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孫中山
導讀
西元1866年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誕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家。
當時,深受滿清政府和列強雙重欺壓的中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辛苦種地卻吃不飽飯,慘遭海盜洗劫卻無處告狀,連鞋匠的兒子都還光著腳丫。男孩子讀八股,女孩子纏足,走著封建老路。幼小的孫中山看到這些不平事,發出了強烈的追問。
小小少年,因洪秀全的故事而興天下之志,他人小膽大,為了勸阻賭錢的楊帝祝,差點賠上性命;為了懲罰仗勢欺人的方大頭,被打得昏迷不醒。
12歲時,他踏上遠赴檀香山的巨輪,見識了新天地,「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意奧蘭尼學校裡的深造,以博學多才被同學們冠以「通天曉」的綽號,改良中國之夢由此而生……
他一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卻在失敗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和平、奮鬥、救中國」鑄就了自己不朽的人格。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為平民,死為平民,在平凡之中彰顯了偉大。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書,瞭解他,學習他,永遠紀念他。
第一章帝制餘暉 誕生滿清掘墓人
第一節 皇權末世
天下大勢
天地滄桑,日月不息,時間像架永不疲憊的馬車,轟轟烈烈地駛進了偉大的19世紀。這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充滿神奇的嶄新世紀,工業革命風起雲湧,使世界在轉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從18世紀60年代起,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為開端,英國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隨後,歐美主要國家美國、法國、德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完成。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工業資產階級經過不懈努力和鬥爭,逐步確立了在各國的統治地位。19世紀20~30年代,從英國到希臘,從西班牙到俄羅斯,發生了一系列革命,進行改革或獨立運動。諸如西班牙、希臘、俄國、法國、義大利相繼進行武裝鬥爭,反對封建專制或要求民主解放,在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取得越來越多的政治權力。
受到西方資產階級運動影響,亞洲的日本也追隨歐美開始發展資本主義。當時,在積極要求變革進步的許多國家裡,存在著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不同障礙,比如美國是奴隸制、俄國是農奴制、日本是封建幕府制度等。但是,各國人民為了追求進步和民主,展開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19世紀60~70年代,美國發生南北戰爭,在林肯總統的領導下廢除了奴隸制,南北統一;俄國在1861年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日本不甘落後,它經過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產階級在發展和鬥爭中,鞏固了自身的統治,使資本主義擴展到全世界之範圍。可以說19世紀中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又一高潮階段。
資本主義迅速擴張發展,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世界各地區間的聯繫。英國的工業革命使它成為「世界工廠」,由此得以利用所產工業品先後滲透、控制和征服世界許多地區和國家,建立殖民地制度。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其他國家,也加快了殖民步伐,先後在世界各地的落後國家佔領土地、進行貿易。1850~1870年間,以英國為中心形成了世界市場,這意味著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加強。
伴隨著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勢,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資產階級革命,伴隨著資本主義逐漸深入國內,已有著二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古老中國,在19世紀又是什麼局勢呢?
貧窮落後的中國
中國封建社會從秦、漢起,歷經二千多年的時間,形成牢固的社會模式,在歷代帝王和人民的努力下,曾經創造了無數輝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由盛而衰,由強而弱,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也擺脫不了這個規律。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古老的中國也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19世紀,走過兩百年歲月的滿清王朝已經由輝煌、榮耀的時代,正一步步走向衰亡,蹣跚著走進它的遲暮之年。
對於中國來說,19世紀是個多災多難的世紀,它對中國產生了持續久遠的影響。滿清政府建國以後,採取閉關守國的政策,限制與西方貿易。隨著資產階級迅速崛起,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新趨勢,革新成為每個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但是滿清政府依然固守己見,試圖要維持歷代王朝在東方世界曾有過的光榮地位,從心理和行動上否認已經日益強盛起來的西方世界,不肯與資產階級國家交往貿易。
