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才必須有「忠義血性」

  選人不可眼光太高,並不表示曾國藩選人的標準就低。曾國藩認為,想要成就大事,最需要的是有血性的人。
  在實際的用人中,不論是選拔軍官,還是應徵幕僚,曾國藩都認為是否具有忠義血性是辨識人才高低的重要條件。在選用人才上,曾國藩提出了四個標準:第一要有治民之才,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名利心不強,第四要能吃苦。曾國藩又強調這四者的關鍵,首先在於必須有「忠義血性」。他說:「大致說來,只要有了忠義血性,那麼這四個條件就都會具備;沒有忠義血性,雖然貌似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終究也是不可靠的。」可見曾國藩對忠義血性的重視程度。
  曾國藩任用鮑超,就是重視「忠義血性」的例子,而鮑超救江忠源的事恰好展現了這一點。
  江忠源領兵去救太湖時,陷入太平軍軍師錢江設計的圈套中。
  太平軍占領安慶後,錢江命令清軍俘虜脫下號衣,讓一批太平軍戰士穿上,在李世賢的率領下,偽裝成清軍部隊。然後,這支太平軍打著清軍的旗號,朝著潛江出發。
  當晚,這支「清軍」便抵達潛江城下,朝城內守軍大喊道:「安慶失守,蔣巡撫殺出重圍,要與江忠源將軍會合,同保廬州!」
  江忠源聽聞此消息後,急忙登上城樓觀望,認出是清軍旗號,便命令軍士打開城門,吩咐只讓城外部隊的首領進城,其餘軍士在城外等候。可是,城門一開,太平軍就衝殺進來。由於守軍沒有絲毫防備,無法抵擋太平軍的攻勢,從而導致城中陷入混亂。
  江忠源率領守軍在混亂中奮力拚搏,終於殺出一條血路,丟棄潛江,朝著桐城方向奔去。然而,剩餘軍士已經不足一萬人。
  將近天明時,江忠源策馬奔到青草橋,但眼前是一條河,湘軍已經無路可逃了。這時候,江忠源料定自己難逃一死,又想到自己在潛江中計兵敗的事情,頓時羞憤難當,打算拔劍自刎。
  正在此時,後軍步兵隊伍中躍出一員大將,飛身來到江忠源身邊,一把奪過江忠源手中的利劍,扔到地上,這個營救江忠源的人就是鮑超。
  江忠源脫險之後,對這位勇猛的湘軍將領說道:「若非將軍相救,江某今日死無葬身之地了。大恩不可不報,大才不可不拔,江某當奏知朝廷,破格錄用。」江忠源到達桐城,立即寫奏章自貶,並請求獎賞擢拔鮑超。
  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鮑超入湘軍水師,任哨長。攻克武昌後,鮑超被升為參將,改領陸軍,解曾國藩祁門之危,後官至湖南提督,成為曾國藩帳下不可或缺的一員猛將。
  鮑超不識文墨,僅認得自己的姓名,但作戰勇敢,帶兵有方,其憨直性格更令曾國藩喜愛。有一次,鮑超孤軍被困在九江之中,派人向曾國藩求救,叫文書寫信,很長時間還沒有寫完。鮑超急得大跳而起,說:「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在那裡咬文嚼字。」遂令親兵拿來一塊白麻,自己握著毛筆,於白麻上大書一個「鮑」字,在四周點無數個小點將「鮑」字圈住,摺好後派人立刻送出去。眾人都不解其意,曾國藩看後大笑說:「老鮑被敵軍圍住了!」於是派出援軍支援鮑超。
  塔齊布也是以忠義血性被曾國藩看好並提拔的。塔齊布,托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曾國藩在長沙練湘軍時,塔齊布還只是個綠營守備,後升為游擊署參將,率兵與湘軍一起操練。曾國藩見他每次都早早到場,「執旗指揮,雖甚雨,矗立無惰容」。曾國藩用戚繼光法訓練士卒,每次檢閱步卒,塔齊布都穿著短衣,腳插短刀侍立一旁。曾國藩對這位身材高大、面帶赤紅的滿族軍官感到很好奇,與之相談後,大為讚賞。曾國藩又到他轄下的軍中檢查,見其訓練精嚴,且能團結士卒,退而嘆息──綠營兵中這樣的人已是鳳毛麟角,因此更加敬佩塔齊布。但副將清德卻忌恨塔齊布的才勇,常在提督鮑起豹的面前講塔齊布的壞話,提督也不分青紅皂白,多次羞辱塔齊布。於是,曾國藩上疏彈劾副將清德,舉薦塔齊布忠勇可大用,並說若塔齊布以後有臨陣退縮之事,即將他一併治罪。
  後來,塔齊布在湘潭之戰、岳州之戰、小池口之戰和武昌之戰等湘軍前期幾次重大惡戰中,都表現出超凡的勇武,尤其因在被稱為「湘軍初興第一奇捷」的湘潭之戰中,立下了大功而被提升為提督。而湘潭之戰是一場關鍵戰役,這次勝利在相當程度上關係到湘軍的崛起。
  在「忠義血性」的驅使下,曾國藩的湘軍確實表現出了異於此前任何一支軍隊的凶悍。《中興將帥別傳》說曾國藩「履危瀕死屢矣,有百折不撓之志」,胡林翼「雖挫而其氣彌厲」,江忠源「每戰親臨陣,踔厲風發」,羅澤南和他的弟子們「以滅賊自任,忠義憤發,雖敗猶榮」。這些平時誦讀聖賢之書的書生,關鍵時刻竟然表現得如此凶悍,與所謂的「忠義血性」的刺激有很大的關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