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駿昇 TSOU, PAGE
1978年出生於臺中豐原,畢業於嘉義師範學院美術系,為英國金斯頓大學平面設計、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研究所碩士。曾於國小任教,現為吉日設計創意總監。插畫作品入選各大國際插畫獎,多次入選義大利波隆納童書插畫展。
多次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以及國際重要插畫獎項,鄒駿昇說:「得獎只是拿到門票,要能做出傑出的繪本才是最重要的結果。好的繪本是教育傳達的媒介,除了是美好的作品之外,也具有影響力,可以傳播久遠,和一般的畫作不同。」
在英國求學過程中,鄒駿昇曾入選及獲得十多項國際插畫獎項。勇於參加各種插畫獎是希望找到自信,也是感謝父母親對他的支持。父母一直希望他可以在學校教書,有穩定的工作。他說:「我認為參賽得獎,是讓無法理解我工作內容的父母,最直接明白努力成果的一種方式。」
入 選各種重要國際插畫展獎項之後,陸續得到來自國外出版社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合作邀約,甚至得到國外大型出版社的肯定。例如:二○一二年,德國重要的藝術視 覺出版社Gestalten,收錄當代一百位優秀新興世界傑出繪本插畫作品在《little big books: Illustrations for Children’s Picture Books》,雖然當時鄒駿昇只出版了《勇敢的小錫兵》(茱莉亞.聖.米格爾/編寫),仍被列為當代一百位優秀新興畫家人選之一,文中介紹來自臺灣的他曾 獲各種插畫大獎,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稱讚《持續贈與的禮物》融合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與日本漫畫、街頭美術(Street art),以及一九六○年代流行的蒸汽龐克(Steam punk)繪畫風格。
鄒駿昇說:「我喜歡繪本,但是在求學過程中沒有很認真地走這條路。在創作繪本時,他感受到出版社的尊重,希望未來除了視覺創作,也能把故事說得好。
鄒駿昇的童年在臺中豐原度過,家中從事加工製造業。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之下,從小在美術上展現天分的他,只有在畫圖的時候才能感受被肯定。高中在南投竹山高中美術班就讀,三年的水墨畫訓練及形塑的審美觀,對他日後在創作的線條、構圖、色彩運用影響很大。從 嘉義師範學院美術教育系畢業後,鄒駿昇曾經擔任過一年的小學老師。服完兵役,有感於臺灣師資過多,又希望能更加突破自我,於是捨棄教職,前往英國金斯頓大 學(Kingston University)平面設計系攻讀碩士學位。到了英國,學習電腦運用,常以手繪加上數位創作插畫或是視覺設計,成為其日後創作特色。
二 ○○六年,鄒駿昇在即將結束碩士課程時,突然又想畫圖,找到介於純美術和平面設計之間的插畫風格,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金斯頓大學畢業後,曾替雜誌、小 說、書籍畫插圖,他的作品也曾被美國和德國的公司作為商業運用。一向勇於尋求突破的他,再度獲得家人支持,到一心嚮往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繼續深造,期許自 己的作品能達到國際水準。
父母親不太了解他的創作,儘管支持他往美術方面發展,卻也擔心他的未來。有一年,在學期中返臺,結束假期 回倫敦時,父親開著貨車送他到機場。途中他突然問父親:「你有沒有夢想?」父親告訴他:「我的夢想就是賺錢把孩子養大。」如此務實的答案,讓他也思考自己 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應該要有能力先養活自己。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就學,學校希望學生朝跨領域的方向發展。在高度競爭和高學費壓力之下,鄒駿昇感受到主科老師有明顯的個人偏好風格,而他的作品剛好不是老師所喜好的,並沒有得到重視,對於自我要求很高的他,壓力更大。
他決定持續參加插畫比賽來獲取在學校失去的認同感,從二○○七年開始,大量投稿參加各種國內外和校際的插畫相關競賽,透過比賽讓自己的作品被大眾看見。
鄒駿昇以「薯條炸魚遊倫敦」(Chip & Fishes)為名的插畫作品,獲得二○○八年義大利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他是臺灣三位入選者之一。
