皇宮中的女同性戀者。和帝王將相、風流文人的同性戀不同,後人只能從稀薄的史料記載和含混晦澀的文學作品中推知女同性戀的感情與生活。所謂「宮花寂寞紅」,在人的基本權利被剝奪的深宮裡,女人們(宮女和失寵的女人)被迫成了「境遇性同性戀」。
隋唐時期,尼姑、道姑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出家為尼、為道姑也成為許多女性尋求性解放的手段。當然,尼姑庵、道觀亦成為淫亂之所,唐玄宗正是利用道觀機會與楊玉環頻頻幽會的。唐朝時期的女道士魚玄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子,也是一位風流的同性戀者,她創作的那首著名的〈贈鄰女〉就是寫給她的同性愛人采蘋的。魚玄機曾與采蘋一同在道觀修煉,共食同寢,二人時有爭吵,但很快又和好如初。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如李漁創作的戲曲《憐香伴》、《滿庭芳鄰家姐妹》都描寫了纏綿感人的女同故事,透過文學作品的構築,女同性戀者在情愛上確立了自己的身分,甚至透過二女嫁一男的方式實現了愛情的圓滿。現實狀況裡,她們的生存狀況並不如意——無法擺脫經濟上的從屬地位,女同性戀者和其他女人一樣,只能選擇依附男子,以與異性結合的婚姻作為最大的依靠。
從記載上看,西方的女同性戀歷史比中國久遠得多。歐洲文化裡女同的始祖是古希臘的女詩人莎芙(Sappho)。莎芙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柏拉圖稱她是繆斯附體,同時,她還是一位與女學生吟唱愛的頌歌的風流情人,從莎芙留下來的詩歌中——據說她寫有十卷之多的詩篇,如今只留下一首完整作品和大量斷章殘句——可以偷窺她的大量隱私。
莎芙出生在貴族世家,童年時在列斯伏斯(Lesbos,Lesbian一詞由它而來)島上度過,在她生活的年代,列斯伏斯是一個文化中心。物質上的豐盛讓莎芙能夠享受自由和閒暇,在喜愛詩歌的父親的影響下,莎芙很快迷上了詩歌創作。一生當中,她寫過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眾多類型,她還是第一人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
因為政治鬥爭,莎芙曾經被逐出家鄉,後又返回。流亡中,她嫁給了一個來自西西里的富商,生有一女。丈夫的去世令莎芙繼承大筆財產,享受西西里島上優渥生活的她開始詩歌創作,作品廣為流傳,回到列斯伏斯時,她已經是一個負有盛名的詩人了。
莎芙在列斯伏斯島上創辦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和儀態,許多貴族慕名而來,把他們的女兒送到莎芙身邊。莎芙的眾多情人就是女子學院中的學生,她多次引誘女學生,有得手,也有失利,她把追求情愛的心情通通寫到詩歌當中,有的寫她與女子神魂顛倒地相愛,有的寫戀人之間的琴瑟和鳴。此外,她的詩歌還涉及女性的日常生活、感情關係及行為習慣,尤其關注女子的美貌。
由莎芙的Lesbos發展到Lesbian是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而後Lesbian成為女同性戀者的專有名詞,中文音譯為「蕾絲邊」。到二十世紀,開始出現Sapphist、Sapphism,即莎芙主義者、莎芙主義,與「蕾絲邊」通用。
在中國古代的語言中,女同性戀者們有更隱晦、更唯美的稱呼,如「磨鏡」、「對食」、「自梳」等。所謂「磨鏡」,即磨治銅鏡,意思是兩個女子擁有相同的身體結構,好像在對著鏡子耳鬢廝磨。
如今,對女同性戀者的稱呼則更親暱、直白,如拉拉或拉子,隨著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的族群發展和對自身權利的爭取,女同性戀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現狀與陳皇后時代、莎芙時代有了巨大變化。
女而男淫者古與今
「女而男淫」出自漢武帝對陳皇后的定罪。陳皇后是中國古代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女同性戀者。陳皇后本名陳阿嬌,是漢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館陶曾問劉徹道:「徹兒長大了要娶老婆,這些宮女你要哪一個?」劉徹對館陶的意圖早有了解,回答她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成語「金屋藏嬌」便是出自這裡。
有了「金屋藏嬌」的承諾,館陶公主為劉徹保駕護航,助他順利登上了太子之位,景帝病逝,劉徹順利登基,陳阿嬌亦夢想成真,住進金屋,成了皇后,一時嬌貴無比。好景不長,劉徹有了衛子夫後,漸漸冷落了陳皇后。陳皇后為人驕傲、善妒,且身邊沒有子嗣,多次尋死覓活地大吵大鬧,令武帝大為光火。怒火中燒的陳皇后暗地裡算計衛子夫,妄圖對她下毒手,不巧被衛子夫察覺,到武帝跟前告了一狀,從此陳皇后失寵,只能守著青燈冷夜度日。
此為前情鋪墊,高潮出現在衛子夫懷孕之後。陳皇后多次求子不成,花費不小,始終沒有成功,衛子夫懷孕後,她便找了一位名叫楚服的女巫,希望藉助巫蠱之術,詛咒衛子夫等得寵的妃子。事情敗露後,楚服被伏遭誅,陳皇后被廢黜,退居長門宮,受牽連者達三百多人。陳皇后受到處罰,表面原因是在宮廷內施行巫蠱之術,實際原因是「上聞窮治,謂女而男淫」,即武帝發現陳皇后與扮作男子的女巫同吃同睡,宛若夫婦,大搞同性戀,所以才把陳皇后打入冷宮。
