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琅琊郡1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2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3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光祿大夫王覽(二○六--二七八)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傚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於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遺址4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5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蹟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弔、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餘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裡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6,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誌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出準確考證。時隔千餘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餘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後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餘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餘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於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7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願為官場所累。」於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王綱以文才被召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七十二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歎,並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後,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巨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呵斥:「你們想幹什麼?現在皇上已經昭告天下,堅決剷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用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十六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併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屍身,將他葬在禾山。
過了幾年,御史郭純將王綱橫死之事上報朝廷。皇帝聽後大為震驚,下詔在增城為王綱建造廟堂,以褒揚他的忠烈。
王綱是王陽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來王彥達憑藉父親的忠義之舉,也可謀得一官半職,事實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從目睹了父親的慘死後,王彥達對做官之事再無興趣。王彥達不應徵召,一生粗衣惡食,歸隱不仕,號稱祕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彥達膝下有一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千言,為當時人所稱道。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號遁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里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於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後人曾經為竹軒公王倫著書立傳,將他與晉代的陶淵明、宋代的林和靖8等有隱逸志向的文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譽其高潔的品格,稱讚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實在是不同凡響。
竹軒公王倫迄今留下的遺作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為世人所愛讀。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蹟,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一四四六--一五二二),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因王華常年在家鄉龍泉山的深幽之處讀書自修,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
「欲借人間種」
龍泉山老家有一豪紳世族,聽聞龍山公王華的鼎鼎大名,於是前往山裡拜訪他,並請其出山,在山外為龍山先生修建書館,引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美麗女子來到龍山先生的書館求見。女子對龍山先生說:「龍山先生萬莫驚訝,我本是此家豪紳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無子嗣,故而冒昧前來,打算借龍山先生雨露,以將香火發揚光大!」
龍山先生聞言大驚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請,我才在此館留住。如此不義之事,實難從命!」
此女從袖中取出一扇,說:「這是主人的命令,龍山先生只需看扇面的題字便知。」
龍山先生接過扇子一看,果然是這家主人的親筆題字,上書:
欲借人間種。
看來面前此女的確奉命前來不假。龍山先生提起筆,在後面添上五個字:
恐驚天上神。
然後龍山先生措辭嚴厲,將其拒絕,女子無奈怏怏離去。此事無果而終,龍山先生的高潔美名於此可窺一斑。
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書,後被封為新建伯。
