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飛花逐月
夢依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唐 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在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四月,古色古香的槳聲燈影裡,她──秦淮河,再一次攜著金陵城六朝金粉的古今夢幻,沿著川流不息的江水一路輕歌而來,於夜色正濃時,驀地闖入我驚倦的眼簾,如同月光平靜又無聲地傾瀉。
氤氳的夜色裡,我緩緩走在煙雨濛濛中的秦淮河畔,看著她用滿腔的溫柔一筆一筆地描驀出一座座玲瓏剔透的橋梁,用滿腹的相思一點一點地刻劃出一艘艘流光溢彩的畫舫,用不羈的才情一滴一滴地渲染出一幕幕萬頭攢動的街巷,似是在星空下蜿延纏綿,又似在風塵中凌波曼舞,但最終還是把自己流淌成了某個前朝女子遺落下的珠鏈,每一次湧動都浮泛著掛在時空頸項的古韻,令每一個行走的人都會忍不住為她駐足停留或是等待期盼。長久的歌吟裡,桃紅柳綠依舊搖曳於碧波之上的槳棹間,悠悠緩緩地唱出了憂傷的「莫愁」,哪怕從來都無人問津;古城牆外的紫金山亦依然投以淺淡的微笑,將她種種的過往隨風傳送至河畔的每一個角落,只是回眸之間,那些掩映在春風裡舊去的廊簷早已沒了「舊時王謝堂前燕」的閒趣,也少了秦淮八豔的溫香軟玉,留下的只是遊人的歡聲笑語,或是文人的寂寞感懷。
暖暖的春風輕輕地吹來,帶著秦淮河特有的細膩與甜潤,一股腦兒地撩開我的寂寞。於是,此時此刻,我只能靜靜地倚在某處不起眼的廊簷下,任憑那一抹來自遠古的靜謐月色慢慢撫摩我眼中漾起的朦朧憂傷,然而無論如何,那一絲絲模糊中滲透著的傷感依然揮之不去。放眼望去,河畔的每一塊青磚黛瓦都是一首錐心刺骨的悼歌,每一座亭臺樓閣都是一段悽婉纏綿的故事,那粼粼的愛情之波,曾經淹沒了陳圓圓的國色天香、董小宛的傾國傾城、柳如是的俠肝義膽、卞玉京的詩情畫意、顧橫波的奇情雅趣,卻未能掩蓋李香君的血染桃花,也未曾濾去那一幕幕老去的盛世奇緣。歷盡滄桑,風雨斑駁後的媚香樓絢爛依舊,秦淮河畔車水馬龍的街巷繁華依然,卻是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故事終歸只是故事,當年的主角亦早已在歷史的煙塵中化作了一泓無從找尋的流水。
忽地想起「繁華落盡」一詞,仔細推敲它的含義,怎一個唏噓了得?逐個來看,每一個字眼皆有說不盡的荒涼、道不盡的滄桑。看似燈紅酒綠、花團錦簇,看似倚紅偎翠、琴瑟和鳴,然,只一個繁華語一個落盡詞,這箇中滋味怎會是一種情緒、一個長句就能分得清楚道得明白?物在,景在,情卻不再;你在,我在,愛卻不再。不知道李香君若早些明白「繁華落盡」後的滄桑會做怎樣的慨嘆,是否還會一如既往,為愛執著一生?儘管能夠洞悉「繁華落盡」的淒涼與悲慟,我卻仍無法為那些舊去的事蹟、遠去的背影感到釋懷,頷首低眉間,看到的還是幻影裡的李香君在漫天飛舞的桃花叢中守候在侯方域身前,不停地掩面唏噓、哽咽無語的情景,心裡便又陡地升起一股莫名的失落。
默默,走上掩映在重樓疊宇中的文德橋,旖旎的秦淮河水從腳下蜿蜒而過,在橘紅的燈影裡、斜織的雨霧中,輕輕蕩起一圈圈金黃色的漣漪,由開始的氤氳模糊逐漸變得清亮舒展、柔軟纏綿,不僅透著一種含蓄的古典美,還有著一種別緻的詩韻。遙想當年,秦淮河畔燈火璀璨、樓臺林立、笙歌不絕,那些身穿錦繡的公子哥們日以繼夜地飲宴於兩岸酒家,倚紅偎翠,鬥酒千杯不言醉,那些手調琴瑟的豔妝歌女們則斜坐畫舫之中,顧盼生輝,鶯歌燕舞至拂曉。無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些醉生夢死的場景轉瞬間早已隔了天涯、阻了海角,再難尋覓,今日的我,不由得多出幾份難禁的惆悵來。
