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跨入仕途,改變命運的軌跡
「請問是林聰明嗎?」某個平常的早晨,當晨光透過窗簾的縫隙,斑駁地灑在書桌上,電話突然響起了。
那一刻,似乎預告了生命即將發生某個轉變。
▲一通電話,改變了命運的軌跡
「請問您是――」電話那頭的人是陳履安先生,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已改制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首任校長,也是我在明志工專擔任助教時期的校長。
當時他在美國出差,卻特地打這通長途電話,希望等我畢業後,有機會邀請我到他的學校服務。
「你一定會喜歡那裡的環境與機會。」陳履安校長的聲音中透著熱情,我微笑地感謝他的信任與看重。
後來,毛高文院長成為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的校長,由於他們標下了國防部的案子,急需一位精通實務與理論的專家,當時的臺大工學院翁通楹院長,是我就讀明志工專時期的校長,推薦了我去承擔,於是再次銜接上了這段因緣。
在研究國防部與臺北市政府的相關資料後,我們團隊草擬了一份規劃方案。當時負責這項業務的毛高文校長對此非常滿意,並希望我能全心投入執行,以確保專案的順利推進。
「我希望你能前來協助。」毛校長對我說。
「我仍任職於台塑,王董事長待我恩重如山,不能說走就走。」我對他說。
緊接著國防部又有新的需求,沙烏地阿拉伯的工廠計畫即將展開。於是,毛校長親自登門向王董事長借將。
「我們希望可以借重林聰明的專業!」毛校長語氣堅定地說著。董事長一向不喜歡失去人才,而我的去留在他的決策中猶如一顆關鍵的齒輪。
「好!既然國家需要他,就讓他為國效力。」經過一番周旋,他終於同意了我的借調,轉任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並承辦該項專案。
「台塑竟然連一個林聰明都留不住,真是可惜!」董事長私下一席話像一把利刃,讓我心中有著難過。
此後,儘管經常想著要回去看望董事長,當面解釋緣由,卻始終裹足不進,直到1983 年榮獲「中國工程師協會的十大優秀青年工程師」,獲得各界肯定的我,才有了再次面對他的勇氣。
「我沒讓董事長失望,這一切都是出於您的心血栽培……。」我向董事長表明心意。如果不是國防部的急需,如果不是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的呼喚,或許我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熟悉的台塑。
命運的轉折總是悄然而至,就像那通電話,打破了原有的生活,帶領我踏上另一段的旅程。
2008 年的某一天,當我突然聽聞王董事長辭世的消息時,心中不禁湧起難以言喻的悲痛。這位啟蒙恩師,為我們的社會與產業做出了無數貢獻,在他的遺體送回臺灣,我兩度前往長庚大學的靈堂弔唁,心中默默祈願與緬懷,想要表達我對他的敬意與懷念。
他始終堅信,真正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個人的成就,更在於為社會帶來的貢獻。這份精神,深深根植於我的心中,成為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以自己的行動,延續他所倡導的服務精神,努力為社會付出更多的力量。正如董事長所教導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成就更大的改變。我將以他為榜樣,攜手共進,為我們的社會持續奉獻。
▲春風化雨,燃亮心靈的旅程
在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服務了八年,一路從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到訓導長,這段時間猶如一場傳道授業的修行,也是一場春風化雨的心靈旅程。
在教育的這條道路上,師愛如燭,燃亮的不僅是學生的心靈,更是未來的希望。本著生命中遇到的良師,發揚這份師愛精神。
「如果我是一名老師,如何與學生順暢地溝通?」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迴盪,化作一股不斷追尋的動力,驅使我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在課堂上,我用心聆聽每一位學生的聲音,觀察他們的反應。當我看見某個學生眉頭微皺,眼神中透露出迷茫的神情,便會迅速轉換思路,舉出生活中的小故事,不僅讓艱深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更在學生心中播下了理解與應用的種子。師生之間的情誼因此愈發深厚,像春天的花朵般綻放。
在擔任系主任的過程中,我的視野愈加開闊。我明白,作為一名領導者,不僅要關注個人的教學與研究,更需在全系推動一種積極向上的研究氛圍。
於是,我常常提醒我的同學和同仁:「站在制高點看問題,心中要有大局觀。用心觀察,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會發現問題的另一種解決方式。」
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國際上的肯定,曾被日本亞洲生產力組織選拔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專家代表,並受邀參加國際研討會。此後,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科技管理會議,與全球專家交流,旨在提升國內科技管理的水準。在這樣的舞台上,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文化的使者,將師愛的火焰帶向更遠的地方。