鄒 駿昇從英國有名的傳統食物炸魚薯條(Chip & Fishes)發想,這是小薯條遊老倫敦城的故事。他由不同觀點切入,希望故事能出乎讀者意料,「帶點黑色幽默的形式,讓成人或小孩都可以閱讀。」因為作 品入選,找回在插畫創作上備受肯定的感受,他說:「那是一股向前推的力量,讓我更有勇氣繼續走下去。」「薯條炸魚遊倫敦」的主角是一根小薯條,他沒有魚人們富裕的生活和崇高的地位,卻擁有魚人所欠缺的想像力。故事從叉子上閉眼的小薯條開始,內容環繞著小薯條遊老倫敦城的經歷,裡面充滿了魚人們平靜而乏味的生活,唯獨搭乘地下鐵時,小薯條眼前突然變成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
故事最終雖然涉及死亡課題,但鄒駿昇採用幽默詼諧的手法呈現。他想藉由這個作品傳達給大人—「即使再平凡的小人物,也能有不平凡的『視』界。」至於給兒童讀者的部分,他單純希望—「小孩們過馬路要看左右有沒有來車。」他說:「這是我媽從小交代到大的小事,同時也是大事。」
「薯 條炸魚遊倫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之後,鄒駿昇接到英國大出版社的合作邀約,當時還在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碩士班一年級就讀的他,找教授商 量,然而並未得到鼓勵,「他們還是希望我專注在非商業性的創作,不鼓勵我選擇已經明確可行的道路。於是我並沒有把握所有機會,而是將當初的入圍作品暫停, 繼續其他較具實驗性的創作。」
鄒駿昇說:「現在回想起來,滿後悔的,不過這都是命!後來再聯絡那位編輯,他已經離開,時機沒有掌握,就過了。」他認為這則故事題材,很適合在英國出版。可惜的是,機會已經與他擦身而過。
二 ○一○年,剛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鄒駿昇試著將國際不斷發生的議題作為創作媒材,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以玩具槍為主題的插畫,取名為 「持續贈與的禮物」(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是二○一一年義大利波隆納童書插畫展,臺灣該年度唯一的入選者。
以 玩具槍為題的作品,諷刺人類盲目崇拜暴力、歌頌戰爭。創作靈感來自一次旅行,鄒駿昇和荷蘭籍的朋友聊到彼此小時候的教育,談到他在臺灣從小受到打罵教育, 讓外國朋友極為驚訝。這也讓他思考,「藉由暴力和恐懼所得到的服從,並非真服從,而且當老師在使用暴力教訓學生的同時,這行為已經『間接』地教育學生如何 以暴力控制他人。」當故事的創作構想浮現之後,鄒駿昇先到英國的戰爭博物館參觀,「對於戰爭給予全人類的全面性影響是我所 感興趣的,於是到骨董市集或從書籍上蒐集老玩具的資料,將戰爭元素與玩具槍所扮演的教育問題做出結合,完成我故事裡的基本創作方向。」他把過去所嘗試過的 各種創作手法,混合過去累積的手繪稿,再融合家裡的工業用製圖,以複合媒材的拼貼方式將所有元素多疊成完整畫面。再將作品規畫為八個主要的畫面,「每一個 畫面可以切割出幾個故事裡想提出的議題,同時也設計一個標誌來嘲諷人類所謂的和平。」
鄒駿昇以穿軍服者為主角,畫面中隱藏了許多線 索,像是迷彩、手槍等元素,暗示暴力與血腥,把想傳達的想法,放到同一個畫面中,體現玩具槍發展出的灰暗世界,給予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他藉由影像提醒大 家,有許多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對我們是有影響的,也教育著我們,而我們可能沒有察覺,例如:「玩具槍是一種代表性的物品,它可以象徵任何和暴力相關 的符號。」他說:「我期待每一個看過這系列作品的人,都獨自在內心完成一個具有溫度的故事,帶著感覺離開畫面。」
鄒駿昇相當珍惜赴 英求學那段能投入大量時間,專心鑽研藝術的時期。他認為,與西方相較,當代東方國家是文化混合體,生活裡面融合了東、西方的現代元素,卻又多了傳統的東方 味。他補充,「我們學油畫水彩,但很少老外來學書法。這些是在臺灣原本就有的在地學習基礎,我去英國學習的就是再堆疊上去的部分。」這是一般人比較不會注 意到的優勢。
