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野球.人生Ⅱ:職棒教頭列傳

9特價3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陳瑞振 時空錯置的棒球魂

棒球是有靈魂的運動,沒有靈魂的人沒有資格打棒球。──陳瑞振
禮貌來自於尊重
陳瑞振是個很有禮貌的選手。
很難同意、或很難想像這句話嗎?
中華職棒史上,應該沒有幾個總教練像陳瑞振這樣,明明拿過總冠軍卻滿滿的爭議。
人有很多面相,要我說陳瑞振,直覺的說,他就是個很有禮貌的選手。
那天在台中舊球場,陳瑞振第一次穿上職業隊球服,我想過去和他打個招呼,陳瑞振卻遠遠地帶著憨厚的笑容先對我說聲好。那場比賽嚴格說來,對陳瑞振是很不好的記憶,人生的第一場職棒比賽,卻在跑壘時被黃忠義的假動作捉弄,很尷尬的PLAY、菜味十足的跑壘PLAY。但那場比賽並無損於兄弟從其他隊爭來陳瑞振所費的工夫,也無損於陳瑞振之後成為明星選手的價值。但我要說的重點是,第一場比賽前極有禮貌打招呼的陳瑞振,並非是新人才如此,而是那場比賽後,無論明星選手光環加持,無論總教練頭銜加身,陳瑞振都一如既往,總是滿面笑容,總是禮貌周到。
這純粹是我的想法,陳瑞振的禮貌應來自於傳統,一種對輩份的尊重。而這份依循傳統,一切照老規矩而為的態度,是否影響到後續帶兵、帶球隊,進而引發那麼多爭議的背後因素呢?
帶著滿滿疑惑的我來到了嘉義,迎接我的是滿滿笑容的陳瑞振,他早已在高鐵站二號出口等我,搖下車窗對我笑的,還是那張熟悉的臉龐。
陳瑞振剛從中國回來不久,就接下東石青棒隊教職,不過車上兩人話題從中國談起,他總結了一句離開中國的理由:「要讓我把看到的事情裝做沒看到,我做不到。」陳瑞振這麼說。
他看到什麼?我實在沒什麼興趣聽,或許心裡就是覺得那樣的地方出什麼太奇怪的事都不意外,但陳瑞振這一句話就凸顯了他的個性,一種衝動拉不住的個性。
不到十分鐘時間,我們已經坐在路邊的薑母鴨店裡,略帶點冷風的夜,吃這味似乎是不錯的選擇。陳瑞振熟門熟路地拿菜盤、點爐火,搞定動口前的作業。在面對馬路的座位上,看著陳瑞振忙進忙出,等等,我驚覺自己認識陳瑞振也超過二十年了,好像還是第一次「採訪」他,但這不重要,我只想知道一些問題的答案。
第一次接中職總教練就上手
像記流水帳的問法,從接總教練談起。
二○○九年假球案重創中職、重創兄弟象,風雨飄搖之際,實在不確定中華職棒還能不能有明天,即使你再討厭兄弟象隊,也不能不承認一個事實,主力選手快被抓光的兄弟象,如果洪家決定不玩,那麼中職也就GG了。
洪家最後決定挺下去。但問題是,要由誰來接下這支外人眼中可用之兵沒幾人的「青棒隊」?最後兵符交出的這段史實,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知道:洪瑞河、彭政閔加陳瑞振。當陳瑞振跟我回憶起這段,提到老闆找他和恰恰一起去時,第一時間我直覺以為,是彭政閔和他,二人當中有一個人要去接總教練。
結果洪瑞河只屬意陳瑞振。但三十四歲的陳瑞振顯然沒有接手的意願和心理準備。沒有意願是他剛開完刀,手術後就是準備復出再戰,前一個球季他的打擊率還超過三成,「三成打率」不是這幾年看起來沒什麼太大不了的成績,在陳瑞振當選手的年代,破三成是非常優秀的數字,所以陳瑞振很想再打,更妙的是,一旁的恰恰也對老闆說陳瑞振打那麼好,接總教練太可惜。至於沒有心理準備,過往歲月裡,接中職總教練,誰有心理準備?