夢依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唐 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在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四月,古色古香的槳聲燈影裡,她──秦淮河,再一次攜著金陵城六朝金粉的古今夢幻,沿著川流不息的江水一路輕歌而來,於夜色正濃時,驀地闖入我驚倦的眼簾,如同月光平靜又無聲地傾瀉。
氤氳的夜色裡,我緩緩走在煙雨濛濛中的秦淮河畔,看著她用滿腔的溫柔一筆一筆地描驀出一座座玲瓏剔透的橋梁,用滿腹的相思一點一點地刻劃出一艘艘流光溢彩的畫舫,用不羈的才情一滴一滴地渲染出一幕幕萬頭攢動的街巷,似是在星空下蜿延纏綿,又似在風塵中凌波曼舞,但最終還是把自己流淌成了某個前朝女子遺落下的珠鏈,每一次湧動都浮泛著掛在時空頸項的古韻,令每一個行走的人都會忍不住為她駐足停留或是等待期盼。長久的歌吟裡,桃紅柳綠依舊搖曳於碧波之上的槳棹間,悠悠緩緩地唱出了憂傷的「莫愁」,哪怕從來都無人問津;古城牆外的紫金山亦依然投以淺淡的微笑,將她種種的過往隨風傳送至河畔的每一個角落,只是回眸之間,那些掩映在春風裡舊去的廊簷早已沒了「舊時王謝堂前燕」的閒趣,也少了秦淮八豔的溫香軟玉,留下的只是遊人的歡聲笑語,或是文人的寂寞感懷。
暖暖的春風輕輕地吹來,帶著秦淮河特有的細膩與甜潤,一股腦兒地撩開我的寂寞。於是,此時此刻,我只能靜靜地倚在某處不起眼的廊簷下,任憑那一抹來自遠古的靜謐月色慢慢撫摩我眼中漾起的朦朧憂傷,然而無論如何,那一絲絲模糊中滲透著的傷感依然揮之不去。放眼望去,河畔的每一塊青磚黛瓦都是一首錐心刺骨的悼歌,每一座亭臺樓閣都是一段悽婉纏綿的故事,那粼粼的愛情之波,曾經淹沒了陳圓圓的國色天香、董小宛的傾國傾城、柳如是的俠肝義膽、卞玉京的詩情畫意、顧橫波的奇情雅趣,卻未能掩蓋李香君的血染桃花,也未曾濾去那一幕幕老去的盛世奇緣。歷盡滄桑,風雨斑駁後的媚香樓絢爛依舊,秦淮河畔車水馬龍的街巷繁華依然,卻是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故事終歸只是故事,當年的主角亦早已在歷史的煙塵中化作了一泓無從找尋的流水。
忽地想起「繁華落盡」一詞,仔細推敲它的含義,怎一個唏噓了得?逐個來看,每一個字眼皆有說不盡的荒涼、道不盡的滄桑。看似燈紅酒綠、花團錦簇,看似倚紅偎翠、琴瑟和鳴,然,只一個繁華語一個落盡詞,這箇中滋味怎會是一種情緒、一個長句就能分得清楚道得明白?物在,景在,情卻不再;你在,我在,愛卻不再。不知道李香君若早些明白「繁華落盡」後的滄桑會做怎樣的慨嘆,是否還會一如既往,為愛執著一生?儘管能夠洞悉「繁華落盡」的淒涼與悲慟,我卻仍無法為那些舊去的事蹟、遠去的背影感到釋懷,頷首低眉間,看到的還是幻影裡的李香君在漫天飛舞的桃花叢中守候在侯方域身前,不停地掩面唏噓、哽咽無語的情景,心裡便又陡地升起一股莫名的失落。
默默,走上掩映在重樓疊宇中的文德橋,旖旎的秦淮河水從腳下蜿蜒而過,在橘紅的燈影裡、斜織的雨霧中,輕輕蕩起一圈圈金黃色的漣漪,由開始的氤氳模糊逐漸變得清亮舒展、柔軟纏綿,不僅透著一種含蓄的古典美,還有著一種別緻的詩韻。遙想當年,秦淮河畔燈火璀璨、樓臺林立、笙歌不絕,那些身穿錦繡的公子哥們日以繼夜地飲宴於兩岸酒家,倚紅偎翠,鬥酒千杯不言醉,那些手調琴瑟的豔妝歌女們則斜坐畫舫之中,顧盼生輝,鶯歌燕舞至拂曉。無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些醉生夢死的場景轉瞬間早已隔了天涯、阻了海角,再難尋覓,今日的我,不由得多出幾份難禁的惆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