他的創作和設計跳脫東方文化或藝術的表現,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他說:「我覺得在外地接受不同文化、不同環境的刺激與影響,時間久了會累積出自己喜歡的品味,再加上過去在臺灣習得的教育與美學觀念,整合這些生命中的經歷,混合內化後形成自己的風格。」二 ○一一年,三十三歲的鄒駿昇以「舞之羽」(Dancing Feathers)第三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以及美國3X3當代插畫大賽不分類首獎的最高榮譽。同時為他爭取到波隆納童書展SM基金會新人獎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oundation SM),以及三萬美元獎金。這是為了鼓勵新人,頒發給三十五歲以下的插畫家,臺灣首次有插畫家獲此殊榮。這次得獎也讓他在臺灣媒體大量曝光。這系列作品是 美國藝術家雷.金(Ray King)為執行北捷蘆洲站公共藝術計畫案,創作羽毛公共藝術,邀請鄒駿昇合作。他以繪本形式向小讀者傳達公共藝術的概念,採用手繪、拼貼、電腦後製等方 式製作,想表達「羽毛像是魔法和藝術一樣,穿越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和房間,帶給市民更好的生活。」評審團認為作品充分表現繪畫技巧,也富有故事性,流露出濃 烈的人類情感。
西班牙SM出版集團藝術主任阿方索‧魯阿諾‧馬丁(Alfonso Ruano Martín),本身也是插畫家,曾在波隆納童書插畫展擔任評審委員,非常欣賞鄒駿昇參賽的插畫作品,也是西班牙語版《勇敢的小錫兵》的藝術總監。
出版社讓鄒駿昇挑選想創作的題材,他以自己印象深刻的安徒生童話《勇敢的小錫兵》作為基礎,他認為,許多經典故事已歷經百年歷史,而人們的思維已經有所改變,許多過去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當代應該要產生新思維。
故 事由鄒駿昇構想、繪圖,最後配上由西班牙作家茱莉亞.聖.米格爾(Julia San Miguel )的改寫文本。原本悲哀的故事結局,在重新構想的故事中,有了新的詮釋,多了戰爭與和平的議題。敘述一個甫被製作出品就出現瑕疵的獨腳錫兵,在都會叢林裡 歷經各種波折,最終還是回到家園,與相愛的舞蹈家相守一生,從悲劇一改而為開放式結局,小錫兵最後脫下軍服丟往火爐,和美麗舞蹈家一起離開。
鄒 駿昇說:「我並沒有設定這本繪本的主要讀者是成人或兒童,而是用假設的方式,試著用相同的影像傳達不同意涵。」他以自己童年的經驗設定,「兒童會閱讀到的 是我小時候所閱讀的那個經典故事《小錫兵》。而成人在閱讀時,會因為各自迥異的社會經歷,可能解讀出我放置在畫面裡的許多象徵性符號。」不只參加臺灣媒體較為熟悉的兒童插畫競賽—波隆納童書插畫展,鄒駿昇也關注重要的插畫競賽,知道有些知名創作者,每年都有作品在一些重要插畫競賽出現。因此,只要有作品,他就會寄出作品參賽,希望保持作品的能見度。
對 於想參加波隆納插畫展的朋友,鄒駿昇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創作的本質在創造本身,比賽的意義在藝術上並無法留下刻痕。」再者,「留意創作與生活的關聯, 最好的創作在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創作的自由在保障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因此,不要去揣測怎樣的風格形式會受評審喜愛,這種心態只會框架住你創 作的廣度。」最後,「持續創作本身比入圍有更重大的意義,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入圍而否定創作價值,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他認為,「不管參不參加比賽,都可以到義大利波隆納童書展走走。那裡集結了世界各地非常多的出版社、繪本、插畫家,你可以在那裡得到刺激,並且看到繪本產業的國際舞臺,還是相當有魅力的。」
二○一四年,鄒駿昇和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出版繪本《禮物》,隔年榮獲第五十五屆美國傳達藝術(Communication Arts)插畫獎。這是為兒童藝術中心開幕而作的繪本,邀請大眾與繪本故事中的主角一同進入美術館,了解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在準備創作的過程中,鄒駿昇曾多次進入北美館進行空間勘察,了解館內現場展覽空間、使用材質,以及實際參觀情境。這些事前準備蒐集的資料,後來都成為繪本中的視覺表現。
《禮物》(The Gift )在英文的意涵,不只是「禮物」,也有「天賦」的意思。鄒駿昇透過故事中的小男孩,藉由父親送給他進入藝術世界的門票,跳脫既有觀點,觀看參訪的奇幻想像經驗,體驗當代藝術多樣的創作形式,以及觀看藝術的各種可能,達到「發現美術館」的主題。
事 實上,鄒駿昇也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置入故事中,故事中的小男孩和父親,正是自己生命經驗的化身。鄒駿昇在「編者的話」裡說明自己的想法:「父親送給孩子一張 進入美術館的入場券,蟬先生象徵著我們習慣和世界對話的方式,在走進美術館時,只要你願意將影響我們『感受』的包袱寄放在置物櫃,用更包容的心去感受事 物,生活將會更多采多姿。」《禮物》的封面,採用北美館的建築形式,鄒駿昇擷取盒子造型的外觀,製作成包裝紙的圖案。外圍採取綠地和溫暖的橘色調,作為主色調。在內頁的版面編排,刻意將文字編排在頁面角落,像是美術館中的作品說明卡一般,給讀者看展覽的經驗連結。
