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歷史記憶的軟埋與甦醒〉(節選)
以文學關懷女性的處境
2022年很多媒體在報導陝西「鐵籠女」的遭遇。幾十年以來,您的文學作品裡一直在探索中國女性在社會上的各種掙扎、剝削和悲慘故事。《落日》、〈奔跑的火光〉、〈閉上眼睛就是天黑〉等作品都在探索女性在當代社會的位置和命運。很多人以為隨著經濟改革,女性生活上的條件會自然提高,但看了〈奔跑的火光〉等作品之後,便會發現「金錢」有時候也會變成一種枷鎖。幾十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直在加速。通過您的文學創作,您如何綜合經濟發展」跟「女性的命運」之間的張力?
是的。我的確關注女性的命運。在中國,有著幾千年重男輕女的歷史。近一百年的婦女解放運動使女性命運有了莫大的改變,但沉重的歷史負擔和深刻的社會烙印,想要完全去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城市婦女和農村婦女之間的距離仍然相隔千年。如果將金錢或是拜金,視為一種枷鎖,我以為這個枷鎖其實是沒有性別亦沒有國別之差的。它幾乎可以成為所有人的枷鎖。而在貧困落後的中國鄉村,我想當婦女開始重視甚至追逐金錢時,其實是她們嘗試擺脫命運、為自己而活著的開始。對於中國婦女來說,經濟獨立是她們人生走出黑暗的最初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至少在現階段,金錢尚不是枷鎖,而是她努力跟上時代步伐的墊腳石。經濟發展,只會改變女性的命運,它們之間應該不存在張力。
(……)
〈奔跑的火光〉的創作背景很有趣,是當時為電視欄目《命案十三宗》擔任編劇,在其過程中您到了監獄跟十三位殺人犯進行面對面的採訪。《命案十三宗》是您自己提出的一個項目,還是高群書導演提的案子?可以介紹這個節目的背景嗎?
在此前,我曾經與高群書導演合作過一次。不過那次是我應一位朋友之約幫忙修改電視劇本。高群書是那部電視劇的副導演。因為合作愉快,他從北京回到石家莊,到監獄採訪了一些殺人犯,便產生拍一部類似紀實電視劇的想法。他從已知的案例中挑選了十三個犯人,邀請我參與編劇。因為之前有過合作,加上那時的小說稿酬很低,我也需要電視劇稿酬來改善生活,所以便答應了。這部電視劇是系列劇,其實就是一案一劇,共十三部,按劇情需要來確定每個案例需要拍幾集。十三個犯人,是他們篩選過的,也得到了監獄方面的同意。我到了石家莊後,便投入了採訪。他們全程錄影,後來播出的電視劇,每個案子開頭都有提問,基本上都是我的聲音。
採訪一結束便進入編劇環節,他們的時間要求非常急。幾乎幾天就要拍一部劇。當時我尚是《今日名流》雜誌的社長兼主編,雜誌正面臨一些問題,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我完全不可能幾天完成一個案子的劇本。而且我的寫作習慣也不適應如此快速地完成一個作品。在寫完第一部後,我表示實在趕不過來。好在我採訪過程有著完整的錄音和錄影,他們就另外請人寫了劇本。這部劇什麼時候拍完的以及什麼時候播出的,我都不知道。之後我斷續看過一、兩集,並沒有看完。
當您第一次踏入監獄進行採訪,您有什麼樣的感觸?
