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鍾仕達:與世界拚搏的勇氣

9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生長.家庭


一、父母給我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家訓

  一九三三年我出生於屏東縣的萬巒鄉,此時臺灣還是日治時期,也是世界經濟大蕭條最嚴重的一年,在這年出生的我,似乎也預告了童年生活的貧困與匱乏。只要和我同個時代出生的人,回憶起那段時光,記憶裡最常出現的就是吃不飽、躲空襲警報和很凶的日本警察。儘管物質生活不寬裕,但我的父母依然堅持要子女受教育,沒有像其他父母早早就要子女出去做工賺錢,改善家境,日後我受到不錯的教育,累積出外闖蕩的本事,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我的父母。

◆ 空襲躲警報 成為每天日常

  我出生的萬巒小鎮是個淳樸的南臺灣小鄉鎮,居民有四成是客家人,鍾姓在屏東是客家大姓,我的祖先是來自廣東嘉應州(今梅州)蕉嶺縣,到我是第五代。廣東的蕉嶺客家人大部分在清朝康熙以後來到高屏地區開墾,範圍大約在今天的荖濃溪到林邊溪一帶,這個地區又有個別名叫「六堆」,由來是因為在清朝康熙時朱一貴事變,我們這些地區客家莊組成一個自衛保家團體,萬巒是先鋒堆、中堆是竹田、右堆是美濃、高樹、左堆為佳冬、新埤、前堆是麟洛、長治、後堆是內埔,統稱為「六堆」。
  我出生的時代正值日治時期,臺灣鄉下農家普遍是貧窮的,尤其我家裡有九個子女,五男四女,我排行第五,食指浩繁,要養活這麼多小孩,著實不容易。我父親在務農之外,也開始做起磚瓦小生意,補貼生活開銷,從我有記憶以來,只要是農忙時節或是父親要趕工交貨,家裡兄弟姐妹都會一起幫忙。
  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躲警報。那時臺灣還沒光復,美軍每天從南部轟炸高雄港,把油庫都炸掉了,死傷慘重,歷史稱為「高雄大空襲」,我在屏東都可以看到高雄那邊的煙霧升起。躲防空洞是我小時候的日常,警報一響,防空洞蓋子就掀起來,趕快躲進去。有一次我跟哥哥去釣青蛙,附近有個大橋,美軍看到要準備用機關槍掃射,我剛好在大橋附近的一條水溝,看到飛機要掃過來,我們趕快躲起來。非常危險!因為有時候飛機還會調過頭來要再掃射,所以我從小就學會隨機應變,在那個時代,如果不機伶一點,可能就會沒命,我們村莊附近的一個太太就是因為躲避不及被射殺。

