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優生成了加州賣魚少年
七○年代的台灣處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那正是我接受小學教育的時空環境。民國60年,我五歲,那年政府退出聯合國,整個台灣沉浸於恐共和擔心兩岸發生戰爭的氛圍裡,每個有辦法的父母無不設法把孩子送到美國去讀書,藉此沖淡對台灣未來的不確定感。而在彰化開設診所的父母,也被這種政治恐慌所影響。
那時,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院長,大量增加台籍內閣閣員,逐步展開本土化政策。隨後實施十大建設,政府推出一連串在台灣勵精圖治的措施,教育部更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的資優教育的實驗性研究班(當時也叫天才班)。這項計畫讓我在民生國小一年級時,就因為優異的成績被推選參加資優班的入學考試。當時全台灣設置了九間資優班,其中只有一班在彰化,在四千多名應考人中錄取3 6人。那次考試錄取標準是130分,滿分1 5 8分,我則考了1 5 3分。此外,我喜歡繪畫、拉小提琴、彈鋼琴...這樣多才多藝的表現使我成為父母眼中表現突出的資優兒童。在彰化鹿港名畫家許輝煌老師的指導下,還曾報名參加繪畫比賽,所繪「運動會」畫作得到小學組世界第一名,更加深了父母對我的信心。出國留學的風潮受到台灣國際形勢的影響,移民潮一波又一波地興起,美國、紐澳、巴西、加拿大、多明尼加...不管是大國小國,投資移民還是技術移民,只要有辦法好像就應該到國外拿個保單。而其中,美國當然是移民風潮中的首選。對開業中的父親來說,舉家移民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把孩子送出國卻是不錯的選擇。眼看著親戚、朋友紛紛把孩子送往美國,留日學醫的父親雖然從沒到過美國,但為了孩子的未來,在與母親商量後也動了念頭,想盡各種方法要把我送到美國讀書。
當時,我九歲。
九歲應該還是一個看卡通影片,跟父母撒嬌,跟哥哥耍賴鬥嘴的年齡。而對一個從沒出過國門,A B C一個都不認得的小學三年級生來說,迪士尼就代表著美國,當時的我想著:能到迪士尼去讀書,那是多棒的一件事呀!
跟台灣說再見
依照父母的計畫,我到了美國加州的洛杉磯(L o s A n g e l e s),將跟已經三十來歲,沒有結婚的大姐同住。父親為了讓我們有個安身之所,特別在加州的Alhambra第八街買了一間公寓。至於投資項目,則由負責辦手續的公司幫忙介紹。父親心想,只要能讓孩子順利進入美國中學讀書,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小學畢業那年,我十二歲,父親帶我坐上飛往美國的班機。當年出國對於彰化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全家親戚朋友除了在成功嶺當兵的哥哥不能請假外,全家包下了一台遊覽車,風光的到松山機場送我。看著出國當天自己在機場留下的照片,稚嫩的臉龐寫滿了無憂無慮,完全不知天高地厚。那天,是1 9 7 9年8月2 1日,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小留學生,美國人叫我們做「降落傘小孩(Parachute Kids )」。
原來父親不是萬能的
父親和我都是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對美國環境十分陌生,他德文強過英文,開起車來也不太順,許多事情一旦沒有大姐協助,我倆就幾乎動彈不得。好在大姐那時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好一陣子,我們的日常應對在大姐的協助下還不成問題。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在心目中近乎萬能的父親,原來也有如此軟弱的一面。
