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被上天關機的2001夜

9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楔子.尋找意義的旅程

布達拉宮有一幅知名壁畫『照鏡子』。
故事的主角是唐朝入藏的金城公主。傳說藏王赤德祖贊有一太子端正俊美,宛如天人。藏王想仿效松贊甘布,往唐都迎娶金城公主。唐皇問公主是否願意,公主當下不做答。原來她有一面神奇的寶鏡,可以照見未來;於是她拿出寶鏡,看見吐蕃土地富饒風光明媚,王子英俊又瀟灑,滿心歡喜決定前往。豈料太子在迎娶路程中不幸落馬而死,金城公主從鏡中看到此景,驚嚇悲痛,鏡子從手上摔落,變成兩半,形成了現在的日月山。最後,她決定:「無論苦樂,仍當來藏也。」姑且不論故事的真偽,但,你有勇氣摔碎自己從「寶鏡」看見的宿命,聽從內心最深處的指引嗎?

當世俗的一切徹底失去意義後,
生命真正的意義才升起

二〇一六年夏天,FB傳來一則陌生讀者的訊息,她說一直珍藏著十年前《達賴喇嘛教我『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的剪報,她說自己到現在仍在做「很沒意義的事」為此感到很無奈。
「如何才能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她問。
這個提問勾起我無限的感慨,因為,那位一直以來秉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長年上山下海、訪問諸大修行者、到世界各處闖天關、曾獲得金鐘獎最高殊榮的小女子⋯⋯其實,已經死了!
讀者來訊那階段,我才剛經歷了徹底崩盤的人生,過去的榮耀、千山萬水的拍攝採訪、被眾多聖者加持祝福⋯⋯,那麼多閃亮耀眼都沒有意義了,我的自信心徹底瓦解。甚至,原來的天賦——文字、表達能力、創造力頓失,我幾乎不認識自己了;被她這麼一問,這三十年來迢迢長路的追尋才又漸漸浮上腦海。
怎麼還有人記得我呢?儘管那只是網路陌生人的詢問,卻是直搗我這一生痛腳的大哉問。噙著淚水、勉強打了幾行字回她:過去幾十年來,我也一直在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直到歷經大死一番,今年(二〇一六年)重生,才了解原來人生是——世俗的一切都失去意義後,真正的意義才會升起!
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幸能夠領取這份毀滅大禮,你得具足勇氣,不向世俗低頭,即使摔破寶鏡,都願意聆聽內在的聲音,走向生命未知的冒險。

悉達多的冒險

約莫三十歲時,我以一個佛弟子的心情,戒慎恐懼、又驕傲無比地擔下自以為荷擔如來家業的重責大任,努力博覽群經,發願踏遍世界各大佛國,尤其是印度悉達多太子成佛的聖地;一個王子出家求道並且覺醒的故事太令人嚮往了。

「印度王子悉達多放棄一切榮華富貴,拋下父母妻兒,一心一意求道去。夜空下,他騎著白馬,從迦毗羅衛城出走,來到森林裡,悉達多太子退去華服、剔除鬢髮,告別他的家鄉,朝向魔羯陀國的方向,展開與當時所有修行者,同樣乞食流浪的生活,獨自追尋未知的涅槃極樂,當時悉達多二十九歲。
「從錦衣玉食到餐風露宿、甚至化緣行乞,日子雖苦,悉達多卻甘之如飴。因為所有的修行者都告訴他,只有苦行才能解脫。悉達多就這樣一路來到距離故鄉有五百多公里遠的小村莊烏留頻螺村的苦行林,現在這裡已經塵土漫漫如同沙漠,少了從前森林的綠意盎然,到了夏天更是乾燥炎熱。當時苦行林中聚集了許多苦行者,他們吃人們不要的飯汁、牛糞、鹿糞等食物,睡在荊棘或牛糞上,久久洗一次澡,竭盡可能的虐待自己的身體。悉達多如法苦行,即使身體瘦如皮包骨,還是不覺得內心有何進展,只好進行最嚴酷的絕食,希望能獲得最高的涅槃解脫境界。」