與此同時,政府宣布要儲備人才,開放公務人員甲等特考。甲等特考的定義是「拔擢高級人才蔚為國用」,自1962 年修法後增設,及格者可獲得簡任職公務人員的任用資格。
剛好有此時機,就隨順因緣地參加這場考試,報了名,踏上了這條未知的道路。我報考的是經建行政工業工程組,考題分為論文口試和筆試。最終取得該類組的第一名。
不久,行政院國科會提供進修補助,我便準備資料送件申請前往倫敦政經學院進修一年。就讀一段時間後,發現倫敦管理學院的課程更符合我的專長,於是便轉往那裡,透過歐洲進修學習,帶來一份新的體驗。
在英國的學習期間,我將研究成果發表論文,申請國科會獲得補助,於是前往法國和北歐參加研討會,藉此充實自己。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我們都在尋找那條屬於自己的路。」我也以親身經驗鼓勵著學生們,要勇於冒險,對生命充滿期待。
▲跨入公部門,意外中的意外
在我離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之後,人生的軌跡再次出現了重大的轉變。
1987 年,我被借調至環保署,首次進入公職,擔任環境監測及資訊處長。在這兩年裡,我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挑戰。
「政治有時是條不歸路。」這句話如同警鐘般在心頭敲響,讓我不禁思考其中深意。
在政治的世界裡,權力與責任交織,名利與道德對峙。每一個選擇,都是對未來的承諾,常常考驗著人性的底線與信念,每一步都得深思熟慮。
「我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我對同事們喊話,在環保署的第一年,負責環境監測的工作,全心投入,努力讓每一個數據都能反映真實的環境狀況,特別是對環保署資訊系統管理的整合與改善,獲得行政院革新楷模獎。
第二年,簡又新署長調整我擔任廢棄物管理處處長,主辦廢棄物分類回收、設置焚化爐事宜、有效處理各地廢棄物,並受邀至瑞士分享我國推動成果,受到各國高度肯定,當時還獲得行政院環保署記一大功,以茲勉勵與表揚。
之後,又被轉調至教育部,擔任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長,鼓勵技專院校開設證照及相關課程,如環境工程等相關設計或學程。在這個單位將近五年的時間,讓我對臺灣的技職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此時期也督導幾個轟動全國的重大案件,包括:大漢工專董事會糾紛案、高雄國際商專罷課案,同時積極改革五大面向:
一、 規劃建立證照制度,以發明、實作當老師的升等,開創升等管道。之後就任職訓局,仍繼續推動。
二、 1994 年讓三專學制走入歷史,其中包括銘傳、實踐、世新改制為學院。
三、 研訂「發展與改進技職教育中程計畫」,從高職―專科―技術學院。
四、 研訂並推動「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民
教育目標(俗稱的國四班),讓不想升學的孩子找到春天,謀得一技之長。
五、首度推動技術學院評鑑,提升技術學院辦學品質。
隨著李登輝總統的執政時代到來,勞委會主委趙守博先生主導我國在國際技能競賽中表現出色,他向世界展示了臺灣的技職體系。而我,作為技職司司長,自然也成為了這個體系的重要推動者。
「你一定要把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介紹給外界!」趙守博主委對我說,語氣中充滿期待。
後來,職業訓練局局長一職空缺,趙主委在與我接洽後,確認了我的資格。這個職位需要國際觀、英文能力,以及對技職體系的瞭解與行政能力,而我正好符合所有條件。
於是,自1994年我接下了這個角色,開始了七年的新旅程,致力於勞工安全衛生與環境相關技術證照的推動,並開設多門與環保有關的職訓課程,工作範圍包括職業訓練、技能檢定、就業服務及外籍勞工的引進與管理的事項等等。其中,原本外籍勞工的申請程序,每件需要耗時三到六個月,簡化為僅需三到四個小時,大大提升了效率。
還記得1999那一年,正是我擔任局長時期,負責全國的職業訓練、技能檢定、就業服務和外勞引進與管理。
9月21日,局裡安排了一級主管去日月潭參訪,我卻因行政院的緊急會議而無法成行,同事們為了配合我的時間,順勢將活動延後一天,誰也未曾料想到一夕之間發生大事了!
電視新聞不斷播送著慘痛的災情,那一刻,整個臺灣都被地震的
怒吼撕裂――。
震動的土地上,傷亡慘重,彷彿整個世界都在搖晃。人們的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惶恐。
「若是那天我們兩輛遊覽車,開往日月潭的路上……。」我不禁感慨,命運的齒輪在那一瞬間轉動,因緣巧合讓我逃過這場天災的衝擊。我從受災者轉變為救援者,投入到震後救援的行列中,參與實施「以工代賑」的措施。
「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在一場又一場的緊急會議上,聽著同事們的討論,我登高一呼,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如果那天我也在日月潭,無法參與救援,局裡的其他幹部也將缺席,臺灣的災後重建將受到影響。
我快速斬斷回憶的漩渦,不再細想下去,人心脆弱,只有行動才能重新點燃希望。
人生的轉折總是如此意外,未來的道路在挑戰中悄然展現。在每一次的抉擇和變動之中,讓人學會了珍惜,並且把握住那些看似偶然卻深具意義的機緣,提醒自己,永遠活在當下,並為這個社會努力做出貢獻。
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在服務臺灣公私部門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