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籌備時裝秀
在我上的語言學校,有一位來巴黎學語言的前JUNKO KOSHINO員工。雖然她已離職,但還是會來巴黎時裝週協助參展。因為人手不足,她便問我要不要去幫忙。
巴黎時裝週的打工薪資對當時的我來說高得驚人。那時全球景氣正旺,日本服飾業也跟著如日中天,根本不必擔心衣服賣不出去。可以想見,時裝週一定會忙得不可開交。不過與其說是工作內容吸引我,倒不如說是打工薪資優渥才讓我決定幫忙。畢竟當時我也正考慮離開巴黎,前往歐洲其他都市旅行。
我負責的工作主要是調整服裝長短,讓模特兒穿得合身。在巴黎時裝週準備期間,試鏡的模特兒會換上服裝,接著便會有人指示「這裡再短一點」、「把這裡縫死」,而我則按照指令縫補。
我從來沒縫過衣服,上次做針線活是在小學的家政課,而且還縫得不怎麼樣。但我也只能拚命完成任務。
隨著我每天去打工,裁紙型的打版師開始漸漸會找我聊天。他現在也還在JUNKO KOSHINO工作,與我一直有來往。從這份打工算起的話,我們也認識超過三十年了。每當minä perhonen舉辦展覽,他就會帶太太一起來捧場。
當時身為打版師的他告訴我:「如果想學時尚,可以讀文化服裝學院夜間部,白天工作、晚上念書。要是想來我們這邊打工,就隨時過來吧。」我想他當時也只是隨口一提,但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句話後,我的心裡泛起了陣陣漣漪,出現了某種化學效應。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否要學習時尚,是否要繼續在時尚產業打工。
我的縫紉技巧絕不算好,錯誤也是一犯再犯,必須花許多時間才能掌握。但反過來說,我認為這樣的工作才能做得長久,正因為做不好,才更能堅持下去。這種想法或許很奇怪吧。從技術跟職涯發展的觀點來看,一般都會覺得勉強自己待在不擅長的領域,不僅效率差、壓力又大,學到的東西也很少,但我當時並不這麼認為,我理所當然地覺得就是因為自己不擅長,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我花了一、兩週的時間,持續做著別人能輕易辦到、自己卻做不到的事情,終於逐漸上手。這個過程跟變化遠比想像中的還有成就感,進步的喜悅更甚於辦不到的自卑感。在巴黎時裝週打工的兩個禮拜,我親身體會到這種感覺。不過,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JUNKO KOSHINO的工作人員即使忙碌,依然不厭其煩地跟我講解。
我因為做太慢,回過神來已經錯過末班車,來不及回家。打版的人以及核心成員勸我乾脆住下來,我便在JUNKO KOSHINO租的公寓挑了間空房打盹。隔天起床後來到客廳,小篠順子女士已經煮了粥給大家當早餐,我便與核心成員一起開動。他們並沒有因為我只是來打工的就嫌棄我,我坐在他們之中,默默吃了起來。我對時尚一無所知,面對這種場合難免戰戰兢兢,因此不太敢說話,只是安靜地坐著吃飯。不過,用餐時的所見所聞每一樣都令我興致盎然,儘管我只是默默和大家坐在一起,收穫卻不可同日而語。我一面想著: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呢?一面努力將當下的見聞全部吸收起來。
到了巴黎時裝週當天,就在我於後台努力跟上各種指示時,走秀開始了。那年小篠女士的設計融入了大量宇宙、太空元素,模特兒的服裝內縫了不少螢光棒,上伸展台前將螢光棒一一折斷,就會產生化學效應、發出鮮豔的螢光。當身材高挑的漂亮模特兒穿上這些衣服步上伸展台,高朋滿座的觀眾席立刻爆出掌聲與喝采。儘管我一直都在參與準備,但實際呈現的秀仍令我驚艷不已。眼前所有會動的東西、傳入耳中的音樂、觀眾的喝采以及掌聲……一切都與過去我接觸的世界截然不同,令我非常激動。這個世界太奇妙了!驚訝之餘,我知道自己心中某種未知的感性被啟迪了。
自從骨折而放棄田徑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失去目標後該何去何從。沒了目標,自然也看不見未來,道理我都明白。但那扇通往目標的門到底在哪呢──我連門的位置都不知道。
距離這次巴黎打工到我創立品牌之間,我從事了好幾份工作,每份都是別人問我「要不要來幫忙?」後開始,而不是我自己找到門後撬開的。因為那些門跟牆壁長得一模一樣,也沒有門把,但當我站在牆壁前,做完我該做的事後,原以為是牆的門就從另一側打開了,接著門內的人便向我招手,問我:「要不要進來看看?」
當我順著機遇去發展,自然而然便遇到了下一個機遇。憑著年輕氣盛一鼓作氣向前衝,跟接受經驗豐富的老前輩提拔,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這點無庸置疑。一般來說,大家都覺得前者才是「由自己開拓未來」,而後者不過是聽別人的話試試看,說穿了就是運氣好罷了。
但是仔細想想,真的是自己最瞭解自己嗎?
