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面臨生命轉折
雲娣和你無話不談,兩人經常思想交流。
你們喜歡聚在一起讀書、看電影、旅遊,
也喜歡一起編織夢想。
你是雲娣堅強的後盾,讓她能夠大膽逐夢;
而雲娣對你的信任與貼心,
也加深了父女倆的情感親密度及心靈契合度。
天生藝術家個性
誼和雲娣在美國當了四年的室友,對雲娣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她說:
「雲娣留在臺灣不會快樂,她的個性不適合臺灣這個保守傳統的社會。」
誼認為,雲娣天馬行空、無法受傳統束縛的人格特質,就是應該在國外發光發熱。
「她天生就是藝術家的個性呀!」
誼所說的「藝術家個性」,正如霞所形容的:「她有瘋狂的一面。常會做些出人意表的事。」
這些事包括別人沒有想過,或是別人即使想過,也沒有做過的事。
「就拿她突然拋下俄亥俄州立大學,念了一大半的學業,毅然決然跑去紐約念藝術來說吧!」
誼從這件事,不但看到雲娣的勇往直前、勇於嘗試,也讓她看到雲娣兼具了韌性與任性,以及樂觀堅持。
「雲娣有全力支持她的關伯伯當後盾,所以能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需要瞻前顧後。再加上她天生藝術家的個性,作風比較天馬行空。」
不過誼也相信,去紐約念藝術這件事,雲娣應該已經計畫很久了,只是那時候突然付諸實行。
雲娣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起先是念電子工程(電機),後來轉念數學系。這兩種學科都屬於理工科系,與她自幼嶄露的文學、藝術天分相去甚遠,她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呢?
你搖搖頭表示不解,「她都是做好決定再告訴我們,而且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辭。」
你雖然不解,但也尊重她的選擇。不過,據你所知,雲娣在大學求學時,常常感到挫折,無論是電子工程或數學,她都念得很辛苦。
「坦白說,我完全無法理解,雲娣為什麼要念理工科?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細胞。念高中時,我的數學還差點被當掉!我猜想,她也許是受到同儕的壓力,也許是因為男朋友念理工科……」
這是你的猜測,但事實並不盡然。
根據誼的觀察,「應該是一種光環吧!雖然西方人普遍沒有側重理工科的觀念,但是亞洲國家的人,還是認為念理工科是首選,只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有辦法念理工科。」
對自己期許頗高的雲娣,也在乎那道光環,期許自己的表現能夠榮耀父母。
她高中畢業在申請大學時,曾寫信告訴好友:
我決定先念一年OHIO州立大學,以後我還想申請其他學校。至於系嗎?不是電機就是土木工程吧!如此再輔修設計,以後路比較寬。
看來,選擇這樣的系,完全是她的主意。而她之所以這麼選擇,很可能就如誼所說,電機系對亞洲人來說,是非常耀眼、頂尖的系,雲娣期許自己能夠挑戰成功。
念了一年以後,她告訴朋友:
我念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系,這是全美國前三名的系。剛念的時候非常慘,現在終於慢慢穩住。
顯然這個光環並不容易戴,尤其是對一個自幼浸淫藝術文化頗深,且頗具天分的人來說。
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會中輟勉力而為的學業,奔逃到紐約念她心所嚮往的藝術,真真實實為自己念一次書。
霞記得雲娣去紐約念藝術時,像是飛出了心牢的鳥兒,非常雀躍,每封信都在描繪她悸動的心。
「雲娣去紐約念她真正喜歡的藝術時,非常開心;因為她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念書時,似乎還在尋找自己想做的事。如今終於有個比較明確的方向,讓她無比的興奮。」
但是雲娣也是很務實的,逐夢一年後,為了對父母,或是對自己有個交代,她還是回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完成學業,取得學士學位的文憑。
「她真的很辛苦,一直都活在別人的期許下。」誼心疼地說。
雲娣到美國後,和她一起成長的兩個表姊,不僅出落得容貌和身材俱佳,學業事業也都為人稱道,雲娣以她們為標竿。
「她的小表姊大學畢業後從事模特兒工作,收入頗豐,後來又嫁得很好。雲娣就曾經跟我說過,希望趕快畢業。感覺她也很想有所作為。」
與其說,雲娣是「活在別人的期許下」,不如說是「活在高度的自我要求下」。她在青少年時期給好友的信就提到:「我得到太多,根本不敢想輸的滋味。輸?怎麼能輸!」
雖然她當時指的是「情」字方面,一旦開啟這樣的思維模式,大概也跳脫不了人生的其他面向。
是這麼高標準的自我要求,督促著她必須做到最好吧!