二○一六年,鄒駿昇以「軌跡」第四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作品出自二○一四年,他為臺北建城一百三十年周年公共藝術設置製作的繪本《軌跡》。
《軌 跡》以精裝屏風摺頁的裝幀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翻開每個摺頁都能仔細欣賞畫面裡的細節,也可以將整幅作品拉開,欣賞完整的故事場景和角色動態。圖像 以類似版畫的古樸風格,結合手繪與電繪,以混和媒材呈現。這是他到英國之後開始的創作方式。除了畫面中的圖像故事,也藉由繪本翻頁形成的空間,傳遞故事訊 息。從封面開始,可以看到畫面中央,位在機房內的火車頭,火車頭的上方有一隻奇特的鳥,黑色的身影下面穿著紫色的褲子與黑色的鞋子,而火車頭下方有一隻黑 色的狗。這兩隻動物在故事中具有象徵及重要地位。
翻開畫面之後,一位戴著黃色安全帽、穿著工作服的工人,戴著黑色手套,兩手拿著網 子,正追逐著牆上悠哉踱步的黑鳥,跟在工人身旁的小黑狗,也盡職地在一旁跟著追捕。接下來,在一連串的追逐過程中,讀者將跟著工人和狗追逐黑鳥的精采過 程,以及找尋的樂趣,一起遊歷臺北鐵道沿線因為產業發達而在一百多年前興建的建築。
書籍翻頁的背面文字清楚說明書中場景,從位在萬 華,一九一一年設立的臺北製糖所(萬華糖廍),一直到鐵道部臺北工廠(臺鐵禮堂)、樺山貨物驛(華山車站)、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建國啤酒廠)、臺灣總督府 專賣局煙草工廠(松山菸廠)、臺北機場(員工澡堂)等場所,都有完整的描述。故事中的工人和黑狗,在一連串追逐黑鳥的過程後,工人決定不再追逐,在澡堂好 好泡個澡,而小狗也在一旁休息,牆上的黑鳥則在牆上注視著他們。除了表面上透過追逐故事來認識建築場景,鄒駿昇更想透過這本繪本,呈現當代人常有的心境 ――「當代人就是會想追求更快、更好的方式,經常忘記生活的本質,在追逐的過程有時會力不從心,會累,累了就必須要休息。」他認為這同時也是他的心情, 「面對崇高的理想,一直想追求,身體累了,但是心裡還是會想追求,而有時也會迷失,有時心到哪裡了,也不知道。」這也是他會在書中留下英文字句「Please Hold On, Sudden Stops are Sometimes Necessary. 」的原因,他希望讀者也能有所反思。
鄒駿昇投入各種設計專案工作,為了能跟個人創作區隔,成立吉日設計工作室,擔任藝術總監。結婚後選擇在新竹香山居住,開車到臺北市上班。
在 英國期間,鄒駿昇和荷蘭籍同學曾經共同合租一個工作室,他說:「和很多臺灣人一樣,我是週末還會到工作室的人,住的地方也是在距離工作室不遠,走路五分鐘 就會到達的地方。」相對的,荷蘭籍同學則是選擇舒適的地方居住,因為「這樣才會有轉換過程。而且每次有大案子,他就會去度假。」鄒駿昇從荷蘭同學的身上, 發現自己平常忙於創作,沒有沉澱機會,「生活整天忙碌,也不快樂。」
他們在新竹香山的家有個庭院,讓鄒駿昇在忙碌和壓力龐大的工作之餘,有機會蒔花弄草,「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卻能達到舒壓效果。」而出國旅遊或是運動,也是鄒駿昇喜歡的紓壓方式。
喜歡老家具的他,透過不同領域的內容,讓自己有其他創作靈感來源,例如:和太太到米蘭看家具展,或是在假日一同到新竹專門蒐集北歐家具的店裡看看。「只要是美好的東西我都喜歡。把家裡弄舒服一點,就能待得住。」
鄒 駿昇特別喜歡古老的東西,不僅喜歡水墨畫和老舊古樸的事物與設計,也接受西方藝術思潮,喜愛電影、街頭次文化、街舞,甚至連塗鴉也沒錯過。而平日裡的人際 互動、閱讀過的報章雜誌、看過的電影、吃過的各種便宜或高貴的美食等,甚或日常生活中能夠喚起回憶的音樂,以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他創作時的靈感來源。
鄒駿昇認為,「創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要取得平衡。」從新竹香山到臺北市區,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說:「我很確定我的下兩本書,會跟車子有關。每天開車,出現一些想法,已經有創作靈感。」
鄒駿昇重要繪本書目
茱莉亞.聖.米格爾編寫、鄒駿昇圖,《勇敢的小錫兵》,臺北市:小天下,2012.12。
鄒駿昇文、圖,《禮物》, 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1。