或許別人的眼光更精準,甚至比自己還要懂自己?距離在巴黎從事第一份打工至今已超過三十載,如今我又重新思考起這個道理。或許當年我幾乎什麼也沒想,只是順著機遇,一面驚訝一面乖乖做事。但如今我依然很感謝對方找我打工,而我也想成為能夠提拔後輩的人。
不論如何,這份因緣際會下的打工,令我有了社會經驗,明白工作是怎麼一回事。在工作的過程中,一點一滴、親身體會工作的意義──對我而言,這就是工作的真諦。
------
「minä」的起點
我決定創業,成立自己的品牌。
為此我必須籌措資金,租借工作室、購買布料,尋找願意批發的布莊,該準備的工作以及待辦事項堆積如山。
只要創業,我就能專心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一切就會船到橋頭自然直。如今回想起來,這種念頭根本是異想天開,但我依然決心創業。
第一個步驟是先找房子充當住處與工作室。決定好要搬到哪一區後,我開始看房子,最後決定搬到八王子。
為什麼是八王子呢?很簡單,因為八王子是東京的布料生產重鎮。愛知縣與岐阜縣產羊毛,靜岡濱松一帶產棉……許多布料都有各自的產區,而且歷史悠久。八王子原本就是絲綢產地,從橫濱港到八王子的路途,還擁有「日本絲路」的美譽。
古代和服大多為絲綢製,後來西裝逐漸成為主流,八王子便跟著做起絲綢領帶,甚至生產起西裝布料,布料種類也逐漸增加,變得愈來愈豐富。
著名布料供應商「MIYASHIN」也設立在八王子,為ISSEY MIYAKE等品牌生產新布料。「MIYASHIN」原本只做和服布料,因為早一步察覺時代趨勢及變化,積極採用新編織技巧與特殊織法,到八〇年代陸續成為設計師心目中的批布首選。若要生產我設計的布料,我也希望能與「「MIYASHIN」這樣的布商共事,既然如此,不如就把工作室就近設在八王子。
我在西八王子找起住家兼工作室。西八王子車站位在八王子與高尾之間,周邊有成衣廠,且租金比八王子車站一帶更便宜。我租了一棟透天平房,共兩房一廚,包含一坪大的廚房、四坪大的和室,裡頭還有三坪大的木地板房,租金八萬日幣。我把打工都辭了,沒有收入,多虧太太有在賺錢,我便向她周轉了一些。
當時太太經營一家民族雜貨選品店,負責批貨並擔任店長。九〇年代後半民族風盛行,太太的店跟上這股潮流而門庭若市,收入穩定。如果她沒賺錢,我恐怕就無法創業了。
我把三坪大的木地板房當成工作室,需要的工具有縫紉機、工作桌,以及鋪在桌上的作業用橡膠板,至於布尺等瑣碎工具手邊倒是一應俱全,再來只要設計服裝、做出紙型,縫製樣本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單純做衣服其實並不難,但我很快就體會到,光會做衣服是無法創立品牌的。
我決定在都內租個小空間,舉辦第一場展覽,自己設計衣服、展示並接受訂單。展出的衣服共有三款,分別是襯衫、連身裙、罩衫。
我還得構思品牌名稱。當時不少品牌都是直接以設計師的名字命名,若是我,就是「akira minägawa」。但總覺得把自己的姓名變成品牌很彆扭,除了個人有點排斥以外,還有另一項因素──我想打造的是「至少延續百年的品牌」,換言之,即使創業設計師不在了,品牌也應該照樣延續下去。既然如此,讓自己的名字曝光就有違立意了。於是我開始思考芬蘭語是否有哪個字合適。我去了一趟當時設在帝國飯店的芬蘭觀光局,借了芬蘭語辭典,花了好幾個小時查閱,翻來翻去,列出清單,研究每個字的意思與發音。
就在那時,我瞥見了「minä」這個字,這在芬蘭語是「我」的意思。拼字單純、發音簡短,再適合不過。
做服裝的是「我」,穿衣服的也是「我」。
用「我」的概念做衣服,用「我」的想法穿衣服。歸根究底,時尚就是「自我」的展現,是服飾與心邂逅的地方。
於是「minä」這個名字便拍板定案了。
-----
驚人的松本店、古民房金澤店
