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裡的你和我
/余範英
「遼河的水呀!松花江的浪呀!那樣的沉痛,那樣的悠長。馱載著千萬個母親的哀傷。孩子們呀!孩子們呀!母親在念著你…… 」
這首「母親的呼喚」,是聖芬十分酒意後的高歌,溫文儒雅背後的狂狷,帶著幾許憂傷、哀痛與鄉愁。橫臥面前書桌上的聖芬,是我回國踏進中時採訪組最初、也是至今難忘的印象。
一九八○年九月自海外歸國,進入中國時報採訪組。要聞組是王健壯、林聖芬、彭垂銘、張叔明、林國卿、傅崑成、李雅卿……各大學菁英齊聚,人才濟濟,各有所長,各有主見。在風雲際會的年代,面對台灣經濟快速起飛,處在戒嚴、黨禁、報禁之時,於解嚴前夕,為開放自由民主前景、擴大全球視野、勾勒理性社會,高唱著「亞細亞的孤兒」,踏著爭取新聞自由前進。中時是求同存異的場域,在百家爭鳴的時刻,面對桀傲不群、頭角崢嶸的同儕,我開始時報人的生涯。初來乍到,我誠惶誠恐的適應新環境,認識各路英雄好漢,是聖芬引領我看立法院開議,了解立院公報,見識朱高正的威風,認識謝深山的勞工心聲,探問國內政治攻防前線。身為立院資深記者,筆鋒犀利的聖老,是默默陪伴、指點我的師傅。
得知聖芬是林孝信的兄弟,熟悉保釣過往的我,孝信是大家景仰的《科學月刊》創辦人,在美保釣知識份子的表率。他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操,感動所有我們在加州灣區的留美同學。當被告知聖芬竟背負兄長黑名單的監視,溫文低調寡言的他,讓我了解時報在政治壓抑與轉折下的艱難與自處,懂得審思、擇友,與時報朋友共渡天涯。
在中時晚報共渡的初期,聖芬遊歐歸來,興奮的分享萊茵河的觸動與發想。適逢中時四十周年,提議重視河川生態、愛護山水。我們的漫天構想在同謀胡鴻仁的協助下,終於說服余先生,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現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起步規劃的「俟河之清」,邀集於幼華、歐陽喬輝、溫清光、馬以工、陳鎮東、蕭新煌、葉俊榮諸位老師支持,倡導水的關懷、河川環境、水源保護。聖芬與環境記者呂理德是中堅骨幹,帶動時報地方同仁,搶救河川、營造社區守護,在最初十餘年間,更與基層朋友撒網布建,足跡遍佈全島,我們是半輩子「水水台灣」的搭擋。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時報文教基金會於跨世紀之初,策畫邁向公與義的理念。黃榮村、朱雲漢、王汎森、錢永祥、朱雲鵬、林子儀、林聖芬、倪炎元與余範英,共同以「公與義社會」為上位指引,籌組系列研討會,以「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勾勒基礎運作機制,因應國家在常態性或面臨困境時,不臨陣慌亂,能擁有規劃、審視、檢討及重建的綱要;在公平、公正的機會下,全民參與,發揮所長,匡正社會風氣。對這塊土地上的許諾,聖芬是信守道德理念、追求公義的時報人,與知識份子常相左右。
聖芬甫自清華大學退休,有見世代交替的變幻,心懷年輕學子的前程,言談中仍是關心政局的老記者。面對當今政治氛圍的複雜,今年(二○二四年)初,日漸消瘦的他,重回基金會盡副執行長職責,力籌「國會改革研討會」四場,審視新政府、新國會與當前國家願景。他說:「世局動盪,身為老媒體人,我們不能規避國會改革的挑戰,需省思與及時推進。」他回首四十年間,對臺灣政治的觀察與針砭,檢視立法的專業性與品質,對民主憲政體制的困境、國家願景的迷航,與同業老友、各黨後進相互對話,激勵新生代媒體人突破僵局,重新肩負作為政府監督者的責任和良心。
「遼河的水呀!松花江的浪呀!那樣的沉痛,那樣的悠長……」,四十四個年頭一晃而去。人生海海,沿途的風景裡,在時報的每一步都有你。