其實漢朝皇帝的同性戀行為不比後宮女性少,而且他們招搖過市,毫不避諱。據史書記載,兩漢共二十五個帝王,有十個皇帝擁有男寵,最著名的當屬漢哀帝和董賢、漢文帝和鄧通了。其他人並非沒有,而是相對隱晦罷了。和達官貴人玩弄「相公」、「小唱」不同,這些皇帝對男寵付出真感情,奉上官位、財富和寵幸。廢掉陳皇后的漢武帝雖是一代擁有宏圖大志的皇帝,前後也養了五個男寵,其中最得勢的男寵韓嫣與武帝同進同出,宛如夫妻。
早在劉徹未登山太子之位時,韓嫣就與他伴讀,劉徹當上太子,兩人關係更為交好,韓嫣善騎射,更善以色邀寵,深得劉徹喜愛。韓嫣還特別會出主意,武帝打算與匈奴開戰,他便去學匈奴的武術和戰術,討得武帝歡心。武帝對韓嫣越來越喜歡,韓嫣亦憑此特殊關係受到諸多賞賜,官至上大夫。和後宮三千佳麗類似,韓嫣也是得寵便跋扈,他喜歡射彈丸,而且要求彈丸是金子做的,每天射彈丸都會丟掉許多,是故長安流傳一句俗語:若飢寒,逐金丸。
歷代王朝都是男權統治,帝王的同性戀或雙性戀被當作「性喜風流」,多有詩詞文賦讚頌,女子的同性戀行為則被看作大逆不道,有辱尊嚴,因此,歷來女子的同性戀都隱藏在閨閣之中,尤其是皇宮中的女同性戀者。和帝王將相、風流文人的同性戀不同,後人只能從稀薄的史料記載和含混晦澀的文學作品中推知女同性戀的感情與生活。所謂「宮花寂寞紅」,在人的基本權利被剝奪的深宮裡,女人們(宮女和失寵的女人)被迫成了「境遇性同性戀」。
隋唐時期,尼姑、道姑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出家為尼、為道姑也成為許多女性尋求性解放的手段。當然,尼姑庵、道觀亦成為淫亂之所,唐玄宗正是利用道觀機會與楊玉環頻頻幽會的。唐朝時期的女道士魚玄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子,也是一位風流的同性戀者,她創作的那首著名的〈贈鄰女〉就是寫給她的同性愛人采蘋的。魚玄機曾與采蘋一同在道觀修煉,共食同寢,二人時有爭吵,但很快又和好如初。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如李漁創作的戲曲《憐香伴》、《滿庭芳鄰家姐妹》都描寫了纏綿感人的女同故事,透過文學作品的構築,女同性戀者在情愛上確立了自己的身分,甚至透過二女嫁一男的方式實現了愛情的圓滿。現實狀況裡,她們的生存狀況並不如意——無法擺脫經濟上的從屬地位,女同性戀者和其他女人一樣,只能選擇依附男子,以與異性結合的婚姻作為最大的依靠。
從記載上看,西方的女同性戀歷史比中國久遠得多。歐洲文化裡女同的始祖是古希臘的女詩人莎芙(Sappho)。莎芙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柏拉圖稱她是繆斯附體,同時,她還是一位與女學生吟唱愛的頌歌的風流情人,從莎芙留下來的詩歌中——據說她寫有十卷之多的詩篇,如今只留下一首完整作品和大量斷章殘句——可以偷窺她的大量隱私。
莎芙出生在貴族世家,童年時在列斯伏斯(Lesbos,Lesbian一詞由它而來)島上度過,在她生活的年代,列斯伏斯是一個文化中心。物質上的豐盛讓莎芙能夠享受自由和閒暇,在喜愛詩歌的父親的影響下,莎芙很快迷上了詩歌創作。一生當中,她寫過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眾多類型,她還是第一人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
因為政治鬥爭,莎芙曾經被逐出家鄉,後又返回。流亡中,她嫁給了一個來自西西里的富商,生有一女。丈夫的去世令莎芙繼承大筆財產,享受西西里島上優渥生活的她開始詩歌創作,作品廣為流傳,回到列斯伏斯時,她已經是一個負有盛名的詩人了。
莎芙在列斯伏斯島上創辦女子學校,教授詩歌、音樂和儀態,許多貴族慕名而來,把他們的女兒送到莎芙身邊。莎芙的眾多情人就是女子學院中的學生,她多次引誘女學生,有得手,也有失利,她把追求情愛的心情通通寫到詩歌當中,有的寫她與女子神魂顛倒地相愛,有的寫戀人之間的琴瑟和鳴。此外,她的詩歌還涉及女性的日常生活、感情關係及行為習慣,尤其關注女子的美貌。
由莎芙的Lesbos發展到Lesbian是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而後Lesbian成為女同性戀者的專有名詞,中文音譯為「蕾絲邊」。到二十世紀,開始出現Sapphist、Sapphism,即莎芙主義者、莎芙主義,與「蕾絲邊」通用。
在中國古代的語言中,女同性戀者們有更隱晦、更唯美的稱呼,如「磨鏡」、「對食」、「自梳」等。所謂「磨鏡」,即磨治銅鏡,意思是兩個女子擁有相同的身體結構,好像在對著鏡子耳鬢廝磨。
如今,對女同性戀者的稱呼則更親暱、直白,如拉拉或拉子,隨著女性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的族群發展和對自身權利的爭取,女同性戀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現狀與陳皇后時代、莎芙時代有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