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三島
村上春樹上中學時第一次讀長篇小說,讀的是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不大有意思,卻讀了三遍,那麼長的長篇小說。他說,他的文學教養根底是十九世紀小說。所謂十九世紀,是歐洲的十九世紀,至於日本文學,他向來不大放在眼裡。這兩年《1Q84》賣得不亦樂乎,這是他「要寫自己的綜合小說,作為目標,當作最大樣本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或許也可以說,《1Q84》是對二十世紀『現代文學』譬如沙特式的東西的、我本人的對抗命題。」
對於日本文學,村上究竟是怎麼個看法呢?
以往村上對媒體避之唯恐不及,最近文藝春秋出版社把他一九九七至二〇〇九接受的採訪集為《每天早上為做夢而醒》,十三年間僅只十八次,其中國內七次,國外十一次。出版《1Q84》以來的採訪未收入。二〇一〇年七月他在《思考者》雜誌上發表了長篇訪談,其中也談到對日本文學的看法。
他說:「極簡單地說,戰後文學是前衛與寫實主義的對立。寫實主義中有馬克思主義的寫實,有私小說的寫實,但根本上差不多。與之對抗、拒絕寫實主義的是前衛派的理性小說,後來被吸收為後現代主義。哪個陣營都不特別看重『故事』。日本戰後文學讀了能覺得真有趣的,僅僅對於我來說,不大有。」
對於村上來說,寫小說本來是不好意思的,什麼最不好意思呢?那就是心理描寫之類。日本所謂純文學以寫實主義文體、心理描寫為主,也就是囉囉唆唆寫囉唆事。讀來一點都沒有意思,更不想自己寫。大學時代讀美國作家理查‧布勞提根啦,寇特‧馮內果啦,這才知道不描寫心理也能寫小說,沒必要囉唆。
近代大文豪夏目漱石的文章,除了課本上,村上在結婚之前沒讀過,敬而遠之。上大學時結婚,那是一九七一年,沒有錢買書,只好讀夫人的藏書,其中有漱石全集。他喜歡《三四郎》、《其後》、《門》,怎麼也不喜歡《心》和《明暗》。對作品做客觀評價是另一回事,從個人的角度喜歡《礦工》,這個小說在村上的《海邊卡夫卡》裡也出現過。喜歡它完全沒有進展性,沒有可以叫作主題似的東西,不大明白寫這個故事的目的,這樣不得要領的後現代主義式氛圍非常好。《明暗》好在哪裡?何必費那麼大工夫把這種明擺著的事寫成小說呢?被他這麼一說,水村美苗續寫《明暗》就成了無聊。這個在耶魯大學讀過法文博士課程的女作家認為日本文學的好壞不能聽外國人說三道四,大概是暗指村上。現代小說家谷崎潤一郎的書也是婚後才讀的。《細雪》有意思,谷崎本來是東京人,移居關西,用觀察異文化的眼光創作了栩栩如生的小說。村上是關西人,若不是十八歲來東京上早稻田大學,而是一直在關西(京都、大阪、神戶一帶),悠然度日,或許就不會寫小說。另一原因是語言問題。關西生關西長,說的是關西話,來到東京說東京話,使用雙語,自然而然地意識語言性,頭腦多層化。這樣在東京生活七、八年,驀地想,不能用第二語言(東京語)寫小說嗎?村上從高中時代讀英文書,養成用英文讀書的習慣。從關西話到東京語,再到英語,多層化語言環境造就了他的文章風格。
至於三島由紀夫,村上說幾乎沒讀過。他認為自己跟三島不同,大概三島覺得自己是特殊的人,具有別人沒有的藝術感性。他不喜歡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的文體,也沒有興趣拿來當工具。從文體來說,戰後文學中最喜歡安岡章太郎,也喜歡小島信夫。這兩位小說家在日本文學史上屬於所謂「第三新人」(一九五三至五五年出現的一批小說家,夾在第二次戰後派與石原慎太郎之間)。
雖然不愛讀日本文學,但是要逗留美國,必須當客座教授,不得不講授日本文學,村上講的就是這「第三新人」。要不是逼到頭上,他不可能如此熱心地細讀日本戰後文學。他寫道:「我對日本戰後文學的主流怎麼也無法有興趣,但是對『第三新人』一代的作品(至少其中的某種東西)能抱有共鳴而接觸。恐怕吸引我心的是他們初期作品中的自由與質樸。然而,這些美點隨著時代倒退,變身為別的東西。」他選了六位作家,其中丸谷才一出道晚,算不上第三新人,但正是他,第一個盛讚村上,說村上的出現是一個事件。有意思的是,對丸谷持否定態度的人大都對村上不以為然。
聰明人不寫小說,村上說。因為「小說真正的意義和長處莫如說在於對應性之慢、信息量之少和手工業式進度。」而且,「對於小說來說最重要的是用時間來檢驗。」村上寫作三十年,作品經住了時間的考驗,為人們所愛讀,雖然未必都讀得明白。或許就因此,他曾給自己的「全作品」寫解題,《1Q84》上市後也一再接受採訪,詳加解說。他抱怨:國外說他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評價多,除了村上誰也寫不來云云,然而在日本,誇也好,貶也好,幾乎不提他寫的東西是獨創。他歸因於日本不大重視獨創性。
如他所言,關西人跟東京人不一樣,十分話只說五、六分,即便在東京生活了半輩子,畢竟是關西人,大概村上還有一半話沒說吧。
村上春樹上中學時第一次讀長篇小說,讀的是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不大有意思,卻讀了三遍,那麼長的長篇小說。他說,他的文學教養根底是十九世紀小說。所謂十九世紀,是歐洲的十九世紀,至於日本文學,他向來不大放在眼裡。這兩年《1Q84》賣得不亦樂乎,這是他「要寫自己的綜合小說,作為目標,當作最大樣本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或許也可以說,《1Q84》是對二十世紀『現代文學』譬如沙特式的東西的、我本人的對抗命題。」
對於日本文學,村上究竟是怎麼個看法呢?