重情的雲娣,感情世界自是豐富多采,而且情竇初開得甚早。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她就認定自己「愛」上了一個男孩,那個男孩是她的同班同學。她「愛」得孤注一擲、「愛」得天長地久。
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到結婚前,她的心中始終為那個男孩,留了一個任誰也填補不了的位子。
但與其說是雲娣愛戀著對方,更像是她愛戀著自己的純真年代、青春幻夢。
中小學時代,雲娣把這份幾乎滿溢的情感,深埋在心中,未曾向男孩表白。高中赴美念書時,她把嵌在心中的這份「愛」,一起帶著飄洋過海。
即使她在大學時期結交了一個對她至好,人品、學業也不俗的中國男孩W,她的心中還是給小學時期的愛戀,保留一個無法取代的存在,爾後無論她經歷幾段情感,小學男同學D始終如影隨形。
我的男朋友W其實超好的。他從來不看別的女生,還常複誦:有了我是他一生最幸運的事。而且他給我的生日禮物是一套畫具,他常談到,未來的家一定要有一個畫室。他比我還深信,有一天我會從事藝術工作,有一天我會找到自我……要命的是,我竟然會從這麼浪漫的對話中想到D,好想看到他現在的模樣呀!
我告訴男友W,想和D見面的種種,他很可愛、很熱心地體會著我的熱切,還和我分享他的(舊時)情懷,真是天真又可愛。
我有時快樂(很虛卻很high),有時空洞,但總有一個實在的W在心裡。
寫到這裡,她卻突然話鋒一轉,又問了一句:
D有女朋友了嗎?他看到我會不會嫌棄……
這樣地書寫情感,讓人難免感受到,雲娣既癡情也無情。對D癡情,對W無情。
事實上,雲娣與W從大學一年級,一直交往到大學三年級。可以說,撇開雲娣之前那些個時不時冒出的單方面戀慕,W是她真真實實交往的第一個男友。
錯過但沒有做錯
雲娣和你的無話不談,可以從她寫給你的一封長信窺知一二。
我想,感情的易變,感情的不可靠只是一種假象。是感情的炎涼令人受不住,才產生水深火熱的愛情俳句。淡然處之,因為一切該發生的,任誰也阻止不了。「承受」說來被動,要也是一種應對而已。
雲娣果然能夠輕鬆自在地,與你侃侃談起感情。
我一直很懷念新店的家,並不是念不念舊,而是百樂新村的家中,家味足。記憶中,爸爸修過入客廳的紗門,晚上擦皮鞋;媽媽在晾衣服的陽臺上,掛下紫紅色的花。我穿著靜心小學的制服,埋頭啃豬排。媽媽說,我們家真是漂亮。我記得這一幕,大約是因為當時心底沉澱了安全感。我們家是好的,我們是好的……
謝謝正直溫和的爸爸,謝謝熱情慈悲的媽媽,謝謝我們那個故事豐富的家族。真的,人之初,這是多好的一份大禮,比金湯匙、銀筷箸受用得多。
她所勾勒的「家味」素樸溫暖,一如她人格特質中的一部分。
自己活認真些,故事聽仔細了。人沉默是金,才多一點時間做,多一點空檔聽。精神糧食足了,難過的時間花得少了,人生才不白走一回。
思想交流一向是你們父女倆不陌生的聊天主題。
她在二十三歲寫給你的信中,從張愛玲的「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演繹出了「電影之美在於它臨摹了生命,它是生命虛心的畫師。」這句話似已預示了,她日後將從事電影工作。