在電視節目『佛國之旅』中,我詳細介紹悉達多的一生,當時以為只要跟隨祂的足跡,終有一天我也能夠覺醒。記得當年(二〇〇四年)為了節目配樂效果,花了兩小時、特別對『聲都』周宗崑總監說明佛陀一生的故事。尤其是:「畫面的殘磚破瓦可不只是一般歷史古蹟!」我一直強調這點,並請他懷想:一個長年住在城堡裡的王子,要如何拋棄一切榮華富貴,頭也不回地向森林走去,那是如何的悲壯?
當時我只能描述、心嚮往之,但是「覺醒」到底是什麼?神通嗎?會發光嗎?能騰雲駕霧、預知前世與未來嗎?從此了生脫死嗎?悉達多到底在找什麼?最後,祂徹悟了什麼?
事實上,印度本來就是一個鼓勵、認同修行人的社會,許多人在完成了家庭、事業後,便進入所謂的「林棲期」,去尋找生命的真諦。但以悉達多太子之尊,要拋棄王位、親情,顯然比一般人難度高了許多;況且,他怎麼知道最後能否成功找到生命的解答呢?
他為什麼敢摔破寶鏡,冒這麼大的險去探索寶鏡所看不到的未來?
這是自己的意願,還是命運的設計?
二十年後,我再回首來時路,豁然發現原來,我也早就踏上這趟生命冒險的旅程,只是當時不知道而已。
命運的設計逼得我不得不去冒這個險,最後才有機會體悟——一個人要歷經多大的無望,不,應該是絕望,才出得了悉達多王宮那道城門——也就是你的舒適圈!因為城牆內是自己所熟悉、從小到大建構起來,能夠輕易掌控駕馭的世界;城牆外則是無盡的未知,何苦冒那麼大的危險?尤其城牆內如果舒適無比、固若金湯,那麼要看破它就更加困難了。無奈,命運之牆總是那麼詭譎、易碎,由不得你啊!



見證神話

「這裡有的東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這裡沒有的東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

神話中的真實人生

印度兩大史詩《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衍那》不只影響了印度社會思想,更流傳到印尼、柬埔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亞洲各國,演繹精粹出各種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劇、雕刻等藝術。日後的佛教和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幾乎都是以這兩大史詩為原型所衍伸出來的產物。
也許我們從《摩訶婆羅多》的第六章《薄伽梵歌》開始談起會更親切些。
故事描述的是五千年前,印度皇族內部即將發生戰爭,正義、善良的王子阿周那,面對交戰雙方都是至親好友,不知大家為何要如此爭戰,自己該怎麼做才正確?阿周那感到非常迷惑。而他的迷惑,其實就像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兩難一樣:要選擇愛情、還是麵包?要跟現實妥協、還是奔向理想?在理智與感情間我們總是難以做出無疑悔的判斷。於是,上主.克里希納就為阿周那王子講述了一番生命的原理,因此造就了偉大的精神教誨《薄伽梵歌》。
印度聖雄甘地說:「每當心有疑惑,臉上失望,在地平線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曙光時,我便翻閱《薄伽梵歌》,從中找一節詩撫慰自己。傾刻間,我便會放下憂傷的心情,臉上泛起笑容。能把《薄伽梵歌》銘記於心的人,每天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喜悅和意義。」
小說家赫胥黎說《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最有系統的精神表述」。
詩人艾略特則稱讚它是「僅次於但丁《神曲》最偉大的哲學詩」。
《薄伽梵歌》不只是印度教的經典,甚至被翻譯超過五十多種語言。而這部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書,是摘自成書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世界上第三長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其中一個篇章,它相當《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總合的十倍。據說,如果持續不斷地唸頌,得兩個星期才能唸完。如果說閱讀《伊利亞特》及《奧德賽》能深度認識西方文化,念誦《摩訶婆羅多》則能進入東方文明的源頭。
《摩訶波羅多》實在太耀眼,千年來所有的目光都朝向它璀璨的內涵,少有人注意到這部巨著的作者是印度二十七聖之一的威亞薩 (即Vyasa廣博仙人)。據說《本生經》中超過五十萬頌皆出自威亞薩之手。
關於《摩訶波羅多》故事如何寫成,有個趣味又饒富涵義的神話故事。
古印度智者習慣用口頭吟誦方式,流傳博大精深的宇宙真理與生命智慧。威亞薩想把口述的內容轉成文字流傳後世,祂找上了對面山洞修行的寫作之神甘尼夏(象頭神)。甘尼夏說祂願意接下這個工作,但祂的時間是一分一秒不得浪費的,所以從一開始口述,就不能停下來,只要一停,祂就會視為工作結束。威亞薩也不是省油的燈,祂也開了一個條件:凡是甘尼夏所寫的東西,自己一定要先理解,口述過程中,如果碰到不了解的地方就要停下來釐清才可繼續。
兩方條件談妥之後,威亞薩便開始口述,遇到層次太繁雜很難單軌陳述,必須以更精巧的結構來傳達時,就故意把頌句說得隱晦些,甘尼夏就會說:「等等,我需要擱筆,把這一段想明白。」威亞薩就利用這時間理出一條超越性的思路繼續往下陳述。
我沒有威亞薩和甘內夏的智慧,不過,我用三十年的生命,一步一腳印地印證祂們所諭示的命運劇情繁複交織之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