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記略
一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大曆七年即西元七七二年,故於會昌六年即西元八四六年,享年七十五歲。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仕宦家庭,祖父、父親等長輩皆為唐中期地方官員。白居易童年、少年時隨母親陳氏讀書學習,聰穎過人,勤奮刻苦。十一歲起,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由河南新鄭遷居徐州符離,還到過江南、宣州等多地。白居易堅持自學,透過大量讀書開闊了眼界,因小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初獲名聲。到貞元十六年(西元八〇〇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在長安進士及第,金榜題名。三年後參加吏部「書判拔萃科」銓試,得授祕書省校書郎入朝為官。結識元稹、李紳等才子。元和元年校書郎三年期滿,重新「守選」,再度參加吏部「制舉」大考,得以繼續為官。在準備期間,撰寫了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並以優異成績勝出「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完勝制舉大考。從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白居易連續闖過進士、銓試、制舉三道科考大關,都是一次通過。這也是唐代吏治所必須經過的三道入官門檻,而他在朝中卻沒有任何靠山可倚,全憑滿腹才學一路打拚。人到中年時,白居易回顧這些考試:「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也可以說,白居易正是唐代科舉制度的受益者,最終考得京兆府周至縣尉一職。
二
在周至縣尉任上,白居易親身體會到民生之苦,了解和累積了基層工作經驗,對今後擔當大任很有意義。其間創作出〈觀刈麥〉、〈宿紫閣山北村〉和流芳千古的〈長恨歌〉等詩作,轟動朝野,名聲大振,遂於元和二年(西元八〇七年)回朝擔任皇室近臣翰林學士,次年擔任言官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日夜草擬詔書,積極進言奏諫,深度參與國政。他不畏權貴權臣,極言直諫,作《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一系列諷喻詩歌,傳遍官民之口,也警策了憲宗皇帝,成為中唐詩壇新樂府運動的代表性人物。白居易力倡詩文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他毫不避諱變革中唐的政治立場,忠實踐行《策林》治國思想,堅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主張,要把自身從政以來的強烈危機感,傳達給皇帝、高官、同僚、平民,讓困苦百姓洩導積怨,讓統治階層一朝清醒,讓整個社會回歸秩序,正本清源,除弊興邦。這一時段,史上對白居易評價至高。歷史學家高度肯定白居易的詩文,說:「質而言之,乃一部唐代《詩經》。」
一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大曆七年即西元七七二年,故於會昌六年即西元八四六年,享年七十五歲。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仕宦家庭,祖父、父親等長輩皆為唐中期地方官員。白居易童年、少年時隨母親陳氏讀書學習,聰穎過人,勤奮刻苦。十一歲起,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由河南新鄭遷居徐州符離,還到過江南、宣州等多地。白居易堅持自學,透過大量讀書開闊了眼界,因小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初獲名聲。到貞元十六年(西元八〇〇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在長安進士及第,金榜題名。三年後參加吏部「書判拔萃科」銓試,得授祕書省校書郎入朝為官。結識元稹、李紳等才子。元和元年校書郎三年期滿,重新「守選」,再度參加吏部「制舉」大考,得以繼續為官。在準備期間,撰寫了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並以優異成績勝出「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完勝制舉大考。從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白居易連續闖過進士、銓試、制舉三道科考大關,都是一次通過。這也是唐代吏治所必須經過的三道入官門檻,而他在朝中卻沒有任何靠山可倚,全憑滿腹才學一路打拚。人到中年時,白居易回顧這些考試:「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也可以說,白居易正是唐代科舉制度的受益者,最終考得京兆府周至縣尉一職。
二
在周至縣尉任上,白居易親身體會到民生之苦,了解和累積了基層工作經驗,對今後擔當大任很有意義。其間創作出〈觀刈麥〉、〈宿紫閣山北村〉和流芳千古的〈長恨歌〉等詩作,轟動朝野,名聲大振,遂於元和二年(西元八〇七年)回朝擔任皇室近臣翰林學士,次年擔任言官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日夜草擬詔書,積極進言奏諫,深度參與國政。他不畏權貴權臣,極言直諫,作《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一系列諷喻詩歌,傳遍官民之口,也警策了憲宗皇帝,成為中唐詩壇新樂府運動的代表性人物。白居易力倡詩文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他毫不避諱變革中唐的政治立場,忠實踐行《策林》治國思想,堅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主張,要把自身從政以來的強烈危機感,傳達給皇帝、高官、同僚、平民,讓困苦百姓洩導積怨,讓統治階層一朝清醒,讓整個社會回歸秩序,正本清源,除弊興邦。這一時段,史上對白居易評價至高。歷史學家高度肯定白居易的詩文,說:「質而言之,乃一部唐代《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