剛開始多少有些緊張不安。我不僅是第一次走進監獄,更是第一次接觸犯人。尤其是我採訪的第一個犯人,是一個年輕的東北男人,殺過兩個人。他是所有犯人中唯一的一個不是在偶然中殺人的犯人,他在殺第二個人的時候是有過精心策劃的。在採訪此人時,剛開始,獄警和攝影師都同在房間裡,但隨著採訪時間變長,天氣很熱,室內又沒有空調電扇,他們待不下去,都跑到室外去聊天。於是房間裡就只剩下我和犯人兩個人。
這是一個即將被槍斃的犯人,與我面對面坐著,我們之間的距離大約只有兩公尺左右,他如果要挾持我,是一件很輕易的事。我腦子冒出這個念頭後,就一直有恐怖感。一邊提問,一邊不停自己對自己作心理建設,強行鎮定自己,向他發問。這段時間大約有四十分鐘以上,後來有人進來後,我才鬆了一口氣。
這是唯一的一次,到後面,房間裡有空調,攝影人員就再沒有出去。採訪人數多了,基本上就和其他採訪沒什麼太大差異了。儘管那些人都是殺人犯,但其實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不過的人。
採訪過程中您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從精神上直面這些慘案和悲劇,一定是跟普通的「採訪」很不一樣吧?
最大的挑戰就是我上面講述的那一次。而且那是我採訪的第一個犯人。
以前留在我印象中的殺人犯就是比較兇殘的人。但是實際上我採訪的這十三個人中,大多在日常生活中反而都活得比較窩囊,有的人甚至十分軟弱無能。而且很奇怪的就是,有好幾個在殺人時,就是順手拿身邊的水果刀捅人,然後就一刀斃命。我和高群書他們還為此探討過幾次,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不過,他們也都是在為自己殺人找開脫的理由。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在〈水隨天去〉小說中的原型人物: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男孩。他為了所愛的女人殺了她的丈夫。他得知我也採訪了那個女人,採訪結束時,他反覆強調,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做的,與那個女人完全無關。甚至還可憐巴巴地問我,你見過她,她還好嗎?我好想她。坦率地說,那天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直面人性中的陰暗,會讓人有很不舒服的感覺。
(……)
小說〈奔跑的火光〉中的英芝跟原型的真人真事有什麼不一樣?可以談談這個改寫的過程嗎?您是否把您採訪的不同人物的性格或細節放在一起,來塑造新的人物?
〈奔跑的火光〉是我的這一系列小說中,最接近原型的一部,並沒有把其他採訪的人物放進小說,而是將原來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了一些改造,並且把故事發生的場景放在了南方。像小說中的,英芝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婚前有孕後,不得不嫁人。丈夫婚後,比較貪玩,賭博、無事業,也不幹農活,她生了孩子後,公婆對她也不是太好。她不想與公婆住在一起,想要蓋一幢自己獨立的房子。此外,她的私生活不檢點,在外面有相好。受丈夫家暴後,逃了出去,被娘家人勸了回來。回到婆家後,仍然被家暴,於是再次逃跑。逃跑之後,在船上混了一段時間,又回到娘家。娘家人告訴她,她的丈夫來這裡燒過家裡的房子。她的丈夫聽到她回到了娘家,又拎著汽油追到她家。被她家裡的幾個兄弟制服後,將她的丈夫捆在樹上。她的丈夫不停地罵她,她一怒之下,將丈夫拎來的汽油潑到他身上,想都沒有想就點著了火。大火將繩子燒斷,她丈夫帶著全身的火追逐她,而她母親在半路遇到,將她丈夫攔了下來,結果她丈夫轟然倒下並且把她母親燒成重傷,搶救後還是死亡……等等,這些小說中很重要的情節遞進,都是原型人物真實發生的。
但是,其中的生活內容,以及人物如何走到那一步、遇到哪些事、和第三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相遇,以及生活場景和發生矛盾的細節等等,卻是我虛構的。這就是我前面所說,我不瞭解北方鄉村的生活,我把人物放入了南方的鄉村,並且我按人物生活中應該有的邏輯,給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當然,有些我認識的人物性格我放了上去。像鄉村的唱歌班子,是我陪雜誌社司機回鄉參加他家親戚婚禮時所看到的。於是我對他們進行了一些採訪。鄉村唱歌班這個是我以往素材的積累,我覺得很契合小說中的人物,也能很好地展現當代的鄉村生活。而這個是原型人物生活中所沒有的。
〈奔跑的火光〉所呈現的「道德觀」比較複雜,您完全拋開所謂「黑白分明」的寫作策略,而呈現的人物充滿了矛盾和複雜性。您自己怎麼看英芝這個人物?