父親帶我到Romona Jr. High School初中學校註完冊後,陪我在美國待了一個月左右,那是我跟父親最親近的一段日子。原先對他的畏懼感減少了,我開始敢跟他多講一點話。他也帶我到家裡投資的魚店幫忙。他會一邊在店裡整理漁貨,一邊告訴我:「家裡幾乎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這家店了,一定要成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總是幫人看病的父親,做著跟他的專業差距這麼大的事情。那段日子我天天跟父親睡在同一張床上,空閒時他跟我一起看電視,教我玩跳棋和暗棋,我們常常一起玩到半夜。自從比較不怕他後,我開始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一次想起學校同學和老師吃飯時都需要禱告,我問父親:「人到底應該信什麼教比較好?」他說:「宗教都是教人做好事,信什麼教都好!」這樣開放的宗教觀念,讓我牢記在心。
父親在返台前一天把護照交給我,叮嚀著:「護照給你了,不能跑回來喔!」他的叮嚀讓我狐疑,心想:美國是大家眼裡的天堂,既然已經到了天堂,我為什麼會想回台灣?少不更事的我,對自己即將面臨的挑戰一無所知。
到了送父親回台上飛機那一刻,我告訴他我會在機場的一個角落跟他招手,要他記得也跟我揮揮手。站在洛杉磯機場的角落,我看著載著父親回台灣的飛機起飛,飛得越來越高,最後消失在天際線裡。我的臉上,不知不覺地已佈滿了淚水。整整一個禮拜,每天晚上我抱著父親蓋過的棉被哭,哭到睡著。這些,大姐都不知道。
以為到迪士尼留學,結果進了賣魚店
真正的留學生活開始了,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在加州的生活,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辛苦的時期之一。
談到那一年的生活,不得不先談到父親為了辦理投資移民,讓我赴美留學的投資項目:賣魚店。這項花掉十四萬美金,約合台幣六百卅萬(卅年前,當時新台幣對美金是1:45)的生意,事後證明是一項被設計的騙局。
原來父親為了讓我出國念書,用了媽媽的名義,在洛杉磯的M o n t e r e y P a r k靠A t l a n t i c大道上,頂下了一家原來由台灣人經營的賣魚店,當時隔壁是非常有名的四川飯店。媽媽和介紹人過來考察時,魚店生意不錯,她就跟父親決定以此做為標的,並進行一切的投資、頂讓、辦證、申請等工作。直到大姐真正接手經營,才知道生意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當初生意很好的景象,根本是賣方和仲介人合起來進行的一場表演,媽媽看到的客人,其實都是刻意請來的臨時演員,也是當時常說的:「台灣人騙台灣人,老移民騙新移民。」
我開始進入學校上課後,大姐負責經營魚店,她大我二十二歲,是母親嫁父親前就有的女兒。所謂長姐如母,可能因為年紀的差距,我對大姐除了因她長期在美而存在的一絲陌生感,更多的是一種莫名的敬畏。
在台灣完全沒接觸過的事情,一下子全湧到我這個天之驕子面前。無論是幫忙掃地、秤斤、殺魚、整理漁貨、清理已經臭掉的魚...所有大姐忙不過來的事,我都要去做。
那時候我實在感到非常納悶,印象中在台灣賣魚應該在菜市場,而我不是要在天堂念書,怎麼變成到菜市場殺魚賣魚?當時心裡的落差實在很大。
在異鄉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帶給我的震驚是不可言喻的。我心中夢想的迪士尼突然變成了賣魚店,在彰化醫生世家養尊處優的資優生,一下子變成了街邊小店的賣魚小弟,和拿著掃把掃地的小可憐。我都不好意思回信給台灣的小學同學,從當初光榮的出國變成去美國賣魚!?我心中的失落感與日俱增。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逐漸面臨青春期的慘綠少年而言,不但要承擔著離開父母、失去兄弟姐妹陪伴的孤單,還要面對著語言和新環境的挑戰,沒有生兒育女經驗的大姐,對我這個大孩子內心的惶恐、無助,了解得相當有限。在她眼中,我是個被父母寵壞的孩子,我所需要的,只有更
多更嚴厲的磨練。
但在我內心所感受到的,卻是無窮無盡的失望和無助感。當時我離開台灣,因為兵役問題,從此十年內都不能回鄉。沒想到到了美國竟然比在台灣還苦還累,回想起來,我真的寧可當兵。我盡力讓自己表現得令大姐滿意,但是觀念的差距,使大姐總認為我不夠聽話又好逸惡勞。
記得剛到加州那一年,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突然變得非常膽小、依賴和怕黑,每天都要開著燈,等到大姐近半夜忙完工作回到家,我才敢睡覺,大姐也因此覺得我很浪費。大姐還沒回來,餓了的我就吃剩菜剩飯跟喝牛奶過日子。每一次爸媽來美國看我,我都非常高興,因為跟爸媽擠在一起睡覺,就再也不用害怕了。
太可憐了!還是帶回台灣吧!