下一間直營店開在長野縣的松本。決定展店後,大家訝異的程度更甚於京都店,面試當地店員時,還有人反問我:「怎麼會選在松本開店?」
我與木雕家三谷龍二先生結識以後,經常拜訪松本,漸漸愛上了那裡。想開直營店,也是因為對松本這條老街有了感情。在三谷先生經營的藝廊兼店面「10 cm」的那條街上,有一間老藥鋪要退租,我一聽說便承租了下來。
我把陳列藥罐的架子、調配藥劑的台子等藥鋪格局盡量保留下來,朝街道的門面則貼滿色調略有不同的綠色方磚,這些磁磚都是與陶藝家安藤雅信先生討論,請他特地燒製的。我認為這種色調很適合松本這條老街,以新加入商店街的新店面而言也不會太搶眼,有種寧靜悠遠的氣氛。店面與老街非常協調,彷彿已經在那裡開了十幾二十年,但願當地人能夠因為minä perhonen開在自己家鄉而感到驕傲。
與東京和京都相比,松本的生意較為冷清,但在松本開一間minä perhonen的直營店,卻能將minä的品牌精神以一種非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不刻意挑大商圈開直營店,而是融入歷史、文化豐富的城鎮,成為其中的一員。包含minä的服飾在內,當地人都很熱愛手工藝品。三谷龍二先生雖不是松本人,卻選擇在松本定居,也是因為這片土地散發的氣息吧。
松本也是一條開放的老街。每年夏天,這裡都會舉辦「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祭」,世界各地都有人慕名前來這座國際化小鎮。松本長年來為培育藝術付出許多心血,這股持之以恆的精神也是看點之一。松本店所在的街上,最近也陸續開了新的店。看著老街逐漸新陳代謝,總覺得這條街是有生命的。minä彷彿也成了松本這棵老樹上的一根樹枝、一片葉子,行著光合作用,在風吹下搖曳。
在金澤,我也一樣花了約兩年時間尋找房子。把時間拉長到往後數十年來看,兩年絕不算長,何況我們也沒有制訂「展店計畫」等方針,就只是愛上了一個地方的文化、風俗民情,在當地看到不錯的房子而決定展店罷了,所以自然不必著急。
繼京都、松本之後,於金澤開直營店的計畫終於不再有人質疑。金澤在戰爭時並未受過空襲,美麗的老街得以保存下來,居民很積極發展工藝與飲食文化。兩年的時間過去,我終於在金澤邂逅盼望已久的完美房子。
有人告訴我,說石引這個地方有一棟木料行於大正時代興建的倉庫老宅,距離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走路大約十五分鐘。該處地名之所以稱為「石引」,相傳是因為修築金澤城的石塊在運送時都會途經此地。從木料行老宅進入馬路,右轉後直走,會先經過兼六園,接著是金澤城公園,公園左側便是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老宅不愧是由木料行所建,屋齡雖超過八十卻雄偉依舊,維持得非常漂亮。支撐房屋的梁柱處處都能感受到工匠的心血,地板、天花板、柱子、拉門、紙窗、門扉……沒有一處節點歪斜。歷史悠久的木材靜謐佇立,老窗玻璃美不勝收,倉庫多年來始終牢固,絲毫不畏風雪,可見基礎之渾厚。但整體印象並不會太過沉重,反而帶點輕盈感。
對於以「至少延續百年」為目標的minä perhonen而言,時間永遠是重要的主題。在金澤直營店,客人可以細細品味自大正時代流淌至今的歲月痕跡,能悠閒地坐下來,待上好長一段時間。
minä挑選的直營店地點──白金台、京都、松本、金澤,在人文風情和時光流逝上都帶有相同的特質,但並不代表這種選店方式能歸納成一套固定的商業模式,因為那更像是一種「感觸」。
包含對時間的概念,對結果的看法等等在內。
若生意不佳,是不是代表有哪裡不足?怎麼做才能重振士氣?我認為思考這些,才是商業的本質。