龍山先生經常去山陰的風景名勝遊覽尋訪,在先祖們居住過的地方憑弔追思。後來他從餘姚遷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樂道,就如住在餘姚一般愜意。
成化七年(一四七一)辛卯,龍山先生迎娶夫人鄭氏。第二年王陽明出生。王陽明後來曾在四明山鑿築陽明洞,陽明洞距離越城東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處,王陽明終有所悟,號稱陽明先生。
小 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確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祕湖漁隱、遁石翁、槐里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蹟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淡泊名利,動輒便會隱居山林壁洞;或者憑藉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者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歎不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於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註
1 秦朝統一全國後,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為三十六郡之一。
2 古地名,即今紹興(會稽、山陰)一帶。
3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孝宗弘治間進士,選庶吉士擢編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禮部侍郎。後歷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少師事陳獻章,後與王守仁同時講學,各立門戶。王主講「致良知」,湛主講「隨處體認天理」。認為「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內外;陽明之所謂心者,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答揚少默》)。強調以主敬為格物功夫,說:「故善學者,必另動靜一於敬。」(《答于督學》)著有《湛甘泉集》。
4 蘭亭遺址最早建於「湖口」,後來又相繼被移至「水中」「山椒」與「天章寺前」。進入明代,尤其是清代,蘭亭遺址不僅得到重建,而且得到較大規模的擴展,蘭亭之名亦因此日漸隆盛。明清格局的蘭亭遺址,佔地三十餘畝。
5 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6 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稱宣教郎,始於宋代。《宋史•職官志八》:「迪功郎……為從九品。」
7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8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今寧波奉化人。北宋隱逸詩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第二章 少年時代
大凡歷史上風流偉大、功業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時代就開始引人注目。事實上,這一點卻經常為普通大眾所忽略,對於這方面的記載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飛黃騰達,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人們才會開始關注造就其成長的時代土壤。
幼年是一個人一生成長最為重要的階段。大凡那些帝王將相和偉大人物,其幼時的資質、少年時期的言行舉止,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詳細地考察清楚這些帝王將相、偉大人物的生平經歷和不凡事蹟,且做到毫無偏差,實在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王陽明先生,要獲悉他的幼時經歷自然也是如此。坊間流傳的不少事蹟,自然不乏後人的牽強附會及誇張之傳。同樣,要判斷其真偽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本章節擇取筆者認為是正確的內容,對王陽明先生的幼學時代展開敘述。
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九月三十日,明憲宗在位時期,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1。但凡偉大人物的誕生總有種種奇談流傳後世。至於王陽明幼時獲得神僧點化,被相術士所評判的傳說,自然是後人看到其事業輝煌,為了向後世誇讚而胡亂杜撰的事情。
王陽明先生因此比一般的偉人還偉大多倍,最終得以揚威名於世間。
逸 話
傳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太夫人鄭氏已經懷有身孕十四個月。這一日,王家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隊身著緋衣的天神腰佩美玉,從雲中飄逸而來,吹奏著樂曲,敲打著鼓點,氣象萬千,十分曼妙。神人們從空嫋嫋而降,把懷裡的一個嬰兒遞交給岑氏。老太太在夢裡一驚,於是馬上醒轉過來。就在這時候,忽聞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王陽明就這樣帶著神幻色彩誕生了。
王陽明的祖父竹軒公王倫聞知此事,感到十分驚異,於是便給孫子取名為「雲」。不僅如此,事情不久便不脛而走,眾緊鄰相親都引以為奇觀。到了後來,大家甚至還將王陽明出生的房子稱作「瑞雲樓」。
王陽明到了五歲的時候,仍然不會說話,家裡人都暗暗著急。一日他與一群孩子在門外戲耍玩鬧,正好有一高僧路過,他看見了王陽明,便歎了一口氣,說:「好個孩兒,可惜被道破。」
竹軒公王倫一旁聽聞,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他連忙給孫子改了個名字,為王守仁。幾乎是與此同時,接連五年都不能開口的王陽明立刻會說話了。
祖母的夢和祖父的改名故事,的確多少有些近乎怪談。但在某種程度上,其與王陽明所受到的幼時教養,也是一種暗合。
越中文化
吳越地方在古時候是荒蠻偏僻之地。到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在這裡交戰多年,幾度盛衰興亡的歷史為世人所共知。然而吳越的文運至此尚未正式開啟。
吳越地方氣候溫暖宜人,五穀豐稔,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絲布魚鹽之饒」,其西北諸州的情況自然遠不能超過它。
倘若越中地方文運開啟,其進步更將是一日千里。不過,這樣的隆興一直到了東晉才姍姍到來。到了唐朝,更是繁榮昌盛幾近頂峰。到了南宋時期,此地已經是人多地少,甚至都有些人滿為患了。勤勞好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繁榮興旺的文化也得以代代相傳。
地方生活的影響