的確,英芝這個人物是很複雜的。尤其在農村,女人的處境經常是很尷尬的。有老話這樣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女兒離開父母家,如同水潑出去一樣,不會再回得來。所以,一個家庭,女兒總是外人,如果家裡有什麼祖傳秘方,也是傳媳不傳女的。可是嫁到別人家去的女兒,離開自己生活了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的地方,換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裡,僅靠一紙婚書,不可能讓她內心很快與新家融合起來。女人到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就被從原來的土地上拔出來放到陌生的地方,尤其是放入一個大家庭中,她要融入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她的心靈深處,很難認同這就是自己的家──除非她的小家不和公婆共住一起。但在中國農村,嫁出去的女兒多是和夫家的大家庭混居在一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女人看上去有了家,但在內心中她們卻是沒有家園的。甚至,她會在整個世界都找不到家園的感覺。潑她出來的娘家不要她們了,而婆家在短時間內又融不進去。這是她們的一段真空時間。在這時間裡,她們的內心裡空空蕩蕩。
英芝就是處在這種狀態之下的女人。中國一句老話,叫作「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也就是說,你只有等你的兒子結婚娶了媳婦,你才算熬出頭來。很多媳婦就是這樣熬著,但英芝卻不願意這種長久的等待。她是新型的女性,期待自己有獨立的空間。她想有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想要有自己獨立的小家庭。為了這個目的,她什麼事都可以做,並且什麼都敢放棄,甚至操守、尊嚴、名譽等等。她用盡辦法,進行抗爭。最終,她還是失敗了。她被公婆欺凌,被丈夫毆打。她逃出去流浪,也回到娘家。而娘家的人,卻覺得你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還是應該回去跟他生活。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了殺夫。一把火把她的丈夫燒死了。
這是一種慘烈的反抗。是兩敗俱傷的結局。在我眼裡,英芝是中國鄉村中正在成長的新型女性,她們在蛻變、在抗爭,只是因為各種侷限,包括她們自己的侷限,導致這種抗爭的失敗和慘烈。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鄉村的英芝已經少了很多。
從初版到現在,二十五年已經過去了。您曾經寫過一篇短文〈我們生活中有多少英芝?〉;2022年徐州「鐵鍊女」的報導震動全中國,我看了之後也不得不想到英芝。在這二十五年以來,中國女性在社會上的位置經過什麼樣的改變?
中國女性的命運,城市和鄉村是必須分開來說的。在城市,女性基本獨立,她們的生活方式和心態與西方其他國家大體已相近。究其原因,還是城市女性受教育範圍廣、受教育程度高。而在農村,女性地位的改變速度要慢得多。究其原因,還是得歸結到受教育程度低上面。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困境。除了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嚴重之外,貧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農民家庭貧困數多,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供孩子上學,優先的仍是男孩。目前儘管已經比英芝生活的年代進步了很多,但是鄉村女性還處於蛻變的過程中。像鐵鍊女這樣的情況,尤其是女子在鄉村受虐,村民們視而不見且不救助的情況,也並不算少。中國重男輕女的舊傳統維繫時間太久,鄉村女性完成蛻變還得多久,真不知道。
《武漢日記》與真假倒錯風波
在《軟埋》裡,保留歷史記憶的器具就是青林父親當年留下來的日記──日記就是歷史記憶的載體。沒想到您自己在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也是因為一本「日記」而引起一場風波。很微妙,前者是個虛構的故事,但有人攻擊您說,《軟埋》這部小說是「對土改的反攻倒算」;後者反而是個真實紀錄,但有人攻擊它是「造謠日記」、「道聽塗說」。剛好兩本書都被顛
倒:小說被讀成歷史,歷史被讀成小說,而兩本書都圍繞著「日記」。您如何看《軟埋》和《武漢日記》被攻擊後的這種「真假顛倒」的荒謬關係?