其實,無論雲娣日後打算從事哪一行,你都支持,而且既不會主動探問,更不會干涉、反對。
就像她當年上大學時,無論是念電機或轉念數學,甚至是休學一年飛到紐約念藝術,一向都是她自己先做決定,決定了之後再告知父母。當她學業結束返回臺灣後,開始多方接觸電影資訊,一年後到英國國王學院念電影,也都是她自己的主張。
這一方面是因為雲娣在美國念書多年後,養成了非常獨立、自主的行事作風;一方面也是因為你的無條件支持。
「我這輩子從來不想主導、安排孩子的人生。只要他們想清楚了,確定這麼做開心,我都會支持。」
雲娣對於電影的熱愛,乃至於後來以拍電影為志業,也許可以說是受了你的啟發。
打從她念小學開始,你們父女倆就經常租部好影片共賞,遇到假日,隔天不用早起時,甚至一口氣連看好幾部影片,幾乎從月夜看到日出。
你倆看的影片,本來是爸爸選什麼,雲娣就跟著看,完全以爸爸馬首是瞻。隨著雲娣愈來愈有自我意識,選片大權就慢慢轉移到雲娣手中,換成她挑什麼影片,你就看什麼影片。
尤其她從美國回來以後,甚至會對你挑選的影片大搖其頭,甚至嗤之以鼻。
對挑選影片頗有主見的雲娣,偏好題材嚴肅,必須深入思考的影片,而不是大眾化的娛樂片。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沉悶,看得都快睡著了。」你說著微微一笑。
雲娣後來踏上製片之路時,製作的影片多半是在為弱勢者發聲,為黑暗層面點燈。
「她素來就很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拍的影片更是把這樣的人格特質投入。她當年在大陸成立工作室就說,哪裡需要我,我就去那裡拍片。」
除了正義感和同情心,誼眼中的雲娣,還有著樂觀堅強的特質。
雲娣和交往了三、四年的W,有時會起衝突。有一次,W不悅地抱怨雲娣的任性,他指稱,「雲娣就是因為有家庭、有父親強而有力的支持,才能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沒有人可依靠,就無法任性而為了吧!」
雲娣對於W的說法不能苟同,她告訴誼:「如果爸爸不在了,我的確會因為爸爸不在而難過,但是我可以不靠任何人,好好地活著,甚至把爸爸的那一份也活下去,活得更好!」
雲娣這番話的氣魄與自信,不禁讓誼感嘆:「這才是我認識的關雲娣!」
雲娣自小在愛與物質條件不虞匱乏的環境下成長,自然孕育了樂觀堅強的一面。也因為她的樂觀堅強,才能夠散發出正義感與同情心,也才能夠專注、勇往直前計畫未來。
她在醞釀去紐約念藝術時,寫給好友的信中這麼提起:
最近很藝術,努力籌畫我的未來。在記憶中的片片,都在我織綿之中。生活中如意不如意很難定位,有爆發性的靈感,卻沒有與人分享的意願,還不太清楚吧!
她也鼓勵陷入愛情迷思中的友人:
愛得有智慧很不容易,可是很值得。
這些想法看起來積極有能量。
不過,雲娣的性格中,始終有著屬於藝術家多愁善感的特質。
為了避開虛虛浮浮蕩在夢中的眼;為了擺脫盛宴散後的失望,我不肯睡去,何必傷自己若此?
