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日而言治術,則莫若綜核名實;今日而言學術,而莫若取篤實踐履之士。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積玩之後,振之以猛,意在斯乎!
譯文|
如今空談治國之術,還不如去綜合考察外在名目與實踐的關係;如今空談學術,還不如去選取腳踏實地勤懇能幹的人。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生變,沒有什麼比質樸更能補救浮華習氣的了。長期放縱不羈之後,通過勇猛習氣振作精神,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故事|
西晉初年,高門士族以清談為榮,達官貴人多高談闊論而輕視實踐。受此影響,西晉官僚大多喜歡清談而輕視實幹,社會風氣日漸浮華而不踏實。這樣的社會正需要文中提到的,能夠將理論與實際聯繫起來的實幹型人才挺身而出。西晉大臣傅咸,品性剛正,直言敢諫,對晉初社會風氣頗為憂慮。晉武帝下詔讓朝臣評論政務得失,傅鹹上書提出西晉朝廷官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希望精簡機構,裁撤冗員,以減輕百姓負擔。
晉惠帝年間,西晉朝廷綱紀鬆弛,世風日下,受命輔政的宰相張華等人為矯正社會風氣,啟用傅鹹為主持西晉首都所在的司州行政長官司隸校尉一職。傅咸在上任之前上書朝廷,為糾正當時賄賂公行,權貴不法的社會弊端,他出任司隸校尉一定會下重手整治,希望能得到朝廷支持。上任後,傅咸立即上奏罷免了橫行不法的左將軍司馬倩等多位不法權貴,使得京都洛陽的風氣得到整頓,豪門勳貴懼怕他的剛直和嚴格,都有所收斂。晉初長期放縱的世風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匡正,振作精神,多虧了傅鹹下定決心勇敢地下猛藥治療社會弊病。
原文|
吾輩今日苟有所見,而欲為行遠之計,又可不早具堅車乎哉?
譯文|
如今我們對社會已經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想要為將來作長遠打算,又怎麼能不趁早做好充分準備呢?
故事|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早在仁宗年間,面對社會矛盾正在逐步積累和暴露的現實,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改革理念。初入官場的王安石,還是一名年輕的下級官僚,但他已有將來對北宋社會進行全面改革的意識,為此在出任鄞縣知縣時,便注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處理政務。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青黃不接時,將官倉中的粟米低息借貸給農民,約定秋收歸還本息。這些早期的改革實踐,成為他在神宗年間主持「熙寧變法」的最好準備,正好切合文中提出的為了將來的長遠打算,早日進行充分準備的訣竅。
原文|
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譯文|
做人要能夠耐受寒冷艱苦的環境,能夠耐受得了辛勞的考驗和無聊的消磨。
故事|
北宋名臣范仲淹,兩歲就成了孤兒,母親為了生活,改嫁了一戶姓朱的人家,給還不懂事的兒子改名換姓叫做「朱說」。范仲淹在青少年時期就立下遠大志向,要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他成年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灑淚和母親分別,離開吳縣家鄉去應天府念書。范仲淹念書非常刻苦,每天睡覺的時間都很少。冬天天氣寒冷,人容易困倦,他每當精力不支的時候,就用冷水洗臉,讓自己打起精神。由於家境貧苦,范仲淹的口糧也不多,經常只能喝粥度日。功夫不負苦心人,後來他終於考中進士做官,恢復了原來的姓名,還把母親接來供養。
西夏興起之後,君主李元昊多次興兵侵犯北宋西北邊境。范仲淹奉命前往陝西抵禦西夏軍。范仲淹除了改革邊關軍制,增強軍隊戰鬥力之外,還讓駐屯士兵開墾邊區田地,招納各族邊民安居,軍務政務兩手都要抓,事務繁重,但他絲毫不覺得辛苦。
到了北宋慶曆六年,范仲淹從汴京被貶到河南鄧州做地方官。前一年被貶岳州的好友滕子京請他為重修完畢的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僅憑滕子京寄來的一張《洞庭晚秋圖》,便寫下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他已經離開了政治中樞,不再做宰相,但並沒有因為貶為地方閑官,就覺得百無聊賴,意志消沉,反而借機會激勵同樣被貶的好友振作精神。
「耐冷耐苦,耐勞耐閑」指的正是范仲淹這樣永遠心懷理想的人。
原文|
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