敘述至此可以想像得到,吳越地方為人稱道的秀美山水和名勝古蹟,引得世間文人騷客駐足流連自然是不會少的。王陽明出生在這裡,受到吳越文化的感化自然不會少於一般普通人。且不說祖上的遺風早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潛移默化,王陽明天性豪邁闊達,勢必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這點絕非偶然。
古文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如孟子昔日云:「居移氣,養移體。」此話不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優越的生活條件同樣可以改變人的體質。正所謂是人隨著地位、待遇的變化也不斷發生變化。任何進化論者不論如何探索生活進化的規律,都逃避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此處談論其故土生活的影響之大,並不是信口開河、胡亂一說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萬物,那是因為人會追求自由的意志,並採取行動,遵循外部的生存環境,從而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對起初敘述的印證。
當一個人遇到周邊條件變化的時候,他不僅在形體上,且在精神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倘若史學家們都能秉承這一法則,來整理偉人們的事蹟,探索其本源,並將其地方生活的經歷參考進去,繼而斟酌考慮,必然會有大的斬獲。
眾所周知,中國的陸地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氣候差異極大。北方氣候殘酷寒冷、蝕骨穿心,屢遭缺水等諸多自然災害困擾。2群山峭壁巍峨高聳,濁水汪洋四處流淌,佳卉良草較為少見,珍禽異獸更是難覓蹤跡。所以北方人自古就有隱忍自律的品性,其文化就多顯淳樸篤實之貌。實際上,北方好多人都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疲於奔命,深思遠慮和遠見卓識自然無暇顧及。
與這些形成對比,中國的南方地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天空晴朗,江河清澈見底,空氣新鮮,山水秀麗美好,花鳥蟲魚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大詩人杜牧曾對這一景象作詩《漢江》一首,謳歌漢江的風景宜人:
溶溶漾漾白鷗飛,
綠淨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
夕陽常送釣船歸。
詩中體現了大詩人豔羨安逸,性情風流放蕩,不囿於規則掣肘,超然物外的情懷。就像詩中所寫的那樣,北方人在天性方面,易對浮華之事大肆追求,而南方人得益於天賜之豐饒萬物,有著充足的物質財富,其精神世界也十分豐富。中國六朝時代綺靡繁冗的文學表現形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越中及南方一帶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虛無玄遠的老莊思想在此大行其道,甚至達到了鼎盛。
後世居住江左的晉代人皈依老莊教諭者數量眾多,這點也絕非偶然。王陽明深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恬淡靜退的價值觀傾向。在他一生中,很多進退維艱的時候,他都能選擇脫離凡塵俗世、歸隱於山林壁洞,就是其明證。且不說王陽明耽愛佛教和道教,從其厭世思想也可窺見端倪。
朝廷風雲機變,王陽明遭到朝廷奸佞的跋扈陷害,後被貶黜至地方。面對盜賊蜂擁出現,且國運日漸衰落,厭世的念頭在王陽明心中逐日增長。這些在王陽明的言行舉止中也能屢次看到。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琅琊郡1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2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3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光祿大夫王覽(二○六--二七八)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傚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於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遺址4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5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蹟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弔、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餘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裡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6,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誌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出準確考證。時隔千餘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餘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後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餘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餘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於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7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願為官場所累。」於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王綱以文才被召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七十二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歎,並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後,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巨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呵斥:「你們想幹什麼?現在皇上已經昭告天下,堅決剷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用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十六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併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屍身,將他葬在禾山。
