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九九九-一○六二):包公的清官典型如何塑造〉
包公名拯,字希仁,一字兼濟,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年二月二十五日(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卒於宋仁宗嘉祐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一○六二年七月五日),享壽六十四歲。
傳說他出生的時候,不哭不叫,全身漆黑,還讓他母親以為生了妖怪,被丟棄水塘裡,幸虧由他大嫂救了起來。他名「拯」,「拯」原是「舉溺者出水」的意思,正和他的遭遇相合;他字「希仁」、「兼濟」,仁者能兼濟天下,也是「拯」的發揚!
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同榜的韓琦(一○○八-一○七五)是第二名榜眼,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和包拯都在甲科(等)前三十名之內,韓琦和文彥博後來都當到宰相。
包公及第後,隨即也派了官職。他本來有兩個兄長,卻都早逝,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辭職請假,留在家中照養父母。十年後,父母先後去世,他守滿了喪,接受父老的勸勉,才向朝廷銷假,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他從最低階的「從八品」職務──揚州天長縣縣令──幹起;當時韓琦是左司諫,文彥博也已經是殿中侍御史(都是正七品)。包公先後在地方和朝廷擔任重要職務,最後的官職是「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正二品)」。
五十八歲那一年的十一月,他接任開封府知府(從三品),在任一年半。這段時期就是通俗小說《包公案》及戲劇中極力渲染的包公。包公五十四歲時,就已經有「龍圖閣直學士」的官銜,所以小說戲劇中都習稱為「包龍圖」,而人們已經不稱他的官銜而直稱為「包公」了。他擔任開封知府的時候,京師就有諺語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可以看出他的正直嚴肅。他死後,因為他的孝行和正直,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公小時候,就展現了他的機靈聰慧;包公的父親也是做官的,家道不錯。據傳有一回包公的母親張太夫人發現鄰居送來的一盤紅色喜蛋,少了一個,就問侍女春蘭、秋菊是誰吃的;兩人都否認,並且覺得被冤枉而顯得委屈。這時候小包公卻想出了個主意:他拿了兩杯清水,要兩人嗽口後再吐出來;春蘭很快地照做了,水中沒有蛋屑;秋菊吐出的水中卻有蛋黃屑,這下就一清二楚了。這個包公小時候「審雞蛋」的故事,和文彥博「灌水洞裡出皮球」、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一樣,都表現了他們三人幼小時不平凡的聰慧,後來也都能成大功、立大業,和一般所說「小時了了」的神童不一樣。
《宋史包拯傳》中所記有關包公審案的事,只有一件,並且是他初到天長縣當縣令的時候:有一個農民痛哭來告狀,自己養的牛被人割斷了舌頭,已經奄奄一息,牛一旦死了,他就無法耕作。包公要他回去把牛宰殺了挑去市場賣,並立刻出一張告示,嚴禁私宰耕牛,舉發者有賞;於是就有人來檢舉牛主私宰,包公立刻斥責檢舉人割人牛舌還敢告狀,檢舉人簡直嚇破了膽,只好「從實招來」。 除了這一個案子外,再沒有其他的記載。
但明代人所撰寫的小說《龍圖公案》,已經有六十個案子;江蘇蘇州的姑蘇本《龍圖公案》,更增加到一百則之多;清代石玉崑寫《忠烈俠義傳》,經過名學者俞樾(一八二一-一九○七)改原名《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於是「包青天」審的案就愈來愈多了,天下的疑難刑案,只要落在包青天手中,就沒有破不了的。包青天愈來愈紅了,只要是有包公的戲劇,沒有不是愈演愈盛的,「包青天」已經是人間正義的代稱,而包公在廣大人群中所享的聲望,也愈來愈高。
然而,從《龍圖公案》到《七俠五義》,除了「包公」這個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外,其他多的是小說家虛擬的成分,再經戲劇家改編搬演,透過無遠弗屆的傳媒播出,其深入人心和影響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者,即使是使用「青天」這個詞來稱呼公正廉明的清官,也要到明代才出現,那已是包公死後幾百年的事了。
《宋史包拯傳》:「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悦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這樣一位忠直清廉又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包公,絕非動輒以「虎頭鍘」、「狗頭鍘」嚴刑逼供的酷吏。所以,凡是包公任職過的地方,都有紀念包公的「包公祠」,影響所及,也就可以想見了!在臺灣,臺北大龍峒、林口、三重、埔里、雲林四湖等地都有「包公廟」,而高雄大寮的「開封宮」更號稱是全臺最大最靈的「包公廟」!