譯文|
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可以從他的志向和愛好看出來。素質卑下的人甘心適應世俗庸俗鄙陋的規矩,然後變得日益淺薄低下。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會仰慕古代賢明人士氣象盛大的行為規範,從而人格變得愈來愈高尚明智。
故事|
曾國藩道光十八年考中進士,進京做官之後,與湖南家鄉的老朋友仍時常有書信往來。在那個年代,廣大讀書人最嚮往的出路就是像曾國藩那樣,多年寒窗苦讀,一朝考中,從此踏上仕途,光宗耀祖。
這一天,曾國藩收到朋友歐陽功甫從湖南寄來的一封信。歐陽功甫在信中附詩一首,請曾國藩指點,又談到自己治學交友的一些心得體會。曾國藩和歐陽交情相當深厚,從字裡行間看出歐陽沒有說出的另一番心意。原來這一年秋天湖南鄉試在即,歐陽自然希望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再上一個臺階,但最終的結果卻並不是自己能夠把握的,內心難免有些不安。歐陽在信中說自己嚮往高潔志趣,還是覺得做詩詞寫文章更有意思,不想學俗人那樣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一心追逐功名。
曾國藩在回信中肯定歐陽功甫的志向高潔是正確的,自己交朋友看重的也是對方的志向,即使交談的時候意見不符,但對方只要是真正的豪傑之士,不是凡夫俗子,都樂於交往。交好朋友就像照鏡子,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要交好朋友,就要觀察對方的志趣高下,一味媚俗的人只會日益淺薄,高層次的人自然會做高層次的事,隨著時間增長,會變得日益高明。隨後曾國藩話鋒一轉,說歐陽在信中直言當時社會風氣過於熱衷功名,認為做詩詞文章更有意思,境界更高的想法當然是正確的,有這樣的高潔志向,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然而鄉試在即,到這個時候,需要妥協,專心準備應考,不過考試不必刻意去追求結果,心態要放平,只要發揮自己的水準就可以,能否考上並非完全能由自己掌握的事情,只管順其自然就是。這種豁達的心態,正好可以體現歐陽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
曾國藩身處的時代,西方心理學科都還處於萌芽階段,中國更沒有心理諮詢和心理診療的概念。但他在給歐陽功甫的信中,對這位正面臨鄉試關口的朋友,勸說開導既講究方式方法,滿足對方得到朋友認可的心理,又不著痕跡地提出建議,減輕歐陽備考階段的心理壓力,放鬆心態去迎接考試,也可視為一次寫在紙上的成功心理診療。今日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也未嘗不能借鑒曾國藩的這種做法。
										今日而言治術,則莫若綜核名實;今日而言學術,而莫若取篤實踐履之士。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積玩之後,振之以猛,意在斯乎!
譯文|
如今空談治國之術,還不如去綜合考察外在名目與實踐的關係;如今空談學術,還不如去選取腳踏實地勤懇能幹的人。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生變,沒有什麼比質樸更能補救浮華習氣的了。長期放縱不羈之後,通過勇猛習氣振作精神,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故事|
西晉初年,高門士族以清談為榮,達官貴人多高談闊論而輕視實踐。受此影響,西晉官僚大多喜歡清談而輕視實幹,社會風氣日漸浮華而不踏實。這樣的社會正需要文中提到的,能夠將理論與實際聯繫起來的實幹型人才挺身而出。西晉大臣傅咸,品性剛正,直言敢諫,對晉初社會風氣頗為憂慮。晉武帝下詔讓朝臣評論政務得失,傅鹹上書提出西晉朝廷官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希望精簡機構,裁撤冗員,以減輕百姓負擔。
晉惠帝年間,西晉朝廷綱紀鬆弛,世風日下,受命輔政的宰相張華等人為矯正社會風氣,啟用傅鹹為主持西晉首都所在的司州行政長官司隸校尉一職。傅咸在上任之前上書朝廷,為糾正當時賄賂公行,權貴不法的社會弊端,他出任司隸校尉一定會下重手整治,希望能得到朝廷支持。上任後,傅咸立即上奏罷免了橫行不法的左將軍司馬倩等多位不法權貴,使得京都洛陽的風氣得到整頓,豪門勳貴懼怕他的剛直和嚴格,都有所收斂。晉初長期放縱的世風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匡正,振作精神,多虧了傅鹹下定決心勇敢地下猛藥治療社會弊病。
原文|
吾輩今日苟有所見,而欲為行遠之計,又可不早具堅車乎哉?
譯文|
如今我們對社會已經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想要為將來作長遠打算,又怎麼能不趁早做好充分準備呢?
