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遠去的記憶
世族顯赫
這是一座風情萬種的城市。
十里洋場一朝夢,夢回千里憶上海。或許每一段歷史都會有著五味雜陳的忘記,當留聲機中傳出純樸而甜美的「夜上海,夜上海……」時,美得極致的風情與浮華滄桑往事碰撞與融合,讓這座聞名遐邇的「不夜之城」幻化為自由、開放的經典。當時光的指標緩緩停駐在一九二○年這個秋天時,注定著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即將開始一段時代的傳奇。
煩悶的熱風從十里洋場慵懶地吹過,奢靡而又神祕地掠過無限風光下的繁華。那些卓然秀立於黃浦江畔的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建築,在密密匝匝交織的聲音中泛白著歷史韻味,在光影流動中展現著造型的美不勝收。在這座國際金融大都市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故事。好多時候,生活就像這些熱得敞著衣服的苦力,苦苦等不到一場涼爽的秋雨,只能是百無聊賴地說著家長裡短,焦灼無比地盼望著生計,或許還可以在驕陽的照晒下,匆忙地編織著一個與城市相關的夢。往年這個時節,多情的雨水早已是綿綿無絕期了,但今年的天偏偏出奇地悶熱。遠遠看去,地面上不斷地升騰起翻滾的熱浪,一浪又一浪地洶湧襲來,彷彿這座城市本就建在火山口上,現在只是要著了火。門前的老狗懶懶地趴在地上不動,伸長著舌頭像昏睡過去,就連往日靈動的樹葉也都無精打采,萎縮地捲了起來,恨不得把所有的汁都壓榨出來。人們對雨的期盼,讓人感覺到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五彩斑斕,在某種程度上竟然成了奢望。
臨近蘇州河畔的舊式里弄,有一處江南水鄉風格建築的張家公館。「房間多而進深,後院還有一圈房子供傭人居住;全部約有二十個房間。住房的下面是一個面積同樣大的地下室,通氣孔都是圓形的,一個個與後院的傭人房相對著。」從外部遠望過去,這獨處一隅的房屋已被歲月侵蝕得十分陳舊,作為滄桑歲月的見證,只有屋頂上的植物在倔強地生長著。這並不影響每個人追憶往昔,反而突顯出了建築內在的厚重、大氣、驚世、絢麗。對生活在鬧市裡的人來說,這造型獨特的老房子,是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落寞,是深邃遼遠中的煙火愛情,是極具誘惑下的執手相望。
陽光如故人,千山萬水過盡。誰又能夠想到,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這座被人譽為世外桃源的處所轉眼淪為歲月無奈、物是人非的流轉。撫牆沉思,當時的存在,也曾見證過大清帝國的窮途末路,見證過晚清貴族炫耀資本的消亡;此時的存在,卻只剩下言談中的輝煌記憶了。
光線穿過草木蔥蘢的細密,把斑斑點點的光暈散落下來。一群人在院落裡走動著,還時不時地駐足張望,臉上似乎寫滿著焦灼,又彷彿充滿著期待。突然一聲響亮的啼哭聲用力穿過沉悶,就像利劍在時空中劃出了一道長長的口子,頓時打破了所有的沉寂,以至驚飛了附在樹上的蟬,倉皇中發出尖銳的鳴叫飛遠了。新生命的啼哭,此時更像不請而至的徐徐涼風、呼嘯而來的酣暢秋雨,變成了院子裡的歡聲笑語,就連這些死氣沉沉的老建築也都煥發出了生機。
「恭喜老爺,家裡添了位千金。」年邁的老婦人抱著新生兒上前說道,蒼老的面容中更多閃爍著慈祥與親近。
