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堅持天然」的事業良心

九○年代的保養品大部分來自法國或日本,日本強調的是高科技的生化原料,當時純天然的概念還不是很流行。經過深入探討與研究,發現生化配方容易起變化,為了穩定品質,必需加入化學的穩定劑,為了產品賣相好看,必需加入人工色素、化學香味,然而,這些化學原料對皮膚的傷害,遠超過產品所帶來的療效。因此Nature’s Care以安全及良心的考量,決心堅持做純天然的配方。

於是公司確立了「三不加」政策:不添加人工色素、不添加化學香料和不添加有害的化學物質或防腐劑。雖然「三不加」政策當時馬上面臨到很多相當棘手的技術問題,但後來世界各地發生很多知名的品牌,因產品的問題而被迫下架事件,事實證明了先前的政策及堅持是對的。

若先前決定用「礦物油」而不用「植物油」的話,十幾年後問題就來了。因為礦物油是從石油提煉的一種無色、無味、觸感光滑的無機油,所以不變色、不變味,但長期使用卻足以致癌,這個訊息直到二○○七年才被披露,當時一些加了礦物油的知名品牌護膚品也被下架,但這個會對人體不好的添加物,Nature’s Care早在一九九○年創廠之初,就已堅持不用了。

然而改用植物性的原料,除了價錢貴好幾倍以外,植物油遇空氣會氧化產生油臭味,加上天然配方的產品穩定性不夠,容易變色、變味、賣相也不好看,如何說服消費者接受這些因使用天然原料所產生的瑕疵,並讓他們認知所購買的產品,確實有療效而又沒有副作用,的確是有相當高的難度。

那時候公司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為天然配方的產品做廣告。連最基礎的羊毛脂製品也沒有幾個品牌。於是夫妻兩人經過審慎的評估,都認為應該將眼光放遠一點,決定採用科學方法來改善製程,堅持以天然配方來做產品,並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進的技術,採購高科技的乳化儀器及設備來克服困難,才讓產品走上穩定之路。

創業之路艱苦,走過的人才知道。過程中不斷地遭遇難題,讓在異鄉創業三年多的吳進昌一度質疑自己:若是持續走下去,未來前景會在哪裡?

眼前的問題雖然一個個解決,也都成為生命過程中無價的寶貴經驗,但這份事業真的能走過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成為一輩子的成就嗎?

好友在他初抵澳洲時曾勸吳進昌回台灣,然而,自己打定主意絕不空手回台灣的那份堅定的信念,激起他堅持下去的強烈毅力和決心。接著,他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最後決定縮減產品項目,專注在銷路最好的幾種產品,加強品質的穩定度,避免重蹈過去「呷緊弄破碗」的盲目研發,穩紮穩打一步步往前走。

創業初期,澳洲純淨無污染及豐富的資源很吸引我們,因此如何利用這些優勢來推出澳洲製造的產品,是我們當初的思考方向。也因為我們想要結合澳洲的特色「環保及純淨的天然環境」,推出一個對人類有益的保養產品,推廣至其他市場,加上我們的產品都堅持取自天然(Nature)原料,所以希望品牌形象也與天然有關,當時腦海頓時閃出一個想法「at Nature's Care, We care!」,於是品牌的名字就這樣出現了。

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澳洲印象,使「純天然呵護」的概念深植在他們心中,加上創業以來「三不加」政策的堅持,「Nature’s Care」這個品牌名稱就這麼自然地誕生,充分的表達出由原料、製造、產品到企業精神背後的核心理念。

我們全心全意的投入,運用在地的資源,以天然原料製造友善又有益人體的天然產品,並能降低對天然環境的破壞,這是我們創業之初的一貫理念,因為這是一份良心事業。
把愛傳出去

孩子出院之後,陳素珍留在台灣多花些時間陪伴雙親;回想移民這二十五年,除了經濟上提供雙親不虞匱乏的生活,但不能陪伴在旁承歡膝下,她心裡總有些遺憾。

上了年紀的兩老,對身體病痛態度截然不同。父親有著無論如何都不願上醫院看病的固執,而宿疾纏身的母親,近來身體不適的頻率愈來愈高。Jack出院後,陳素珍時常陪著母親看醫生;曾經跌倒的母親常喊不舒服,檢查後判定是嚴重的骨質疏鬆,施打藥劑便可出院。

出院當天,母親的精神很差,返家後,戴著氧氣早早就寢。隔天一早,母親始終未醒,聯絡醫生後緊急送醫,才發現母親是因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昏迷。最初醫師施以高壓氧,期待能排出她體內的二氧化碳,但徒勞無功;於是在緊急關頭,陳素珍同意醫師進行氣管插管。

「有人質疑我,怎麼能為年事已高的母親做出如此折磨的決定?從插管到氣切,一步步像陷阱帶著我向下跳。醫生督促我們盡快決定,不然有生命危險,我完全沒辦法詢問她的意見,一想起她昨天正常出院回家,那種情景教我怎能放棄?」她內心顫抖著簽下那張病危通知,三月底,母親住進雙和醫院的加護病房。