您的這種理解非常獨特,也非常奇妙。尤其是這一句:「剛好兩本書都被顛倒:小說被讀成歷史,歷史被讀成小說。」果真就是這樣。兩本書的風波,都在我意料之外。我完全沒有想到一部小說和一部疫情紀錄會引發如此的爭議。其實,細想也很簡單,因為率先攻擊《武漢日記》的那波人,正是之前攻擊《軟埋》的人。後一場風波,只不過是前一場風波的延續而已。兩場風波提出的命題均是無中生有,甚至是構陷和誣衊。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擁戴專制,臣服權力,習慣鬥爭,對所有與他們觀點不同的人,均不包容,並扣以政治大帽。他們反文明反民主反人道反常識,像土改運動那樣的做法,以及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社會,是他們所贊同並想要的。而這些,正是我在反思並且極力抵制的。我與他們的判斷完全不同,所以在我看來,他們批判我的作品,是件很正常的事。而中國官方卻與他們相呼應,以行政手段封禁我的書,連帶著剝奪我所有作品的發表權和出版權。在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他們有這樣顛倒的認知,也就不足為怪了。
需要多說幾句的是:與其他國家的作家相比,中國作家的寫作要多一重任務,那就是他們得不斷地嘗試題材的邊界。四周都是雷區,你不知道哪裡埋有炸雷。大家小心翼翼地試探、戰戰兢兢地摸索,也許能僥倖繞過或是擴大寫作的區域,但更可能一個不小心就引爆了雷區。我這兩部作品,大概都是引爆了雷區吧。
我們當初認識是因為我翻譯您2016年的長篇小說《軟埋》。這本書引起不少的爭議,後來因為一系列攻擊帶來一場政治風波,本書最終在中國境內遭禁。後來2020年的《武漢日記》又引起更大的一場社會和政治上的風波。經過這些事情之後,是否讓您重新思考文學的社會意義?經過這場政治洗禮之後,您依然相信文學的力量嗎?
我個人是處於風波中心,其實最初我也非常不解。因為所有攻擊我的內容,以及強加於我的罪名,都不存在。《軟埋》是虛構作品,它主要寫人在歷史事件中的命運,並沒有去評價歷史事件本身;《武漢日記》是非虛構作品,是現場的即時記錄,它本就是有所聞有所感,無一謠言。我完全不明白,這樣的作品為什麼會引發如此大一場風波。當然,像前面說的,這兩部書的批判者是同一批人。我推測,在他們批判《軟埋》時,我進行了激烈地反抗,這個反抗也為之後批判《武漢日記》埋下了伏筆。當武漢爆發疫情後,大約在我記錄了十來天時,就有人開始對我的記錄進行攻擊了。而第一個正式撰文批判我的人,便是一個曾經寫過九篇文章批《軟埋》的人。
我不需要思考文學的社會意義。文學經歷千年,一直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它的社會意義一直都在那裡。只是人們如何閱讀它而已。至於我的個人是否相信文學的力量,以前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說,不曾深刻思考過。但經歷這次疫情,反而有了新的感受,那種以前從未有過的感受。記得武漢正處於疫情中的時候,一位作家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你知道嗎?人們像追電視劇一樣每夜追著閱讀你的日記,文字從來享受沒有過這樣的待遇。」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我的紀錄有這麼多人閱讀。我非常驚訝。後來,我聽說每天有幾千萬人半夜等著讀方方日記,甚至有過專業統計,說當時的閱讀者上億。我真是驚呆了。直到現在,還有無數陌生人見到我,開口就會說,「那時候,我們每天夜晚等著你的日記發表,只有看到你的日記,才會安心。」也有說,「我們靠著你的日記,度過最艱難時光。」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應該是我一生的榮耀。我對文學力量的相信,正是來自這些讀者。我的文字安撫過他們,並給予過他們力量。這就足夠了。
(……)
以文學關懷女性的處境
2022年很多媒體在報導陝西「鐵籠女」的遭遇。幾十年以來,您的文學作品裡一直在探索中國女性在社會上的各種掙扎、剝削和悲慘故事。《落日》、〈奔跑的火光〉、〈閉上眼睛就是天黑〉等作品都在探索女性在當代社會的位置和命運。很多人以為隨著經濟改革,女性生活上的條件會自然提高,但看了〈奔跑的火光〉等作品之後,便會發現「金錢」有時候也會變成一種枷鎖。幾十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直在加速。通過您的文學創作,您如何綜合經濟發展」跟「女性的命運」之間的張力?
