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木刀〉

史明的床旁邊放著一支木刀(ぼくとう),靜靜靠著床頭櫃。木刀旁就放著他晚年慣用的枴杖,一為傷人,一為助人,兩者目的完全不同,卻像夥伴相依在一起。也可以由拐杖的功能推斷,這把木刀放在史明伸手能立即拿起的位置。
「木刀」對台灣多數人來說,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存在,大概沒有多少人,曾經在生活中實際握過或見過木刀。雖然木刀完全不屬於日常的事物,但又並非一無所悉,透過日本流行文化,木刀在許多人心中最鮮明的印象,就是暴走族必備的武器。以電玩為例,從古老紅白機的《熱血硬派》到大型街機的《街頭快打》,再到後來的《人中之龍》,木刀都是這些「不良」人士隨身必備的道具之一。
然而,木刀的發明,並不是為了逞凶鬥狠,古代日本將木刀當作武士刀的替代品,用來練習劍道。但因為厚實的木刀還是可能取人性命,日後逐漸改用竹刀。不過木刀的手感更接近真刀,學習劍道的人還是會用木刀練習運刀的「形」,掌握所謂的「刀理」。即使明治維新後,武士不復存在,人們不再汲汲追求劍道的技與藝,揮舞木刀還是能當作強健體魄的運動,在日治時期的台北州廳,就一度鼓勵職員在中午參加入木刀體操的練習,在烈日下頭綁「鉢卷」(即和服的頭巾,上面多印有標語),集體揮舞著木刀,一掃工作積累的暮氣。
床旁放置木刀的史明,不是為了耍狠,也不是為了強身,而是為了防身。那是作為革命者必備的警覺,一旦有人趁睡眠時闖入,立刻能夠舉起木刀反擊,甚或因此逃過一劫。史明曾在回憶錄提及,一九四九年剛從中國逃回台灣時,有一天半夜,憲兵、警察和便衣特務共二十幾個人,突然來到家裡臨檢,先是猛踹木門,入門後翻箱倒櫃,「把每個抽屜都拉開,裡面的東西全部甩出來,連床下都用槍上的刺刀去探一探,看是不是有人躲在裡面,然後要家裡人都集合起來,一個個核對戶口。」雖然不知道史明從何時養成在床邊擺放木刀的習慣,但或許多少受到這次騷動的影響?
無論如何,這把木刀說明著史明所冒的風險,投身革命絕非請客吃飯,一刻都不能鬆懈,要隨時有朝不保夕,與人性命相搏的覺悟。
據說德川時期的劍豪宮本武藏也擅長使用木刀,傳說中的巖流島決鬥,武藏就是使用船槳削成的木刀,擊殺了強大的宿敵佐佐木小次郎。不知道為什麼,看著史明留下的這把木刀,總會忍不住會將史明代入武藏的身影,奮力躍起,將強敵一刀斃命。

〈餃子〉

一九五二年開始擺攤的史明,迅速展現他精明幹練的商業能力,他決定以中華料理吸引戰後大量由中國歸返的日本人,結合他在北京的生活經驗,主打北方麵食。在這名為珍味的攤子裡,「餃子」從一開始就是招牌品項。
所謂的餃子,實為煎餃,也就是華人社會熟知的鍋貼。這道料理幾乎可以算是珍味的起家菜,史明甚至很自豪地宣稱一九五〇年代的東京,珍味是第一家賣餃子的店,主打邊吃煎餃、喝高粱的中國北方情懷。
史明的豪氣是否屬實,目前尚難斷言。餃子在日本出現的歷史頗為悠久,江戶時期已有少數文獻提及。明治維新之後,隨著和中國接觸日益頻繁,餃子成為日本許多介紹中國料理的書籍必定會提到的菜色,也不時出現在文人墨客的中國遊記裡。二十世紀後,東京開始出現少量的中華料理店,但販售餃子的並不多,可以推測真正吃過餃子的日本人應該寥寥無幾。
餃子開始在日本普及,確實已是戰後,也誠如日本飲食文化研究者田中靜一所言,戰後在日本餐飲店熱銷的餃子,已是「日本化」的餃子。一九五〇年代中國餐廳在東京掀起熱潮,有雜誌估算,光是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五年一年之間,東京就多了兩百多家中式餐館,其中煎餃是各家熱賣的商品之一。相關研究多半將發祥地指向澀谷戀文橫丁的「有樂」,後改為「珉珉羊肉館」(ミンミンヤンローカン),現在知名的「餃子的王將」(餃子の王将)就是在一九六七年師法「珉珉」開業。
造成這波流行的原因無他,正如史明所判斷,是大量從滿洲撤回的日本人,餃子成為他們滿洲經驗的「鄉愁」,不只成為消費者,在戰時百廢待舉的東京,許多歸國日本人缺乏謀生之道,也時常選擇以料理為業。有樂的店主高橋博通,就是在類似的背景下,和中國妻子一起重現滿洲料理。
是否「第一家」無礙史明煎餃的美味,更何況他還是完全自學,憑藉在北京時對餐廳師父手法的觀察,記下了料理的方法,「譬如說大蒜怎麼弄才可以讓味道跑出來,水餃的皮要怎麼擀得恰到好處」。當然,這只是旁觀者的紙上談兵,真要營業,還得花下大量苦心反覆練習,有段時間他日日都在苦思如何重現北京餃子的味道,「每天都要使用十幾公斤的羊肉做餃子餡兒,同時餃子皮也要自己擀」,終於還原出記憶中的口味,成為熱賣餐點。
史明擺攤賣餃子,革命者和餐飲廚師,兩者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對立而矛盾。心思細膩的史明,當時心中不免也有所懷疑吧。當一九五〇、六〇年代,店裡生意最好的時候,他天天得從中午十一點,操鍋到凌晨三點,忙碌到分身乏術,更遑論從事革命事業。但即使是在最疲倦、艱苦的時候,他總是提醒自己:「這是為了革命在吃苦。」或許有點可笑,但他一步步打下了餐廳的基礎,並用新珍味的收入開始革命的地下事業。
「寫書是革命,作運動是革命,炒大麵也是革命」,能有這樣領悟並實踐的革命者,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意義,也才能從「人」的角度去思索革命。