包公生前受人推崇,死後成為百姓祭祀祈福的神祇,絕非偶然!謹成四句贊之,〈包龍圖贊〉:「生而異相全身黑,官拜龍圖天下德。律己嚴而待人多,包公萬世青天則。」
〈李白:(七○一-七六二):人生得意須盡歡〉
農曆七月初,時序還在大暑中,而剛過了中伏,偶爾有雷聲,但又似不能暢發!有詩為證:
〈悶雷 七月朔〉
三秋七月朔,臨夜悶雷作。小雨似陀螺,瀟瀟又默默!
想起了酒仙李太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
詩仙李白生於辛丑年(七○一),逝世於壬寅年(七六二),享壽六十二歲。
詩仙的樂府古題〈將進酒〉一詩,向來膾炙人口:從第一句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開始,全詩便真像黃河之水,波濤滾滾,一氣貫注,最後以「與爾同消萬古愁」收結,既令人對他的豪情讚歎不已,又使人對他的寄託感慨萬千!
許多書家都喜歡寫〈將進酒〉,當然也都知道「將進酒」就是「請進酒」的意思!據學者考證,詩仙寫這首詩時,正在好朋友元丹丘的山居中作客,還有岑勛相陪,三人意氣相投,讓詩仙的豪興大發!當時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詩仙才三十六歲呢,全詩之中「人生得意須盡歡」一語,尤其引人注目,發人深省!
怎麼樣才算是「得意」呢?是實現了理想抱負?或掙得了名利富貴?是圖今世之安適?或求來生之極樂?恐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謂「鐘鼎山林,各有其志」吧!
在晉代,有一位蘇州人張翰,字季鷹。他遠離家鄉,在洛陽作官。當秋風吹起,他想起了故鄉的美食「菰菜、蓴羹、鱸魚膾」,頓時醒悟,感歎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世說新語.識鑑》)高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思吳江歌》)於是毅然放棄官職,立刻回到家鄉。這是張翰的「得意」。
「盡歡」一詞,則頗有淵源。《禮記》有「啜菽飲水盡其歡,斯謂之孝」的說法,意思是為人子女者,雖然僅能提供簡單的飲食,但如果可以讓父母滿心歡喜,就是孝順了。《禮記》又有「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志,以全交也」的話,則是說朋友的交往,應該平等互敬,否則友誼難以維持。這兩段話是以道德涵養為著眼點。至於人們日常相聚,無論身分地位,不分舊識新知,如果真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那麼即使是粗茶淡酒,一樣可以有「盡歡而散」的愉悅!
至於李白的意思,是在自己「得意」的時候,「必須」讓自己「盡歡」,否則,錯失了機會,便將難以彌補,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何況有好友一起高歌痛飲!
蘇東坡曾有「與世不相入,膝琴聊盡歡」的話,一個人也可以「盡歡」,加個「聊」字,可見其情!
人生多艱,世事難料,所以一旦有了「得意適志」的感覺時,不妨也學學李太白,高唱:「人生得意須盡歡」,不然,就效東坡,雖不彈琴,也「書酒聊盡歡」吧!戲成四句自哂,〈李太白誕日重讀太白東坡詩〉:呼風喚雨聖賢難,飲酒吟詩日月遷。尚友古人慚歲晚,把杯自適聊盡歡!
