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柳氏民居引出宗嗣血脈

  出了沁水縣城西南,驅車25公里來到土沃鄉。在群峰峻嶺與河谷交錯的坪崗上,坐北朝南、背依青山、兩面環河,坐落著一個叫西文興的小山村。人們指認那就是以血緣為紐帶,柳氏家族後裔集聚的古村落。
  過去,我只知道柳宗元素有「柳河東」、「柳柳州」之稱,分別指明了柳宗元的祖籍地和逝世地。現在怎麼又驀然冒出個柳氏家族後裔集聚的古村落──西文興村?
西文興村有座關帝廟,廟裡存有一塊明朝的碑:「柳氏宗支圖記碑」,上面記載:「柳氏系出魯大夫展獲公,食邑柳下,因姓焉。厥後譜,代有聞人,而唯唐猶勝,名賢繼出,卒流於史,炳如也。唐末,始祖自河東徙沁歷。」
  這塊碑記展示了柳氏家族的血脈傳承淵藪。追溯柳宗元家族祖先的世系,學界往往推尊西周時期的展禽為柳氏始祖。據《元和姓纂》載:「周公孫魯孝公(西元前796年至西元前769年在位)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字為展氏,生禽,食採柳下,遂姓柳氏。」以封地為姓,是春秋戰國時的通例。《新唐書》卷七三也載:「柳氏出自姬姓。魯孝公子夷伯、展孫無駭生禽,字季,為魯士師,諡曰惠,食採於柳下,遂姓柳氏。」根據《中國姓氏尋根》載:柳氏源出於姬姓,魯孝公的兒子叫公子展,展的孫子叫無駭,以祖父名命氏,稱為展氏。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字季。展禽的封地在柳下,死後諡號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文韻》中更為疏理的明確:柳下惠的子孫由此便稱柳氏,魯為楚滅,柳氏入楚。楚為秦滅,乃遷晉之解縣。秦置河東郡,故為河東解人。由此看來,柳氏第一世祖先應為柳下惠。清朝年間,乾隆皇帝敕賜柳氏家族的匾額,御筆親書「香泛柳下」四字。這塊牌匾金口玉言,點明了柳氏家族的宗嗣淵源。
  柳宗元在所撰的多篇碑誌祭文中,都提及自己這位值得炫耀的祖先柳下惠。
  〈故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輕車都尉宜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柳氏自黃帝、後稷降於周、魯,以字命族,因地受氏,載在《左氏》內、外傳及《太史公書》。」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黃帝曆周、魯,其著者無駭,以字為展氏,禽以食採為柳姓。厥後昌大,世家河東。」
  〈萬年縣丞柳君墓誌〉:「系自周、魯,後得柳姓。」
  柳下惠在西周、春秋時代是個極有影響的人物。在諸多文獻典籍中,對其生平事蹟都有所記載:
  《列女傳》記載了一段柳下惠夫妻間的對話:「妻曰:『君子有二恥:國無道而貴,恥也;國有道而賤,恥也。今當亂世,三黜而不去,亦近恥也。』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將陷於害,吾能已乎?且彼為彼,我為我,彼雖裸裎,安能汙我?』油油然與之處,仕於下位。」(【漢】劉向,張濤譯註《列女傳譯註》,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柳下惠的妻子說,君子士大夫有兩恥:國家失去公平正義,你處於顯貴尊榮,這是一種恥辱;國家兵強民安、欣欣向榮,而你獨守貧賤,這也是一種恥辱。眼下是一個昏庸亂世,你三次被罷黜官職,而仍留在國內,也可算是一種恥辱了。柳下惠回答:天下百姓都在煎熬之中,我何能只考慮自己?何況人是人,我為我,你縱然在我身邊赤身祼體,也不會沾染上我的汙濁。柳下惠坦然處於低下之位。
  《戰國策.燕策三》:「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與故國爾』。」(【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柳下惠在魯國任士師官(司法官),因為他耿直正道、秉公辦案,得罪了不少權貴,曾遭遇過三次「罷黜」。有人問,你遭受如此待遇,為什麼還不離開魯國呢?柳下惠回答,若想做一個正直的人,到哪都一樣會受排擠,為什麼要離開「父母之邦」呢?寧可祖國負我,我不能負祖國。