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我在出國前從來沒有學過英文。到了美國,大姐也沒想到要安排英文補習班或請個家教,因此,剛開始到學校上課根本就是「鴨子聽雷」。我只能用模仿來學習語言,試著用猜測和比手劃腳的方法來克服語言溝通的困難。記得有一次,我到肯德基速食店想買雞翅,但就是不知道雞翅該怎麼說,只好努力擺動我的手臂,學著雞撲翅膀的樣子,最後才如願以償。因為語言障礙,在學校幾乎交不到朋友,除了大姐,整天等不到人跟我說話。有時為了讓鄰近的小朋友願意跟我一起玩,我就讓他們對著我丟球,扮演他們丟球的目標。
我想,這樣至少會讓他們願意跟我一起遊戲。還有一次學校老師叫我去升旗, 我拿著旗子就急著往前跑,老師直喊:「Not now!」但我英文聽力太差,只聽得懂「N o w 」,結果越跑越快,最後弄得自己尷尬不已。此外,在美國的生活也是十分刻苦的,買個東西只要超過美金一元,就算是奢侈。腳上的襪子大半是從雜貨店買來、一雙八、九分錢的便宜貨,所以我經常穿著破襪子上學。吃東西更是簡單,經常餓著肚子沒飯吃,只喝牛奶,這跟我原本在台灣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沒有母親的照顧,生活是粗糙的。
記得有一次,我送貨去隔壁的四川飯店,裡面的廚師看我瘦弱又可憐,就說只要我給他美金三塊錢,就讓我在廚房裡吃喝到飽。天真的我心裡高興的很,想一口氣把好幾個禮拜餓肚子的份都給它吃回來!我待在廚房裡大吃大喝,足足兩個小時才臉色發白地爬回魚店,不明就裡的大姐看到我回來,很不高興地罵我:就只是送貨去隔壁而已,為甚麼兩個小時才回來?此時此刻,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真的是既可笑又心酸...
又有一次住在天母的五姨來加州玩,看到我狼狽地像流浪狗一樣,心疼得當場哭了起來。她看我一付很久沒吃到牛排,甚至沒吃飽的模樣,於是擦乾眼淚,買了一份牛排給我。我一吃完就趴在廚房的地上睡著了,她怕我著涼,便把她的外套幫我蓋上,等回到台灣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叫媽媽趕緊把我帶回家,「俊龍這樣子實在太可憐了!」後來全家陸續知道我的生活狀況,也跟爸媽說:「俊龍太可憐了,還是帶回來吧!」
大姐不能照顧我了
這種情形持續了半年,魚店的生意未見起色,大姐的壓力越來越大。
終於有一天,她告訴爸媽,要忙魚店又要照顧我實在力有未逮。她向父母正式宣布:「我照顧不了俊龍了!讓他回台灣吧!」而我心中,也因為適應不良和想念台灣,老早盤旋著打道回府的念頭。
大姐的決定,馬上讓所有問題浮上檯面,生活進入不穩定狀態。不過大姐也是情有可原。出國前,我和大姐從未見過面,二歲時她就已經在美國獨居,姐弟間其實非常陌生。問題發生後,大姐找到一個台灣朋友願意收留我,在他家我每天要幫忙洗碗、掃地、教他們的小孩中文,可是生活卻極度不如意;他們規定要等他們吃完飯後我才可以吃剩飯,水以外的飲料都不能碰。我開個冰箱,他們就問我要拿什麼,看看窗外,他們也問我要幹什麼,連進廁所都不能超過十分鐘...有一次我因為好奇,未經詢問就用了他們的漱口水,結果他們聽到聲音馬上進去檢查,問我:「你是不是用了漱口水?」這種有如受到監視及種種不便的生活讓日子很不好受。