東台灣那頭,傳來吳進昌母親中風的消息,兩位老母親相繼住院,好不容易看著孩子康復,夫妻兩人又再一次日夜奔波醫院,吳進昌更是台北、花蓮兩地跑。商場上,他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面對至親,他的「爸爸廚房」成為溫暖家中每一份子的愛心補給站,不時出現美味宅急便。

雙和醫院裡,病房主任林啟嵐一如既往照顧加護病房裡每位病患,對這位剛轉進來的老太太,他仔細確認她的狀況,為她提供最適合的醫療服務。

由於病情沒有起色,為了讓病患獲得最好的醫療效果,林啟嵐主動建議家屬,邀請台大或榮總的醫師會診,也許有更好的方式調整她的心肺功能。榮總醫療團隊前來了解病情後,決定轉院;過程中,林啟嵐搭乘救護車陪伴病患轉診,這是他行醫以來的習慣,親自將病患交給接手的醫師他才能放心。陳素珍訝異於如此胸懷與細膩的醫師,上網查詢才發現林啟嵐列名醫療界的百大良醫。

前來會診的榮總胸腔部主任李毓芹是教授級醫師,林啟嵐認為從他身上學到許多。而將心比心,相信家屬都希望醫師陪伴病患轉診,雖然醫師能做的事有限,但至少陪在病患身旁如同定心丸。「醫療者不只是保衛病患的生命、單純開藥做檢查,同時還要了解社會各層面,以改善病患的不適;這些不適可能來自疾病、心理、甚至社會。醫師的工作是醫人,而不只是醫病。」

在榮總加護病房一個多月,母親因感染從未醒過,只能同意進行氣切,轉送呼吸治療病房。心疼母親長期處於昏迷狀態,陳素珍在母親耳邊輕喚,一次又一次,一聲又一聲,期待母親能聽到孩子的叫喚聲而醒過來;她不停喊著「媽媽、媽媽」,眼淚撲簌簌的下,克制著哀傷的聲音,不讓母親知道自己難過,一直沒間斷地呼喚,全呼吸治療室的家屬們聽得一陣鼻酸;然後,母親微微張開眼,醒了,她真的醒了,即使只有短短幾秒鐘,她知道母親是聽見她呼喚的。

一日,吳進昌對她說,送母親回雙和醫院吧!畢竟醫師們已熟悉病況,也將盡力照顧。

陳素珍來到父母信奉的行天宮,跪在關聖帝君面前祈求,期待能有更多時間好好照顧母親,若能減少她的苦難,自己願意以生命交換。筊杯落地,她得到安心的答案,撥了電話安排母親轉院。奇妙的是,當母親醒來見到林啟嵐,竟伸出手向他豎起大拇指,或許,這就是俗語所說:先生緣、主人福。

為照顧加護病房裡的病患,林啟嵐常常與護理人員同工,拍背、推床、換藥都可見他參與其中。他說,診治與護理工作很難切割,必須關心病患的各種面向,「就像農夫若想知道田裡發生的事,不是只看稻穗的飽滿度,他必須彎下腰注意稻苗根部,踏足水田中穿梭,才可能發現福壽螺等蟲害,或是水質太髒有汙染,稻子不是種下去就一定有收穫,更需要努力留心過程中每一個細節。」

在他來看,一個患者一個臉孔,一個臉孔一個疾病,一個疾病一個故事。他將醫師比喻為裁縫,布料和身材是兩項無法改變的現狀,技術若好,就能裁剪一套襯托身材的好衣服。

醫生看病是發揮所學,其中仍有一定比率的失敗,盡量壓低因人忽略的比例成為關鍵。每天比較病患前一日的狀況,有進步表示昨日診斷正確,沒進步則須及時調整處方,做出最好判斷。

十月底,一家人在病房裡為母親過生日,不醒人事的母親只微微瞄了一眼;一個月後,卻奇蹟似地好轉,肺部不再感染,精神清醒,可以藉由文字和家人交談。林啟嵐告訴他們,母親可以轉入普通病房了。

陳素珍開心地捏捏自己,會痛,不是作夢;藉著林啟嵐與雙和醫療團隊的努力、母親的毅力,以及全家齊心的信念,生命真的出現奇蹟。

一年多以來,陳素珍幾乎都在台灣,每天兩次加護病房開放時間一定到醫院探視母親,見到林啟嵐的作為相當感動,「一星期七天,林醫師都在,探訪的時間他一定出現為家屬解說病況,一個外人對母親那麼用心,我們為人子女的更應孝順。」從小缺乏雙親疼愛的母親,一場大病把全家人緊緊抓在一起,在人生最後一段路程上,看到全家人的凝聚,相信她也是開心的。

雖然很多人曾勸陳素珍放棄,但林啟嵐卻不放棄任何希望,「因為患者見到兒孫出現開心神情,代表她仍孺慕這個世界,我們抓住她的態度和意向而不是草率決定,應設身處地為她著想。」