鄒駿昇文、圖,《軌跡》, 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3。
鄒駿昇相關網站
www.pagetsou.com
鄒駿昇|Facebook
1978年出生於臺中豐原,畢業於嘉義師範學院美術系,為英國金斯頓大學平面設計、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研究所碩士。曾於國小任教,現為吉日設計創意總監。插畫作品入選各大國際插畫獎,多次入選義大利波隆納童書插畫展。
多次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以及國際重要插畫獎項,鄒駿昇說:「得獎只是拿到門票,要能做出傑出的繪本才是最重要的結果。好的繪本是教育傳達的媒介,除了是美好的作品之外,也具有影響力,可以傳播久遠,和一般的畫作不同。」
在英國求學過程中,鄒駿昇曾入選及獲得十多項國際插畫獎項。勇於參加各種插畫獎是希望找到自信,也是感謝父母親對他的支持。父母一直希望他可以在學校教書,有穩定的工作。他說:「我認為參賽得獎,是讓無法理解我工作內容的父母,最直接明白努力成果的一種方式。」
入 選各種重要國際插畫展獎項之後,陸續得到來自國外出版社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合作邀約,甚至得到國外大型出版社的肯定。例如:二○一二年,德國重要的藝術視 覺出版社Gestalten,收錄當代一百位優秀新興世界傑出繪本插畫作品在《little big books: Illustrations for Children’s Picture Books》,雖然當時鄒駿昇只出版了《勇敢的小錫兵》(茱莉亞.聖.米格爾/編寫),仍被列為當代一百位優秀新興畫家人選之一,文中介紹來自臺灣的他曾 獲各種插畫大獎,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稱讚《持續贈與的禮物》融合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與日本漫畫、街頭美術(Street art),以及一九六○年代流行的蒸汽龐克(Steam punk)繪畫風格。
鄒駿昇說:「我喜歡繪本,但是在求學過程中沒有很認真地走這條路。在創作繪本時,他感受到出版社的尊重,希望未來除了視覺創作,也能把故事說得好。
鄒駿昇的童年在臺中豐原度過,家中從事加工製造業。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之下,從小在美術上展現天分的他,只有在畫圖的時候才能感受被肯定。高中在南投竹山高中美術班就讀,三年的水墨畫訓練及形塑的審美觀,對他日後在創作的線條、構圖、色彩運用影響很大。從 嘉義師範學院美術教育系畢業後,鄒駿昇曾經擔任過一年的小學老師。服完兵役,有感於臺灣師資過多,又希望能更加突破自我,於是捨棄教職,前往英國金斯頓大 學(Kingston University)平面設計系攻讀碩士學位。到了英國,學習電腦運用,常以手繪加上數位創作插畫或是視覺設計,成為其日後創作特色。
二 ○○六年,鄒駿昇在即將結束碩士課程時,突然又想畫圖,找到介於純美術和平面設計之間的插畫風格,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金斯頓大學畢業後,曾替雜誌、小 說、書籍畫插圖,他的作品也曾被美國和德國的公司作為商業運用。一向勇於尋求突破的他,再度獲得家人支持,到一心嚮往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繼續深造,期許自 己的作品能達到國際水準。
父母親不太了解他的創作,儘管支持他往美術方面發展,卻也擔心他的未來。有一年,在學期中返臺,結束假期 回倫敦時,父親開著貨車送他到機場。途中他突然問父親:「你有沒有夢想?」父親告訴他:「我的夢想就是賺錢把孩子養大。」如此務實的答案,讓他也思考自己 在追求夢想的同時,應該要有能力先養活自己。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就學,學校希望學生朝跨領域的方向發展。在高度競爭和高學費壓力之下,鄒駿昇感受到主科老師有明顯的個人偏好風格,而他的作品剛好不是老師所喜好的,並沒有得到重視,對於自我要求很高的他,壓力更大。
他決定持續參加插畫比賽來獲取在學校失去的認同感,從二○○七年開始,大量投稿參加各種國內外和校際的插畫相關競賽,透過比賽讓自己的作品被大眾看見。
鄒駿昇以「薯條炸魚遊倫敦」(Chip & Fishes)為名的插畫作品,獲得二○○八年義大利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他是臺灣三位入選者之一。