對品牌而言,一切的一切,包含待客之道都是始自直營店,最後也會回歸直營店。對於想瞭解品牌、想試穿看看的客人,我們也都會請她們親自來店裡逛逛。與消費者的長年往來,便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對工作的一些點子,也是因為有店面才得以產生。
客人的聲音之所以能化為鼓勵,為我們的工作帶來靈感,也都要歸功於直營店。──找到金澤店,入內一看,原來這棟老厝那麼漂亮,還能愜意地坐在緣廊喝茶,地板鋪了平坦的皮革,踩在腳底有種獨特的觸感,下次也去京都店看看好了──像這樣的經驗,也會讓客人願意體驗更多minä perhonen吧。
自從在各地開直營店以後,官方網路商店的生意明顯熱絡了起來,大概是因為在直營店購物的親身體驗,以及將衣服帶回去後的穿搭經驗,讓客人覺得可以放心在網路上購買吧。為了所有消費者,包含網路商店的客群在內,讓直營店的購物體驗更豐富、美好是必要之舉。不論直營店或網路商店,minä perhonen對顧客都同樣用心。對於與客人面對面交流,我們必定竭盡全力。
儘管一一面對顧客,難免會遇到抱怨、客訴,但minä perhonen都會盡可能完善、明確地應對,並且從與顧客的對話整理出該反省、改進的地方,力圖提供更好的服務。即使網路購物的比重增加,我們仍希望看見客戶的反應,聽見客戶的聲音。因此我希望將直營店打造得像家一樣舒適,讓消費者知道minä perhonen會一直陪伴著他們。
在我上的語言學校,有一位來巴黎學語言的前JUNKO KOSHINO員工。雖然她已離職,但還是會來巴黎時裝週協助參展。因為人手不足,她便問我要不要去幫忙。
巴黎時裝週的打工薪資對當時的我來說高得驚人。那時全球景氣正旺,日本服飾業也跟著如日中天,根本不必擔心衣服賣不出去。可以想見,時裝週一定會忙得不可開交。不過與其說是工作內容吸引我,倒不如說是打工薪資優渥才讓我決定幫忙。畢竟當時我也正考慮離開巴黎,前往歐洲其他都市旅行。
我負責的工作主要是調整服裝長短,讓模特兒穿得合身。在巴黎時裝週準備期間,試鏡的模特兒會換上服裝,接著便會有人指示「這裡再短一點」、「把這裡縫死」,而我則按照指令縫補。
我從來沒縫過衣服,上次做針線活是在小學的家政課,而且還縫得不怎麼樣。但我也只能拚命完成任務。
隨著我每天去打工,裁紙型的打版師開始漸漸會找我聊天。他現在也還在JUNKO KOSHINO工作,與我一直有來往。從這份打工算起的話,我們也認識超過三十年了。每當minä perhonen舉辦展覽,他就會帶太太一起來捧場。
當時身為打版師的他告訴我:「如果想學時尚,可以讀文化服裝學院夜間部,白天工作、晚上念書。要是想來我們這邊打工,就隨時過來吧。」我想他當時也只是隨口一提,但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句話後,我的心裡泛起了陣陣漣漪,出現了某種化學效應。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否要學習時尚,是否要繼續在時尚產業打工。
我的縫紉技巧絕不算好,錯誤也是一犯再犯,必須花許多時間才能掌握。但反過來說,我認為這樣的工作才能做得長久,正因為做不好,才更能堅持下去。這種想法或許很奇怪吧。從技術跟職涯發展的觀點來看,一般都會覺得勉強自己待在不擅長的領域,不僅效率差、壓力又大,學到的東西也很少,但我當時並不這麼認為,我理所當然地覺得就是因為自己不擅長,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我花了一、兩週的時間,持續做著別人能輕易辦到、自己卻做不到的事情,終於逐漸上手。這個過程跟變化遠比想像中的還有成就感,進步的喜悅更甚於辦不到的自卑感。在巴黎時裝週打工的兩個禮拜,我親身體會到這種感覺。不過,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JUNKO KOSHINO的工作人員即使忙碌,依然不厭其煩地跟我講解。