〈人生一路〉

一九三七年誕生於日本橫濱的美空雲雀(美空 ひばり),堪稱二十世紀中葉在台灣最備受推崇的日本女歌手。她的魅力跨越數個世代,不僅擁有廣大歌迷,更在文化層面留下深刻烙印,即便在台灣也具備高度影響力。戰後出生的卑南族學者孫大川就曾如此描繪:對一九四〇或五〇年代的族人而言,美空雲雀的唱腔「不知不覺地重塑了我們的聲線」。
在太平洋戰爭戰火的尾聲,美空雲雀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一九四三年,年僅六歲的她,以童稚純真的天籟之音,在橫濱一帶進行慰勞軍隊的表演,吸引了無數聽眾。戰爭結束後,在母親的精心策劃下,年幼的美空雲雀走遍日本各地,在大小不同的舞台上演唱。一九四八年,她正式簽約出道,直至一九八九年辭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還主演了多部賣座電影,贏得「歌謠界女王」的稱號。
美空雲雀不論在台灣和韓國都擁有龐大粉絲群,一九六〇年代,台灣的台語唱片公司大量翻唱外語歌曲,日本歌曲成為首選。據知名詞曲家葉俊麟回憶,在眾多日本歌曲中,森進一、美空雲雀和小林旭的作品,最受唱片公司青睞,也是他個人的摯愛。一九六二年,美空雲雀造訪台灣,引發轟動。松山機場擠滿數千名狂熱支持者,場面一度失控。在混亂中,她的行李甚至未完成海關檢查,一行人就被國賓飯店的接待人員匆匆帶走,足見她在台灣的超高人氣。
翻閱史明留下的音樂收藏,可以發現他是個不拘一格的聽眾,各種類型的音樂都有涉獵,體現了他開放的性格和旺盛的求知欲。在他鍾愛的眾多歌曲中,美空雲雀的〈人生一路〉尤為特別。許多人都記得,史明在新珍味餐廳的後場,常常面對熊熊爐火,一邊烹飪一邊哼唱這首歌。
史清台與史明關係密切,但主要局限於革命工作的互動。談及歐吉桑日常生活的細節,他多半只能露出苦笑。然而,一提到史明邊唱著〈人生一路〉邊在新珍味掌勺的畫面,他立刻露出會心的微笑,眼神中彷彿浮現當年的情景。

一旦下定決心就絕不再改變
這就是我活著的道路
別哭別迷惘 熬過苦難
人終將實現自己的願望
即使深埋於 厚厚的雪中
麥苗也會發芽 等待春天
縱使面對生命種種考驗
也要成為堅持到底的人
胸懷著不屈不撓的熊熊烈火
朝著決定的道路筆直前進
讓我們為明天奔馳 人生一路
花朵在艱辛的風中綻放

音樂是史明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小時候從養父阿舅那學到的日本童謠,和祖母一同觀賞的京劇,在早稻田求學時收藏的大批古典樂唱片,戰後去看披頭四的演唱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裡,史明的生活裡總布滿著不同的樂音,反映著他不同時期的喜好和品味。但似乎沒有任何一首歌,能像〈人生一路〉這般貼近史明的靈魂。
那個揮汗如雨烹飪、經營餐廳又投身革命事業的史明,在美空雲雀的歌聲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人生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他如同歌中描述的那樣,在艱辛的風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