鄒 駿昇從英國有名的傳統食物炸魚薯條(Chip & Fishes)發想,這是小薯條遊老倫敦城的故事。他由不同觀點切入,希望故事能出乎讀者意料,「帶點黑色幽默的形式,讓成人或小孩都可以閱讀。」因為作 品入選,找回在插畫創作上備受肯定的感受,他說:「那是一股向前推的力量,讓我更有勇氣繼續走下去。」「薯條炸魚遊倫敦」的主角是一根小薯條,他沒有魚人們富裕的生活和崇高的地位,卻擁有魚人所欠缺的想像力。故事從叉子上閉眼的小薯條開始,內容環繞著小薯條遊老倫敦城的經歷,裡面充滿了魚人們平靜而乏味的生活,唯獨搭乘地下鐵時,小薯條眼前突然變成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
故事最終雖然涉及死亡課題,但鄒駿昇採用幽默詼諧的手法呈現。他想藉由這個作品傳達給大人—「即使再平凡的小人物,也能有不平凡的『視』界。」至於給兒童讀者的部分,他單純希望—「小孩們過馬路要看左右有沒有來車。」他說:「這是我媽從小交代到大的小事,同時也是大事。」
「薯 條炸魚遊倫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之後,鄒駿昇接到英國大出版社的合作邀約,當時還在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碩士班一年級就讀的他,找教授商 量,然而並未得到鼓勵,「他們還是希望我專注在非商業性的創作,不鼓勵我選擇已經明確可行的道路。於是我並沒有把握所有機會,而是將當初的入圍作品暫停, 繼續其他較具實驗性的創作。」
鄒駿昇說:「現在回想起來,滿後悔的,不過這都是命!後來再聯絡那位編輯,他已經離開,時機沒有掌握,就過了。」他認為這則故事題材,很適合在英國出版。可惜的是,機會已經與他擦身而過。
二 ○一○年,剛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鄒駿昇試著將國際不斷發生的議題作為創作媒材,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以玩具槍為主題的插畫,取名為 「持續贈與的禮物」(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是二○一一年義大利波隆納童書插畫展,臺灣該年度唯一的入選者。
以 玩具槍為題的作品,諷刺人類盲目崇拜暴力、歌頌戰爭。創作靈感來自一次旅行,鄒駿昇和荷蘭籍的朋友聊到彼此小時候的教育,談到他在臺灣從小受到打罵教育, 讓外國朋友極為驚訝。這也讓他思考,「藉由暴力和恐懼所得到的服從,並非真服從,而且當老師在使用暴力教訓學生的同時,這行為已經『間接』地教育學生如何 以暴力控制他人。」當故事的創作構想浮現之後,鄒駿昇先到英國的戰爭博物館參觀,「對於戰爭給予全人類的全面性影響是我所 感興趣的,於是到骨董市集或從書籍上蒐集老玩具的資料,將戰爭元素與玩具槍所扮演的教育問題做出結合,完成我故事裡的基本創作方向。」他把過去所嘗試過的 各種創作手法,混合過去累積的手繪稿,再融合家裡的工業用製圖,以複合媒材的拼貼方式將所有元素多疊成完整畫面。再將作品規畫為八個主要的畫面,「每一個 畫面可以切割出幾個故事裡想提出的議題,同時也設計一個標誌來嘲諷人類所謂的和平。」
鄒駿昇以穿軍服者為主角,畫面中隱藏了許多線 索,像是迷彩、手槍等元素,暗示暴力與血腥,把想傳達的想法,放到同一個畫面中,體現玩具槍發展出的灰暗世界,給予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他藉由影像提醒大 家,有許多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對我們是有影響的,也教育著我們,而我們可能沒有察覺,例如:「玩具槍是一種代表性的物品,它可以象徵任何和暴力相關 的符號。」他說:「我期待每一個看過這系列作品的人,都獨自在內心完成一個具有溫度的故事,帶著感覺離開畫面。」
鄒駿昇相當珍惜赴 英求學那段能投入大量時間,專心鑽研藝術的時期。他認為,與西方相較,當代東方國家是文化混合體,生活裡面融合了東、西方的現代元素,卻又多了傳統的東方 味。他補充,「我們學油畫水彩,但很少老外來學書法。這些是在臺灣原本就有的在地學習基礎,我去英國學習的就是再堆疊上去的部分。」這是一般人比較不會注 意到的優勢。
他的創作和設計跳脫東方文化或藝術的表現,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他說:「我覺得在外地接受不同文化、不同環境的刺激與影響,時間久了會累積出自己喜歡的品味,再加上過去在臺灣習得的教育與美學觀念,整合這些生命中的經歷,混合內化後形成自己的風格。」二 ○一一年,三十三歲的鄒駿昇以「舞之羽」(Dancing Feathers)第三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以及美國3X3當代插畫大賽不分類首獎的最高榮譽。同時為他爭取到波隆納童書展SM基金會新人獎 (Bologna Children’s Book Foundation SM),以及三萬美元獎金。這是為了鼓勵新人,頒發給三十五歲以下的插畫家,臺灣首次有插畫家獲此殊榮。這次得獎也讓他在臺灣媒體大量曝光。這系列作品是 美國藝術家雷.金(Ray King)為執行北捷蘆洲站公共藝術計畫案,創作羽毛公共藝術,邀請鄒駿昇合作。他以繪本形式向小讀者傳達公共藝術的概念,採用手繪、拼貼、電腦後製等方 式製作,想表達「羽毛像是魔法和藝術一樣,穿越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和房間,帶給市民更好的生活。」評審團認為作品充分表現繪畫技巧,也富有故事性,流露出濃 烈的人類情感。