我因為做太慢,回過神來已經錯過末班車,來不及回家。打版的人以及核心成員勸我乾脆住下來,我便在JUNKO KOSHINO租的公寓挑了間空房打盹。隔天起床後來到客廳,小篠順子女士已經煮了粥給大家當早餐,我便與核心成員一起開動。他們並沒有因為我只是來打工的就嫌棄我,我坐在他們之中,默默吃了起來。我對時尚一無所知,面對這種場合難免戰戰兢兢,因此不太敢說話,只是安靜地坐著吃飯。不過,用餐時的所見所聞每一樣都令我興致盎然,儘管我只是默默和大家坐在一起,收穫卻不可同日而語。我一面想著: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呢?一面努力將當下的見聞全部吸收起來。
到了巴黎時裝週當天,就在我於後台努力跟上各種指示時,走秀開始了。那年小篠女士的設計融入了大量宇宙、太空元素,模特兒的服裝內縫了不少螢光棒,上伸展台前將螢光棒一一折斷,就會產生化學效應、發出鮮豔的螢光。當身材高挑的漂亮模特兒穿上這些衣服步上伸展台,高朋滿座的觀眾席立刻爆出掌聲與喝采。儘管我一直都在參與準備,但實際呈現的秀仍令我驚艷不已。眼前所有會動的東西、傳入耳中的音樂、觀眾的喝采以及掌聲……一切都與過去我接觸的世界截然不同,令我非常激動。這個世界太奇妙了!驚訝之餘,我知道自己心中某種未知的感性被啟迪了。
自從骨折而放棄田徑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失去目標後該何去何從。沒了目標,自然也看不見未來,道理我都明白。但那扇通往目標的門到底在哪呢──我連門的位置都不知道。
距離這次巴黎打工到我創立品牌之間,我從事了好幾份工作,每份都是別人問我「要不要來幫忙?」後開始,而不是我自己找到門後撬開的。因為那些門跟牆壁長得一模一樣,也沒有門把,但當我站在牆壁前,做完我該做的事後,原以為是牆的門就從另一側打開了,接著門內的人便向我招手,問我:「要不要進來看看?」
當我順著機遇去發展,自然而然便遇到了下一個機遇。憑著年輕氣盛一鼓作氣向前衝,跟接受經驗豐富的老前輩提拔,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這點無庸置疑。一般來說,大家都覺得前者才是「由自己開拓未來」,而後者不過是聽別人的話試試看,說穿了就是運氣好罷了。
但是仔細想想,真的是自己最瞭解自己嗎?
或許別人的眼光更精準,甚至比自己還要懂自己?距離在巴黎從事第一份打工至今已超過三十載,如今我又重新思考起這個道理。或許當年我幾乎什麼也沒想,只是順著機遇,一面驚訝一面乖乖做事。但如今我依然很感謝對方找我打工,而我也想成為能夠提拔後輩的人。
不論如何,這份因緣際會下的打工,令我有了社會經驗,明白工作是怎麼一回事。在工作的過程中,一點一滴、親身體會工作的意義──對我而言,這就是工作的真諦。
------
「minä」的起點
我決定創業,成立自己的品牌。
為此我必須籌措資金,租借工作室、購買布料,尋找願意批發的布莊,該準備的工作以及待辦事項堆積如山。
只要創業,我就能專心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一切就會船到橋頭自然直。如今回想起來,這種念頭根本是異想天開,但我依然決心創業。
第一個步驟是先找房子充當住處與工作室。決定好要搬到哪一區後,我開始看房子,最後決定搬到八王子。
為什麼是八王子呢?很簡單,因為八王子是東京的布料生產重鎮。愛知縣與岐阜縣產羊毛,靜岡濱松一帶產棉……許多布料都有各自的產區,而且歷史悠久。八王子原本就是絲綢產地,從橫濱港到八王子的路途,還擁有「日本絲路」的美譽。
古代和服大多為絲綢製,後來西裝逐漸成為主流,八王子便跟著做起絲綢領帶,甚至生產起西裝布料,布料種類也逐漸增加,變得愈來愈豐富。