沒有人是不自私的,我對我自己,在畏懼中還留有一點愛,不想走上絕境。
迫於現實,回到俄亥俄大學繼續完成數學系學業的雲娣,心情在煩悶無奈中又開始擺盪。
今天,不,今年,真是大大的不順。也並不是真的有什麼大不開心,只是一股悶氣,大大的霉味,消散不去。
雲娣回到俄亥俄大學,繼續她不得不然的學業那年(民國八十九年),你也在政黨輪替下,與國民黨同進同出,辭去考試院副院長的職位。對你而言,這也是個不得不然的決定。
你們父女倆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再次遭逢近似的命運。
命運將你們父女緊緊相扣,父女情也不曾因距離而疏遠。你一直認為,你們父女倆不僅情感深厚,也相知甚深,很多事不需言語即可心領神會。
一直到你細細咀嚼,她過往寫給同窗好友的信件時,才訝異於她性格裡,竟藏著你不曾知悉的悲劇傾向和陰暗面。尤其是,她把「情」看得太重,不是傷人就是被情所傷。
「也許是因為她看了太多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這些書潛移默化影響了她的認知。這樣的認知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
對於沒能心細看穿她認知中的陰暗面,你既心疼又自責,「如果我們能多聊聊這方面的事,也許我的回應可以帶給她一些啟發,她就不至於走向那麼極端的一步。」
是有這種可能,但也不能歸咎於你沒能看穿她的那些心思。親子關係再深厚,恐怕有些事,兒女還是不會對父母說的。你再怎麼努力想看穿,可能也只是徒然。
雲娣的好友霞由衷地對你說:「所有的爸爸都不會知道太多女兒的祕密。您也許錯過了,但是您沒有錯。您給了她全世界,只不過,她想要的您給不了。但至少,您讓她知道,自己的背後永遠有一個最強壯且不評斷的後盾。」
一個堅強的後盾,應該也正是雲娣能夠大膽逐夢的憑藉。
對兒子來說,你何嘗不也是他背後的堅強後盾。對於一雙兒女,你的愛其實無分軒輊,只是女兒的貼心,讓她與你的情感親密度及心靈契合度更甚。
「女兒真的跟我很貼心,我去美國和她一起旅行時,我們走累了坐下來休息,她會把頭和上半身趴在我腿上;在家裡我躺在床上休息,她也會突然跳到我的懷裡撒嬌。」
這種小女兒式的撒嬌,兒子是做不出來的。
「尤其她長大以後,常常跟我談心事、談想法,讓我覺得心靈和我非常契合,而且她什麼話都跟我聊,那麼信任我,所以我會強烈覺得要保護她……」你說不下去了。
雲娣和你無話不談,兩人經常思想交流。
你們喜歡聚在一起讀書、看電影、旅遊,
也喜歡一起編織夢想。
你是雲娣堅強的後盾,讓她能夠大膽逐夢;
而雲娣對你的信任與貼心,
也加深了父女倆的情感親密度及心靈契合度。
天生藝術家個性
誼和雲娣在美國當了四年的室友,對雲娣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她說:
「雲娣留在臺灣不會快樂,她的個性不適合臺灣這個保守傳統的社會。」
誼認為,雲娣天馬行空、無法受傳統束縛的人格特質,就是應該在國外發光發熱。
「她天生就是藝術家的個性呀!」
誼所說的「藝術家個性」,正如霞所形容的:「她有瘋狂的一面。常會做些出人意表的事。」
這些事包括別人沒有想過,或是別人即使想過,也沒有做過的事。
「就拿她突然拋下俄亥俄州立大學,念了一大半的學業,毅然決然跑去紐約念藝術來說吧!」
誼從這件事,不但看到雲娣的勇往直前、勇於嘗試,也讓她看到雲娣兼具了韌性與任性,以及樂觀堅持。
「雲娣有全力支持她的關伯伯當後盾,所以能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需要瞻前顧後。再加上她天生藝術家的個性,作風比較天馬行空。」
不過誼也相信,去紐約念藝術這件事,雲娣應該已經計畫很久了,只是那時候突然付諸實行。
雲娣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起先是念電子工程(電機),後來轉念數學系。這兩種學科都屬於理工科系,與她自幼嶄露的文學、藝術天分相去甚遠,她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呢?