西班牙SM出版集團藝術主任阿方索‧魯阿諾‧馬丁(Alfonso Ruano Martín),本身也是插畫家,曾在波隆納童書插畫展擔任評審委員,非常欣賞鄒駿昇參賽的插畫作品,也是西班牙語版《勇敢的小錫兵》的藝術總監。
出版社讓鄒駿昇挑選想創作的題材,他以自己印象深刻的安徒生童話《勇敢的小錫兵》作為基礎,他認為,許多經典故事已歷經百年歷史,而人們的思維已經有所改變,許多過去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當代應該要產生新思維。
故 事由鄒駿昇構想、繪圖,最後配上由西班牙作家茱莉亞.聖.米格爾(Julia San Miguel )的改寫文本。原本悲哀的故事結局,在重新構想的故事中,有了新的詮釋,多了戰爭與和平的議題。敘述一個甫被製作出品就出現瑕疵的獨腳錫兵,在都會叢林裡 歷經各種波折,最終還是回到家園,與相愛的舞蹈家相守一生,從悲劇一改而為開放式結局,小錫兵最後脫下軍服丟往火爐,和美麗舞蹈家一起離開。
鄒 駿昇說:「我並沒有設定這本繪本的主要讀者是成人或兒童,而是用假設的方式,試著用相同的影像傳達不同意涵。」他以自己童年的經驗設定,「兒童會閱讀到的 是我小時候所閱讀的那個經典故事《小錫兵》。而成人在閱讀時,會因為各自迥異的社會經歷,可能解讀出我放置在畫面裡的許多象徵性符號。」不只參加臺灣媒體較為熟悉的兒童插畫競賽—波隆納童書插畫展,鄒駿昇也關注重要的插畫競賽,知道有些知名創作者,每年都有作品在一些重要插畫競賽出現。因此,只要有作品,他就會寄出作品參賽,希望保持作品的能見度。
對 於想參加波隆納插畫展的朋友,鄒駿昇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創作的本質在創造本身,比賽的意義在藝術上並無法留下刻痕。」再者,「留意創作與生活的關聯, 最好的創作在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創作的自由在保障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因此,不要去揣測怎樣的風格形式會受評審喜愛,這種心態只會框架住你創 作的廣度。」最後,「持續創作本身比入圍有更重大的意義,千萬不要因為沒有入圍而否定創作價值,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他認為,「不管參不參加比賽,都可以到義大利波隆納童書展走走。那裡集結了世界各地非常多的出版社、繪本、插畫家,你可以在那裡得到刺激,並且看到繪本產業的國際舞臺,還是相當有魅力的。」
二○一四年,鄒駿昇和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出版繪本《禮物》,隔年榮獲第五十五屆美國傳達藝術(Communication Arts)插畫獎。這是為兒童藝術中心開幕而作的繪本,邀請大眾與繪本故事中的主角一同進入美術館,了解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在準備創作的過程中,鄒駿昇曾多次進入北美館進行空間勘察,了解館內現場展覽空間、使用材質,以及實際參觀情境。這些事前準備蒐集的資料,後來都成為繪本中的視覺表現。
《禮物》(The Gift )在英文的意涵,不只是「禮物」,也有「天賦」的意思。鄒駿昇透過故事中的小男孩,藉由父親送給他進入藝術世界的門票,跳脫既有觀點,觀看參訪的奇幻想像經驗,體驗當代藝術多樣的創作形式,以及觀看藝術的各種可能,達到「發現美術館」的主題。
事 實上,鄒駿昇也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置入故事中,故事中的小男孩和父親,正是自己生命經驗的化身。鄒駿昇在「編者的話」裡說明自己的想法:「父親送給孩子一張 進入美術館的入場券,蟬先生象徵著我們習慣和世界對話的方式,在走進美術館時,只要你願意將影響我們『感受』的包袱寄放在置物櫃,用更包容的心去感受事 物,生活將會更多采多姿。」《禮物》的封面,採用北美館的建築形式,鄒駿昇擷取盒子造型的外觀,製作成包裝紙的圖案。外圍採取綠地和溫暖的橘色調,作為主色調。在內頁的版面編排,刻意將文字編排在頁面角落,像是美術館中的作品說明卡一般,給讀者看展覽的經驗連結。