(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余範英
「遼河的水呀!松花江的浪呀!那樣的沉痛,那樣的悠長。馱載著千萬個母親的哀傷。孩子們呀!孩子們呀!母親在念著你…… 」
這首「母親的呼喚」,是聖芬十分酒意後的高歌,溫文儒雅背後的狂狷,帶著幾許憂傷、哀痛與鄉愁。橫臥面前書桌上的聖芬,是我回國踏進中時採訪組最初、也是至今難忘的印象。
一九八○年九月自海外歸國,進入中國時報採訪組。要聞組是王健壯、林聖芬、彭垂銘、張叔明、林國卿、傅崑成、李雅卿……各大學菁英齊聚,人才濟濟,各有所長,各有主見。在風雲際會的年代,面對台灣經濟快速起飛,處在戒嚴、黨禁、報禁之時,於解嚴前夕,為開放自由民主前景、擴大全球視野、勾勒理性社會,高唱著「亞細亞的孤兒」,踏著爭取新聞自由前進。中時是求同存異的場域,在百家爭鳴的時刻,面對桀傲不群、頭角崢嶸的同儕,我開始時報人的生涯。初來乍到,我誠惶誠恐的適應新環境,認識各路英雄好漢,是聖芬引領我看立法院開議,了解立院公報,見識朱高正的威風,認識謝深山的勞工心聲,探問國內政治攻防前線。身為立院資深記者,筆鋒犀利的聖老,是默默陪伴、指點我的師傅。
得知聖芬是林孝信的兄弟,熟悉保釣過往的我,孝信是大家景仰的《科學月刊》創辦人,在美保釣知識份子的表率。他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操,感動所有我們在加州灣區的留美同學。當被告知聖芬竟背負兄長黑名單的監視,溫文低調寡言的他,讓我了解時報在政治壓抑與轉折下的艱難與自處,懂得審思、擇友,與時報朋友共渡天涯。
在中時晚報共渡的初期,聖芬遊歐歸來,興奮的分享萊茵河的觸動與發想。適逢中時四十周年,提議重視河川生態、愛護山水。我們的漫天構想在同謀胡鴻仁的協助下,終於說服余先生,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現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起步規劃的「俟河之清」,邀集於幼華、歐陽喬輝、溫清光、馬以工、陳鎮東、蕭新煌、葉俊榮諸位老師支持,倡導水的關懷、河川環境、水源保護。聖芬與環境記者呂理德是中堅骨幹,帶動時報地方同仁,搶救河川、營造社區守護,在最初十餘年間,更與基層朋友撒網布建,足跡遍佈全島,我們是半輩子「水水台灣」的搭擋。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時報文教基金會於跨世紀之初,策畫邁向公與義的理念。黃榮村、朱雲漢、王汎森、錢永祥、朱雲鵬、林子儀、林聖芬、倪炎元與余範英,共同以「公與義社會」為上位指引,籌組系列研討會,以「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勾勒基礎運作機制,因應國家在常態性或面臨困境時,不臨陣慌亂,能擁有規劃、審視、檢討及重建的綱要;在公平、公正的機會下,全民參與,發揮所長,匡正社會風氣。對這塊土地上的許諾,聖芬是信守道德理念、追求公義的時報人,與知識份子常相左右。
聖芬甫自清華大學退休,有見世代交替的變幻,心懷年輕學子的前程,言談中仍是關心政局的老記者。面對當今政治氛圍的複雜,今年(二○二四年)初,日漸消瘦的他,重回基金會盡副執行長職責,力籌「國會改革研討會」四場,審視新政府、新國會與當前國家願景。他說:「世局動盪,身為老媒體人,我們不能規避國會改革的挑戰,需省思與及時推進。」他回首四十年間,對臺灣政治的觀察與針砭,檢視立法的專業性與品質,對民主憲政體制的困境、國家願景的迷航,與同業老友、各黨後進相互對話,激勵新生代媒體人突破僵局,重新肩負作為政府監督者的責任和良心。
「遼河的水呀!松花江的浪呀!那樣的沉痛,那樣的悠長……」,四十四個年頭一晃而去。人生海海,沿途的風景裡,在時報的每一步都有你。
(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