是的。我的確關注女性的命運。在中國,有著幾千年重男輕女的歷史。近一百年的婦女解放運動使女性命運有了莫大的改變,但沉重的歷史負擔和深刻的社會烙印,想要完全去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城市婦女和農村婦女之間的距離仍然相隔千年。如果將金錢或是拜金,視為一種枷鎖,我以為這個枷鎖其實是沒有性別亦沒有國別之差的。它幾乎可以成為所有人的枷鎖。而在貧困落後的中國鄉村,我想當婦女開始重視甚至追逐金錢時,其實是她們嘗試擺脫命運、為自己而活著的開始。對於中國婦女來說,經濟獨立是她們人生走出黑暗的最初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至少在現階段,金錢尚不是枷鎖,而是她努力跟上時代步伐的墊腳石。經濟發展,只會改變女性的命運,它們之間應該不存在張力。
(……)
〈奔跑的火光〉的創作背景很有趣,是當時為電視欄目《命案十三宗》擔任編劇,在其過程中您到了監獄跟十三位殺人犯進行面對面的採訪。《命案十三宗》是您自己提出的一個項目,還是高群書導演提的案子?可以介紹這個節目的背景嗎?
在此前,我曾經與高群書導演合作過一次。不過那次是我應一位朋友之約幫忙修改電視劇本。高群書是那部電視劇的副導演。因為合作愉快,他從北京回到石家莊,到監獄採訪了一些殺人犯,便產生拍一部類似紀實電視劇的想法。他從已知的案例中挑選了十三個犯人,邀請我參與編劇。因為之前有過合作,加上那時的小說稿酬很低,我也需要電視劇稿酬來改善生活,所以便答應了。這部電視劇是系列劇,其實就是一案一劇,共十三部,按劇情需要來確定每個案例需要拍幾集。十三個犯人,是他們篩選過的,也得到了監獄方面的同意。我到了石家莊後,便投入了採訪。他們全程錄影,後來播出的電視劇,每個案子開頭都有提問,基本上都是我的聲音。
採訪一結束便進入編劇環節,他們的時間要求非常急。幾乎幾天就要拍一部劇。當時我尚是《今日名流》雜誌的社長兼主編,雜誌正面臨一些問題,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我完全不可能幾天完成一個案子的劇本。而且我的寫作習慣也不適應如此快速地完成一個作品。在寫完第一部後,我表示實在趕不過來。好在我採訪過程有著完整的錄音和錄影,他們就另外請人寫了劇本。這部劇什麼時候拍完的以及什麼時候播出的,我都不知道。之後我斷續看過一、兩集,並沒有看完。
當您第一次踏入監獄進行採訪,您有什麼樣的感觸?
