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堅持真相,不懼封殺——主播檯上的起落與再創高峰

★盛竹如竟也成為狗仔隊偷拍的對象!
重回螢光幕前,對媒體環境的劇烈變化已能適應,但看到自己三次被跟拍,分別出現在《蘋果日報》及《時報周刊》娛樂版面,家裡的隱私暴露在大眾面前,那種心情是很複雜的。

被偷拍後,記者也沒向我當面求證過內容,就寫我十個月來賺了多少多少錢,他們打電話跟我太太探聽我拍過幾支廣告,但寫出來卻完全不是那回事。

第一次被偷拍,是我應邀到南港的中視參加活動,結束後要搭公車回家。原本我對公車路線還算熟,還記得九月天的下午,太陽頗大,我就站在烈日下等了約十五分鐘的605公車,但苦等不到,就隨便跳上一輛開來的車子,心想先回臺北市中心再說,結果司機問我要到哪,我只說了「往前走」,沒想到車子就到終點站了。

下車之後,原想就往反方向走,於是穿過一條巷子,想說超個捷徑,途中還有個太太帶著女兒,跟我打招呼,還合照了照片,後來又來了個女貨車司機,也跟我打招呼,一路上我也挺忙的。

就這樣走啊走的,本來以為是捷徑的路,卻彎彎曲曲的,還生出不少岔路,讓我走了不少冤枉路。大約迷途四十分鐘之後,總算走回原來等車的地方,搭上了一班回到忠孝東路的公車,再換車坐回家門口。

回家的路折騰了一整個下午,從坐錯車到終點站開始,根本沒注意到車上有沒有其他乘客,後來跟路人合照,沒想到卻已經被狗仔拍了照片,而之後我胡亂走路,直到坐上公車又換車,沒想到這麼長的時間,他都從頭跟到尾了,還說我坐公車神情呆滯、放空,以及走遍大半個臺北市趕通告……等等,被這樣寫,我其實沒有生氣,反而很佩服對方的毅力。

只是坐公車也不丟臉,我也沒做啥特別的事,不過就是回家,這有什麼好跟拍的?後來我看到報導,裡頭提到我領加拿大的老人年金這件事,我才知道他跟拍是其次,主要是為了包裝爆料內容。

報導的內容其實就是有人向《蘋果日報》爆料,說我詐領加拿大的老人年金,這件事讓我非常生氣。我身為加拿大的公民,根據當地法律,只要年滿六十五歲就有資格申請老人年金,由政府審核通過、每個月撥款給我,何來詐領?

爆料的人是誰,其實我心裡有個底。要熟悉老人年金這個事情,對方應該也在加拿大住過,而報導中又提到我幫兒子在澳門買房子的事,我從沒張揚過這些事,所以知道這些家務事的,也大概就是那些人了。

五年多前我兒子在澳門工作,因為地利之便,又因為當時在澳門置產超過一百五十萬,他就可以申請澳門身分,全家商量的結果是,既然他要在那邊發展,有個身分也比較便利,也認為澳門房市將來會看漲,買房子是個好投資,那就買吧?買房子的錢算是兒子向我「借」的,再按月還錢給我,他可以因此存點錢,不要老是把錢亂花在電腦、車子等等這些東西,也就是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買房子好像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怎麼現在被當成是被「起底」、見不得人的事?這種事有什麼料可爆?

我雖然心裡對爆料的人有個底,但實際上要我有所作為,那倒也不必。對於這種人,其實就是置之不理,畢竟我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如果隨之起舞,不就乘了對方的意?對於這些無聊的指控,雖然心裡不高興,但我行得正,也沒什麼好怕的。

第二次被跟拍,拍到我從民視下樓之後,太太開車接我,我們還去洗車、加油,再打電話約了去染髮,他們跟得可真久啊!連我染髮花一個半小時都算得一清二楚,也把我太太的身影拍得很清楚,但太太又不是公眾人物,她可不高興了。

其實這次跟拍的目的,還是為了要報導我這一年來賺了多少錢、現在住的房子價值多高等等,報導推估我現在安和路的住家價值一億五千萬,太太當然不高興了。我家值不值一億五千萬?我是不知道,但對面新蓋的豪宅,一坪開價兩百萬,所以外面的人會把這炒高的價格拿來推估我們家,但那又如何?我們兩老就住這房子裡,生活得非常習慣了,怎麼可能賣掉?價值多少,對我根本沒影響啊?

