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小鮮肉
後來到了惠州,吃不到炙羊肉了。他在小園子裡種的那些蔬菜和藥材,成了他和蘇過主要的飽腹之物。在〈雨後行菜圃〉中,他說「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誇口自己種的芥藍如菌蕈一樣清脆和美味,而白菜的味道簡直比得上羊肉和熊掌──這樣一說,好像什麼也不缺了。
在當時的惠州集市上,每天只殺一頭羊。既然吃羊肉是貴族士大夫階層的特權,身為朝廷犯官的蘇東坡,哪裡有餘裕買到羊肉?所以他提前去找殺羊的屠戶,請他留一點羊脊骨,煮熟後剔骨頭縫裡的肉吃。他寫給弟弟蘇轍的信中說了這件事。後來這篇〈眾狗不悅〉的短文,就收在他的《仇池筆記》裡。
但狗為什麼要生蘇東坡的氣呢?
事情是這樣的:
惠州市寥落,然每日殺一羊,不敢與在官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熟漉,若不熟,則泡水不除,隨意用酒薄點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摘剔,得微肉於牙綮間,如食蟹螯。率三五日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堂庖所食芻豢,滅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此雖戲語,極可施用,用此法,則眾狗不悅矣。
羊脊骨煮熟後,趁熱剔出裡面的肉,隨便蘸一點酒,加一點鹽,烤到微焦時吃。整天剔骨頭,也只能得到那麼一點點肉(牙,指外緣突出部分;綮,音ㄑㄧㄥˋ,指骨骼的凹凸和關節處)。肉雖少,但吃起來特別美味,大有吃蟹螯的感覺──這些肉都那麼少!不過,這炙羊骨也不能天天吃,幾天吃一次,對身體也蠻補的。
蘇東坡在信中把這個炙羊骨的祕方傳授給蘇轍。又說太可惜了,子由你天天享用公家的大餐,根本看不到骨頭,哪能吃得到這等美味。這炙羊骨是真的好吃,希望你也試試。只是這樣一來,骨頭都剔得一乾二淨,狗群當然要生氣了。
──雖然大有「狗口奪食」的嫌疑,但蘇東坡顯然對此十分得意。
後來,蘇東坡這個炙羊骨祕方變成了知名的「東坡羊骨肉湯」,具體做法是這樣:
原料:
羊脊骨一千兩百五十克,熟豬油七十五克,紹興黃酒五十克,蔥結(用乾淨的細線或蔥葉將蔥段綁在一起,方便菜熟後取出)十五克,大蒜十五克,桂皮、花椒、紅乾椒、薑片、醬油、味精、精鹽適量。
做法:
1.將羊脊骨剁成一吋半長、一吋寬,下鍋加水至淹沒羊脊骨為止。大火燒沸,倒掉血水,將湯瀝出不用。
2.取一個大瓷盤,加清水一千毫升,放入桂皮、花椒、紅乾椒、紹興黃酒、蔥結、薑片、醬油、精鹽、豬油,入籠,以大火清燉至沸,改以小火繼續燉,至軟爛為止。離火,去掉蔥結、薑片、紅乾椒、桂皮,灑上味精、胡椒粉,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