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鄭文燦模式:超越對立‧翻轉桃園

9特價37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改革之爭,無役不與

許多人好奇,出身毫無政治背景家庭,鄭文燦的民主思想啟蒙始於何時?

高中時期鄭文燦負笈北上,獨立生活。「我父母很放心,也沒來看過我,連我住哪裡都不知道,」鄭文燦說,高中三年經常流連於南海路或牯嶺街,「那邊黨外雜誌很多,類型可能有一、二十種,」他記得曾在書店裡讀過蔣經國在蘇聯留學時期寫給蔣中正的家書。

鄭文燦念大學的一九八○年代,適逢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打開」、「變化」過程,亦即所謂的「解嚴時代」。菁英雲集的台大,成了民主的發源地,光是改革派社團就有十幾個,鄭文燦躬逢其盛,「我人生的窗口打開了,DNA改變了,」鄭文燦這樣形容。

大學時期的鄭文燦,把多數時間用來參與社團活動。當年台大有三大改革派社團—―大學新聞社(大新社)、大學論壇社(大論社)、大陸問題研究社(大陸社),不但吸收很多學生,還各自舉辦讀書會和討論會,發行刊物。鄭文燦與室友李建昌都是大陸社的一員。

為什麼選擇大陸社?「因緣際會,」鄭文燦說,當時大陸社位在舟山路口,正好在他從電機系回宿舍的路上,路過時被招生廣告吸引。李建昌指出,大陸問題研究社原來是國民黨外圍組織,一九八二年,一位台大化學系的學長揪了很多法學院的學生入社,使得大陸社量變、質變,轉成學運社團,在當年相當蓬勃,吸引多菁英加入,除了核心幹部鄭文燦外,同時期還有現在檯面上知名的范雲、林佳龍、段宜康、鍾佳濱、鄭麗君、郭正亮、陶儀芬、周威佑、劉孟奇、駱明慶等人。

李建昌是鄭文燦台大社會系的學長,念研究所時和鄭文燦當了兩年多的室友。「當時在汀州路租下一個鋪榻榻米的工作室,可以在那裡開會,我們就頂下來繼續住。」李建昌說。

第一屆台大學生會成立時,羅文嘉是會長、馬永成是副會長,鄭文燦則擔任《台大學生報》創社社長。《台大學生報》是第一份學生出版的報刊,內容以校園新聞的報導與評論為主,有時是雙週發行,有時一個月發行一次。總主筆是現任桃園市議員范綱祥,總編輯是知名雜誌總編輯臧聲遠,副刊負責人則是知名作家王文華。

在此之前,鄭文燦已先後擔任過工學院學生刊物《工訊》,以及《代聯會訊》的總編輯。李建昌說,鄭文燦筆快,文思泉湧很厲害。不但是校內學生刊物的主要寫手,外界邀稿也不斷,「他常常到截稿最後一天才交稿,我跟他住在一起的時候,他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趕稿是家常便飯。」

從一九八五年進台大,大學校園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大事件。擔任第二屆台大學生會副會長的鄭文燦,幾乎無役不與,更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我們像是一群充滿熱情、充滿理想的大學生,想要改變台灣。」鄭文燦說。

鄭文燦升大二那一年,台大發生李文忠事件,當時鄭文燦也曾參與支援。李文忠在傅鐘底下靜坐抗議,他因為英文三修不及格被退學,校方沒有事先通知就把他退學,後來學校教授調查團建議讓他復學,學校又用校務會議把它否決,被認為是政治力要處罰學運學生,引發很大衝突。「那個退學事件讓台大整個吵起來,小小的一根火柴就燒起來了。」緊接著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發生「自由之愛」事件,由於大新社發行的《大學新聞》揭露李文忠事件,加上成員參與鹿港反杜邦運動與調查,大新社遭停社、停刊,以「大新社」為首的幾個改革派社團串連,要求校方廢除審稿制度,還給學生言論自由。

一九八九年的二二八,鄭文燦協助策劃了台大第一場紀念二二八受難者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的追思會;緊接著在同一年的教師節,又策劃跨校大學生與教授大遊行,提倡修改《大學法》,落實大學自主、教授治校,以及學生自治。

從推動《大學法》改革,轉而要求民主改革,野百合學運是鄭文燦大學時期最激昂的篇章,但學運結束之後,他又恢復學生的角色,雖然野百合學運後接連發生了很多政治變革的抗爭事件,如:總統直選、反軍人干政(郝柏村當行政院長)、廢除刑法一百條(叛亂犯唯一死刑)等等。鄭文燦都在學生群體中扮演關鍵角色,但直到畢業那一年,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日,鄭文燦才正式加入民進黨。

在那一個各個場域都缺乏年輕人的時代,鄭文燦意外,也是必然地走上了從政之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