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紀略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父知遜,夔州長史。」這是《舊唐書.狄仁傑傳》對狄仁傑的簡要概述。貞觀四年,狄仁傑出生,顯慶元年科考明經及第。在注重科舉與門第的那個年代,狄仁傑生於中小官吏家庭,在科考旅途上又僅以明經這個二等身分勉強擠入,兩塊敲門磚分量都不算重。不足以驚世,也不足以引人注意。而狄仁傑卻能歷經太宗、高宗、武后三代而驚濤逐浪,披荊斬棘,巍然屹立於朝堂並屢建奇勳,靠的正是他超乎於常人的治國理政之才華和公正廉潔的高尚品格。
狄仁傑出道之初,先任汴州判佐,這本來是一個毫不顯眼的基層職位,卻因為狄仁傑的到來而改變了這個衙門之前一貫的懶散作風,也因此被工部尚書閻立本偶然發現,並推薦其轉任并州府法曹參軍。
唐高宗顯慶二年,二十七歲的狄仁傑回到自己的家鄉,並州就任法曹參軍。狄仁傑在并州一做就是十九年,這也是他所有職務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次。就在這裡,不到三十歲的狄仁傑因為公正司法和勇於擔當,而被他的頂頭上司讚譽為「狄公」,「狄公」稱呼由此而發,而這位上司的年齡比狄仁傑更大,官職更高,其尊重可見一斑。
唐高宗上元二年,狄仁傑奉調入京,擔任大理寺丞,終於成為京官。這個大理寺丞,也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了。當時擔任這個職位的官員只有六位,可謂人少事多,積案如山。狄仁傑上任後,一年內處理審結案件涉及人數多達一萬七千八百多人,案件四千五百餘起。而這所有的案件竟然無一差錯,無一鳴冤。原告被告均大呼狄仁傑為青天,「神斷」之名由此遠播。被高宗武后看重,升任御史。也是由此而始,狄仁傑成為高宗和武則天的救火隊長,先後出使岐州,出任寧州,任內他所治理下的屬地均百業安寧,民生祥樂。被朝廷大員視察後讚譽為「天堂」。狄仁傑從此在武則天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朝堂支柱。
武后天授二年狄仁傑首次出任宰相,旋因遭到酷吏來俊臣誣告,被捕入獄。狄仁傑以超人的智慧,巧破原被視為不可能「超生」的「麗景門」鐵柵,並拯救了所謂「同案」的六位朝廷重臣。倖免於死,卻被貶謫到偏遠小縣彭澤去當一任縣令。然而,就在這特別的逆境下,狄仁傑卻創造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政績。當地百姓為其再建生祠。
萬歲登封元年,六十六歲的狄仁傑再次擔任救火隊長,出任因契丹叛亂而深陷危機的魏州刺史。在狄仁傑的帶領下,大周有效地粉碎了契丹叛亂,魏州百姓為狄仁傑建起了第四座生祠。
神功元年,狄仁傑再次拜相。這個時期,他除了為武皇分擔重要朝政,還為朝廷培養了一批重要青年才俊,諸如開元名相姚崇、宋璟等人。狄仁傑還以恢復大唐,讓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為己任,並以一己之力規勸武則天將自己的兒子李顯接回朝堂,復立為太子。而為了牢固樹立太子的權威地位,年屆七十的狄仁傑竟毅然掛帥出征,輔佐太子迎擊入侵河北的突厥軍隊。
久視元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溘然長逝,他死後,武則天為他廢朝三日,並當著滿朝文武大呼:「朝堂空矣!」以此強調狄仁傑對於朝廷和女皇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父知遜,夔州長史。」這是《舊唐書.狄仁傑傳》對狄仁傑的簡要概述。貞觀四年,狄仁傑出生,顯慶元年科考明經及第。在注重科舉與門第的那個年代,狄仁傑生於中小官吏家庭,在科考旅途上又僅以明經這個二等身分勉強擠入,兩塊敲門磚分量都不算重。不足以驚世,也不足以引人注意。而狄仁傑卻能歷經太宗、高宗、武后三代而驚濤逐浪,披荊斬棘,巍然屹立於朝堂並屢建奇勳,靠的正是他超乎於常人的治國理政之才華和公正廉潔的高尚品格。
狄仁傑出道之初,先任汴州判佐,這本來是一個毫不顯眼的基層職位,卻因為狄仁傑的到來而改變了這個衙門之前一貫的懶散作風,也因此被工部尚書閻立本偶然發現,並推薦其轉任并州府法曹參軍。
唐高宗顯慶二年,二十七歲的狄仁傑回到自己的家鄉,並州就任法曹參軍。狄仁傑在并州一做就是十九年,這也是他所有職務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次。就在這裡,不到三十歲的狄仁傑因為公正司法和勇於擔當,而被他的頂頭上司讚譽為「狄公」,「狄公」稱呼由此而發,而這位上司的年齡比狄仁傑更大,官職更高,其尊重可見一斑。
唐高宗上元二年,狄仁傑奉調入京,擔任大理寺丞,終於成為京官。這個大理寺丞,也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了。當時擔任這個職位的官員只有六位,可謂人少事多,積案如山。狄仁傑上任後,一年內處理審結案件涉及人數多達一萬七千八百多人,案件四千五百餘起。而這所有的案件竟然無一差錯,無一鳴冤。原告被告均大呼狄仁傑為青天,「神斷」之名由此遠播。被高宗武后看重,升任御史。也是由此而始,狄仁傑成為高宗和武則天的救火隊長,先後出使岐州,出任寧州,任內他所治理下的屬地均百業安寧,民生祥樂。被朝廷大員視察後讚譽為「天堂」。狄仁傑從此在武則天心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朝堂支柱。
武后天授二年狄仁傑首次出任宰相,旋因遭到酷吏來俊臣誣告,被捕入獄。狄仁傑以超人的智慧,巧破原被視為不可能「超生」的「麗景門」鐵柵,並拯救了所謂「同案」的六位朝廷重臣。倖免於死,卻被貶謫到偏遠小縣彭澤去當一任縣令。然而,就在這特別的逆境下,狄仁傑卻創造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政績。當地百姓為其再建生祠。
萬歲登封元年,六十六歲的狄仁傑再次擔任救火隊長,出任因契丹叛亂而深陷危機的魏州刺史。在狄仁傑的帶領下,大周有效地粉碎了契丹叛亂,魏州百姓為狄仁傑建起了第四座生祠。
神功元年,狄仁傑再次拜相。這個時期,他除了為武皇分擔重要朝政,還為朝廷培養了一批重要青年才俊,諸如開元名相姚崇、宋璟等人。狄仁傑還以恢復大唐,讓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為己任,並以一己之力規勸武則天將自己的兒子李顯接回朝堂,復立為太子。而為了牢固樹立太子的權威地位,年屆七十的狄仁傑竟毅然掛帥出征,輔佐太子迎擊入侵河北的突厥軍隊。
久視元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溘然長逝,他死後,武則天為他廢朝三日,並當著滿朝文武大呼:「朝堂空矣!」以此強調狄仁傑對於朝廷和女皇無可替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