〈顏真卿(七○九-七八五):書法家也能為國盡忠〉
顏真卿,是北齊顏之推的五代孫。唐中宗景龍三年己酉年(七○九)誕生,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封魯郡公。德宗建中四年,奉命往宣慰叛將李希烈,被拘押三年,貞元元年正月,自度必死,乃自作〈遺表〉、〈墓誌〉、〈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吾殯所也」。八月二十四日(七八五)被縊殺於隆興寺中,享壽七十七歲。同年十一月三日,亂平,有詔贈「司徒」,諡號「文忠」。
今傳有宋人所編《顔魯公集》十六卷,第十五卷為詩,共二十三首,有聯句詩十六首。生平事蹟,詳見唐代因亮撰《顔魯公集行狀》、宋代留元剛撰《顔魯公集年譜》。
顏魯公之忠烈表現,後世稱頌不已,宋人石介(一○○五-一○四五)〈顔魯公太師〉:「唐家六世樹威恩,外建藩翰禦不賓。二十三州同陷賊,平原猶有一忠臣。聖賢道在唯顔子,忠烈名存獨杲卿。甘向賊庭守節死,不羞吾祖與吾兄。」顏杲卿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為顏常山舌」者,因罵安祿山而被割舌。
顏魯公又以書法見重於世,宋人強至(一○二二-一○七六)〈和顔魯公書斷碑〉:「書名唐世凡幾人,魯公運筆獨有神。當年一字百金直,異代儻獲宜爾珍。」元人掲徯斯(一二七四-一三四四)說:「少陵古律各集大成,咸趨浩蕩。正如顏魯公書一出,而書法盡廢。」
茲選其詩作五首,以為紀念:
〈三言擬五雜俎〉
五雜俎,繡與錦。往復還,興又寢。不得已,病伏枕。
〈三言重擬五雜俎〉
五雜俎,甘鹹醋。往復還,烏與兔。不得已,韶光度。
〈登平望橋下作〉
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際海蒹葭色,終朝鳬雁聲。
近山猶髣髴,遠水忽微明。更覽諸公作,知髙題柱名。
〈五言使過瑤臺寺有懷圓寂上人 并序〉
真卿昔以天寳元年尉醴泉,亟過「瑤臺寺圓寂上人院」,秩滿遷監察御史。
巡覆諸陵,而上人已離此寺。大曆十三年春二月,以刑部尚書謁拜昭陵, 慨然有懷。
其詞曰: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靈法盡無染,一心唯趣禪。
忽紆塵外軫,遠訪世間緣。及爾不復見,支提猶岌然。
〈贈僧皎然詩〉
秋意西山多,别岑縈左次。繕亭歷三癸,錯趾鄰什寺。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髙致。
誅榛養翹楚,鞭草理方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塵異。
倚石忘世情,援雲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侣欣可庇。衛法大臣過,佐遊群英萃。
龍池護清激,虎節到深邃。徒想嵊頂期,于今沒遺記。
謹成四句贊之,〈顏魯公贊〉:「魯公大節果唐卿,韻海鏡源素未名。書法猶如工部興,楷書絕妙多寶銘!」
包公名拯,字希仁,一字兼濟,安徽合肥人。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年二月二十五日(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卒於宋仁宗嘉祐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一○六二年七月五日),享壽六十四歲。
傳說他出生的時候,不哭不叫,全身漆黑,還讓他母親以為生了妖怪,被丟棄水塘裡,幸虧由他大嫂救了起來。他名「拯」,「拯」原是「舉溺者出水」的意思,正和他的遭遇相合;他字「希仁」、「兼濟」,仁者能兼濟天下,也是「拯」的發揚!
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同榜的韓琦(一○○八-一○七五)是第二名榜眼,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和包拯都在甲科(等)前三十名之內,韓琦和文彥博後來都當到宰相。
包公及第後,隨即也派了官職。他本來有兩個兄長,卻都早逝,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辭職請假,留在家中照養父母。十年後,父母先後去世,他守滿了喪,接受父老的勸勉,才向朝廷銷假,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他從最低階的「從八品」職務──揚州天長縣縣令──幹起;當時韓琦是左司諫,文彥博也已經是殿中侍御史(都是正七品)。包公先後在地方和朝廷擔任重要職務,最後的官職是「樞密直學士、樞密副使(正二品)」。