你搖搖頭表示不解,「她都是做好決定再告訴我們,而且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辭。」
你雖然不解,但也尊重她的選擇。不過,據你所知,雲娣在大學求學時,常常感到挫折,無論是電子工程或數學,她都念得很辛苦。
「坦白說,我完全無法理解,雲娣為什麼要念理工科?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細胞。念高中時,我的數學還差點被當掉!我猜想,她也許是受到同儕的壓力,也許是因為男朋友念理工科……」
這是你的猜測,但事實並不盡然。
根據誼的觀察,「應該是一種光環吧!雖然西方人普遍沒有側重理工科的觀念,但是亞洲國家的人,還是認為念理工科是首選,只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有辦法念理工科。」
對自己期許頗高的雲娣,也在乎那道光環,期許自己的表現能夠榮耀父母。
她高中畢業在申請大學時,曾寫信告訴好友:
我決定先念一年OHIO州立大學,以後我還想申請其他學校。至於系嗎?不是電機就是土木工程吧!如此再輔修設計,以後路比較寬。
看來,選擇這樣的系,完全是她的主意。而她之所以這麼選擇,很可能就如誼所說,電機系對亞洲人來說,是非常耀眼、頂尖的系,雲娣期許自己能夠挑戰成功。
念了一年以後,她告訴朋友:
我念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系,這是全美國前三名的系。剛念的時候非常慘,現在終於慢慢穩住。
顯然這個光環並不容易戴,尤其是對一個自幼浸淫藝術文化頗深,且頗具天分的人來說。
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會中輟勉力而為的學業,奔逃到紐約念她心所嚮往的藝術,真真實實為自己念一次書。
霞記得雲娣去紐約念藝術時,像是飛出了心牢的鳥兒,非常雀躍,每封信都在描繪她悸動的心。
「雲娣去紐約念她真正喜歡的藝術時,非常開心;因為她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念書時,似乎還在尋找自己想做的事。如今終於有個比較明確的方向,讓她無比的興奮。」
但是雲娣也是很務實的,逐夢一年後,為了對父母,或是對自己有個交代,她還是回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完成學業,取得學士學位的文憑。
「她真的很辛苦,一直都活在別人的期許下。」誼心疼地說。
雲娣到美國後,和她一起成長的兩個表姊,不僅出落得容貌和身材俱佳,學業事業也都為人稱道,雲娣以她們為標竿。
「她的小表姊大學畢業後從事模特兒工作,收入頗豐,後來又嫁得很好。雲娣就曾經跟我說過,希望趕快畢業。感覺她也很想有所作為。」
與其說,雲娣是「活在別人的期許下」,不如說是「活在高度的自我要求下」。她在青少年時期給好友的信就提到:「我得到太多,根本不敢想輸的滋味。輸?怎麼能輸!」
雖然她當時指的是「情」字方面,一旦開啟這樣的思維模式,大概也跳脫不了人生的其他面向。
是這麼高標準的自我要求,督促著她必須做到最好吧!
重情的雲娣,感情世界自是豐富多采,而且情竇初開得甚早。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她就認定自己「愛」上了一個男孩,那個男孩是她的同班同學。她「愛」得孤注一擲、「愛」得天長地久。
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到結婚前,她的心中始終為那個男孩,留了一個任誰也填補不了的位子。
但與其說是雲娣愛戀著對方,更像是她愛戀著自己的純真年代、青春幻夢。
中小學時代,雲娣把這份幾乎滿溢的情感,深埋在心中,未曾向男孩表白。高中赴美念書時,她把嵌在心中的這份「愛」,一起帶著飄洋過海。
即使她在大學時期結交了一個對她至好,人品、學業也不俗的中國男孩W,她的心中還是給小學時期的愛戀,保留一個無法取代的存在,爾後無論她經歷幾段情感,小學男同學D始終如影隨形。
我的男朋友W其實超好的。他從來不看別的女生,還常複誦:有了我是他一生最幸運的事。而且他給我的生日禮物是一套畫具,他常談到,未來的家一定要有一個畫室。他比我還深信,有一天我會從事藝術工作,有一天我會找到自我……要命的是,我竟然會從這麼浪漫的對話中想到D,好想看到他現在的模樣呀!
