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歲月是一朵蓮

安之若素

  這是關於過去的故事。

  其間有精緻、有美好、有清韻,也有新與舊的交錯與衝突。

  還沒有來到這人間的天堂時,她覺得杭州是一場江南的雨,溼潤的氣息中有著濃濃的溫和與生機。如今,她已身在杭州,沿著那條狹長的江南雨巷,撐著紅油紙傘緩緩地走著,身姿嫋娜,讓路人忍不住駐足觀望。

  小巷的地面用一塊塊規則的石頭鋪就,被人踩久了,便有了高高低低的起伏,走起路來十分不便。於是,那紅油傘便如同風中抖擻的花,任雨水斜斜地沖刷著。

  這朵花從小巷深處款款地飄來,透過雨水細看傘下那位身著暗色旗袍的嬌美女子,彎彎的柳葉眉毛下是一張懵懂的臉,沿著眼尾向內暈染的眼影輕重有致地搭配在一起,又散發出另一種美來,像霧像雨又像風。她如水的眼中,有淡雅、有細膩、有端莊、有秀氣,而一雙淡然的唇則給人語笑嫣然的美好,又與雪色、粉紅相映襯,盡顯內在的涵養和氣質。飄渺的雨已不知道何時溼了她的髮梢,水珠一滴一滴地滑落,浸溼了她的衣襟。經過雨水的撫慰,婀娜的身軀突顯出女人的至柔至美。遠遠望去,彷彿一幅極具情調的圖畫。

  雨水也淋溼了這座古老的城市——杭州。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能夠生活在這裡,自然是幸福而又愜意的。

  這裡來來往往的人不是很多,景色卻是特別的美。遮天蔽日的綠蔭下似乎潛藏了太多的生機和著美妙滋養著這裡的人。杭州美景當屬西湖,湖水波光粼粼,湖邊各種花依次開放著,營造出的美景早已消解了冬季的肅殺。湖中心的小島以及南北兩面的雷峰塔和保俶塔,讓人賞心悅目之餘,還會產生無限的遐想。這些美景在點綴杭州的同時,也見證了這裡的歷史,更蘊含了許多古代文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豪情。

  但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來說,她一時半會還無法讀懂江南的意境與性格,只是依稀可以感受到與眾不同的人文情懷。在1920年代的杭州城,這個叫林徽因的女孩正在用心感受著故鄉的美好。

  在林徽因幼小而又模糊的記憶深處,故鄉就是一張泛黃的底片,一個美好而又短暫的夢。她1904年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林孝恂與康有為同為清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的進士。父親林長民是北洋政府的司法部長,堂叔林覺民是〈與妻書〉的作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那時,林家可謂是家道中興、家境富裕,林徽因身邊還有一群好友。雖說身處高牆大院之中久了會感到枯燥無味,但有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邊,歡樂的時光自然也就更多一些。父親林長民每日早出晚歸,母親沒有受過教育,因此教育林徽因的任務便落在了和藹的大姑媽身上。據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林暄回憶:「她生在這個書香家庭,受到了嚴格的教育。父親不在時由大姑媽督促。大姑媽比父親大三歲,為人忠厚和藹,對我們姊兄弟親勝生母。」由於父輩對孩子們的學業要求極高,對林徽因更是遍請當時的名士前來傳道授業。因此,林徽因雖然年齡尚小,但已經開始接觸各種文化知識,還讀了《史記》、《詩經》、《左傳》等典籍。

  八歲時,林徽因隨著父母到上海讀小學。上海距離杭州很近,不需要太多的車馬勞頓,便可以經常返鄉探望,這也讓林徽因少了許多思鄉之苦。

  上海的生活是豐富的,沒有了杭州的靜謐與悠閒,但多了許多異國文化。一位外國人曾在他的文章中如此描寫那個時期的上海:「老於世故的中國人坐在西式馬車裡,精瘦的美國人則乘人力黃包車。摩托車飛馳而過,差點撞到一乘簾子遮得密密實實的轎子,轎中坐的是中國的官太太。一個法國人在上海狹窄的人行道上向人脫帽致敬,帽子正好打在一名穿著精美黃色絲綢外套的印度人臉上。耳中聽到的是捲舌頭的德語夾雜著倫敦俚語。穿巴黎新款時髦衣衫的人旁邊站著近乎半裸的窮苦小工,一對水手踏著雙人腳踏車飛馳而過,兩名穿和服、趿拖鞋的日本仕女轉身避讓,顯得有點惱怒。著一身灰袍的和尚手肘碰到了一名大鬍子的羅馬傳教士……」萬花筒一般的遠東第一大都市,把各國的文明都濃縮於一處。

  上海的繁華讓林徽因增長了見識。在接受正規教育的同時,她也對這裡的風土人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海百樂門的璀璨燈光,那種豪華中閃耀的都是述之不盡的新奇。

  四年之後,林徽因又跟隨父母去了北京。與上海相比,這座城市更多的是一種沉暮之氣,四方的城牆牢牢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接二連三的搬遷,逐漸消磨著林徽因對於故鄉的記憶。但輾轉多地的經歷也讓她接觸到新的思想和新的觀念。來到北京不久,林徽因就進入培華女中就讀。從入校那天開始,她就完全將自己的心性從大宅中解脫開來,在新的天地中變得更加自由。

  在北京待的時間久了,林徽因便喜歡上了這裡。若不是要陪伴父親回鄉省親,她不會這麼開心地離開北京。

  此時,林徽因已經年滿十六歲了,長得亭亭玉立,但仍散溢著孩子氣,時而也會透露出一種憂鬱的氣質。她為自己的知識和英語水準日益提升而開心,也為生活中的瑣事而煩惱。她要幫助父親伺候兩位母親的起居,課業之餘還要照看幾位弟妹。可以說家裡的大小事情都需要她來處理。因此,她是一個早熟的孩子。