故事|
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早在仁宗年間,面對社會矛盾正在逐步積累和暴露的現實,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改革理念。初入官場的王安石,還是一名年輕的下級官僚,但他已有將來對北宋社會進行全面改革的意識,為此在出任鄞縣知縣時,便注意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處理政務。他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青黃不接時,將官倉中的粟米低息借貸給農民,約定秋收歸還本息。這些早期的改革實踐,成為他在神宗年間主持「熙寧變法」的最好準備,正好切合文中提出的為了將來的長遠打算,早日進行充分準備的訣竅。
原文|
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譯文|
做人要能夠耐受寒冷艱苦的環境,能夠耐受得了辛勞的考驗和無聊的消磨。
故事|
北宋名臣范仲淹,兩歲就成了孤兒,母親為了生活,改嫁了一戶姓朱的人家,給還不懂事的兒子改名換姓叫做「朱說」。范仲淹在青少年時期就立下遠大志向,要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他成年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灑淚和母親分別,離開吳縣家鄉去應天府念書。范仲淹念書非常刻苦,每天睡覺的時間都很少。冬天天氣寒冷,人容易困倦,他每當精力不支的時候,就用冷水洗臉,讓自己打起精神。由於家境貧苦,范仲淹的口糧也不多,經常只能喝粥度日。功夫不負苦心人,後來他終於考中進士做官,恢復了原來的姓名,還把母親接來供養。
西夏興起之後,君主李元昊多次興兵侵犯北宋西北邊境。范仲淹奉命前往陝西抵禦西夏軍。范仲淹除了改革邊關軍制,增強軍隊戰鬥力之外,還讓駐屯士兵開墾邊區田地,招納各族邊民安居,軍務政務兩手都要抓,事務繁重,但他絲毫不覺得辛苦。
到了北宋慶曆六年,范仲淹從汴京被貶到河南鄧州做地方官。前一年被貶岳州的好友滕子京請他為重修完畢的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僅憑滕子京寄來的一張《洞庭晚秋圖》,便寫下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他已經離開了政治中樞,不再做宰相,但並沒有因為貶為地方閑官,就覺得百無聊賴,意志消沉,反而借機會激勵同樣被貶的好友振作精神。
「耐冷耐苦,耐勞耐閑」指的正是范仲淹這樣永遠心懷理想的人。
原文|
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
譯文|
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可以從他的志向和愛好看出來。素質卑下的人甘心適應世俗庸俗鄙陋的規矩,然後變得日益淺薄低下。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會仰慕古代賢明人士氣象盛大的行為規範,從而人格變得愈來愈高尚明智。
故事|
曾國藩道光十八年考中進士,進京做官之後,與湖南家鄉的老朋友仍時常有書信往來。在那個年代,廣大讀書人最嚮往的出路就是像曾國藩那樣,多年寒窗苦讀,一朝考中,從此踏上仕途,光宗耀祖。
這一天,曾國藩收到朋友歐陽功甫從湖南寄來的一封信。歐陽功甫在信中附詩一首,請曾國藩指點,又談到自己治學交友的一些心得體會。曾國藩和歐陽交情相當深厚,從字裡行間看出歐陽沒有說出的另一番心意。原來這一年秋天湖南鄉試在即,歐陽自然希望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再上一個臺階,但最終的結果卻並不是自己能夠把握的,內心難免有些不安。歐陽在信中說自己嚮往高潔志趣,還是覺得做詩詞寫文章更有意思,不想學俗人那樣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一心追逐功名。
曾國藩在回信中肯定歐陽功甫的志向高潔是正確的,自己交朋友看重的也是對方的志向,即使交談的時候意見不符,但對方只要是真正的豪傑之士,不是凡夫俗子,都樂於交往。交好朋友就像照鏡子,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要交好朋友,就要觀察對方的志趣高下,一味媚俗的人只會日益淺薄,高層次的人自然會做高層次的事,隨著時間增長,會變得日益高明。隨後曾國藩話鋒一轉,說歐陽在信中直言當時社會風氣過於熱衷功名,認為做詩詞文章更有意思,境界更高的想法當然是正確的,有這樣的高潔志向,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然而鄉試在即,到這個時候,需要妥協,專心準備應考,不過考試不必刻意去追求結果,心態要放平,只要發揮自己的水準就可以,能否考上並非完全能由自己掌握的事情,只管順其自然就是。這種豁達的心態,正好可以體現歐陽超凡脫俗的精神追求。
曾國藩身處的時代,西方心理學科都還處於萌芽階段,中國更沒有心理諮詢和心理診療的概念。但他在給歐陽功甫的信中,對這位正面臨鄉試關口的朋友,勸說開導既講究方式方法,滿足對方得到朋友認可的心理,又不著痕跡地提出建議,減輕歐陽備考階段的心理壓力,放鬆心態去迎接考試,也可視為一次寫在紙上的成功心理診療。今日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也未嘗不能借鑒曾國藩的這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