五十八歲那一年的十一月,他接任開封府知府(從三品),在任一年半。這段時期就是通俗小說《包公案》及戲劇中極力渲染的包公。包公五十四歲時,就已經有「龍圖閣直學士」的官銜,所以小說戲劇中都習稱為「包龍圖」,而人們已經不稱他的官銜而直稱為「包公」了。他擔任開封知府的時候,京師就有諺語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可以看出他的正直嚴肅。他死後,因為他的孝行和正直,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公小時候,就展現了他的機靈聰慧;包公的父親也是做官的,家道不錯。據傳有一回包公的母親張太夫人發現鄰居送來的一盤紅色喜蛋,少了一個,就問侍女春蘭、秋菊是誰吃的;兩人都否認,並且覺得被冤枉而顯得委屈。這時候小包公卻想出了個主意:他拿了兩杯清水,要兩人嗽口後再吐出來;春蘭很快地照做了,水中沒有蛋屑;秋菊吐出的水中卻有蛋黃屑,這下就一清二楚了。這個包公小時候「審雞蛋」的故事,和文彥博「灌水洞裡出皮球」、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一樣,都表現了他們三人幼小時不平凡的聰慧,後來也都能成大功、立大業,和一般所說「小時了了」的神童不一樣。
《宋史包拯傳》中所記有關包公審案的事,只有一件,並且是他初到天長縣當縣令的時候:有一個農民痛哭來告狀,自己養的牛被人割斷了舌頭,已經奄奄一息,牛一旦死了,他就無法耕作。包公要他回去把牛宰殺了挑去市場賣,並立刻出一張告示,嚴禁私宰耕牛,舉發者有賞;於是就有人來檢舉牛主私宰,包公立刻斥責檢舉人割人牛舌還敢告狀,檢舉人簡直嚇破了膽,只好「從實招來」。 除了這一個案子外,再沒有其他的記載。
但明代人所撰寫的小說《龍圖公案》,已經有六十個案子;江蘇蘇州的姑蘇本《龍圖公案》,更增加到一百則之多;清代石玉崑寫《忠烈俠義傳》,經過名學者俞樾(一八二一-一九○七)改原名《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於是「包青天」審的案就愈來愈多了,天下的疑難刑案,只要落在包青天手中,就沒有破不了的。包青天愈來愈紅了,只要是有包公的戲劇,沒有不是愈演愈盛的,「包青天」已經是人間正義的代稱,而包公在廣大人群中所享的聲望,也愈來愈高。
然而,從《龍圖公案》到《七俠五義》,除了「包公」這個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外,其他多的是小說家虛擬的成分,再經戲劇家改編搬演,透過無遠弗屆的傳媒播出,其深入人心和影響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者,即使是使用「青天」這個詞來稱呼公正廉明的清官,也要到明代才出現,那已是包公死後幾百年的事了。
《宋史包拯傳》:「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悦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這樣一位忠直清廉又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包公,絕非動輒以「虎頭鍘」、「狗頭鍘」嚴刑逼供的酷吏。所以,凡是包公任職過的地方,都有紀念包公的「包公祠」,影響所及,也就可以想見了!在臺灣,臺北大龍峒、林口、三重、埔里、雲林四湖等地都有「包公廟」,而高雄大寮的「開封宮」更號稱是全臺最大最靈的「包公廟」!
包公生前受人推崇,死後成為百姓祭祀祈福的神祇,絕非偶然!謹成四句贊之,〈包龍圖贊〉:「生而異相全身黑,官拜龍圖天下德。律己嚴而待人多,包公萬世青天則。」
〈李白:(七○一-七六二):人生得意須盡歡〉
農曆七月初,時序還在大暑中,而剛過了中伏,偶爾有雷聲,但又似不能暢發!有詩為證:
〈悶雷 七月朔〉
三秋七月朔,臨夜悶雷作。小雨似陀螺,瀟瀟又默默!
想起了酒仙李太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
詩仙李白生於辛丑年(七○一),逝世於壬寅年(七六二),享壽六十二歲。
詩仙的樂府古題〈將進酒〉一詩,向來膾炙人口:從第一句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開始,全詩便真像黃河之水,波濤滾滾,一氣貫注,最後以「與爾同消萬古愁」收結,既令人對他的豪情讚歎不已,又使人對他的寄託感慨萬千!
許多書家都喜歡寫〈將進酒〉,當然也都知道「將進酒」就是「請進酒」的意思!據學者考證,詩仙寫這首詩時,正在好朋友元丹丘的山居中作客,還有岑勛相陪,三人意氣相投,讓詩仙的豪興大發!當時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詩仙才三十六歲呢,全詩之中「人生得意須盡歡」一語,尤其引人注目,發人深省!
怎麼樣才算是「得意」呢?是實現了理想抱負?或掙得了名利富貴?是圖今世之安適?或求來生之極樂?恐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謂「鐘鼎山林,各有其志」吧!