以往村上對媒體避之唯恐不及,最近文藝春秋出版社把他一九九七至二〇〇九接受的採訪集為《每天早上為做夢而醒》,十三年間僅只十八次,其中國內七次,國外十一次。出版《1Q84》以來的採訪未收入。二〇一〇年七月他在《思考者》雜誌上發表了長篇訪談,其中也談到對日本文學的看法。
他說:「極簡單地說,戰後文學是前衛與寫實主義的對立。寫實主義中有馬克思主義的寫實,有私小說的寫實,但根本上差不多。與之對抗、拒絕寫實主義的是前衛派的理性小說,後來被吸收為後現代主義。哪個陣營都不特別看重『故事』。日本戰後文學讀了能覺得真有趣的,僅僅對於我來說,不大有。」
對於村上來說,寫小說本來是不好意思的,什麼最不好意思呢?那就是心理描寫之類。日本所謂純文學以寫實主義文體、心理描寫為主,也就是囉囉唆唆寫囉唆事。讀來一點都沒有意思,更不想自己寫。大學時代讀美國作家理查‧布勞提根啦,寇特‧馮內果啦,這才知道不描寫心理也能寫小說,沒必要囉唆。
近代大文豪夏目漱石的文章,除了課本上,村上在結婚之前沒讀過,敬而遠之。上大學時結婚,那是一九七一年,沒有錢買書,只好讀夫人的藏書,其中有漱石全集。他喜歡《三四郎》、《其後》、《門》,怎麼也不喜歡《心》和《明暗》。對作品做客觀評價是另一回事,從個人的角度喜歡《礦工》,這個小說在村上的《海邊卡夫卡》裡也出現過。喜歡它完全沒有進展性,沒有可以叫作主題似的東西,不大明白寫這個故事的目的,這樣不得要領的後現代主義式氛圍非常好。《明暗》好在哪裡?何必費那麼大工夫把這種明擺著的事寫成小說呢?被他這麼一說,水村美苗續寫《明暗》就成了無聊。這個在耶魯大學讀過法文博士課程的女作家認為日本文學的好壞不能聽外國人說三道四,大概是暗指村上。現代小說家谷崎潤一郎的書也是婚後才讀的。《細雪》有意思,谷崎本來是東京人,移居關西,用觀察異文化的眼光創作了栩栩如生的小說。村上是關西人,若不是十八歲來東京上早稻田大學,而是一直在關西(京都、大阪、神戶一帶),悠然度日,或許就不會寫小說。另一原因是語言問題。關西生關西長,說的是關西話,來到東京說東京話,使用雙語,自然而然地意識語言性,頭腦多層化。這樣在東京生活七、八年,驀地想,不能用第二語言(東京語)寫小說嗎?村上從高中時代讀英文書,養成用英文讀書的習慣。從關西話到東京語,再到英語,多層化語言環境造就了他的文章風格。
至於三島由紀夫,村上說幾乎沒讀過。他認為自己跟三島不同,大概三島覺得自己是特殊的人,具有別人沒有的藝術感性。他不喜歡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的文體,也沒有興趣拿來當工具。從文體來說,戰後文學中最喜歡安岡章太郎,也喜歡小島信夫。這兩位小說家在日本文學史上屬於所謂「第三新人」(一九五三至五五年出現的一批小說家,夾在第二次戰後派與石原慎太郎之間)。
雖然不愛讀日本文學,但是要逗留美國,必須當客座教授,不得不講授日本文學,村上講的就是這「第三新人」。要不是逼到頭上,他不可能如此熱心地細讀日本戰後文學。他寫道:「我對日本戰後文學的主流怎麼也無法有興趣,但是對『第三新人』一代的作品(至少其中的某種東西)能抱有共鳴而接觸。恐怕吸引我心的是他們初期作品中的自由與質樸。然而,這些美點隨著時代倒退,變身為別的東西。」他選了六位作家,其中丸谷才一出道晚,算不上第三新人,但正是他,第一個盛讚村上,說村上的出現是一個事件。有意思的是,對丸谷持否定態度的人大都對村上不以為然。
聰明人不寫小說,村上說。因為「小說真正的意義和長處莫如說在於對應性之慢、信息量之少和手工業式進度。」而且,「對於小說來說最重要的是用時間來檢驗。」村上寫作三十年,作品經住了時間的考驗,為人們所愛讀,雖然未必都讀得明白。或許就因此,他曾給自己的「全作品」寫解題,《1Q84》上市後也一再接受採訪,詳加解說。他抱怨:國外說他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評價多,除了村上誰也寫不來云云,然而在日本,誇也好,貶也好,幾乎不提他寫的東西是獨創。他歸因於日本不大重視獨創性。
如他所言,關西人跟東京人不一樣,十分話只說五、六分,即便在東京生活了半輩子,畢竟是關西人,大概村上還有一半話沒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