過了幾年,御史郭純將王綱橫死之事上報朝廷。皇帝聽後大為震驚,下詔在增城為王綱建造廟堂,以褒揚他的忠烈。
王綱是王陽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來王彥達憑藉父親的忠義之舉,也可謀得一官半職,事實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從目睹了父親的慘死後,王彥達對做官之事再無興趣。王彥達不應徵召,一生粗衣惡食,歸隱不仕,號稱祕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彥達膝下有一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千言,為當時人所稱道。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號遁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里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於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後人曾經為竹軒公王倫著書立傳,將他與晉代的陶淵明、宋代的林和靖8等有隱逸志向的文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譽其高潔的品格,稱讚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實在是不同凡響。
竹軒公王倫迄今留下的遺作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為世人所愛讀。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蹟,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一四四六--一五二二),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因王華常年在家鄉龍泉山的深幽之處讀書自修,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
「欲借人間種」
龍泉山老家有一豪紳世族,聽聞龍山公王華的鼎鼎大名,於是前往山裡拜訪他,並請其出山,在山外為龍山先生修建書館,引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美麗女子來到龍山先生的書館求見。女子對龍山先生說:「龍山先生萬莫驚訝,我本是此家豪紳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無子嗣,故而冒昧前來,打算借龍山先生雨露,以將香火發揚光大!」
龍山先生聞言大驚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請,我才在此館留住。如此不義之事,實難從命!」
此女從袖中取出一扇,說:「這是主人的命令,龍山先生只需看扇面的題字便知。」
龍山先生接過扇子一看,果然是這家主人的親筆題字,上書:
欲借人間種。
看來面前此女的確奉命前來不假。龍山先生提起筆,在後面添上五個字:
恐驚天上神。
然後龍山先生措辭嚴厲,將其拒絕,女子無奈怏怏離去。此事無果而終,龍山先生的高潔美名於此可窺一斑。
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書,後被封為新建伯。
龍山先生經常去山陰的風景名勝遊覽尋訪,在先祖們居住過的地方憑弔追思。後來他從餘姚遷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樂道,就如住在餘姚一般愜意。
成化七年(一四七一)辛卯,龍山先生迎娶夫人鄭氏。第二年王陽明出生。王陽明後來曾在四明山鑿築陽明洞,陽明洞距離越城東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處,王陽明終有所悟,號稱陽明先生。
小 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確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祕湖漁隱、遁石翁、槐里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蹟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淡泊名利,動輒便會隱居山林壁洞;或者憑藉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者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歎不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於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註
1 秦朝統一全國後,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琅琊郡為三十六郡之一。
2 古地名,即今紹興(會稽、山陰)一帶。
3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孝宗弘治間進士,選庶吉士擢編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禮部侍郎。後歷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少師事陳獻章,後與王守仁同時講學,各立門戶。王主講「致良知」,湛主講「隨處體認天理」。認為「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無內外;陽明之所謂心者,指腔子裡而為言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答揚少默》)。強調以主敬為格物功夫,說:「故善學者,必另動靜一於敬。」(《答于督學》)著有《湛甘泉集》。
4 蘭亭遺址最早建於「湖口」,後來又相繼被移至「水中」「山椒」與「天章寺前」。進入明代,尤其是清代,蘭亭遺址不僅得到重建,而且得到較大規模的擴展,蘭亭之名亦因此日漸隆盛。明清格局的蘭亭遺址,佔地三十餘畝。
5 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6 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稱宣教郎,始於宋代。《宋史•職官志八》:「迪功郎……為從九品。」
7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8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今寧波奉化人。北宋隱逸詩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第二章 少年時代