剛開始多少有些緊張不安。我不僅是第一次走進監獄,更是第一次接觸犯人。尤其是我採訪的第一個犯人,是一個年輕的東北男人,殺過兩個人。他是所有犯人中唯一的一個不是在偶然中殺人的犯人,他在殺第二個人的時候是有過精心策劃的。在採訪此人時,剛開始,獄警和攝影師都同在房間裡,但隨著採訪時間變長,天氣很熱,室內又沒有空調電扇,他們待不下去,都跑到室外去聊天。於是房間裡就只剩下我和犯人兩個人。
這是一個即將被槍斃的犯人,與我面對面坐著,我們之間的距離大約只有兩公尺左右,他如果要挾持我,是一件很輕易的事。我腦子冒出這個念頭後,就一直有恐怖感。一邊提問,一邊不停自己對自己作心理建設,強行鎮定自己,向他發問。這段時間大約有四十分鐘以上,後來有人進來後,我才鬆了一口氣。
這是唯一的一次,到後面,房間裡有空調,攝影人員就再沒有出去。採訪人數多了,基本上就和其他採訪沒什麼太大差異了。儘管那些人都是殺人犯,但其實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不過的人。
採訪過程中您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從精神上直面這些慘案和悲劇,一定是跟普通的「採訪」很不一樣吧?
最大的挑戰就是我上面講述的那一次。而且那是我採訪的第一個犯人。
以前留在我印象中的殺人犯就是比較兇殘的人。但是實際上我採訪的這十三個人中,大多在日常生活中反而都活得比較窩囊,有的人甚至十分軟弱無能。而且很奇怪的就是,有好幾個在殺人時,就是順手拿身邊的水果刀捅人,然後就一刀斃命。我和高群書他們還為此探討過幾次,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不過,他們也都是在為自己殺人找開脫的理由。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在〈水隨天去〉小說中的原型人物: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小男孩。他為了所愛的女人殺了她的丈夫。他得知我也採訪了那個女人,採訪結束時,他反覆強調,這件事是他一個人做的,與那個女人完全無關。甚至還可憐巴巴地問我,你見過她,她還好嗎?我好想她。坦率地說,那天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直面人性中的陰暗,會讓人有很不舒服的感覺。
(……)
小說〈奔跑的火光〉中的英芝跟原型的真人真事有什麼不一樣?可以談談這個改寫的過程嗎?您是否把您採訪的不同人物的性格或細節放在一起,來塑造新的人物?
〈奔跑的火光〉是我的這一系列小說中,最接近原型的一部,並沒有把其他採訪的人物放進小說,而是將原來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了一些改造,並且把故事發生的場景放在了南方。像小說中的,英芝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婚前有孕後,不得不嫁人。丈夫婚後,比較貪玩,賭博、無事業,也不幹農活,她生了孩子後,公婆對她也不是太好。她不想與公婆住在一起,想要蓋一幢自己獨立的房子。此外,她的私生活不檢點,在外面有相好。受丈夫家暴後,逃了出去,被娘家人勸了回來。回到婆家後,仍然被家暴,於是再次逃跑。逃跑之後,在船上混了一段時間,又回到娘家。娘家人告訴她,她的丈夫來這裡燒過家裡的房子。她的丈夫聽到她回到了娘家,又拎著汽油追到她家。被她家裡的幾個兄弟制服後,將她的丈夫捆在樹上。她的丈夫不停地罵她,她一怒之下,將丈夫拎來的汽油潑到他身上,想都沒有想就點著了火。大火將繩子燒斷,她丈夫帶著全身的火追逐她,而她母親在半路遇到,將她丈夫攔了下來,結果她丈夫轟然倒下並且把她母親燒成重傷,搶救後還是死亡……等等,這些小說中很重要的情節遞進,都是原型人物真實發生的。
但是,其中的生活內容,以及人物如何走到那一步、遇到哪些事、和第三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相遇,以及生活場景和發生矛盾的細節等等,卻是我虛構的。這就是我前面所說,我不瞭解北方鄉村的生活,我把人物放入了南方的鄉村,並且我按人物生活中應該有的邏輯,給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當然,有些我認識的人物性格我放了上去。像鄉村的唱歌班子,是我陪雜誌社司機回鄉參加他家親戚婚禮時所看到的。於是我對他們進行了一些採訪。鄉村唱歌班這個是我以往素材的積累,我覺得很契合小說中的人物,也能很好地展現當代的鄉村生活。而這個是原型人物生活中所沒有的。
〈奔跑的火光〉所呈現的「道德觀」比較複雜,您完全拋開所謂「黑白分明」的寫作策略,而呈現的人物充滿了矛盾和複雜性。您自己怎麼看英芝這個人物?