  《左傳.僖公26年》:「夏,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於展禽。齊侯未入境,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版)魯僖公26年夏,齊孝公侵犯魯國北部邊疆。柳下惠受命出使見齊侯。齊國之師尚未入魯境,柳下惠已經迎了上去。對齊侯說:我的國君聽說大王御駕親征,要侵犯魯國,特遣我前來交涉。齊侯問,魯國人面臨大軍壓境害怕嗎?柳下惠答曰,小民或者惶恐不安,而上層卻很坦然應對。齊侯覺得奇怪,朝室危如懸磬,四野青草俱毀,還靠什麼依持?柳下惠從容應對:魯公依持的是受命於周室,自周公輔佐成王,一統天下,結兄弟之盟,世世代代和睦相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義之師才能無敵於天下。這正是魯君憑藉依持之處。齊侯聽了柳下惠這番高談闊論,無聲息地收兵回朝了。
  柳下惠生於西元前720年,比孔子早一百多年。從以上史籍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在他身上充分體現著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司馬遷的《史記》中提到,孔子曾「數稱……柳下惠」,認為孔學的思想核心「仁」,正是由柳下惠身上受到啟發。
  據《論語.微子》記載:孔子讚美柳下惠,說他堅定自己的信念,屈辱自己的身分,可是言語必合乎法度,行為必經過思考。因而劉逢祿在《論語.述何》中說:「在魯言魯,前乎夫子而聖與仁,柳下惠一人而已。」認為在孔子之前,聖而仁者唯柳下惠一人。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責備魯國掌權的大夫臧文仲是「竊位」,魯君不用柳下惠而重用臧文仲是不明賢愚。
  孟子也讚揚柳下惠說:不以官小而辭職,立身於朝廷,一定按原則做事,即便被罷官免職,也不怨恨,處於貧困之中,也不憂愁。與柳下惠相處,胸襟狹窄之人會變得寬廣,處世刻薄之人也會變得厚道。《孟子.萬章下》中把柳下惠與孔子相提並論: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由於柳下惠的高尚人格品行,先秦時期的人把他與商周之際的賢臣伯夷並稱「夷、惠」。
  漢楊雄在《法言.淵騫》中稱:「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聖也!」把柳下惠並稱為先秦「四聖」之一。趙歧在《孟子.萬章下》注中說「孟子反覆差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德,以為足以配於聖人。」後世因此稱柳下惠為「和聖」。
  《荀子.大略》中還記載了柳下惠的高潔品行:柳下惠收留了一個夜無歸宿的女子,徹夜同居一室,為了讓冷餒凍僵的女子取暖,女子坐於柳下惠懷中,又同披一衣,而柳下惠竟然能做到「坐懷不亂」。《毛詩.蒼伯傳》也說到這件事:柳下惠與女子夜居一室,而眾人「皆無疑」,可見柳下惠「素行為人所信」,在左鄰右舍中有好口碑。《輟耕錄.不亂附妾》也提到這件事,認為,女子一夜坐於男子懷中而不亂,難矣;而人均不疑之,更難呀!說明平日言行為人所信服。
  追宗溯源,河東柳氏出自姬姓。宗嗣的先祖即是那位贏得萬世美名的「坐懷不亂柳下惠」。
  柳宗元深以自己有這樣的祖先為榮。他在〈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一文中,說了這樣一番話:「昔吾祖士師,生於衰周,與道同波,為世儀表。故直道而仕,三黜不去,孔氏稱之。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孟子贊之。今吾遑遑末路,寡偶希合,進不知向,退不知守,所不敢折其志,戚其心,遵祖訓也。」柳宗元說自己的祖先,懷才不遇而不怨憤,獨守貧困而不悲憫。正是因為有著祖先的榜樣,而使自己發達時不會得意忘形,潦倒時也不會自暴自棄,仍能百折不喪其志。
  柳宗元在〈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一文中說道:「獻藝春卿,當三黜之辱,可謂屈抑矣。而名益茂,藝之周也。苟非處心定氣,則曷能如此哉!」柳宗元以勸解朋友元公瑾為契機,抒發自己的心志。雖然三場科舉連連失利,但不應以一時的勝負得失為意。祖輩柳下惠為士師而三黜之辱,仍不失「處心定氣」。「周乎志者,窮躓不能變其操」,志向堅定之人,困頓挫折不能改變他的節操;「周乎藝者,屈抑不能貶其名」,飽學多才之士,壓制屈辱不能詆毀他的名聲。只要自己擁有湛盧、豪曹之劍,何愁找不到犀牛兕象這樣的目標來「安得倚天劍」。
  柳宗元在〈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一文中,也是以「吾祖士師」、「直道而仕,三黜不去」為榜樣,發出「勉修厥志,懼不恆久」、「慰我窮局之懷,祛我行役之憤」的豪言誓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