著名布料供應商「MIYASHIN」也設立在八王子,為ISSEY MIYAKE等品牌生產新布料。「MIYASHIN」原本只做和服布料,因為早一步察覺時代趨勢及變化,積極採用新編織技巧與特殊織法,到八〇年代陸續成為設計師心目中的批布首選。若要生產我設計的布料,我也希望能與「「MIYASHIN」這樣的布商共事,既然如此,不如就把工作室就近設在八王子。
我在西八王子找起住家兼工作室。西八王子車站位在八王子與高尾之間,周邊有成衣廠,且租金比八王子車站一帶更便宜。我租了一棟透天平房,共兩房一廚,包含一坪大的廚房、四坪大的和室,裡頭還有三坪大的木地板房,租金八萬日幣。我把打工都辭了,沒有收入,多虧太太有在賺錢,我便向她周轉了一些。
當時太太經營一家民族雜貨選品店,負責批貨並擔任店長。九〇年代後半民族風盛行,太太的店跟上這股潮流而門庭若市,收入穩定。如果她沒賺錢,我恐怕就無法創業了。
我把三坪大的木地板房當成工作室,需要的工具有縫紉機、工作桌,以及鋪在桌上的作業用橡膠板,至於布尺等瑣碎工具手邊倒是一應俱全,再來只要設計服裝、做出紙型,縫製樣本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單純做衣服其實並不難,但我很快就體會到,光會做衣服是無法創立品牌的。
我決定在都內租個小空間,舉辦第一場展覽,自己設計衣服、展示並接受訂單。展出的衣服共有三款,分別是襯衫、連身裙、罩衫。
我還得構思品牌名稱。當時不少品牌都是直接以設計師的名字命名,若是我,就是「akira minägawa」。但總覺得把自己的姓名變成品牌很彆扭,除了個人有點排斥以外,還有另一項因素──我想打造的是「至少延續百年的品牌」,換言之,即使創業設計師不在了,品牌也應該照樣延續下去。既然如此,讓自己的名字曝光就有違立意了。於是我開始思考芬蘭語是否有哪個字合適。我去了一趟當時設在帝國飯店的芬蘭觀光局,借了芬蘭語辭典,花了好幾個小時查閱,翻來翻去,列出清單,研究每個字的意思與發音。
就在那時,我瞥見了「minä」這個字,這在芬蘭語是「我」的意思。拼字單純、發音簡短,再適合不過。
做服裝的是「我」,穿衣服的也是「我」。
用「我」的概念做衣服,用「我」的想法穿衣服。歸根究底,時尚就是「自我」的展現,是服飾與心邂逅的地方。
於是「minä」這個名字便拍板定案了。
-----
驚人的松本店、古民房金澤店
下一間直營店開在長野縣的松本。決定展店後,大家訝異的程度更甚於京都店,面試當地店員時,還有人反問我:「怎麼會選在松本開店?」
我與木雕家三谷龍二先生結識以後,經常拜訪松本,漸漸愛上了那裡。想開直營店,也是因為對松本這條老街有了感情。在三谷先生經營的藝廊兼店面「10 cm」的那條街上,有一間老藥鋪要退租,我一聽說便承租了下來。
我把陳列藥罐的架子、調配藥劑的台子等藥鋪格局盡量保留下來,朝街道的門面則貼滿色調略有不同的綠色方磚,這些磁磚都是與陶藝家安藤雅信先生討論,請他特地燒製的。我認為這種色調很適合松本這條老街,以新加入商店街的新店面而言也不會太搶眼,有種寧靜悠遠的氣氛。店面與老街非常協調,彷彿已經在那裡開了十幾二十年,但願當地人能夠因為minä perhonen開在自己家鄉而感到驕傲。
與東京和京都相比,松本的生意較為冷清,但在松本開一間minä perhonen的直營店,卻能將minä的品牌精神以一種非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不刻意挑大商圈開直營店,而是融入歷史、文化豐富的城鎮,成為其中的一員。包含minä的服飾在內,當地人都很熱愛手工藝品。三谷龍二先生雖不是松本人,卻選擇在松本定居,也是因為這片土地散發的氣息吧。