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拿球丟我,要是我躲開了沒被球打到,就會惹他們生氣。當時我很怕孤單,心想只要有地方住、有人陪,要打就給他們打吧...但是,心裡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受。
想到以前在台灣有傭人理家,都是我們吃完飯,傭人才吃。現在我到了「美國天堂」,怎麼反而變成了台灣的傭人?更諷刺的是,傭人還有薪水拿,我卻是付錢當傭人,豈不更等而下之?心中的疑問與日俱增。
不過,這種狀況沒有維持太久,大姐就再度安排我去住另外一個友人家。那個家庭對我倒是不錯,不僅教我煮菜,假日也帶我出去釣魚,每逢週末則幫忙去大賣場賣功夫鞋與太陽眼鏡。但是好景不常,一個月後他又因家有不便,不能繼續收留我。於是我再度打包行李回到大姐家。,有一次我喝了冰箱的牛奶,大姐竟說:「牛奶是給我的朋友喝的,你怎麼可以喝呢?」不過,這也引起父親對大姐的不滿;他認為,在美國用大姐的名字買房子,就是希望她可以好好照顧我,怎麼最後卻讓我到處流浪?問題是不住大姐家也沒有其他親戚願意讓我寄住,怎麼辦呢?
父母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和計畫才將我送出國,結果不到一年就出現一大堆問題:魚店生意不好,每天關店時都要丟掉成堆賣不出去的死魚、我在加州適應不良、大姐受不了壓力也無力再照顧我...一連串的問題,讓父母越來越操心;而當父母越來越了解我的生活狀況,他們也開始動搖。一方面實在捨不得我生活受苦,二方面更擔心我沒人照顧會變壞。幾經考量,父親終於開口:「要是真的不行,那就回台灣好了!」只是此時反倒是我不願意了。
難道真要因此半途而廢嗎?父母花了那麼多錢投資在我身上,要是不到半年就要放棄,實在太對不起他們,也會讓他們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
好勝的我,在心中暗暗決定,我一定不能被環境打敗,我要想辦法撐過去!決心雖然容易下,但生活的不順遂並沒有改善。魚店的生意越來越差,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每個月父親得從台灣寄來好多費用因應店裡的虧損。後來為了節省開支,大姐甚至把房子一部份分租出去,我沒床可睡,只能打地鋪。有時看著房客買回來好吃的食物,我都好想拿一些來吃,那真是一種看著食物流口水的痛苦經驗。但此時我已經下定決心留在美國,就算日子再苦也不抱怨,也不再向父母提起回台灣的念頭。
年少的我,面對一個沒有父母、沒有兄弟、沒有朋友,缺乏食物、缺乏友誼、缺乏了解的環境,造成了內心很深的創傷!我常常一個人哭泣,但同時也知道怎麼把傷心事往心裡藏,學會怎麼裝出微笑!有一回,因為三姐和四姐相繼要結婚了,可是我連姐姐結婚的對象都沒見過,也不能回去參加她們的婚禮!我寫好祝賀的信和卡片,騎著腳踏車送到郵局,一路上想到親愛的姐姐馬上要嫁到別人家去,變成人家的妻子,以後沒機會再疼我了,自己卻遠在天邊,獨自一人,想到傷心處,不禁邊騎邊哭,久久不能自已。
那時候的經驗,大大影響了我後來建立自己家庭的想法和生養子女的方式!
迪士尼到底在哪兒?