◆ 「耕讀傳家」傳統 父母重視子女教育文化

  戰爭時期,物質是非常貧乏的,分配的白米只能煮成稀飯,供一大家子吃,白米飯對我們來說是奢侈的,有時米快吃完了,配給還沒下來,就只能吃樹豆拌飯。樹豆就是一種圓圓的長在樹上的豆子,家裡沒有其他食物,只能連續兩天都只配樹豆吃,把它煮熟後軟化後,配著鹹菜下咽,勉強充饑,老百姓生活真的很辛苦。那時已快到二次大戰末期,整個臺灣幾乎都是在躲空襲,沒有生產,更沒有工商活動,全部都是軍隊戒嚴管理,生活中也沒有值得開心的事,大家日子過得很壓抑,小孩子也跟著感染家裡大人的壓力,所以回想起我的童年時光,是苦多於樂,值得開心的事很少。
  說來諷刺,我家有自己田地,還請佃農來種稻米,可是所種稻米都要上繳給日本政府,剩下才能發給老百姓,有的人會偷偷把米藏個一兩袋起來,被發現的話,會被送到日本警察局遭受刑罰,對老百姓起到嚇阻作用,沒人敢再偷藏白米。
  儘管家裡不寬裕,但是客家人有一個很好的「耕讀傳家」傳統,那就是崇尚文化與重視教育,只要小孩可以念書,父母長輩都會儘力栽培子女念到高等教育。我父親會花錢請懂漢學的老先生,每天來鍾氏宗祠教小孩一兩個小時漢文、漢字,背誦四書五經。我還記得背「人之初、性本善……」,下課前要第一課背到第六課,沒有背完不能下課,我跟著老師強背硬記,倒也記下不少漢文,認識一些漢字,這應該算是我的啟蒙教育。
  小時候天天躲警報,書根本沒辦法好好念,加上日治時期學校被軍隊佔用,不能在教室上課,只能躲在廟宇上課,所以我念小學時,上課就是在混時間,混到中午就回家。到小學畢業,什麼書都沒有念到。後來光復後,國民政府來臺接收,開始要學注音符號,很多老師只會教日文也不會注音,所以我的注音是到潮州念國中後才開始重新學。
  父親很注重子女教育。因為我從小念書成績還不錯,所以一路考上潮州高中再到臺北工專。不只是我,我的兄弟姐妹同樣也一路念到不錯的學歷,後來都有不錯的工作。像我的大哥鍾士文考上屏東高農,在日治時期就考上普考公職。我大哥因能力強,性格耿直勤勞,被推薦去擔任臺灣首任糧食局局長李連春的助理,李局長因增產計畫,解決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糧食危機,糧食局局長一做就是二十四年,我大哥也跟著他一路做到退休。二哥鍾仕明也是屏東高農畢業,後來進入南州糖廠會計課服務,做到課長退休,弟弟鍾仕全就讀花蓮師專到教育界服務,從萬巒國小主任退休。
  雖然我大哥和二哥天資聰穎會念書,但生長在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政策,臺灣人只能念師範學校和農工方面的職業學校,以便於管理和發展實業,所以只能念高農,我想憑他們的天分,如果再晚生個三十年,念到碩博士都沒有問題。

◆ 客家宗族力量影響世世代代 約束規範子弟

  在客家村莊,宗族的力量是影響一個家族興衰成長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維繫各親戚情感交流的臍帶。我所有的鍾姓親戚都住在同個村莊像個大家庭,每個家族都會有一個宗祠,祠堂就是這個家族的精神中心。我們鍾氏宗祠全部都是鍾家人住在一起,周圍加起來有一二十戶,有上百人之多,這些長輩不是叔叔就是伯伯,因為有了宗族的約束和規範,所以下一代的子孫都不太會學壞,一旦超出規範,家族裡的叔伯就會出面管教,等於除了父母外,還有很多長輩可以管教小孩,自然就會起到教育和約束的作用。
  人多,每到過年過節會非常熱鬧,親戚都會聚在一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文化傳統在裡面,和都市疏離的人際關係是非常不同的,而且親戚間一家有事就是整個家族的大事,各家都會出面幫忙,也許從小生長在這樣的大家庭,無形中也養成我熱心助人的性格,即使到了國外仍不忘組織社團辦活動做公益。
  從我兄長從事的職業可以看出早期客家人會去從商做生意的很少,大都是以公教人員居多,除了客家人觀念較保守傳統外,長輩會覺得公教人員有薪資保障,雖然有時候影響了客家子弟下一代的前途,尤其農業社會轉成工商社會以後,你沒有跟上這個趨勢,子孫還停留在傳統客家人思維,認為去當公務員和老師最好,不怕失業,不怕栽員,又有退休金保障,求的是一個穩定的生活,所以很少有客家子弟想去發展工商業,企業界也很少客家人,像我這樣敢去國外打拚的客家子弟真的很少,我想這也和我的好動、好交朋友的性格有關。
  我認為客家精神是非常美好優秀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發揮的舞臺可以更大更廣,而不是只侷限在臺灣,所以我在二○一一年成立「亞洲臺灣客家聯合總會」,藉著這個平臺,把新加坡、香港、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汶萊及柬埔寨這十多個國家地區的臺灣客家鄉親集結成一股力量,創造更大效益,讓世界看見客家精神與文化的優秀。我希望客家後代子弟更多投入企業界,畢竟企業界接觸面較廣泛,對培養視野開闊的國際觀有很大幫助。

