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道破,就是官機
為官久了,便會知道:官場說話、處事,句句有門道、事事有學問。稍不小心,便容易生出很多意外枝節來。為此,曾國藩還曾經很認真地教育了自己的一位心腹幕僚。
這位幕僚叫李鴻裔,是個四川小哥兒。這個李鴻裔才高學贍,風流倜儻,是個全面發展的小青年。就文采而言,李鴻裔的過人之處從他做的〈怡園〉詩文中便能看出一二:
疊石疏泉不數旬,水芝開出似車輪。
石幢一夕桃花雨,便有紅魚跳綠萍。
曾國藩喜歡李鴻裔,拿他當自己親兒子看。甚至,曾國藩的私室也只有李鴻裔才能自由出入。或許是因為年輕不經事,或是因為才子本傲,在起初較長一段時間內,李鴻裔這個不俗之人倒很難真正融入到大俗的人世中。
那天,曾國藩與李鴻裔在室中談話,而且相談甚歡。中途,曾國藩出去接待客人,用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期間,李鴻裔一個人百無聊賴,便隨手翻閱起曾國藩桌面上的文稿來。突然,他看到一篇叫〈不動心說〉的詩文,並不禁笑出聲來。此詩文出自當時「三聖七賢」中的一位。所謂「三聖七賢」都是當時享譽盛名的理學家,曾國藩久仰各位賢者大名,在府中供養他們,希望隨時可以切磋學問,提高學術及人生修養。
李鴻裔之所以笑,因為他在嘲笑。特別是他在讀到這位賢者說:「自己見美麗姑娘不會動心,見大紅頂戴也不會動心。」李鴻裔一臉的不屑:能說這種話的人,這要麼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要麼就是自命清高,惺惺作態!讀罷,李鴻裔提筆在上面回道:「美麗姑娘前,大紅頂戴旁,你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
又過了一會,曾國藩送客歸來,沒有見到李鴻裔其人,他見到了李鴻裔回覆的這首打油詩。這小子敢妄自批註自己案上的詩稿,曾國藩沒有生氣,他生氣的是:李鴻裔真是年輕衝動啊,說話做事太欠考慮。
片刻功夫,李鴻裔又被曾國藩派人請回了室中,只聽曾國藩苦口婆心勸道:「這些所謂的賢者,被世人追捧,難免有些是虛名在外,名不符實。但他們的社會標籤已然如此,所以他們也會刻意地維護自己的聖賢形象,甚至不惜說些虛話空話,以標榜自己清高,這很多人心理都有數。但他們今天的成就,不也正是靠這個虛名、這份清高之態嗎!別人都不戳穿,卻獨你給道破,讓他們覺得沒面子、沒尊嚴,並因此失去人們的敬仰,失去生活來源,這對你有什麼好處。你逞的是口舌之快,招來的卻是他們的怨恨,甚至有可能是殺身之禍。」一頓訓誡加教導之後,李鴻裔意識到自己失言差點闖下大禍,並從此改正自己故作聰明、亂講話的毛病。當然,李鴻裔的失誤,也讓曾國藩更加注意慎言慎行。
曾國藩官場筆記:
很多初入官場的年輕人都會犯個糊塗病:想啥說啥,口無遮攔。原本,這也能理解,畢竟年輕人心狂氣傲,又涉世不深,吃些虧,經過些磨礪自然就好了。但偏偏官場就不是個寬容的地方。
正如曾國藩所警告李鴻裔的:揭穿自己見不得的人和事,陷人於尷尬,純粹是損人不利己。它不代表你見過世面,也不代表你是真清高,只能代表你傻。畢竟,官場還不像某些特殊的圈子,很少有人豁達到被剝光了精心打造的華衣、被曝光了隱私還不報復的地步。官場報復,往往是最讓人「吃不了,兜著走」的。所以,幾乎所有聰明的官場中人,都在墨守一個潛規則──知道不道破。如果沒有十分必要,不道破別人的虛偽,不道破別人的錯誤,特別是不道破別人引以為傲的東西。
知道卻不道破,需要踐行者收起自以為是的性格,守住愛說、瞎說的嘴巴,管好自己的行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官場是個乒乓場,講究有來有回。你不砸別人的飯碗,給別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留面子,留活路。