當街道充滿慶祝聖誕的五彩裝飾,陳素珍注視母親安詳的睡容,發覺她原來不過是一個需要人疼的孩子,住院後被愛包圍而整個人變得柔和,讓陳素珍了無遺憾。母親轉入普通病房當天,特別親筆寫下「謝謝林醫師」幾個字,雖然戴著口罩,看得出林啟嵐亦相當興奮與驕傲。

風風雨雨的一年終於過去。

Jack平安出院,吳進昌夫妻為他在雪梨舉辦感恩晚宴,邀請所有關心孩子的親友參與。

晚宴上,瘦了一圈的Jack精神奕奕,緩緩地向每一位曾經到醫院探望的親友獻上感謝,人數之多、情節之細,讓Rachel不禁訝異原來病床上昏沉的孩子全都記得,為他的康復報以最深祝福。

細數這段期間,全家人身邊總有天使陪伴,每一位特地前來關心孩子、母親與陳素珍的親友,她點滴記在心頭,當自己遭遇困難的時候,感謝身邊這些天使的看顧,有人安靜陪伴,有人張羅點心,有人捎來打氣信息,有人擁抱鼓勵,有人帶她散心,甚至幫助她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新看見世界的美好。她想,現在該是她出手做一些事,感動別人的時候了。

陳素珍記得,海燕颱風侵襲菲律賓後,媒體上盡是滿目瘡痍的景象;第一時間,她和Rachel忙著聯繫進入災區的慈善團體,期望有人可以協助將物資送達災民手中。「當時公司準備最應急的礦泉水和蛋白粉,可以暫時解決斷水斷電災民的基本糧食需求;然而菲律賓政府的貪腐舉世皆知,如果一個政府行政有效率、愛百姓,人民的生活不會那麼苦;所以我不想將救災物資或款項送交官方組織。」她放下手邊日夜趕工的生產線,不停連繫幾個慈善團體的澳洲和菲律賓辦公室,他們宣稱第一時間已進駐災區,但只收金援不收物資。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她心急如焚,沒水沒電的災區,乾淨的食物和飲水不是首要救災資源嗎?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協助在地發放?她可以支付所有運送費用,只求找到在地的接洽人員。

皇天不負苦心人,一位菲律賓人前來洽公,陳素珍像似看到救星,立刻詢問是否能協助捐贈物資;客戶告訴她,雪梨有一間菲律賓物流公司特地在此接運物資,基於同胞之愛,運費全免,並且在Nature’s Care物資送達災民手上時拍照記錄。四十呎貨櫃中放滿飲用水和蛋白粉,總金額超過十萬澳幣。

她深信,只要有心,任何目標都能達成。

每次搭乘國泰航空,陳素珍總會在「零錢布施」的信封袋裡放點現金,她很欣賞這個活動,鼓勵旅客將旅行後用不到的他國貨幣作為幫助兒童的基金。當她因緣際會參加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表演,聆聽被認養的原住民兒童唱出天籟,除了讚嘆原住民的天賦,她告訴自己,投身公益慈善的時間到了。

「其實二○一五年七月,我才剛掛名公司的CEO,按照公司的營運規劃,至少該在這職位上帶領公司兩個任期,但受到Jack和媽媽住院的影響,想法上產生很大改變,對公司業務,我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接下來,我要從事慈善,成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不為沽名釣譽,更非避稅,在澳洲繳稅也是一種慈善行為,成為社會福利的收入來源,人人共享。現在開始我想把精力放在基金會上,那是一個新的志業、使命。

在向蘇鈺凱醫師提及成立基金會的想法後,他非常認同,並表示不久前才由孟加拉陪同受傷台商返台就醫,他很感慨當地因教育不普及,為了小利傷害他人時有所聞。他認為,教育是改變社會的根本,透過文教基金會從小協助資源缺乏的孩子得到合宜教育,才能使世界更加美好,這番話正好與我的想法相互呼應。

一年多來,無形中似乎有股力量把我拉向慈善事業。經歷了至親的生離死別,我現在很享受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冥冥中都被賦予某種責任和使命,所以我不抗拒;接受這份使命與責任,順著那條道路走,就對了!我的身旁圍繞許多天使,而我,也要成為別人、那些社會角落裡亟需援助者的天使。我曾發願,要將自己獻給芸芸眾生。」

過去,像聖經所說,左手做的不讓右手知道,陳素珍一直為善不欲人知。

「現在我的想法剛好相反,做好事一定要讓人知道,才能激勵更多人得到共鳴,大家一起投入愛的循環,讓愛如活水般湧流各地。為善應欲人知且有智慧,理想狀況除了伸出援手,給他魚吃,還要給他釣竿、教他釣魚,付出的不該是物質上滿足對方的需要,而是滿足能力上的需要。我相信人性本善,在行善的道路上,必會吸引更多善的能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