的確,英芝這個人物是很複雜的。尤其在農村,女人的處境經常是很尷尬的。有老話這樣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女兒離開父母家,如同水潑出去一樣,不會再回得來。所以,一個家庭,女兒總是外人,如果家裡有什麼祖傳秘方,也是傳媳不傳女的。可是嫁到別人家去的女兒,離開自己生活了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的地方,換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裡,僅靠一紙婚書,不可能讓她內心很快與新家融合起來。女人到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就被從原來的土地上拔出來放到陌生的地方,尤其是放入一個大家庭中,她要融入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她的心靈深處,很難認同這就是自己的家──除非她的小家不和公婆共住一起。但在中國農村,嫁出去的女兒多是和夫家的大家庭混居在一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女人看上去有了家,但在內心中她們卻是沒有家園的。甚至,她會在整個世界都找不到家園的感覺。潑她出來的娘家不要她們了,而婆家在短時間內又融不進去。這是她們的一段真空時間。在這時間裡,她們的內心裡空空蕩蕩。
英芝就是處在這種狀態之下的女人。中國一句老話,叫作「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也就是說,你只有等你的兒子結婚娶了媳婦,你才算熬出頭來。很多媳婦就是這樣熬著,但英芝卻不願意這種長久的等待。她是新型的女性,期待自己有獨立的空間。她想有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想要有自己獨立的小家庭。為了這個目的,她什麼事都可以做,並且什麼都敢放棄,甚至操守、尊嚴、名譽等等。她用盡辦法,進行抗爭。最終,她還是失敗了。她被公婆欺凌,被丈夫毆打。她逃出去流浪,也回到娘家。而娘家的人,卻覺得你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還是應該回去跟他生活。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了殺夫。一把火把她的丈夫燒死了。
這是一種慘烈的反抗。是兩敗俱傷的結局。在我眼裡,英芝是中國鄉村中正在成長的新型女性,她們在蛻變、在抗爭,只是因為各種侷限,包括她們自己的侷限,導致這種抗爭的失敗和慘烈。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鄉村的英芝已經少了很多。
從初版到現在,二十五年已經過去了。您曾經寫過一篇短文〈我們生活中有多少英芝?〉;2022年徐州「鐵鍊女」的報導震動全中國,我看了之後也不得不想到英芝。在這二十五年以來,中國女性在社會上的位置經過什麼樣的改變?
中國女性的命運,城市和鄉村是必須分開來說的。在城市,女性基本獨立,她們的生活方式和心態與西方其他國家大體已相近。究其原因,還是城市女性受教育範圍廣、受教育程度高。而在農村,女性地位的改變速度要慢得多。究其原因,還是得歸結到受教育程度低上面。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困境。除了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嚴重之外,貧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農民家庭貧困數多,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供孩子上學,優先的仍是男孩。目前儘管已經比英芝生活的年代進步了很多,但是鄉村女性還處於蛻變的過程中。像鐵鍊女這樣的情況,尤其是女子在鄉村受虐,村民們視而不見且不救助的情況,也並不算少。中國重男輕女的舊傳統維繫時間太久,鄉村女性完成蛻變還得多久,真不知道。
《武漢日記》與真假倒錯風波
在《軟埋》裡,保留歷史記憶的器具就是青林父親當年留下來的日記──日記就是歷史記憶的載體。沒想到您自己在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也是因為一本「日記」而引起一場風波。很微妙,前者是個虛構的故事,但有人攻擊您說,《軟埋》這部小說是「對土改的反攻倒算」;後者反而是個真實紀錄,但有人攻擊它是「造謠日記」、「道聽塗說」。剛好兩本書都被顛
倒:小說被讀成歷史,歷史被讀成小說,而兩本書都圍繞著「日記」。您如何看《軟埋》和《武漢日記》被攻擊後的這種「真假顛倒」的荒謬關係?