在保守思想影響下,滿清政府與先進文明的資本主義制度產生巨大衝突,最終,資產階級各國為了掠奪在中國的利益,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侵略戰爭。181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決定向中國輸出鴉片,以補償英國對華貿易逆差。從此,中西由貿易衝突發展到軍事政治衝突。1840年,清廷派林則徐在虎門銷菸,觸怒英國人,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當時,滿清政府政治極端腐敗,官僚之風盛行,軍隊朽落,弊端叢生,社會狀況十分黑暗,實已不堪一擊。加上英國科技先進,武器裝備精良,所以清軍一敗再敗,最後英軍攻至南京,雙方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2,100萬兩;割讓香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海關稅則詳細載明於條約,非經商國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謂協定關稅;英國人在中國只受英國法律和英國法庭的約束,即所謂治外法權;中、英官吏平等往來。此後,西方各國加緊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鴉片戰爭加重了中國所受的壓迫和剝削,激化了人民的反抗意志。1850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他以拜「上帝會」的形式招攬會徒,提出推翻滿清和平均地權的口號,得到國人積極回應,發展迅速。太平軍勇敢地與清軍作戰,攻城掠地,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做為天國的都城,很快攻佔了滿清大半江山。
清政府調兵遣將鎮壓太平軍,無奈主力軍隊——綠營軍的腐化程度與一般政界相等。士兵的餉額極低,又被官長剝削欺壓,所以只好自謀生計,大多數人把當兵做為一種副業。軍隊紀律鬆散,操練不勤,根本抵抗不了勢頭強猛的太平軍。最後,清政府啟用了曾國藩。曾國藩帶領地方團練的湘軍打敗了太平軍。太平軍活動了十餘年,雖然失敗了,卻沉重地打擊了滿清政府。尤其是它提出的推翻滿清的口號,極大地鼓舞了漢人反滿情緒。這也是後來孫中山領導革命提出的口號之一。
原來,清政府統治期間,為了強化滿清貴族利益,鞏固滿清貴族的地位,重用滿清官僚,
不遺餘力地排斥和打擊漢人,加劇了民族矛盾。到了19世紀,滿清政府不但沒有放鬆民族壓迫,反而更加欺壓和剝削。這樣一來,廣大的漢族人民處在西方資產階級國家和滿清貴族的雙重欺壓之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兩種勢力壓迫下,必然產生與封建勢力、和列強勢力鬥爭的革命力量。
太平軍就是一支革命軍,但是,這個中國舊式的民間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一方面證明它不具有推翻滿清的能力,也同時說明這種運動形式已經不適合當時的革命需要。那麼,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力量來改變當下貧窮落後的面貌,走上自治富強之路呢?
19世紀民族資產階級的覺醒,為中國未來的出路燃起了新的希望。1866年,舊中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將在黑暗之中努力尋找中國的出路,投身資產階級革命大業,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制,創建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家,結束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這位偉人就是本書的主角——孫中山。每個人的成功與他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都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孫中山先生的少年時代又是如何呢?其對他日後的革命事業產生了哪些影響?下面就讓我們回到那個風雲變化的年代,從1866年開始一步步探尋偉人的成長之路。
第二節 窮困家世
鞋匠父親
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東南部,有一個只有7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村子不大,名字卻很美麗,叫翠亨,意思是透明晶瑩的璧玉。翠亨村離澳門只有37公里路程,依山傍海,背靠五桂山麓,村前有條小溪流過,不遠處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村前村後樹木蔥鬱,風景優美,人們勤勞樸實,一年四季耕種勞作在這片土地上。
和中國南方大多數農村一樣,翠亨村受千年封建文化浸淫,習俗陳舊落後,風氣很不開化。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苦苦掙扎求生,但是村裡的土地多為沙質,種植的水稻及其他雜糧產量很低,加上官府黑暗,盤剝欺壓百姓,村民一年到頭很難吃飽穿暖,只能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19世紀初,隨著社會變革,西方國家不斷進入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貿易,雙方交流日漸深入,翠亨村的許多人開始走出村子,踏上外出謀生之路。
當時,外出謀生必經的一條道路就是澳門。澳門曾經是香山縣南部海岸的一個小漁村,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謊稱商船遇到風暴,以晾曬貨物為名,得以在澳門居住。後來他們擅自擴展居住地,修築炮臺,設置官署,企圖長期霸佔。但明政府一直對澳門行使主權,萬曆年間曾向葡萄牙殖民者徵收地租稅金。葡萄牙人在澳門繁衍發展,已經將西方的文化、習俗廣泛深入地影響到澳門人心中,形成澳門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進入19世紀,澳門已經發展成有著樓房馬路的城市,領土擴展到鄰近村落,成為西方國家進入中國的一條通道。
翠亨村是香山縣的一個普通村子,位於縣城石岐到澳門的中間,當年從翠亨村到縣城和到澳門,都需要步行大約半天的時間。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環山,東
導讀