手持摺扇的老爺名叫張志沂,又名張廷重。他隨著話音停下慢悠悠的步伐,臉上帶著些許不屑轉過身,用長長的指甲輕輕地挑掉遮布。襁褓中的嬰兒生得聰明乖巧,眉目間透著玉的光彩,讓人看後頓生愛意。張志沂漠然中帶著開心,無為中透著興奮,他出人意料地摸了一下孩子的臉,意味深長地說:「金沙逐波而吐瑛,就叫張瑛吧!」
老婦人謝過後,匆匆抱著孩子朝著另一間房走去。
所有人都為孩子的到來忙碌著。誰也不會想到,張瑛在數年後會走出這破落的豪門,憑藉她一篇篇飽含深情卻又充滿著禪意的文字,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文化圈裡最當紅的人。可以說,她以其內心的冷漠孤高掀起了洛陽紙貴的風潮,即便到今天也為人們久說不衰。那消極而又透澈的文字帶著淡淡的煽情,時時撥動著讀者靈魂深處的琴弦,使人明曉人性的幽微和男歡女愛的情感糾葛,以及那個時代的迷茫無措與心神不定。
這天是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剛剛過完中秋節的第四天。
其實,小張瑛來到人世間,最開心的莫過於母親黃素瓊。黃素瓊小名瑩,出生於顯赫世家,父親黃宗炎是廣西鹽道,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當年,黃翼升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求明主,他帶領五千水師直接投奔到李鴻章麾下,後因戰場上機智果敢,很快被委任為副手。一八九五年,李鴻章奉命鎮壓捻軍,黃翼升親率水師駐紮運河沿線,兩人左右夾擊,有力地阻擊了東捻軍的向西突圍,從此受到李鴻章的特別器重。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黃素瓊雖然從小纏足,飽受傳統教育理念,可她骨子裡卻始終湧動著新女性的個性。後來受五四新潮的影響,在選擇出國留學時改名為黃逸梵,以彰顯時代的開化。所以一提到她,當地人都樂意稱其為「黃軍門的小姐」。
今天,如果你到南京城去旅遊觀光,行至莫愁路朱狀元巷十四號時,依然能見到已成為歷史古蹟的軍門提督府。雕梁畫棟、閣樓窗臺、瓦簷里弄,處處都透著無法言說的故事,自然也在天南海北遊客的眼中成為一道風景。或許建築是一個人命運的另一種寫照,就這樣與春風秋月結緣,靜觀生命中的各種驚奇,得大自在地詮釋著人生的不同際遇。
黃翼升膝下獨子黃宗炎,早年中舉後承襲父親爵位,本當是衣食無憂,結果婚後卻一直不能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讓全家為此煩憂不已。當他被舉薦到廣西任官職時,家裡只好給黃宗炎納小妾以指望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姨太太確實很爭氣,肚子很快像充了氣一般大了起來。為讓孩子順利降臨人世,他又差人將姨太太送回南京老家休養。天有不測風雲,正當黃宗炎陶醉在即為人父的喜悅中時,不料身染殺人於無形的瘴氣,客死於荒涼瘴癘的不毛之地,時年才三十歲。雖然人已故去,卻留下了一對龍鳳胎。女孩即黃素瓊,男孩為黃定柱。黃素瓊出生後幾乎沒有正式上過學,但生在顯赫世族,注定她將不同於一般家庭的女子。