◆ 雙親待人寬厚體恤 影響子女至今

  父母都是典型客家人,有著客家務實和樸實的性格,他們從我小時候就不停告訴我們兄弟姐妹要奉侍祖先、盡孝道,兄弟之間要和睦,要守望相助,尤其金錢要算清楚,不佔人便宜。我父親常說,你一輩子吃不窮,穿也穿不窮,會窮就是嫖和賭,千萬不能去沾染這個惡習,因為嫖賭會傾家蕩產。
  父親心地善良,慷慨大方,他一直認為有能力幫助需要的人,不但是累積福報,也讓自己內心快樂。從我有記憶以來,只要鄉里要修橋鋪路,他口袋裡面有多少錢就捐多少,一點都不小氣。父親認為只要是對大家好的事情,一定是出錢又出力,自己捐款不說,還熱心四處去募款,特別是修橋鋪路或是修築廟宇,例如萬巒天靈宮就是由父親捐獻創立而成。看到別人走路來做修廟或是鋪路,滿身大汗,父親還會特別掏出錢給對方當走路工,他認為人家來幫忙做事,給一點酬勞是對別人的尊重。
  父母不只與人為善,他們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對待陌生人那份體貼與溫暖,他們相信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與語言,都能讓人倍感窩心,長久記在心裡,尤其是出外人在外打拚,更需要這種關懷。
  屏東的東港和林邊因為靠海,盛產海鮮,所以常會有這兩個地方的小販大老遠騎著腳踏車載著漁貨到萬巒來販賣,時間一長,大家也互相熟識,成為朋友。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看到,那個常來的小販騎腳踏車一經過我家門口,父母很熱情招呼他進屋,馬上泡一杯茶端到他面前。那時年紀小還不解為什麼爸媽付錢買魚給他賺錢,還把他當客人招待。父親告訴我:「人家騎那麼遠的車來這裡賣魚,我們不用跑到東港就可以吃到新鮮的魚,而且現在天氣冷,給他一杯熱茶,是做人的基本禮貌!」
  父母這種不管什麼人來家裡,馬上奉茶的習慣,著實影響我很深。到現在我依舊例行這個習慣,公司有任何來客上門,不管是推銷員或是客戶來,我都會吩咐職員一定要端上一杯水給人家喝,幾十年都沒改變。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外面的人進來一定口渴,你端上一杯水給對方,一方面是敬意,表示來者為客,也代表是對人的尊重,中國人的奉茶實在是很高深的學問,除了有濃厚的人情味,也代表對客人的體恤和尊重,全都化為一杯小小的茶。

◆ 父親教誨 一生受用無窮

  我父親一生行事謹慎,他也希望子女要小心行事,像是交朋友要小心,不要隨便跟人家借錢,也不要隨便去拿人家東西。我當兵的時候分到屏東鄉下,那時候我當少尉代理輔導長,剛好軍隊派到南部演習,當時老百姓對軍人還有很深的戒備,像我們軍隊還沒到,村民就全部把門關起來,非常畏懼軍人。所以我很快宣布,不准軍人進老百姓的家門口,更不能拿他們的東西,如果要拿他們的東西必須用買的;竹子也不要亂砍,要搭棚子砍竹子,就要付錢,看他要多少錢就給他多少錢。因為我的嚴格管理,不到三天,村民都很尊敬我們,這就是互相尊重的成果。
  很多人都說客家人很節儉,甚至是小氣,我承認這是客家人的優點也是缺點,我父親常說當省則省,該用則用,不要省到被人家講小氣鬼。像我父親平日很節儉,有錢就存起來,給兒女做教育費用。我在客家家庭長大,自然也養成平日節儉的習慣,傳承了客家勤儉樸實的精神。我不重視吃也不重視穿,我認為人一天就是三頓飯,衣服幾件替換即可,所以吃穿都不會把人變窮,只有嫖賭這是無底洞。這是我父親傳承下來給我們子女的教誨,也讓我不管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都是受用無窮的道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