松本也是一條開放的老街。每年夏天,這裡都會舉辦「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祭」,世界各地都有人慕名前來這座國際化小鎮。松本長年來為培育藝術付出許多心血,這股持之以恆的精神也是看點之一。松本店所在的街上,最近也陸續開了新的店。看著老街逐漸新陳代謝,總覺得這條街是有生命的。minä彷彿也成了松本這棵老樹上的一根樹枝、一片葉子,行著光合作用,在風吹下搖曳。
在金澤,我也一樣花了約兩年時間尋找房子。把時間拉長到往後數十年來看,兩年絕不算長,何況我們也沒有制訂「展店計畫」等方針,就只是愛上了一個地方的文化、風俗民情,在當地看到不錯的房子而決定展店罷了,所以自然不必著急。
繼京都、松本之後,於金澤開直營店的計畫終於不再有人質疑。金澤在戰爭時並未受過空襲,美麗的老街得以保存下來,居民很積極發展工藝與飲食文化。兩年的時間過去,我終於在金澤邂逅盼望已久的完美房子。
有人告訴我,說石引這個地方有一棟木料行於大正時代興建的倉庫老宅,距離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走路大約十五分鐘。該處地名之所以稱為「石引」,相傳是因為修築金澤城的石塊在運送時都會途經此地。從木料行老宅進入馬路,右轉後直走,會先經過兼六園,接著是金澤城公園,公園左側便是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老宅不愧是由木料行所建,屋齡雖超過八十卻雄偉依舊,維持得非常漂亮。支撐房屋的梁柱處處都能感受到工匠的心血,地板、天花板、柱子、拉門、紙窗、門扉……沒有一處節點歪斜。歷史悠久的木材靜謐佇立,老窗玻璃美不勝收,倉庫多年來始終牢固,絲毫不畏風雪,可見基礎之渾厚。但整體印象並不會太過沉重,反而帶點輕盈感。
對於以「至少延續百年」為目標的minä perhonen而言,時間永遠是重要的主題。在金澤直營店,客人可以細細品味自大正時代流淌至今的歲月痕跡,能悠閒地坐下來,待上好長一段時間。
minä挑選的直營店地點──白金台、京都、松本、金澤,在人文風情和時光流逝上都帶有相同的特質,但並不代表這種選店方式能歸納成一套固定的商業模式,因為那更像是一種「感觸」。
包含對時間的概念,對結果的看法等等在內。
若生意不佳,是不是代表有哪裡不足?怎麼做才能重振士氣?我認為思考這些,才是商業的本質。
對品牌而言,一切的一切,包含待客之道都是始自直營店,最後也會回歸直營店。對於想瞭解品牌、想試穿看看的客人,我們也都會請她們親自來店裡逛逛。與消費者的長年往來,便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對工作的一些點子,也是因為有店面才得以產生。
客人的聲音之所以能化為鼓勵,為我們的工作帶來靈感,也都要歸功於直營店。──找到金澤店,入內一看,原來這棟老厝那麼漂亮,還能愜意地坐在緣廊喝茶,地板鋪了平坦的皮革,踩在腳底有種獨特的觸感,下次也去京都店看看好了──像這樣的經驗,也會讓客人願意體驗更多minä perhonen吧。
自從在各地開直營店以後,官方網路商店的生意明顯熱絡了起來,大概是因為在直營店購物的親身體驗,以及將衣服帶回去後的穿搭經驗,讓客人覺得可以放心在網路上購買吧。為了所有消費者,包含網路商店的客群在內,讓直營店的購物體驗更豐富、美好是必要之舉。不論直營店或網路商店,minä perhonen對顧客都同樣用心。對於與客人面對面交流,我們必定竭盡全力。
儘管一一面對顧客,難免會遇到抱怨、客訴,但minä perhonen都會盡可能完善、明確地應對,並且從與顧客的對話整理出該反省、改進的地方,力圖提供更好的服務。即使網路購物的比重增加,我們仍希望看見客戶的反應,聽見客戶的聲音。因此我希望將直營店打造得像家一樣舒適,讓消費者知道minä perhonen會一直陪伴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