但洪瑞河一句話還是打動了陳瑞振。洪領隊說:「你一直是我們規畫的總教練人選,早晚都要接,現在只是提早幾年而已。」這句話動搖了陳瑞振,也感性地想要回報洪家,所以他就順勢上船了,但陳瑞振也很快就發現,他即將跨上的,是破了個大洞的舢舨。
陳瑞振完全可以寫一本名為《第一次接中職總教練就上手》的書。
如果是本書,那第一篇章就是如何湊齊比賽人數,陳瑞振手裡只有十一名選手,同樣是被放水案波及,時報鷹有其他五隊人手支援,組成「二代鷹」。但二○一○這一年,兄弟象沒有這個條件,它也不是新加盟球隊,可以先到二軍比賽個一年,還能在選秀會先挑人。
去找其他三隊不續約的,去找沒有球打的,連自己哥哥陳瑞昌都扛下教練兼選手,陳瑞振說他後來總算湊到聯盟的法定比賽人數,菜鳥總教練帶一群外人眼中的殘兵敗將,如果還有人猜這樣的隊伍能打進總冠軍戰,且橫掃對手,那人顯然是乩童無誤。
不被看好是預期中事,但如果被說一年贏不到三十場,又似乎有點太侮辱人了,當時陳瑞振就因為聽到某球評如此預測戰績時,怒了,也激起他滿滿的爭勝企圖心。
既然被看成「青棒隊」,那非常時期就有非常時期的帶法,陳瑞振真的把這支名為兄弟象的職棒隊當學生隊伍在帶,要像基層棒球那樣,拿出百分百的精神,贏一場算一場。
問題會不會就出在把它當成學生球隊在帶?
「打」代表的意義
陳瑞振以三十五歲又一個月的年紀,成為中華職棒史上最年輕的總冠軍教練,但這等榮耀顯然不敵那一拳的威力。
八年,近三千個日子過去,那一拳的威力依然在。最近網路上有兩支陳瑞振教學的影片,上課對象應該是社會人士,影片中陳瑞振在指導接滾地球及做雙殺配合時身手仍然矯捷,深入淺出的說明也讓人很快進入狀況;但,不止一位朋友傳給我這影片,也不止一人帶著譏諷的口氣留言:「我比較想跟他學打拳。」
「我承認我打了人!」陳瑞振這麼說,好像不承認也很難,在直播比賽當下被拍個正著,根本無法說沒有。
《性格販子》一書中提到,十九世紀初期發明人格測驗MBTI的凱薩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曾對鄰居說了一段話:「對孩子來說,打屁股是一種治療,只有透過這種方式,他才能明白非常重要的事實。」接著書裡解釋,對凱薩琳而言,動不動就讚美孩子,一味討好自己資質平庸的小孩,會對社會進步造成阻礙。打屁股這動作是重要的,原因可以不用多說,打就一定有效。
而對帶兵打仗的陳瑞振,「打」代表的是?
「我當然知道比賽有攝影機在拍,但我不管那麼多,態度不對就是需要改。」陳瑞振先用這句話說明。接著他沒有解釋要如何「改」,而是把重點放在「態度」兩個字。
為了忠實呈現陳瑞振的說法,我直接引述下來:
「棒球是個很不正常的運動,它要練很多、很多,卻又有很多的失敗,如果態度不好,你很難撐下去,一定會半途而廢,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碰到太多不合理的要求,我就一直把它當成一種磨練,磨練我堅持下去的態度。到了職業也是一樣,榊原教練操內野手的方式,光接滾地球就是以小時為單位,接到兩腿都酸麻了,如果沒有好的態度,想把棒球打好的態度,早就放棄了。」
接下來的話已經超脫精神層面了:
「棒球是有靈魂的運動,沒有靈魂的人沒有資格打棒球,同樣野球人,我們都彼此了解好與壞的差別。你把一顆棒球切開,會看到它是有血有肉的。」
我不知道當你讀完上面這段話是什麼樣心情,訕笑抑或是當做怪力亂神?
我只能說面對陳瑞振的我,看到的是嚴肅的表情、有神的雙眼。
再回過頭來聊那年的兄弟象。
陳瑞振清楚知道隊中的選手不如人,但如果能像學生隊伍,每場比賽把精神、態度拿出來,全力以赴,成績應該不至於差太多。雖然他很清楚,這種要求在職業隊未必適合,但這應該就是陳瑞振所謂非常時期的非常做法。不過他高標準要求的結果是,看到自覺比賽態度不佳的,就忍不住一拳揮出,即便第二天陳瑞振依然安排同一人上場先發,但那拳的威力就永遠收不回來了。
只有一拳嗎?陳瑞振的爭議就只有那一拳嗎?