您的這種理解非常獨特,也非常奇妙。尤其是這一句:「剛好兩本書都被顛倒:小說被讀成歷史,歷史被讀成小說。」果真就是這樣。兩本書的風波,都在我意料之外。我完全沒有想到一部小說和一部疫情紀錄會引發如此的爭議。其實,細想也很簡單,因為率先攻擊《武漢日記》的那波人,正是之前攻擊《軟埋》的人。後一場風波,只不過是前一場風波的延續而已。兩場風波提出的命題均是無中生有,甚至是構陷和誣衊。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擁戴專制,臣服權力,習慣鬥爭,對所有與他們觀點不同的人,均不包容,並扣以政治大帽。他們反文明反民主反人道反常識,像土改運動那樣的做法,以及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社會,是他們所贊同並想要的。而這些,正是我在反思並且極力抵制的。我與他們的判斷完全不同,所以在我看來,他們批判我的作品,是件很正常的事。而中國官方卻與他們相呼應,以行政手段封禁我的書,連帶著剝奪我所有作品的發表權和出版權。在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他們有這樣顛倒的認知,也就不足為怪了。
需要多說幾句的是:與其他國家的作家相比,中國作家的寫作要多一重任務,那就是他們得不斷地嘗試題材的邊界。四周都是雷區,你不知道哪裡埋有炸雷。大家小心翼翼地試探、戰戰兢兢地摸索,也許能僥倖繞過或是擴大寫作的區域,但更可能一個不小心就引爆了雷區。我這兩部作品,大概都是引爆了雷區吧。
我們當初認識是因為我翻譯您2016年的長篇小說《軟埋》。這本書引起不少的爭議,後來因為一系列攻擊帶來一場政治風波,本書最終在中國境內遭禁。後來2020年的《武漢日記》又引起更大的一場社會和政治上的風波。經過這些事情之後,是否讓您重新思考文學的社會意義?經過這場政治洗禮之後,您依然相信文學的力量嗎?
我個人是處於風波中心,其實最初我也非常不解。因為所有攻擊我的內容,以及強加於我的罪名,都不存在。《軟埋》是虛構作品,它主要寫人在歷史事件中的命運,並沒有去評價歷史事件本身;《武漢日記》是非虛構作品,是現場的即時記錄,它本就是有所聞有所感,無一謠言。我完全不明白,這樣的作品為什麼會引發如此大一場風波。當然,像前面說的,這兩部書的批判者是同一批人。我推測,在他們批判《軟埋》時,我進行了激烈地反抗,這個反抗也為之後批判《武漢日記》埋下了伏筆。當武漢爆發疫情後,大約在我記錄了十來天時,就有人開始對我的記錄進行攻擊了。而第一個正式撰文批判我的人,便是一個曾經寫過九篇文章批《軟埋》的人。
我不需要思考文學的社會意義。文學經歷千年,一直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它的社會意義一直都在那裡。只是人們如何閱讀它而已。至於我的個人是否相信文學的力量,以前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說,不曾深刻思考過。但經歷這次疫情,反而有了新的感受,那種以前從未有過的感受。記得武漢正處於疫情中的時候,一位作家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你知道嗎?人們像追電視劇一樣每夜追著閱讀你的日記,文字從來享受沒有過這樣的待遇。」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我的紀錄有這麼多人閱讀。我非常驚訝。後來,我聽說每天有幾千萬人半夜等著讀方方日記,甚至有過專業統計,說當時的閱讀者上億。我真是驚呆了。直到現在,還有無數陌生人見到我,開口就會說,「那時候,我們每天夜晚等著你的日記發表,只有看到你的日記,才會安心。」也有說,「我們靠著你的日記,度過最艱難時光。」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應該是我一生的榮耀。我對文學力量的相信,正是來自這些讀者。我的文字安撫過他們,並給予過他們力量。這就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