一九一六年,二十歲的軍門千金黃素瓊嫁給了御史少爺張志沂。一對金童玉女的婚姻締結,一時間成為人們飯後的話題。身形優雅的黃素瓊由於受家庭環境影響,思想十分開放,與身上有太多沉暮之氣的張志沂形成鮮明對比。東西方教育的差別,這段讓人看好的婚姻似乎一開始就隱隱步向悲劇。好在黃素瓊與小姑子張茂淵還算情趣相投,兩人總會想盡辦法來改變臉上時常充滿衰敗氣象的張志沂,雖然有時也會一起去逛商場,談文藝,要不就是三五好友學琴、讀書,但張志沂總歸給人感覺老氣橫秋的遺少氣派。後來,張瑛在《對照記》中寫道:「我父親一輩子繞室吟哦,背誦如流,滔滔不絕,一氣到底。末了拖長腔一唱三嘆地做結。沉默著走了沒一兩丈遠,又開始背另一篇。聽不出是古文、時文還是奏摺,但是似乎沒有重複的。我聽著覺得辛酸,因為毫無用處。他吃完飯馬上站起來踱步,老女傭稱『走趟子』,家傳的助消化的好習慣,李鴻章在軍中也都照做不誤的。他一面大踱一面朗誦,回房也仍舊繼續『走趟子』,像籠中獸,永遠沿著鐵檻兒圈子巡行,背書背得川流不息,不捨晝夜——抽大菸的人睡得很晚。」這樣的守舊,頗像老學究氣息濃極的孔乙己,除全部繼承了貴族迂腐的不良習氣外,還喜歡把自己封閉在大宅院裡,或於花前月下吟詩作賦,或約三五摯友飫甘饜肥、聽戲狎妓,根本就不在乎外面正在發生著什麼。張志沂趨向保守,黃素瓊卻嚮往自由。她從不願意待在深宅大院中做金絲鳥,對於傳統的相夫教子生活更是牴觸。消極對抗下的置身事外,讓彼此極少有時間過問家事,而孩子的撫養便只能交給女傭。
張志沂的祖父張印塘,字雨樵,曾任職安徽按察使。他為人清廉、耿直,是「豐潤張氏」家族裡第一個做官的人。咸豐年間,李鴻章回到家鄉辦團練,得到了張印塘的大力支持。後又彼此因意氣相投,聯手鎮壓太平軍時結為至交。張印塘的夫人去世後,威名赫赫的李鴻章聞訊後,專程派人幫忙料理後事,盡其能力所及,可見關係已好到何種程度。後來,張印塘因作戰失利被摘下頂戴花翎發配,官場失意的他在目睹了各種人情世故後,最終因心中鬱結得病致死。那年,張佩綸才是個不諳世事的七歲孩童。
世族顯赫
這是一座風情萬種的城市。
十里洋場一朝夢,夢回千里憶上海。或許每一段歷史都會有著五味雜陳的忘記,當留聲機中傳出純樸而甜美的「夜上海,夜上海……」時,美得極致的風情與浮華滄桑往事碰撞與融合,讓這座聞名遐邇的「不夜之城」幻化為自由、開放的經典。當時光的指標緩緩停駐在一九二○年這個秋天時,注定著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即將開始一段時代的傳奇。
煩悶的熱風從十里洋場慵懶地吹過,奢靡而又神祕地掠過無限風光下的繁華。那些卓然秀立於黃浦江畔的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建築,在密密匝匝交織的聲音中泛白著歷史韻味,在光影流動中展現著造型的美不勝收。在這座國際金融大都市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故事。好多時候,生活就像這些熱得敞著衣服的苦力,苦苦等不到一場涼爽的秋雨,只能是百無聊賴地說著家長裡短,焦灼無比地盼望著生計,或許還可以在驕陽的照晒下,匆忙地編織著一個與城市相關的夢。往年這個時節,多情的雨水早已是綿綿無絕期了,但今年的天偏偏出奇地悶熱。遠遠看去,地面上不斷地升騰起翻滾的熱浪,一浪又一浪地洶湧襲來,彷彿這座城市本就建在火山口上,現在只是要著了火。門前的老狗懶懶地趴在地上不動,伸長著舌頭像昏睡過去,就連往日靈動的樹葉也都無精打采,萎縮地捲了起來,恨不得把所有的汁都壓榨出來。人們對雨的期盼,讓人感覺到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五彩斑斕,在某種程度上竟然成了奢望。