對於未來到底要去哪裡、生活會變得怎麼樣等等問題永遠是我心裡的疑問。我不敢問大姐,也不敢問父母,每天上學放學,都盡量小心不闖禍、不惹人生氣。隨著英文程度的改善,我慢慢有一些朋友,也較能獨立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在那一段生澀無助的歲月裡,我偶爾還是會
向人問起:「迪士尼在哪裡啊?」那個吸引我決心到美國念書的地方,還儲藏在我心中的底層,不曾遺忘,直到半年後離開加州,還是沒到過這個令人嚮往的樂園。卅年後我才終於實現了童年時的夢想,卻已永遠失去了童年。
										七○年代的台灣處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那正是我接受小學教育的時空環境。民國60年,我五歲,那年政府退出聯合國,整個台灣沉浸於恐共和擔心兩岸發生戰爭的氛圍裡,每個有辦法的父母無不設法把孩子送到美國去讀書,藉此沖淡對台灣未來的不確定感。而在彰化開設診所的父母,也被這種政治恐慌所影響。
那時,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院長,大量增加台籍內閣閣員,逐步展開本土化政策。隨後實施十大建設,政府推出一連串在台灣勵精圖治的措施,教育部更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的資優教育的實驗性研究班(當時也叫天才班)。這項計畫讓我在民生國小一年級時,就因為優異的成績被推選參加資優班的入學考試。當時全台灣設置了九間資優班,其中只有一班在彰化,在四千多名應考人中錄取3 6人。那次考試錄取標準是130分,滿分1 5 8分,我則考了1 5 3分。此外,我喜歡繪畫、拉小提琴、彈鋼琴...這樣多才多藝的表現使我成為父母眼中表現突出的資優兒童。在彰化鹿港名畫家許輝煌老師的指導下,還曾報名參加繪畫比賽,所繪「運動會」畫作得到小學組世界第一名,更加深了父母對我的信心。出國留學的風潮受到台灣國際形勢的影響,移民潮一波又一波地興起,美國、紐澳、巴西、加拿大、多明尼加...不管是大國小國,投資移民還是技術移民,只要有辦法好像就應該到國外拿個保單。而其中,美國當然是移民風潮中的首選。對開業中的父親來說,舉家移民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把孩子送出國卻是不錯的選擇。眼看著親戚、朋友紛紛把孩子送往美國,留日學醫的父親雖然從沒到過美國,但為了孩子的未來,在與母親商量後也動了念頭,想盡各種方法要把我送到美國讀書。
當時,我九歲。
九歲應該還是一個看卡通影片,跟父母撒嬌,跟哥哥耍賴鬥嘴的年齡。而對一個從沒出過國門,A B C一個都不認得的小學三年級生來說,迪士尼就代表著美國,當時的我想著:能到迪士尼去讀書,那是多棒的一件事呀!
跟台灣說再見
依照父母的計畫,我到了美國加州的洛杉磯(L o s A n g e l e s),將跟已經三十來歲,沒有結婚的大姐同住。父親為了讓我們有個安身之所,特別在加州的Alhambra第八街買了一間公寓。至於投資項目,則由負責辦手續的公司幫忙介紹。父親心想,只要能讓孩子順利進入美國中學讀書,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小學畢業那年,我十二歲,父親帶我坐上飛往美國的班機。當年出國對於彰化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全家親戚朋友除了在成功嶺當兵的哥哥不能請假外,全家包下了一台遊覽車,風光的到松山機場送我。看著出國當天自己在機場留下的照片,稚嫩的臉龐寫滿了無憂無慮,完全不知天高地厚。那天,是1 9 7 9年8月2 1日,我成了名副其實的小留學生,美國人叫我們做「降落傘小孩(Parachute Kids )」。
原來父親不是萬能的
父親和我都是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對美國環境十分陌生,他德文強過英文,開起車來也不太順,許多事情一旦沒有大姐協助,我倆就幾乎動彈不得。好在大姐那時已經在美國生活了好一陣子,我們的日常應對在大姐的協助下還不成問題。那是我第一次發現在心目中近乎萬能的父親,原來也有如此軟弱的一面。