  她從小就不怎麼喜歡言笑,這源於小時候母親對她的影響。

  林徽因的生母名叫何雪媛,她目不識丁,十四歲時嫁給林長民,先後生了一男兩女,但只有一個女兒活了下來,就是林徽因。兩個孩子先後夭折的打擊,讓何雪媛陷入痛苦中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導致嚴重的憂鬱症。那個時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眼見何雪媛傳嫡無望,林長民便迎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

  程桂林嫁入林家後,先後生了四兒一女。林家的長輩們開心極了,逢人便說自家積了陰德,祖墳上冒了青煙。林徽因和母親何雪媛被迫搬到了後院,住小房子。從此,前院承歡,後院悽清。所有讚譽都湧向了林徽因的這位後母。程桂林同樣沒有讀過書,但性情隨和,而且分外喜歡林徽因。一邊是童聲四起,一邊是冷落寂寞。林徽因也喜歡往前院跑,和弟弟妹妹一起玩耍,並親熱地叫程氏「二娘」。這讓何雪媛非常生氣,她的脾氣也越發不好,終日在無盡的怨恨中歇斯底里,經常數落和謾罵林徽因。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人怎麼能不感到沉重?隨著年齡的增長,林徽因對這種身處夾縫的壓抑表現出反感。她在小說《繡繡》中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一位乖巧的女孩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家庭裡,娘親懦弱無能,狹隘多病,父親將其冷落,娶了姨娘又生了孩子。女孩整天夾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度過,徬徨之中沒有溫情,沒有愛憐,過得很無奈。

  為了盡快從這樣的環境中走出來,林徽因只好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有主見。她很想幫助母親卻又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很多時候只能望著花草發呆。

  花草雖然不能言語,卻是有生命的,尤其是那些盛放在石槽中的蓮花,那可愛的姿態就像是一群純情的少女,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翩然起舞。「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的這種高潔的特質讓林徽因學會不去過多地埋怨時乖運蹇,也不去嘆喟世態炎涼,只學著泰然自若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快。

  現在想來,林徽因和張愛玲的命運是何其相似。她們都生在傳統中國的多妻家庭中,同樣因為父母的交惡而讓童年生活罩上了一層陰霾,讓人感到心酸。可她們又都是如此與眾不同,雖然經歷坎坷卻一直讓自己活得如同翠蓮吐蕊一般,自尊自愛,優雅成熟。

  這次回到杭州,林徽因再一次看到了陸官巷那所青磚大宅子,記憶深處的往事被這些熟悉的場景一一勾了起來。面對以前居住過的房間,使用過的玩具、飾物,還有書房和那些枯萎的蓮花,她終於有時間一個人靜靜地回想與過往相關的事情了。那些時日,她沒有功課的負擔,可以盡情玩樂,走訪親戚,拜會朋友,那感覺就像小時候過年一樣。在這樣的自由自在中,林徽因又想起了自己曾經得過一回水痘的經歷來,大概也就是在六歲左右吧。

  依稀中還記得父親說過,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難忘」經歷,便從內心深處喜歡起這所謂的「水珠」來。這樣的喜歡自然奇怪,可是她硬是咬著牙、忍著疼痛來喜歡。面對這樣的病症,大人只是沒完沒了地擔心,並帶著諸多好奇與不解。林徽因卻把自己的感覺一字不落地寫在了文字中。

  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祕的驕傲,只要人過我窗口問問出「水珠」麼?我就感到一種榮耀。

  把蓮花當作自己尚可理解,把生病當作一種榮耀卻真是不可思議了。然而,這個年齡的林徽因的確是讓人捉摸不透的。

  父親不在家時,身為長女的她即使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玩,也從來不會把年邁的祖父扔在一旁不聞不問。老人自然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慢慢地便刻意安排她做一些事情,比如說代筆寫信。確實,從一封封來往的書信中,父親林長民也看到了林徽因的各種變化與不同。

徽兒:

  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聞娘娘往嘉興,現已歸否?趾趾聞甚可愛,尚有鬧癖(脾)氣否?望告我。

  祖父日來安好否?汝要好好討老人歡喜。茲寄甜真酥糕一筒賞汝。我本期不及作長書,汝可稟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 長民

三月廿日

  寫信,讓林徽因變得更加早熟起來。正如她的好友費慰梅所言:「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確實,那時林徽因在家中的身分正在發生著變化,她已不再單純地寫信匯報家裡的情況。有一次父親外出去日本,喜歡讀書的林徽因便全身心地沉浸在書房之中。或許是出於無意,她突然對書房中的字畫產生了興趣,起先只是一幅幅地開啟來觀賞,後來見這些精美的作品凌亂地堆放在地上,便想幫父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於是,她把這些數量可觀的字畫精心挑選分類,然後又下功夫編成了收藏目錄。這樣的做法,怎麼能不讓人開心呢?

  身為林徽因生命中第一個真正欣賞她的人,林長民把自己所有的喜愛都換成了另一種方式來表現。他也知道,「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

  祖父病故後,林徽因便少了與父親的書信來往。這時的她心態不斷成熟,也多了幾分陰柔之美。她開始喜歡穿旗袍,給予人舒服、優雅和得體的感覺。

  現在,她行走在雨巷中,身著突顯身材的旗袍。她知道,如果是在北京,自己就不會如此隨意了。培華女中是英國人創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始終以嚴謹的教風著稱。不論是誰,每天都必須身著校服,在各種教條教規中度過忐忑不安的一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