在那執掌兵符的三年歲月,陳瑞振的紛擾絕不止那一拳。拋棄恩師、趕走同窗、逼走好友,外加夜點名等狗屁倒灶之事,如果陳瑞振臉上有八字鬍的話,那他就是十足古裝劇中的大惡人形象。
八年來,沒有人知道事實是什麼。
三千多個日子前,陳瑞振選擇不解釋,他選擇的是當「謠言止於智者」、「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這兩句話的信徒,但這兩句字面看來有道理的話,在陳瑞振身上顯然效果有限,惡質形象依然如影隨形。
八年間他不曾公開說明,但這個嘉義的夜晚,陳瑞振面對他口中的曾大哥,倒是說出了一切。
薑母鴨店一開始只有我們兩人,但陳瑞振一邊回述過往,聲量卻愈漸高亢,我在想,如果店裡高朋滿座,他的聲量也絕對能壓過所有人。當事件一件件倒帶,人物一個個拉出,中間陳瑞振不知是菸癮犯了,還是情緒難以平復,突然就丟了句:「曾大哥,我出去抽個菸。」
活到這個年紀了,很清楚的知道,傳言和事實總是有差距的,但那幾年發生在陳瑞振身上的事情,沒想到差距竟如此巨大。我也算是走跳江湖多年,該碰上的事大概都遇過,但陳瑞振口中說的,有些事聽來還是讓我震驚,甚至匪夷所思。當然,採訪只聽片面之詞永遠是最危險的,但陳瑞振當晚不止一次用近乎嘶吼的口氣喊道:「這些人都還沒有死,你去問看看,看他們敢不敢跟我說的不一樣?」真相尚未釐清前,那一刻陳瑞振的表情還是很令人動容的。
如果沒有那些有的沒有的事,陳瑞振一直有個完整的規畫藍圖,他希望首年以較嚴厲的治軍手段帶兄弟象,等三年後同一批選手成熟,從第四年開始,陳瑞振說他會有不同的帶兵方式,屆時兄弟象肯定更有競爭力。但第四年陳瑞振沒有機會證明他所說的,外面的風風雨雨不僅淋了他一身,也徹底KO了他。
自此之後,每當有球隊戰績不佳,網路上總會三不五時傳出要陳瑞振接手的說法,但陳瑞振知道,那只是一種消遣多過實際的言論,那幾年他把重心放在美和青棒隊的指導上,也以此為傲,不止是因為他培養出不少職棒選手,而是這回他真的是帶支青棒隊,而且陳瑞振一以貫之地強調「打棒球的態度」,後來,曾在美和青棒隊受陳瑞振帶領、現已加入職棒行列的球員加入我們的談話,他也證實了這一點,「教練跟我們說打棒球,態度很重要。」他這麼說。
雖然球迷要陳瑞振回歸的言論他並不在意,但陳瑞振也清楚,自己並非完全不可能重回職棒賽場(編按:陳瑞振於二○二一年重回中職,擔任富邦悍將二軍首席教練)。如果當真,這一次的陳瑞振會有什麼不同?這是我在做這系列訪談很愛問的題目。但我先從另一個角度問起,當年徐生明曾邀約他喝咖啡,要傳授陳瑞振在職棒的生存之道,結果天人永隔下,咖啡之約永遠無法如願。
「如果咖啡喝得成,你猜徐總會跟你說什麼?」我是這麼問。
陳瑞振說他實在猜不出來。
「那麼我這樣問好了,現在你已經過了四十歲,如果面對一位現在三十四歲要接總教練的人,你會跟他說什麼?」我試著改問。
「我會勸他不要那麼『衝』啊!以前的我可能有時候太衝了,所以我想勸同樣年紀的人,如果接總教練要穩。但,說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一旦接了總教練,很多時候由不得你,除非你不想贏,不然就是會做些和你個性不同的事。
「當教練看的面也不一樣,以前沒有感覺,自己接了三年才了解。有一次我在一個場合碰到我們以前總教練王光輝,我當面向他致歉,他還嚇了一跳,因為以前當選手只想到自己,沒有考慮到王光輝總仔的位置、他的感受。」
陳瑞振回得很有意思,也說明了一件我們都知道的事實,人,會隨著年齡或所處位置而改變。然而,在我面前的陳瑞振究竟改了多少?以前他的洪老闆說他是「都做對的事情,但卻沒有把事情做對。」後來中國的領導說陳瑞振是「眼裡只有黑和白,沒有灰。」
何者才是陳瑞振?
是一個自始至終要求棒球態度的人,抑或是一個時空錯置的棒球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