大凡歷史上風流偉大、功業彪炳千古的人物,往往自孩童時代就開始引人注目。事實上,這一點卻經常為普通大眾所忽略,對於這方面的記載自然也就少之又少。而一旦有一天此人飛黃騰達,對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人們才會開始關注造就其成長的時代土壤。
幼年是一個人一生成長最為重要的階段。大凡那些帝王將相和偉大人物,其幼時的資質、少年時期的言行舉止,都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但是,要詳細地考察清楚這些帝王將相、偉大人物的生平經歷和不凡事蹟,且做到毫無偏差,實在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王陽明先生,要獲悉他的幼時經歷自然也是如此。坊間流傳的不少事蹟,自然不乏後人的牽強附會及誇張之傳。同樣,要判斷其真偽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本章節擇取筆者認為是正確的內容,對王陽明先生的幼學時代展開敘述。
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九月三十日,明憲宗在位時期,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1。但凡偉大人物的誕生總有種種奇談流傳後世。至於王陽明幼時獲得神僧點化,被相術士所評判的傳說,自然是後人看到其事業輝煌,為了向後世誇讚而胡亂杜撰的事情。
王陽明先生因此比一般的偉人還偉大多倍,最終得以揚威名於世間。
逸 話
傳說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太夫人鄭氏已經懷有身孕十四個月。這一日,王家祖母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隊身著緋衣的天神腰佩美玉,從雲中飄逸而來,吹奏著樂曲,敲打著鼓點,氣象萬千,十分曼妙。神人們從空嫋嫋而降,把懷裡的一個嬰兒遞交給岑氏。老太太在夢裡一驚,於是馬上醒轉過來。就在這時候,忽聞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王陽明就這樣帶著神幻色彩誕生了。
王陽明的祖父竹軒公王倫聞知此事,感到十分驚異,於是便給孫子取名為「雲」。不僅如此,事情不久便不脛而走,眾緊鄰相親都引以為奇觀。到了後來,大家甚至還將王陽明出生的房子稱作「瑞雲樓」。
王陽明到了五歲的時候,仍然不會說話,家裡人都暗暗著急。一日他與一群孩子在門外戲耍玩鬧,正好有一高僧路過,他看見了王陽明,便歎了一口氣,說:「好個孩兒,可惜被道破。」
竹軒公王倫一旁聽聞,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他連忙給孫子改了個名字,為王守仁。幾乎是與此同時,接連五年都不能開口的王陽明立刻會說話了。
祖母的夢和祖父的改名故事,的確多少有些近乎怪談。但在某種程度上,其與王陽明所受到的幼時教養,也是一種暗合。
越中文化
吳越地方在古時候是荒蠻偏僻之地。到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在這裡交戰多年,幾度盛衰興亡的歷史為世人所共知。然而吳越的文運至此尚未正式開啟。
吳越地方氣候溫暖宜人,五穀豐稔,既有「陂池灌溉之利」,又有「絲布魚鹽之饒」,其西北諸州的情況自然遠不能超過它。
倘若越中地方文運開啟,其進步更將是一日千里。不過,這樣的隆興一直到了東晉才姍姍到來。到了唐朝,更是繁榮昌盛幾近頂峰。到了南宋時期,此地已經是人多地少,甚至都有些人滿為患了。勤勞好強的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繁榮興旺的文化也得以代代相傳。
地方生活的影響
敘述至此可以想像得到,吳越地方為人稱道的秀美山水和名勝古蹟,引得世間文人騷客駐足流連自然是不會少的。王陽明出生在這裡,受到吳越文化的感化自然不會少於一般普通人。且不說祖上的遺風早在他的心裡生根發芽、潛移默化,王陽明天性豪邁闊達,勢必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這點絕非偶然。
古文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如孟子昔日云:「居移氣,養移體。」此話不假。地位和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優越的生活條件同樣可以改變人的體質。正所謂是人隨著地位、待遇的變化也不斷發生變化。任何進化論者不論如何探索生活進化的規律,都逃避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
此處談論其故土生活的影響之大,並不是信口開河、胡亂一說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之所以能區別於其他萬物,那是因為人會追求自由的意志,並採取行動,遵循外部的生存環境,從而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其實這也是對起初敘述的印證。
當一個人遇到周邊條件變化的時候,他不僅在形體上,且在精神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倘若史學家們都能秉承這一法則,來整理偉人們的事蹟,探索其本源,並將其地方生活的經歷參考進去,繼而斟酌考慮,必然會有大的斬獲。
眾所周知,中國的陸地幅員遼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氣候差異極大。北方氣候殘酷寒冷、蝕骨穿心,屢遭缺水等諸多自然災害困擾。2群山峭壁巍峨高聳,濁水汪洋四處流淌,佳卉良草較為少見,珍禽異獸更是難覓蹤跡。所以北方人自古就有隱忍自律的品性,其文化就多顯淳樸篤實之貌。實際上,北方好多人都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資料疲於奔命,深思遠慮和遠見卓識自然無暇顧及。
與這些形成對比,中國的南方地方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天空晴朗,江河清澈見底,空氣新鮮,山水秀麗美好,花鳥蟲魚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大詩人杜牧曾對這一景象作詩《漢江》一首,謳歌漢江的風景宜人:
溶溶漾漾白鷗飛,
綠淨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來人自老,
夕陽常送釣船歸。
詩中體現了大詩人豔羨安逸,性情風流放蕩,不囿於規則掣肘,超然物外的情懷。就像詩中所寫的那樣,北方人在天性方面,易對浮華之事大肆追求,而南方人得益於天賜之豐饒萬物,有著充足的物質財富,其精神世界也十分豐富。中國六朝時代綺靡繁冗的文學表現形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越中及南方一帶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虛無玄遠的老莊思想在此大行其道,甚至達到了鼎盛。
後世居住江左的晉代人皈依老莊教諭者數量眾多,這點也絕非偶然。王陽明深受南方文化的影響,有著恬淡靜退的價值觀傾向。在他一生中,很多進退維艱的時候,他都能選擇脫離凡塵俗世、歸隱於山林壁洞,就是其明證。且不說王陽明耽愛佛教和道教,從其厭世思想也可窺見端倪。
朝廷風雲機變,王陽明遭到朝廷奸佞的跋扈陷害,後被貶黜至地方。面對盜賊蜂擁出現,且國運日漸衰落,厭世的念頭在王陽明心中逐日增長。這些在王陽明的言行舉止中也能屢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