父親帶我到Romona Jr. High School初中學校註完冊後,陪我在美國待了一個月左右,那是我跟父親最親近的一段日子。原先對他的畏懼感減少了,我開始敢跟他多講一點話。他也帶我到家裡投資的魚店幫忙。他會一邊在店裡整理漁貨,一邊告訴我:「家裡幾乎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這家店了,一定要成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總是幫人看病的父親,做著跟他的專業差距這麼大的事情。那段日子我天天跟父親睡在同一張床上,空閒時他跟我一起看電視,教我玩跳棋和暗棋,我們常常一起玩到半夜。自從比較不怕他後,我開始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一次想起學校同學和老師吃飯時都需要禱告,我問父親:「人到底應該信什麼教比較好?」他說:「宗教都是教人做好事,信什麼教都好!」這樣開放的宗教觀念,讓我牢記在心。
父親在返台前一天把護照交給我,叮嚀著:「護照給你了,不能跑回來喔!」他的叮嚀讓我狐疑,心想:美國是大家眼裡的天堂,既然已經到了天堂,我為什麼會想回台灣?少不更事的我,對自己即將面臨的挑戰一無所知。
到了送父親回台上飛機那一刻,我告訴他我會在機場的一個角落跟他招手,要他記得也跟我揮揮手。站在洛杉磯機場的角落,我看著載著父親回台灣的飛機起飛,飛得越來越高,最後消失在天際線裡。我的臉上,不知不覺地已佈滿了淚水。整整一個禮拜,每天晚上我抱著父親蓋過的棉被哭,哭到睡著。這些,大姐都不知道。
以為到迪士尼留學,結果進了賣魚店
真正的留學生活開始了,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在加州的生活,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辛苦的時期之一。
談到那一年的生活,不得不先談到父親為了辦理投資移民,讓我赴美留學的投資項目:賣魚店。這項花掉十四萬美金,約合台幣六百卅萬(卅年前,當時新台幣對美金是1:45)的生意,事後證明是一項被設計的騙局。
原來父親為了讓我出國念書,用了媽媽的名義,在洛杉磯的M o n t e r e y P a r k靠A t l a n t i c大道上,頂下了一家原來由台灣人經營的賣魚店,當時隔壁是非常有名的四川飯店。媽媽和介紹人過來考察時,魚店生意不錯,她就跟父親決定以此做為標的,並進行一切的投資、頂讓、辦證、申請等工作。直到大姐真正接手經營,才知道生意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當初生意很好的景象,根本是賣方和仲介人合起來進行的一場表演,媽媽看到的客人,其實都是刻意請來的臨時演員,也是當時常說的:「台灣人騙台灣人,老移民騙新移民。」
我開始進入學校上課後,大姐負責經營魚店,她大我二十二歲,是母親嫁父親前就有的女兒。所謂長姐如母,可能因為年紀的差距,我對大姐除了因她長期在美而存在的一絲陌生感,更多的是一種莫名的敬畏。
在台灣完全沒接觸過的事情,一下子全湧到我這個天之驕子面前。無論是幫忙掃地、秤斤、殺魚、整理漁貨、清理已經臭掉的魚...所有大姐忙不過來的事,我都要去做。
那時候我實在感到非常納悶,印象中在台灣賣魚應該在菜市場,而我不是要在天堂念書,怎麼變成到菜市場殺魚賣魚?當時心裡的落差實在很大。
在異鄉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帶給我的震驚是不可言喻的。我心中夢想的迪士尼突然變成了賣魚店,在彰化醫生世家養尊處優的資優生,一下子變成了街邊小店的賣魚小弟,和拿著掃把掃地的小可憐。我都不好意思回信給台灣的小學同學,從當初光榮的出國變成去美國賣魚!?我心中的失落感與日俱增。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逐漸面臨青春期的慘綠少年而言,不但要承擔著離開父母、失去兄弟姐妹陪伴的孤單,還要面對著語言和新環境的挑戰,沒有生兒育女經驗的大姐,對我這個大孩子內心的惶恐、無助,了解得相當有限。在她眼中,我是個被父母寵壞的孩子,我所需要的,只有更
多更嚴厲的磨練。
但在我內心所感受到的,卻是無窮無盡的失望和無助感。當時我離開台灣,因為兵役問題,從此十年內都不能回鄉。沒想到到了美國竟然比在台灣還苦還累,回想起來,我真的寧可當兵。我盡力讓自己表現得令大姐滿意,但是觀念的差距,使大姐總認為我不夠聽話又好逸惡勞。
記得剛到加州那一年,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突然變得非常膽小、依賴和怕黑,每天都要開著燈,等到大姐近半夜忙完工作回到家,我才敢睡覺,大姐也因此覺得我很浪費。大姐還沒回來,餓了的我就吃剩菜剩飯跟喝牛奶過日子。每一次爸媽來美國看我,我都非常高興,因為跟爸媽擠在一起睡覺,就再也不用害怕了。
太可憐了!還是帶回台灣吧!