為官久了,便會知道:官場說話、處事,句句有門道、事事有學問。稍不小心,便容易生出很多意外枝節來。為此,曾國藩還曾經很認真地教育了自己的一位心腹幕僚。
這位幕僚叫李鴻裔,是個四川小哥兒。這個李鴻裔才高學贍,風流倜儻,是個全面發展的小青年。就文采而言,李鴻裔的過人之處從他做的〈怡園〉詩文中便能看出一二:
疊石疏泉不數旬,水芝開出似車輪。
石幢一夕桃花雨,便有紅魚跳綠萍。
曾國藩喜歡李鴻裔,拿他當自己親兒子看。甚至,曾國藩的私室也只有李鴻裔才能自由出入。或許是因為年輕不經事,或是因為才子本傲,在起初較長一段時間內,李鴻裔這個不俗之人倒很難真正融入到大俗的人世中。
那天,曾國藩與李鴻裔在室中談話,而且相談甚歡。中途,曾國藩出去接待客人,用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期間,李鴻裔一個人百無聊賴,便隨手翻閱起曾國藩桌面上的文稿來。突然,他看到一篇叫〈不動心說〉的詩文,並不禁笑出聲來。此詩文出自當時「三聖七賢」中的一位。所謂「三聖七賢」都是當時享譽盛名的理學家,曾國藩久仰各位賢者大名,在府中供養他們,希望隨時可以切磋學問,提高學術及人生修養。
李鴻裔之所以笑,因為他在嘲笑。特別是他在讀到這位賢者說:「自己見美麗姑娘不會動心,見大紅頂戴也不會動心。」李鴻裔一臉的不屑:能說這種話的人,這要麼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要麼就是自命清高,惺惺作態!讀罷,李鴻裔提筆在上面回道:「美麗姑娘前,大紅頂戴旁,你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
又過了一會,曾國藩送客歸來,沒有見到李鴻裔其人,他見到了李鴻裔回覆的這首打油詩。這小子敢妄自批註自己案上的詩稿,曾國藩沒有生氣,他生氣的是:李鴻裔真是年輕衝動啊,說話做事太欠考慮。
片刻功夫,李鴻裔又被曾國藩派人請回了室中,只聽曾國藩苦口婆心勸道:「這些所謂的賢者,被世人追捧,難免有些是虛名在外,名不符實。但他們的社會標籤已然如此,所以他們也會刻意地維護自己的聖賢形象,甚至不惜說些虛話空話,以標榜自己清高,這很多人心理都有數。但他們今天的成就,不也正是靠這個虛名、這份清高之態嗎!別人都不戳穿,卻獨你給道破,讓他們覺得沒面子、沒尊嚴,並因此失去人們的敬仰,失去生活來源,這對你有什麼好處。你逞的是口舌之快,招來的卻是他們的怨恨,甚至有可能是殺身之禍。」一頓訓誡加教導之後,李鴻裔意識到自己失言差點闖下大禍,並從此改正自己故作聰明、亂講話的毛病。當然,李鴻裔的失誤,也讓曾國藩更加注意慎言慎行。
曾國藩官場筆記:
很多初入官場的年輕人都會犯個糊塗病:想啥說啥,口無遮攔。原本,這也能理解,畢竟年輕人心狂氣傲,又涉世不深,吃些虧,經過些磨礪自然就好了。但偏偏官場就不是個寬容的地方。
正如曾國藩所警告李鴻裔的:揭穿自己見不得的人和事,陷人於尷尬,純粹是損人不利己。它不代表你見過世面,也不代表你是真清高,只能代表你傻。畢竟,官場還不像某些特殊的圈子,很少有人豁達到被剝光了精心打造的華衣、被曝光了隱私還不報復的地步。官場報復,往往是最讓人「吃不了,兜著走」的。所以,幾乎所有聰明的官場中人,都在墨守一個潛規則──知道不道破。如果沒有十分必要,不道破別人的虛偽,不道破別人的錯誤,特別是不道破別人引以為傲的東西。
知道卻不道破,需要踐行者收起自以為是的性格,守住愛說、瞎說的嘴巴,管好自己的行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官場是個乒乓場,講究有來有回。你不砸別人的飯碗,給別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留面子,留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