在新聞圈這麼幾十年來,沒想到我也成為狗仔文化的受害者。《壹周刊》進來臺灣之前,臺灣哪有什麼狗仔?《蘋果日報》這種報紙,為臺灣的社會風氣造成很壞的影響,上面常有血腥暴力的報導,要不然就是畸戀、情殺等等不正常的社會現象,不夠極端、不夠危言聳聽,他們當然沒興趣報導;但你也不要去怪他們,畢竟看報紙的人愈來愈少,時代潮流在變,《蘋果日報》就是迎合現代人的口味在走,要不然在平面媒體式微的現在,他們要如何能吸引大眾?至於大家說至少《蘋果日報》也擔任揭弊的角色,不少弊案由他們的報導而被攤開來,但我倒覺得不用給這樣的事情冠上多偉大的情操,揭弊,其實也絕對關乎銷售量,說到底其實也不過是金錢考量吧?

後來,我應我老朋友「隆有貿易公司」董事長楊義隆之邀,在「臺北中興扶輪社」例會中去演講,把三次跟拍都講了出來當作是趣事,也算是人生中難得的經歷吧!

【必勝智慧】
◎對於別人莫名的指控,不要一下子就立刻想著為自己辯解,這樣反倒遂了對方的心意,因為這種人往往就是想要看到你生氣、甚至出醜,一定不要隨之起舞,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其實,只要自己行事坦蕩,就算一時被誤解,日後也會水落石出。
◎新聞媒體基於商業考量,為了衝刺業績難免會有誇張甚至不實的報導,當讀者的需要有自己的明辨能力,什麼是真、什麼只是為了銷售業績,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這道理套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相通的,對於任何人說的話,都要懂得自己去辨別真假。★我跟報社解不開的淵源
看報是我多年來每天不間斷的習慣,早年是看《中央日報》,後來《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大報的年代,我跟當時的記者們都很熟,甚至兩大報社的創辦人都對我很好,當時的記者算是高尚的職業,老記者們都很讓人佩服、素質很高,而現在我時常接受訪問,遇到許多年輕記者,提問常常不知所云,也問不出什麼東西來,訪問好像就是交差了事,實在不怎麼樣。

就我來看,《蘋果日報》寫得尤其差,他們不單單是寫報導,還會化身成什麼木瓜霞這種角色,來批評、諷刺人,這種根本稱不上是報導,也沒有新聞價值可言吧?

說起我跟《中國時報》的淵源,是因為我父親跟《中國時報》的創辦人余紀忠很熟,國民政府來臺前,兩人在中國就是舊識。就在我從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即將服完兵役時,父親希望我能從事新聞工作,他就寫了封信給余先生,安排我去看他,本來余先生要安排我到採訪組,但因為我當時完全沒有經驗,所以就先安排我到編譯部門。

但就在兵役快服完時,我忽然看到報紙廣告,台視要招考記者!我當下把握機會去報考,也順利錄取了!

當時我白天在台視上班,晚上到《中國時報》工作,心想,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又有兩份薪水可以拿,對於廿歲出頭的我來說,夫復何求?這樣過了一陣子之後,我忽然接到台視的通知,說絕對不能兼差。

當時我決定放棄《中國時報》的工作,但因為父親的關係,余老先生接受了我,給我工作,還要栽培我,我實在說不出口,結果我只向主管辭職,並沒有跟余老先生報告,這件事情,到後來余老先生還一直耿耿於懷。

至於我跟《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的淵源,則是當年他帶著女子籃球隊出國比賽,我擔任隨隊採訪的記者,王老先生還會發點零用金給我們這些記者在國外花用,後來有次我在電視上報一則新聞,把王惕吾的名字排在余紀忠前面,余老先生很不高興,甚至親自打電話罵我,我也只好安撫他。

畢竟我是他好友的兒子,對他而言我就是晚輩,所以他對我講話都很直接,我也很尊重他這個長輩。相對於余紀忠的威嚴,王惕吾就比較隨性,常常會開玩笑,在打國際電話還要有接線生轉機的那個年代,我還常充當他的翻譯生,幫他老人家打電話給在國外各地的兒女們。

後來余紀忠擔任籃球委員會主委,我採訪體育新聞時,又跟他有了接觸,同樣的,只要到國外隨隊採訪,余老先生也會發零用金給我,兩位老先生其實都對我都很不錯。

【必勝智慧】
◎我們常常因為難以啟齒就選擇逃避,但這樣造成的後果,最後還是自己要承擔。就像我要離開《中國時報》因為對余先生難以開口,而選擇沒對他說,他的不諒解,還是得要我自己去面對。所以再難以啟齒,還是要鼓起勇氣去面對,才是上上策。

◎不論面對什麼樣的人,都要記住,謹守做人該有的禮貌和努力把事情做好,不論是余先生或者是王先生能夠賞識我,除了幸運之外,跟我做事情很努力,並且謹守分際都還是主要的原因。這也為打下日後好人脈的基礎。

◎多年來,我每日持續讀報的習慣從不間斷,培養解讀新聞的深度,才能在資訊爆炸、年輕記者輩出的現代,依然擁有令人信賴的專業素養。如果我在轉換事業跑道的當時就輕易放棄自己原有的新聞專長,不去深耕,日後再有好機會找上我,我也許就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擁抱這一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