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我在出國前從來沒有學過英文。到了美國,大姐也沒想到要安排英文補習班或請個家教,因此,剛開始到學校上課根本就是「鴨子聽雷」。我只能用模仿來學習語言,試著用猜測和比手劃腳的方法來克服語言溝通的困難。記得有一次,我到肯德基速食店想買雞翅,但就是不知道雞翅該怎麼說,只好努力擺動我的手臂,學著雞撲翅膀的樣子,最後才如願以償。因為語言障礙,在學校幾乎交不到朋友,除了大姐,整天等不到人跟我說話。有時為了讓鄰近的小朋友願意跟我一起玩,我就讓他們對著我丟球,扮演他們丟球的目標。
我想,這樣至少會讓他們願意跟我一起遊戲。還有一次學校老師叫我去升旗, 我拿著旗子就急著往前跑,老師直喊:「Not now!」但我英文聽力太差,只聽得懂「N o w 」,結果越跑越快,最後弄得自己尷尬不已。此外,在美國的生活也是十分刻苦的,買個東西只要超過美金一元,就算是奢侈。腳上的襪子大半是從雜貨店買來、一雙八、九分錢的便宜貨,所以我經常穿著破襪子上學。吃東西更是簡單,經常餓著肚子沒飯吃,只喝牛奶,這跟我原本在台灣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沒有母親的照顧,生活是粗糙的。
記得有一次,我送貨去隔壁的四川飯店,裡面的廚師看我瘦弱又可憐,就說只要我給他美金三塊錢,就讓我在廚房裡吃喝到飽。天真的我心裡高興的很,想一口氣把好幾個禮拜餓肚子的份都給它吃回來!我待在廚房裡大吃大喝,足足兩個小時才臉色發白地爬回魚店,不明就裡的大姐看到我回來,很不高興地罵我:就只是送貨去隔壁而已,為甚麼兩個小時才回來?此時此刻,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真的是既可笑又心酸...
又有一次住在天母的五姨來加州玩,看到我狼狽地像流浪狗一樣,心疼得當場哭了起來。她看我一付很久沒吃到牛排,甚至沒吃飽的模樣,於是擦乾眼淚,買了一份牛排給我。我一吃完就趴在廚房的地上睡著了,她怕我著涼,便把她的外套幫我蓋上,等回到台灣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叫媽媽趕緊把我帶回家,「俊龍這樣子實在太可憐了!」後來全家陸續知道我的生活狀況,也跟爸媽說:「俊龍太可憐了,還是帶回來吧!」
大姐不能照顧我了
這種情形持續了半年,魚店的生意未見起色,大姐的壓力越來越大。
終於有一天,她告訴爸媽,要忙魚店又要照顧我實在力有未逮。她向父母正式宣布:「我照顧不了俊龍了!讓他回台灣吧!」而我心中,也因為適應不良和想念台灣,老早盤旋著打道回府的念頭。
大姐的決定,馬上讓所有問題浮上檯面,生活進入不穩定狀態。不過大姐也是情有可原。出國前,我和大姐從未見過面,二歲時她就已經在美國獨居,姐弟間其實非常陌生。問題發生後,大姐找到一個台灣朋友願意收留我,在他家我每天要幫忙洗碗、掃地、教他們的小孩中文,可是生活卻極度不如意;他們規定要等他們吃完飯後我才可以吃剩飯,水以外的飲料都不能碰。我開個冰箱,他們就問我要拿什麼,看看窗外,他們也問我要幹什麼,連進廁所都不能超過十分鐘...有一次我因為好奇,未經詢問就用了他們的漱口水,結果他們聽到聲音馬上進去檢查,問我:「你是不是用了漱口水?」這種有如受到監視及種種不便的生活讓日子很不好受。
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拿球丟我,要是我躲開了沒被球打到,就會惹他們生氣。當時我很怕孤單,心想只要有地方住、有人陪,要打就給他們打吧...但是,心裡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受。