在晉代,有一位蘇州人張翰,字季鷹。他遠離家鄉,在洛陽作官。當秋風吹起,他想起了故鄉的美食「菰菜、蓴羹、鱸魚膾」,頓時醒悟,感歎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世說新語.識鑑》)高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思吳江歌》)於是毅然放棄官職,立刻回到家鄉。這是張翰的「得意」。
「盡歡」一詞,則頗有淵源。《禮記》有「啜菽飲水盡其歡,斯謂之孝」的說法,意思是為人子女者,雖然僅能提供簡單的飲食,但如果可以讓父母滿心歡喜,就是孝順了。《禮記》又有「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志,以全交也」的話,則是說朋友的交往,應該平等互敬,否則友誼難以維持。這兩段話是以道德涵養為著眼點。至於人們日常相聚,無論身分地位,不分舊識新知,如果真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那麼即使是粗茶淡酒,一樣可以有「盡歡而散」的愉悅!
至於李白的意思,是在自己「得意」的時候,「必須」讓自己「盡歡」,否則,錯失了機會,便將難以彌補,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何況有好友一起高歌痛飲!
蘇東坡曾有「與世不相入,膝琴聊盡歡」的話,一個人也可以「盡歡」,加個「聊」字,可見其情!
人生多艱,世事難料,所以一旦有了「得意適志」的感覺時,不妨也學學李太白,高唱:「人生得意須盡歡」,不然,就效東坡,雖不彈琴,也「書酒聊盡歡」吧!戲成四句自哂,〈李太白誕日重讀太白東坡詩〉:呼風喚雨聖賢難,飲酒吟詩日月遷。尚友古人慚歲晚,把杯自適聊盡歡!
〈顏真卿(七○九-七八五):書法家也能為國盡忠〉
顏真卿,是北齊顏之推的五代孫。唐中宗景龍三年己酉年(七○九)誕生,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封魯郡公。德宗建中四年,奉命往宣慰叛將李希烈,被拘押三年,貞元元年正月,自度必死,乃自作〈遺表〉、〈墓誌〉、〈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吾殯所也」。八月二十四日(七八五)被縊殺於隆興寺中,享壽七十七歲。同年十一月三日,亂平,有詔贈「司徒」,諡號「文忠」。
今傳有宋人所編《顔魯公集》十六卷,第十五卷為詩,共二十三首,有聯句詩十六首。生平事蹟,詳見唐代因亮撰《顔魯公集行狀》、宋代留元剛撰《顔魯公集年譜》。
顏魯公之忠烈表現,後世稱頌不已,宋人石介(一○○五-一○四五)〈顔魯公太師〉:「唐家六世樹威恩,外建藩翰禦不賓。二十三州同陷賊,平原猶有一忠臣。聖賢道在唯顔子,忠烈名存獨杲卿。甘向賊庭守節死,不羞吾祖與吾兄。」顏杲卿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為顏常山舌」者,因罵安祿山而被割舌。
顏魯公又以書法見重於世,宋人強至(一○二二-一○七六)〈和顔魯公書斷碑〉:「書名唐世凡幾人,魯公運筆獨有神。當年一字百金直,異代儻獲宜爾珍。」元人掲徯斯(一二七四-一三四四)說:「少陵古律各集大成,咸趨浩蕩。正如顏魯公書一出,而書法盡廢。」
茲選其詩作五首,以為紀念:
〈三言擬五雜俎〉
五雜俎,繡與錦。往復還,興又寢。不得已,病伏枕。
〈三言重擬五雜俎〉
五雜俎,甘鹹醋。往復還,烏與兔。不得已,韶光度。
〈登平望橋下作〉
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際海蒹葭色,終朝鳬雁聲。
近山猶髣髴,遠水忽微明。更覽諸公作,知髙題柱名。
〈五言使過瑤臺寺有懷圓寂上人 并序〉
真卿昔以天寳元年尉醴泉,亟過「瑤臺寺圓寂上人院」,秩滿遷監察御史。
巡覆諸陵,而上人已離此寺。大曆十三年春二月,以刑部尚書謁拜昭陵, 慨然有懷。
其詞曰: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靈法盡無染,一心唯趣禪。
忽紆塵外軫,遠訪世間緣。及爾不復見,支提猶岌然。
〈贈僧皎然詩〉
秋意西山多,别岑縈左次。繕亭歷三癸,錯趾鄰什寺。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髙致。
誅榛養翹楚,鞭草理方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塵異。
倚石忘世情,援雲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侣欣可庇。衛法大臣過,佐遊群英萃。
龍池護清激,虎節到深邃。徒想嵊頂期,于今沒遺記。
謹成四句贊之,〈顏魯公贊〉:「魯公大節果唐卿,韻海鏡源素未名。書法猶如工部興,楷書絕妙多寶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