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郭子儀家族世系
西元697年中秋節(八月十五),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郭姓淵源於姬周天潢,世代為太原著姓。唐代華州鄭縣的郭氏家族,早在西漢時就遷來關中;自北魏末年以降,名登仕版者,代不乏人。郭子儀之父郭敬之,才兼文武,居官曆四州刺史。
一、陝西華縣的「駙馬村」
從西安市東行,過臨潼、渭南,大約170里路程,就到了華縣(唐代華州治所鄭縣)。其南部橫亙著峭拔綿延的秦嶺山脈,巍峨的少華山聳立在縣城東南,東鄰的華陰縣境內,坐落著壁立千仞、雄奇險峻的西嶽華山,北界隔著渭河與大荔縣(唐代同州治所)相望。
在華縣縣城東北10里許,有一條季節性小河,叫羅紋河,發源於少華山,向北流入渭河。在羅紋河東岸不遠處,有一個叫做「西馬村」的村子──陝西歷史名人、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的故里。據鄉老傳說,「西馬村」是由「駙馬村」傳演而來,更早的村名已無從知道了。
而「駙馬村」的「駙馬」,指的是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李豫)的女兒昇平公主。按照唐朝的職官制度慣例,凡是娶皇家公主者,就有了「駙馬都尉」(從五品下階)的官銜,算是「高級官員」了。郭曖的墳墓在縣城西南面10里的五龍山弔紙坪。如此說來,現今西馬村的郭姓人家,大多就是郭曖這一支的後裔了。
在西馬村南面2里許,原本有郭子儀的「招魂塚」,據說埋葬著郭子儀的一雙戰靴。但是在20世紀中期被平掉了,墓園裡僅剩下一塊明朝刻立的「汾陽王之墓」石碑。而郭子儀的真墳,是陪葬在唐肅宗(李亨)的建陵(今陝西禮泉縣境內)。
在華縣縣城東關,有郭子儀祠。在清朝末年重修的郭子儀祠東側,曾經建有一座四柱三間的木結構郭子儀牌樓,上面的橫額分別題寫著「功蓋天下」與「再造唐室」。各級官員經過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致敬行禮。然而,同樣可惜的是,這座牌樓也在1966年遭遇厄運,被拆毀了。
在明清時期,西馬村與所在的鄉,享有「將相里」、「將相鄉」和「令公鄉」的美稱;郭子儀故宅的水井,被稱為「汾陽王井」。
										西元697年中秋節(八月十五),郭子儀出生於華州鄭縣。郭姓淵源於姬周天潢,世代為太原著姓。唐代華州鄭縣的郭氏家族,早在西漢時就遷來關中;自北魏末年以降,名登仕版者,代不乏人。郭子儀之父郭敬之,才兼文武,居官曆四州刺史。
一、陝西華縣的「駙馬村」
從西安市東行,過臨潼、渭南,大約170里路程,就到了華縣(唐代華州治所鄭縣)。其南部橫亙著峭拔綿延的秦嶺山脈,巍峨的少華山聳立在縣城東南,東鄰的華陰縣境內,坐落著壁立千仞、雄奇險峻的西嶽華山,北界隔著渭河與大荔縣(唐代同州治所)相望。
在華縣縣城東北10里許,有一條季節性小河,叫羅紋河,發源於少華山,向北流入渭河。在羅紋河東岸不遠處,有一個叫做「西馬村」的村子──陝西歷史名人、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的故里。據鄉老傳說,「西馬村」是由「駙馬村」傳演而來,更早的村名已無從知道了。
而「駙馬村」的「駙馬」,指的是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李豫)的女兒昇平公主。按照唐朝的職官制度慣例,凡是娶皇家公主者,就有了「駙馬都尉」(從五品下階)的官銜,算是「高級官員」了。郭曖的墳墓在縣城西南面10里的五龍山弔紙坪。如此說來,現今西馬村的郭姓人家,大多就是郭曖這一支的後裔了。
在西馬村南面2里許,原本有郭子儀的「招魂塚」,據說埋葬著郭子儀的一雙戰靴。但是在20世紀中期被平掉了,墓園裡僅剩下一塊明朝刻立的「汾陽王之墓」石碑。而郭子儀的真墳,是陪葬在唐肅宗(李亨)的建陵(今陝西禮泉縣境內)。
在華縣縣城東關,有郭子儀祠。在清朝末年重修的郭子儀祠東側,曾經建有一座四柱三間的木結構郭子儀牌樓,上面的橫額分別題寫著「功蓋天下」與「再造唐室」。各級官員經過這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致敬行禮。然而,同樣可惜的是,這座牌樓也在1966年遭遇厄運,被拆毀了。
在明清時期,西馬村與所在的鄉,享有「將相里」、「將相鄉」和「令公鄉」的美稱;郭子儀故宅的水井,被稱為「汾陽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