我告訴男友W,想和D見面的種種,他很可愛、很熱心地體會著我的熱切,還和我分享他的(舊時)情懷,真是天真又可愛。
我有時快樂(很虛卻很high),有時空洞,但總有一個實在的W在心裡。
寫到這裡,她卻突然話鋒一轉,又問了一句:
D有女朋友了嗎?他看到我會不會嫌棄……
這樣地書寫情感,讓人難免感受到,雲娣既癡情也無情。對D癡情,對W無情。
事實上,雲娣與W從大學一年級,一直交往到大學三年級。可以說,撇開雲娣之前那些個時不時冒出的單方面戀慕,W是她真真實實交往的第一個男友。
錯過但沒有做錯
雲娣和你的無話不談,可以從她寫給你的一封長信窺知一二。
我想,感情的易變,感情的不可靠只是一種假象。是感情的炎涼令人受不住,才產生水深火熱的愛情俳句。淡然處之,因為一切該發生的,任誰也阻止不了。「承受」說來被動,要也是一種應對而已。
雲娣果然能夠輕鬆自在地,與你侃侃談起感情。
我一直很懷念新店的家,並不是念不念舊,而是百樂新村的家中,家味足。記憶中,爸爸修過入客廳的紗門,晚上擦皮鞋;媽媽在晾衣服的陽臺上,掛下紫紅色的花。我穿著靜心小學的制服,埋頭啃豬排。媽媽說,我們家真是漂亮。我記得這一幕,大約是因為當時心底沉澱了安全感。我們家是好的,我們是好的……
謝謝正直溫和的爸爸,謝謝熱情慈悲的媽媽,謝謝我們那個故事豐富的家族。真的,人之初,這是多好的一份大禮,比金湯匙、銀筷箸受用得多。
她所勾勒的「家味」素樸溫暖,一如她人格特質中的一部分。
自己活認真些,故事聽仔細了。人沉默是金,才多一點時間做,多一點空檔聽。精神糧食足了,難過的時間花得少了,人生才不白走一回。
思想交流一向是你們父女倆不陌生的聊天主題。
她在二十三歲寫給你的信中,從張愛玲的「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演繹出了「電影之美在於它臨摹了生命,它是生命虛心的畫師。」這句話似已預示了,她日後將從事電影工作。
其實,無論雲娣日後打算從事哪一行,你都支持,而且既不會主動探問,更不會干涉、反對。
就像她當年上大學時,無論是念電機或轉念數學,甚至是休學一年飛到紐約念藝術,一向都是她自己先做決定,決定了之後再告知父母。當她學業結束返回臺灣後,開始多方接觸電影資訊,一年後到英國國王學院念電影,也都是她自己的主張。
這一方面是因為雲娣在美國念書多年後,養成了非常獨立、自主的行事作風;一方面也是因為你的無條件支持。
「我這輩子從來不想主導、安排孩子的人生。只要他們想清楚了,確定這麼做開心,我都會支持。」
雲娣對於電影的熱愛,乃至於後來以拍電影為志業,也許可以說是受了你的啟發。
打從她念小學開始,你們父女倆就經常租部好影片共賞,遇到假日,隔天不用早起時,甚至一口氣連看好幾部影片,幾乎從月夜看到日出。
你倆看的影片,本來是爸爸選什麼,雲娣就跟著看,完全以爸爸馬首是瞻。隨著雲娣愈來愈有自我意識,選片大權就慢慢轉移到雲娣手中,換成她挑什麼影片,你就看什麼影片。
尤其她從美國回來以後,甚至會對你挑選的影片大搖其頭,甚至嗤之以鼻。
對挑選影片頗有主見的雲娣,偏好題材嚴肅,必須深入思考的影片,而不是大眾化的娛樂片。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沉悶,看得都快睡著了。」你說著微微一笑。
雲娣後來踏上製片之路時,製作的影片多半是在為弱勢者發聲,為黑暗層面點燈。
「她素來就很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拍的影片更是把這樣的人格特質投入。她當年在大陸成立工作室就說,哪裡需要我,我就去那裡拍片。」
除了正義感和同情心,誼眼中的雲娣,還有著樂觀堅強的特質。
雲娣和交往了三、四年的W,有時會起衝突。有一次,W不悅地抱怨雲娣的任性,他指稱,「雲娣就是因為有家庭、有父親強而有力的支持,才能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沒有人可依靠,就無法任性而為了吧!」
雲娣對於W的說法不能苟同,她告訴誼:「如果爸爸不在了,我的確會因為爸爸不在而難過,但是我可以不靠任何人,好好地活著,甚至把爸爸的那一份也活下去,活得更好!」
雲娣這番話的氣魄與自信,不禁讓誼感嘆:「這才是我認識的關雲娣!」
雲娣自小在愛與物質條件不虞匱乏的環境下成長,自然孕育了樂觀堅強的一面。也因為她的樂觀堅強,才能夠散發出正義感與同情心,也才能夠專注、勇往直前計畫未來。
她在醞釀去紐約念藝術時,寫給好友的信中這麼提起:
最近很藝術,努力籌畫我的未來。在記憶中的片片,都在我織綿之中。生活中如意不如意很難定位,有爆發性的靈感,卻沒有與人分享的意願,還不太清楚吧!