二○一六年,鄒駿昇以「軌跡」第四度入選波隆納童書插畫展。作品出自二○一四年,他為臺北建城一百三十年周年公共藝術設置製作的繪本《軌跡》。
《軌 跡》以精裝屏風摺頁的裝幀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翻開每個摺頁都能仔細欣賞畫面裡的細節,也可以將整幅作品拉開,欣賞完整的故事場景和角色動態。圖像 以類似版畫的古樸風格,結合手繪與電繪,以混和媒材呈現。這是他到英國之後開始的創作方式。除了畫面中的圖像故事,也藉由繪本翻頁形成的空間,傳遞故事訊 息。從封面開始,可以看到畫面中央,位在機房內的火車頭,火車頭的上方有一隻奇特的鳥,黑色的身影下面穿著紫色的褲子與黑色的鞋子,而火車頭下方有一隻黑 色的狗。這兩隻動物在故事中具有象徵及重要地位。
翻開畫面之後,一位戴著黃色安全帽、穿著工作服的工人,戴著黑色手套,兩手拿著網 子,正追逐著牆上悠哉踱步的黑鳥,跟在工人身旁的小黑狗,也盡職地在一旁跟著追捕。接下來,在一連串的追逐過程中,讀者將跟著工人和狗追逐黑鳥的精采過 程,以及找尋的樂趣,一起遊歷臺北鐵道沿線因為產業發達而在一百多年前興建的建築。
書籍翻頁的背面文字清楚說明書中場景,從位在萬 華,一九一一年設立的臺北製糖所(萬華糖廍),一直到鐵道部臺北工廠(臺鐵禮堂)、樺山貨物驛(華山車站)、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建國啤酒廠)、臺灣總督府 專賣局煙草工廠(松山菸廠)、臺北機場(員工澡堂)等場所,都有完整的描述。故事中的工人和黑狗,在一連串追逐黑鳥的過程後,工人決定不再追逐,在澡堂好 好泡個澡,而小狗也在一旁休息,牆上的黑鳥則在牆上注視著他們。除了表面上透過追逐故事來認識建築場景,鄒駿昇更想透過這本繪本,呈現當代人常有的心境 ――「當代人就是會想追求更快、更好的方式,經常忘記生活的本質,在追逐的過程有時會力不從心,會累,累了就必須要休息。」他認為這同時也是他的心情, 「面對崇高的理想,一直想追求,身體累了,但是心裡還是會想追求,而有時也會迷失,有時心到哪裡了,也不知道。」這也是他會在書中留下英文字句「Please Hold On, Sudden Stops are Sometimes Necessary. 」的原因,他希望讀者也能有所反思。
鄒駿昇投入各種設計專案工作,為了能跟個人創作區隔,成立吉日設計工作室,擔任藝術總監。結婚後選擇在新竹香山居住,開車到臺北市上班。
在 英國期間,鄒駿昇和荷蘭籍同學曾經共同合租一個工作室,他說:「和很多臺灣人一樣,我是週末還會到工作室的人,住的地方也是在距離工作室不遠,走路五分鐘 就會到達的地方。」相對的,荷蘭籍同學則是選擇舒適的地方居住,因為「這樣才會有轉換過程。而且每次有大案子,他就會去度假。」鄒駿昇從荷蘭同學的身上, 發現自己平常忙於創作,沒有沉澱機會,「生活整天忙碌,也不快樂。」
他們在新竹香山的家有個庭院,讓鄒駿昇在忙碌和壓力龐大的工作之餘,有機會蒔花弄草,「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卻能達到舒壓效果。」而出國旅遊或是運動,也是鄒駿昇喜歡的紓壓方式。
喜歡老家具的他,透過不同領域的內容,讓自己有其他創作靈感來源,例如:和太太到米蘭看家具展,或是在假日一同到新竹專門蒐集北歐家具的店裡看看。「只要是美好的東西我都喜歡。把家裡弄舒服一點,就能待得住。」
鄒 駿昇特別喜歡古老的東西,不僅喜歡水墨畫和老舊古樸的事物與設計,也接受西方藝術思潮,喜愛電影、街頭次文化、街舞,甚至連塗鴉也沒錯過。而平日裡的人際 互動、閱讀過的報章雜誌、看過的電影、吃過的各種便宜或高貴的美食等,甚或日常生活中能夠喚起回憶的音樂,以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他創作時的靈感來源。
鄒駿昇認為,「創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要取得平衡。」從新竹香山到臺北市區,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他說:「我很確定我的下兩本書,會跟車子有關。每天開車,出現一些想法,已經有創作靈感。」
鄒駿昇重要繪本書目
茱莉亞.聖.米格爾編寫、鄒駿昇圖,《勇敢的小錫兵》,臺北市:小天下,2012.12。
鄒駿昇文、圖,《禮物》, 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1。
鄒駿昇文、圖,《軌跡》, 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3。
鄒駿昇相關網站
www.pagetsou.com
鄒駿昇|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