臨近蘇州河畔的舊式里弄,有一處江南水鄉風格建築的張家公館。「房間多而進深,後院還有一圈房子供傭人居住;全部約有二十個房間。住房的下面是一個面積同樣大的地下室,通氣孔都是圓形的,一個個與後院的傭人房相對著。」從外部遠望過去,這獨處一隅的房屋已被歲月侵蝕得十分陳舊,作為滄桑歲月的見證,只有屋頂上的植物在倔強地生長著。這並不影響每個人追憶往昔,反而突顯出了建築內在的厚重、大氣、驚世、絢麗。對生活在鬧市裡的人來說,這造型獨特的老房子,是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落寞,是深邃遼遠中的煙火愛情,是極具誘惑下的執手相望。
陽光如故人,千山萬水過盡。誰又能夠想到,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這座被人譽為世外桃源的處所轉眼淪為歲月無奈、物是人非的流轉。撫牆沉思,當時的存在,也曾見證過大清帝國的窮途末路,見證過晚清貴族炫耀資本的消亡;此時的存在,卻只剩下言談中的輝煌記憶了。
光線穿過草木蔥蘢的細密,把斑斑點點的光暈散落下來。一群人在院落裡走動著,還時不時地駐足張望,臉上似乎寫滿著焦灼,又彷彿充滿著期待。突然一聲響亮的啼哭聲用力穿過沉悶,就像利劍在時空中劃出了一道長長的口子,頓時打破了所有的沉寂,以至驚飛了附在樹上的蟬,倉皇中發出尖銳的鳴叫飛遠了。新生命的啼哭,此時更像不請而至的徐徐涼風、呼嘯而來的酣暢秋雨,變成了院子裡的歡聲笑語,就連這些死氣沉沉的老建築也都煥發出了生機。
「恭喜老爺,家裡添了位千金。」年邁的老婦人抱著新生兒上前說道,蒼老的面容中更多閃爍著慈祥與親近。
手持摺扇的老爺名叫張志沂,又名張廷重。他隨著話音停下慢悠悠的步伐,臉上帶著些許不屑轉過身,用長長的指甲輕輕地挑掉遮布。襁褓中的嬰兒生得聰明乖巧,眉目間透著玉的光彩,讓人看後頓生愛意。張志沂漠然中帶著開心,無為中透著興奮,他出人意料地摸了一下孩子的臉,意味深長地說:「金沙逐波而吐瑛,就叫張瑛吧!」
老婦人謝過後,匆匆抱著孩子朝著另一間房走去。
所有人都為孩子的到來忙碌著。誰也不會想到,張瑛在數年後會走出這破落的豪門,憑藉她一篇篇飽含深情卻又充滿著禪意的文字,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文化圈裡最當紅的人。可以說,她以其內心的冷漠孤高掀起了洛陽紙貴的風潮,即便到今天也為人們久說不衰。那消極而又透澈的文字帶著淡淡的煽情,時時撥動著讀者靈魂深處的琴弦,使人明曉人性的幽微和男歡女愛的情感糾葛,以及那個時代的迷茫無措與心神不定。
這天是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剛剛過完中秋節的第四天。
其實,小張瑛來到人世間,最開心的莫過於母親黃素瓊。黃素瓊小名瑩,出生於顯赫世家,父親黃宗炎是廣西鹽道,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當年,黃翼升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求明主,他帶領五千水師直接投奔到李鴻章麾下,後因戰場上機智果敢,很快被委任為副手。一八九五年,李鴻章奉命鎮壓捻軍,黃翼升親率水師駐紮運河沿線,兩人左右夾擊,有力地阻擊了東捻軍的向西突圍,從此受到李鴻章的特別器重。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黃素瓊雖然從小纏足,飽受傳統教育理念,可她骨子裡卻始終湧動著新女性的個性。後來受五四新潮的影響,在選擇出國留學時改名為黃逸梵,以彰顯時代的開化。所以一提到她,當地人都樂意稱其為「黃軍門的小姐」。