西元1866年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誕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之家。
當時,深受滿清政府和列強雙重欺壓的中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辛苦種地卻吃不飽飯,慘遭海盜洗劫卻無處告狀,連鞋匠的兒子都還光著腳丫。男孩子讀八股,女孩子纏足,走著封建老路。幼小的孫中山看到這些不平事,發出了強烈的追問。
小小少年,因洪秀全的故事而興天下之志,他人小膽大,為了勸阻賭錢的楊帝祝,差點賠上性命;為了懲罰仗勢欺人的方大頭,被打得昏迷不醒。
12歲時,他踏上遠赴檀香山的巨輪,見識了新天地,「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意奧蘭尼學校裡的深造,以博學多才被同學們冠以「通天曉」的綽號,改良中國之夢由此而生……
他一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卻在失敗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和平、奮鬥、救中國」鑄就了自己不朽的人格。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為平民,死為平民,在平凡之中彰顯了偉大。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書,瞭解他,學習他,永遠紀念他。
第一章帝制餘暉 誕生滿清掘墓人
第一節 皇權末世
天下大勢
天地滄桑,日月不息,時間像架永不疲憊的馬車,轟轟烈烈地駛進了偉大的19世紀。這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充滿神奇的嶄新世紀,工業革命風起雲湧,使世界在轉瞬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從18世紀60年代起,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為開端,英國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隨後,歐美主要國家美國、法國、德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致完成。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工業資產階級經過不懈努力和鬥爭,逐步確立了在各國的統治地位。19世紀20~30年代,從英國到希臘,從西班牙到俄羅斯,發生了一系列革命,進行改革或獨立運動。諸如西班牙、希臘、俄國、法國、義大利相繼進行武裝鬥爭,反對封建專制或要求民主解放,在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取得越來越多的政治權力。
受到西方資產階級運動影響,亞洲的日本也追隨歐美開始發展資本主義。當時,在積極要求變革進步的許多國家裡,存在著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不同障礙,比如美國是奴隸制、俄國是農奴制、日本是封建幕府制度等。但是,各國人民為了追求進步和民主,展開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19世紀60~70年代,美國發生南北戰爭,在林肯總統的領導下廢除了奴隸制,南北統一;俄國在1861年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日本不甘落後,它經過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資產階級在發展和鬥爭中,鞏固了自身的統治,使資本主義擴展到全世界之範圍。可以說19世紀中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又一高潮階段。
資本主義迅速擴張發展,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世界各地區間的聯繫。英國的工業革命使它成為「世界工廠」,由此得以利用所產工業品先後滲透、控制和征服世界許多地區和國家,建立殖民地制度。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其他國家,也加快了殖民步伐,先後在世界各地的落後國家佔領土地、進行貿易。1850~1870年間,以英國為中心形成了世界市場,這意味著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加強。
伴隨著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勢,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資產階級革命,伴隨著資本主義逐漸深入國內,已有著二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古老中國,在19世紀又是什麼局勢呢?
貧窮落後的中國
中國封建社會從秦、漢起,歷經二千多年的時間,形成牢固的社會模式,在歷代帝王和人民的努力下,曾經創造了無數輝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由盛而衰,由強而弱,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也擺脫不了這個規律。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古老的中國也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19世紀,走過兩百年歲月的滿清王朝已經由輝煌、榮耀的時代,正一步步走向衰亡,蹣跚著走進它的遲暮之年。
對於中國來說,19世紀是個多災多難的世紀,它對中國產生了持續久遠的影響。滿清政府建國以後,採取閉關守國的政策,限制與西方貿易。隨著資產階級迅速崛起,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新趨勢,革新成為每個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但是滿清政府依然固守己見,試圖要維持歷代王朝在東方世界曾有過的光榮地位,從心理和行動上否認已經日益強盛起來的西方世界,不肯與資產階級國家交往貿易。
