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選】
中壢事件(節錄)
概括許信良的政治事業,必得從197 年「中壢事件」談起。
而且,很可能是了解許信良最關鍵的起點。
也是,了解台灣民主運動很關鍵的分水嶺,它甚至跟兩年之後的1979年「美麗島事件」關聯甚深。
「中壢事件」之重要,不僅僅是「許信良崛起」的歷史事件,對台灣的反對運動、民主運動而言,尤其意味著,「選舉」的確是推動社會進步,加速政治改革的重要手段,而選舉過程中貫徹、積累的啓蒙批判,選舉的結果是否符合人民期待,每一環節,都可能導致「歷史的進程」,出現難以預測的突破口。
1977年地方選舉,在桃園縣縣長選舉投票時,爆發了「中壢事件」,支持許信良的群眾包圍中壢警分局,推倒焚毀警車,最終迫使國民黨政權不得不接受選舉結果, 許信良贏得桃園縣縣長的寶座,而台灣的民主政治將往「黨外階段」邁開大步,「許信良」這個名字,將在桃園地方自治史上,在台灣的黨外運動,台
灣的民主運動,以及未來的政黨競爭中,扮演一個關鍵重要卻也爭議很大的角色!
1977年11月19日,地方選舉投票日。
上午10點多,選舉出現騷動。
設在中壢國小的投開票所,「一對老夫妻鍾順玉、郭塗菊要投票,擔任投票所主任的監察員、也是中壢國小校長的范姜新林,違法進到圈票處將老人家的選票塗成廢票,這過程被同時間投票的邱奕彬和林火鍊看得清清楚楚。」(〈張富忠先生訪談錄〉)於是,瞬間引發了投開票所的一陣混亂。
雖然幾位當事人都被帶到中壢警分局,不過,隨後即被不了了之的處理,消息一傳出,「校長涉嫌舞弊作票」、「檢察官放水包庇作票校長」等等訊息,便迅速在桃園縣內蔓延開來。
到了當天下午,形勢已然演變到無法預料。
群眾聽聞涉嫌舞弊作票的校長,又被放出來並回到投開票所,於是激動起來,耳語傳聞飛快的散布,許多群眾湧進投開票所大聲咒罵,拉扯范姜新林,他隨即逃往中壢警分局,而警力也在警分局門口布建防線以阻擋愈來愈多的人群。
傍晚以後,投票截止,中壢警分局前的人潮愈聚愈多。
21世紀的現今,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隨時可以拍照、上傳,可以溝通訊息,可以串聯運動,實在難以想像1977年那樣的年代,出了門,只能靠公共電話。
但即便當時通訊這麼不方便,中壢警分局前的形勢,卻依舊一傳十、十傳百的,在整個桃園縣燃燒沸騰,導致開票時間一到,幾乎每個投開票所,都湧進大量民眾,爭先恐後想了解自己的投開票所,到底最後開出的數字是怎麼一回事!
這便讓選監人員壓力極大,開票時小心翼翼,深恐一有差錯,無法承受現場民眾的情緒張力。
某種程度上,過去反對運動常常批判的,開票時各種可能的「舞弊疑雲」,包括:把廢票念成執政黨參選人的選票,開票時突然停電,利用此刻把空白票蓋章後灌入選票箱內等等開票作業中的弊端傳聞,統統在那一夜,至少大幅度的「消失了」!
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的一頁奇蹟,是國民黨長期威權統治年代一次難以想像的「出乎意料」!
最終,許信良以23萬多票,大勝對手的14萬多票,在當時桃園縣的13個郷鎮裡幾乎橫掃, 除了龜山與八德,這裡是眷村鐵票。
那一天,台灣民主出現了里程碑。
桃園人並不知道,自己竟然寫下了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