今天,如果你到南京城去旅遊觀光,行至莫愁路朱狀元巷十四號時,依然能見到已成為歷史古蹟的軍門提督府。雕梁畫棟、閣樓窗臺、瓦簷里弄,處處都透著無法言說的故事,自然也在天南海北遊客的眼中成為一道風景。或許建築是一個人命運的另一種寫照,就這樣與春風秋月結緣,靜觀生命中的各種驚奇,得大自在地詮釋著人生的不同際遇。
黃翼升膝下獨子黃宗炎,早年中舉後承襲父親爵位,本當是衣食無憂,結果婚後卻一直不能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讓全家為此煩憂不已。當他被舉薦到廣西任官職時,家裡只好給黃宗炎納小妾以指望傳宗接代、延續香火。姨太太確實很爭氣,肚子很快像充了氣一般大了起來。為讓孩子順利降臨人世,他又差人將姨太太送回南京老家休養。天有不測風雲,正當黃宗炎陶醉在即為人父的喜悅中時,不料身染殺人於無形的瘴氣,客死於荒涼瘴癘的不毛之地,時年才三十歲。雖然人已故去,卻留下了一對龍鳳胎。女孩即黃素瓊,男孩為黃定柱。黃素瓊出生後幾乎沒有正式上過學,但生在顯赫世族,注定她將不同於一般家庭的女子。
一九一六年,二十歲的軍門千金黃素瓊嫁給了御史少爺張志沂。一對金童玉女的婚姻締結,一時間成為人們飯後的話題。身形優雅的黃素瓊由於受家庭環境影響,思想十分開放,與身上有太多沉暮之氣的張志沂形成鮮明對比。東西方教育的差別,這段讓人看好的婚姻似乎一開始就隱隱步向悲劇。好在黃素瓊與小姑子張茂淵還算情趣相投,兩人總會想盡辦法來改變臉上時常充滿衰敗氣象的張志沂,雖然有時也會一起去逛商場,談文藝,要不就是三五好友學琴、讀書,但張志沂總歸給人感覺老氣橫秋的遺少氣派。後來,張瑛在《對照記》中寫道:「我父親一輩子繞室吟哦,背誦如流,滔滔不絕,一氣到底。末了拖長腔一唱三嘆地做結。沉默著走了沒一兩丈遠,又開始背另一篇。聽不出是古文、時文還是奏摺,但是似乎沒有重複的。我聽著覺得辛酸,因為毫無用處。他吃完飯馬上站起來踱步,老女傭稱『走趟子』,家傳的助消化的好習慣,李鴻章在軍中也都照做不誤的。他一面大踱一面朗誦,回房也仍舊繼續『走趟子』,像籠中獸,永遠沿著鐵檻兒圈子巡行,背書背得川流不息,不捨晝夜——抽大菸的人睡得很晚。」這樣的守舊,頗像老學究氣息濃極的孔乙己,除全部繼承了貴族迂腐的不良習氣外,還喜歡把自己封閉在大宅院裡,或於花前月下吟詩作賦,或約三五摯友飫甘饜肥、聽戲狎妓,根本就不在乎外面正在發生著什麼。張志沂趨向保守,黃素瓊卻嚮往自由。她從不願意待在深宅大院中做金絲鳥,對於傳統的相夫教子生活更是牴觸。消極對抗下的置身事外,讓彼此極少有時間過問家事,而孩子的撫養便只能交給女傭。
張志沂的祖父張印塘,字雨樵,曾任職安徽按察使。他為人清廉、耿直,是「豐潤張氏」家族裡第一個做官的人。咸豐年間,李鴻章回到家鄉辦團練,得到了張印塘的大力支持。後又彼此因意氣相投,聯手鎮壓太平軍時結為至交。張印塘的夫人去世後,威名赫赫的李鴻章聞訊後,專程派人幫忙料理後事,盡其能力所及,可見關係已好到何種程度。後來,張印塘因作戰失利被摘下頂戴花翎發配,官場失意的他在目睹了各種人情世故後,最終因心中鬱結得病致死。那年,張佩綸才是個不諳世事的七歲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