在保守思想影響下,滿清政府與先進文明的資本主義制度產生巨大衝突,最終,資產階級各國為了掠奪在中國的利益,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侵略戰爭。181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決定向中國輸出鴉片,以補償英國對華貿易逆差。從此,中西由貿易衝突發展到軍事政治衝突。1840年,清廷派林則徐在虎門銷菸,觸怒英國人,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當時,滿清政府政治極端腐敗,官僚之風盛行,軍隊朽落,弊端叢生,社會狀況十分黑暗,實已不堪一擊。加上英國科技先進,武器裝備精良,所以清軍一敗再敗,最後英軍攻至南京,雙方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2,100萬兩;割讓香港;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海關稅則詳細載明於條約,非經商國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謂協定關稅;英國人在中國只受英國法律和英國法庭的約束,即所謂治外法權;中、英官吏平等往來。此後,西方各國加緊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1856年,英法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鴉片戰爭加重了中國所受的壓迫和剝削,激化了人民的反抗意志。1850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他以拜「上帝會」的形式招攬會徒,提出推翻滿清和平均地權的口號,得到國人積極回應,發展迅速。太平軍勇敢地與清軍作戰,攻城掠地,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做為天國的都城,很快攻佔了滿清大半江山。
清政府調兵遣將鎮壓太平軍,無奈主力軍隊——綠營軍的腐化程度與一般政界相等。士兵的餉額極低,又被官長剝削欺壓,所以只好自謀生計,大多數人把當兵做為一種副業。軍隊紀律鬆散,操練不勤,根本抵抗不了勢頭強猛的太平軍。最後,清政府啟用了曾國藩。曾國藩帶領地方團練的湘軍打敗了太平軍。太平軍活動了十餘年,雖然失敗了,卻沉重地打擊了滿清政府。尤其是它提出的推翻滿清的口號,極大地鼓舞了漢人反滿情緒。這也是後來孫中山領導革命提出的口號之一。
原來,清政府統治期間,為了強化滿清貴族利益,鞏固滿清貴族的地位,重用滿清官僚,
不遺餘力地排斥和打擊漢人,加劇了民族矛盾。到了19世紀,滿清政府不但沒有放鬆民族壓迫,反而更加欺壓和剝削。這樣一來,廣大的漢族人民處在西方資產階級國家和滿清貴族的雙重欺壓之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兩種勢力壓迫下,必然產生與封建勢力、和列強勢力鬥爭的革命力量。
太平軍就是一支革命軍,但是,這個中國舊式的民間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一方面證明它不具有推翻滿清的能力,也同時說明這種運動形式已經不適合當時的革命需要。那麼,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力量來改變當下貧窮落後的面貌,走上自治富強之路呢?
19世紀民族資產階級的覺醒,為中國未來的出路燃起了新的希望。1866年,舊中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將在黑暗之中努力尋找中國的出路,投身資產階級革命大業,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制,創建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家,結束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這位偉人就是本書的主角——孫中山。每個人的成功與他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都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孫中山先生的少年時代又是如何呢?其對他日後的革命事業產生了哪些影響?下面就讓我們回到那個風雲變化的年代,從1866年開始一步步探尋偉人的成長之路。
第二節 窮困家世
鞋匠父親
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東南部,有一個只有7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村子不大,名字卻很美麗,叫翠亨,意思是透明晶瑩的璧玉。翠亨村離澳門只有37公里路程,依山傍海,背靠五桂山麓,村前有條小溪流過,不遠處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村前村後樹木蔥鬱,風景優美,人們勤勞樸實,一年四季耕種勞作在這片土地上。
和中國南方大多數農村一樣,翠亨村受千年封建文化浸淫,習俗陳舊落後,風氣很不開化。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苦苦掙扎求生,但是村裡的土地多為沙質,種植的水稻及其他雜糧產量很低,加上官府黑暗,盤剝欺壓百姓,村民一年到頭很難吃飽穿暖,只能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19世紀初,隨著社會變革,西方國家不斷進入中國沿海地區進行貿易,雙方交流日漸深入,翠亨村的許多人開始走出村子,踏上外出謀生之路。
當時,外出謀生必經的一條道路就是澳門。澳門曾經是香山縣南部海岸的一個小漁村,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謊稱商船遇到風暴,以晾曬貨物為名,得以在澳門居住。後來他們擅自擴展居住地,修築炮臺,設置官署,企圖長期霸佔。但明政府一直對澳門行使主權,萬曆年間曾向葡萄牙殖民者徵收地租稅金。葡萄牙人在澳門繁衍發展,已經將西方的文化、習俗廣泛深入地影響到澳門人心中,形成澳門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進入19世紀,澳門已經發展成有著樓房馬路的城市,領土擴展到鄰近村落,成為西方國家進入中國的一條通道。
翠亨村是香山縣的一個普通村子,位於縣城石岐到澳門的中間,當年從翠亨村到縣城和到澳門,都需要步行大約半天的時間。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環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