想到以前在台灣有傭人理家,都是我們吃完飯,傭人才吃。現在我到了「美國天堂」,怎麼反而變成了台灣的傭人?更諷刺的是,傭人還有薪水拿,我卻是付錢當傭人,豈不更等而下之?心中的疑問與日俱增。
不過,這種狀況沒有維持太久,大姐就再度安排我去住另外一個友人家。那個家庭對我倒是不錯,不僅教我煮菜,假日也帶我出去釣魚,每逢週末則幫忙去大賣場賣功夫鞋與太陽眼鏡。但是好景不常,一個月後他又因家有不便,不能繼續收留我。於是我再度打包行李回到大姐家。,有一次我喝了冰箱的牛奶,大姐竟說:「牛奶是給我的朋友喝的,你怎麼可以喝呢?」不過,這也引起父親對大姐的不滿;他認為,在美國用大姐的名字買房子,就是希望她可以好好照顧我,怎麼最後卻讓我到處流浪?問題是不住大姐家也沒有其他親戚願意讓我寄住,怎麼辦呢?
父母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和計畫才將我送出國,結果不到一年就出現一大堆問題:魚店生意不好,每天關店時都要丟掉成堆賣不出去的死魚、我在加州適應不良、大姐受不了壓力也無力再照顧我...一連串的問題,讓父母越來越操心;而當父母越來越了解我的生活狀況,他們也開始動搖。一方面實在捨不得我生活受苦,二方面更擔心我沒人照顧會變壞。幾經考量,父親終於開口:「要是真的不行,那就回台灣好了!」只是此時反倒是我不願意了。
難道真要因此半途而廢嗎?父母花了那麼多錢投資在我身上,要是不到半年就要放棄,實在太對不起他們,也會讓他們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
好勝的我,在心中暗暗決定,我一定不能被環境打敗,我要想辦法撐過去!決心雖然容易下,但生活的不順遂並沒有改善。魚店的生意越來越差,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每個月父親得從台灣寄來好多費用因應店裡的虧損。後來為了節省開支,大姐甚至把房子一部份分租出去,我沒床可睡,只能打地鋪。有時看著房客買回來好吃的食物,我都好想拿一些來吃,那真是一種看著食物流口水的痛苦經驗。但此時我已經下定決心留在美國,就算日子再苦也不抱怨,也不再向父母提起回台灣的念頭。
年少的我,面對一個沒有父母、沒有兄弟、沒有朋友,缺乏食物、缺乏友誼、缺乏了解的環境,造成了內心很深的創傷!我常常一個人哭泣,但同時也知道怎麼把傷心事往心裡藏,學會怎麼裝出微笑!有一回,因為三姐和四姐相繼要結婚了,可是我連姐姐結婚的對象都沒見過,也不能回去參加她們的婚禮!我寫好祝賀的信和卡片,騎著腳踏車送到郵局,一路上想到親愛的姐姐馬上要嫁到別人家去,變成人家的妻子,以後沒機會再疼我了,自己卻遠在天邊,獨自一人,想到傷心處,不禁邊騎邊哭,久久不能自已。
那時候的經驗,大大影響了我後來建立自己家庭的想法和生養子女的方式!
迪士尼到底在哪兒?
對於未來到底要去哪裡、生活會變得怎麼樣等等問題永遠是我心裡的疑問。我不敢問大姐,也不敢問父母,每天上學放學,都盡量小心不闖禍、不惹人生氣。隨著英文程度的改善,我慢慢有一些朋友,也較能獨立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在那一段生澀無助的歲月裡,我偶爾還是會
向人問起:「迪士尼在哪裡啊?」那個吸引我決心到美國念書的地方,還儲藏在我心中的底層,不曾遺忘,直到半年後離開加州,還是沒到過這個令人嚮往的樂園。卅年後我才終於實現了童年時的夢想,卻已永遠失去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