她也鼓勵陷入愛情迷思中的友人:
愛得有智慧很不容易,可是很值得。
這些想法看起來積極有能量。
不過,雲娣的性格中,始終有著屬於藝術家多愁善感的特質。
為了避開虛虛浮浮蕩在夢中的眼;為了擺脫盛宴散後的失望,我不肯睡去,何必傷自己若此?
沒有人是不自私的,我對我自己,在畏懼中還留有一點愛,不想走上絕境。
迫於現實,回到俄亥俄大學繼續完成數學系學業的雲娣,心情在煩悶無奈中又開始擺盪。
今天,不,今年,真是大大的不順。也並不是真的有什麼大不開心,只是一股悶氣,大大的霉味,消散不去。
雲娣回到俄亥俄大學,繼續她不得不然的學業那年(民國八十九年),你也在政黨輪替下,與國民黨同進同出,辭去考試院副院長的職位。對你而言,這也是個不得不然的決定。
你們父女倆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再次遭逢近似的命運。
命運將你們父女緊緊相扣,父女情也不曾因距離而疏遠。你一直認為,你們父女倆不僅情感深厚,也相知甚深,很多事不需言語即可心領神會。
一直到你細細咀嚼,她過往寫給同窗好友的信件時,才訝異於她性格裡,竟藏著你不曾知悉的悲劇傾向和陰暗面。尤其是,她把「情」看得太重,不是傷人就是被情所傷。
「也許是因為她看了太多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這些書潛移默化影響了她的認知。這樣的認知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
對於沒能心細看穿她認知中的陰暗面,你既心疼又自責,「如果我們能多聊聊這方面的事,也許我的回應可以帶給她一些啟發,她就不至於走向那麼極端的一步。」
是有這種可能,但也不能歸咎於你沒能看穿她的那些心思。親子關係再深厚,恐怕有些事,兒女還是不會對父母說的。你再怎麼努力想看穿,可能也只是徒然。
雲娣的好友霞由衷地對你說:「所有的爸爸都不會知道太多女兒的祕密。您也許錯過了,但是您沒有錯。您給了她全世界,只不過,她想要的您給不了。但至少,您讓她知道,自己的背後永遠有一個最強壯且不評斷的後盾。」
一個堅強的後盾,應該也正是雲娣能夠大膽逐夢的憑藉。
對兒子來說,你何嘗不也是他背後的堅強後盾。對於一雙兒女,你的愛其實無分軒輊,只是女兒的貼心,讓她與你的情感親密度及心靈契合度更甚。
「女兒真的跟我很貼心,我去美國和她一起旅行時,我們走累了坐下來休息,她會把頭和上半身趴在我腿上;在家裡我躺在床上休息,她也會突然跳到我的懷裡撒嬌。」
這種小女兒式的撒嬌,兒子是做不出來的。
「尤其她長大以後,常常跟我談心事、談想法,讓我覺得心靈和我非常契合,而且她什麼話都跟我聊,那麼信任我,所以我會強烈覺得要保護她……」你說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