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白居易(772~846),中國唐代文學家。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行二十二。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曾祖父白溫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遂為下邽人。祖父白鍠罷鞏縣令,徙居新鄭(今屬河南)。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西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生於新鄭東郭宅。祖父白鍠、外祖陳潤俱善詩。其父白季庚(729~794),明經出身,歷任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駕。白居易自幼聰慧。六七個月略識之無,五六歲時學作詩,九歲解聲韻,「十歲解讀書,十五能屬文」(〈朱陳村〉),十五六歲時,知道可以考進士實現理想,於是苦節讀書。父逝母病,賴長兄白幼文微俸持家,生活艱難。二十歲前後,白天習賦,夜裡讀書,稍有空閒則學習作詩,無暇寢息,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終於通過宣州府鄉試。唐德宗貞元十五年(西元799年),他第一次到達長安。第二年正月,向給事中陳京(?~805)奉函,獻上雜文二十首、詩一百首,以求賞識。二月,一舉登進士第(第四名),為登第之十七人中最年少者。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再登書判拔萃科(第三等),授祕書省校書郎,由此踏上仕途。因制舉為皇帝下詔或親臨主持以選拔人才之特殊科目,名望較高,登科後即授官,所授亦多美職或清要之官,升遷較快,於是在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正月,罷校書郎,與好友元稹相約,同應制舉。二人閉戶累月,揣摩時事,習作《策林》七十五篇,對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提出治理應對方案,內容切實,見解精闢,且引古鑑今、析理深透。同年四月,二人同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元稹中第三次等(制科例無第一、第二等),白居易則因對策辭直語切,屈居第四等。登科後,白居易被授為盩厔(今陝西周至)尉,撰有〈觀刈麥〉。十二月,與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共話唐玄宗、楊貴妃事,白居易作〈長恨歌〉,旋即聞名於時。
元和二年(西元807年)秋,調任進士考官。考試完畢,被添補為集賢院校理。十一月五日,奉敕試制、書、詔、批答、詩五首,六日正式充任翰林學士。元和三年(西元808年)四月,被任為制策考官。四月二十八日,遷左拾遺,依前充翰林學士。元和五年(西元810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在任期間,經常上書論事,積極參政,直陳時弊,如請降繫囚、蠲租稅、放宮人、絕進奉、禁掠賣良人等,「有闕必規,有違必諫」(〈初授拾遺獻書〉)。因參與國家機要,曾取書詔批答詞等,撰為過程,為上中下三卷,上卷文武勳階等,中卷制頭、制肩、制腹、制腰、制尾,下卷將相、刺史、節度之類,禁中號〈白樸〉,每有新入翰林之學士,必加求訪,元稹〈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為六韻之作〉稱為「白樸流傳用轉新」,而更為知名者為諷喻詩,如《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象徵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元稹、白居易及李紳,以新樂府詩歌為軸心,形成傾向、內容乃至風格相近的創作群體,近人為表彰其成就和意義,稱為「新樂府運動」。元和五年(西元810年),元稹貶官江陵,白居易卸任拾遺,新樂府創作趨於消歇。元和六年(西元811年),白居易因丁母憂而罷官返鄉,退居京畿下邽,結束前後六年的翰林學士職務。元和九年(西元814年),丁憂期滿,冬,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入朝。
元和十年(西元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凶手,卻被以越職言事之罪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在江州,撰有長篇敘事詩〈琵琶行〉、文論名篇〈與元九書〉;雖對政治失望,但並未辭官歸隱,而是選擇「吏隱」之路,一邊掛著閒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遊,描寫閒靜恬淡境界、抒發個人情感的閒適詩、感傷詩隨之多了起來。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十二月,改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仕途有了轉機。他率州民西澗植柳、東坡種果,深得百姓擁戴。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夏,召還長安,拜尚書司門員外郎,十二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誥。唐穆宗長慶元年(西元821年),進中書舍人,又轉上柱國。時元稹先後任祠部郎中、知制誥及翰林學士,白居易與元稹倡議詔制文體改革。而此時朝中朋黨傾軋,國事日非。為避免捲入政治漩渦,長慶二年(西元822年)七月,白居易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疏濬六井,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餘頃。離任時,留官俸於州庫,作為公家緩急之需,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塘湖石記〉,刊於石上,使繼任知曉。長慶四年(西元824年)五月,改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今屬河南)。敬宗寶曆元年(西元825年)三月,出任蘇州刺史,深受愛戴。次年九月,任滿離蘇,郡中父老涕泣相送十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