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婉正變之間──詞史觀的建構
鄭騫先生(字因百,1906-1991)才識學兼具,他的詞學教研工作及成績,為學界樹立了典範,影響廣泛而深遠,奠定了近現代臺灣詞學的基礎。鄭先生的詞學成就,不在數量之多,而是在其質素上。他之所以勝於一般學者,乃由於「功夫在詞外」:既有淵博的學識,也有詩人的才情、曠達的胸襟。因此,無論是材料的取捨、詞家生平考述、詞人作品批評,或是風格分析、詞史通論等,都能切理合情,精審簡要,既可信亦可取。就傳承關係而言,鄭先生在詞學史上前承王國維,後啟葉嘉瑩,可說是臺灣詞學通古變今的橋梁,因此要研究近現代詞學的演進,是不能忽略鄭先生的。
綜觀海峽兩岸的詞學發展,鄭先生處於大陸與臺灣、古典與現代的樞紐地位,表現出繼往開來的恢弘格局。可是,鄭先生雖有詞學史上的地位,他的見解仍有時代的意義,但相關的研究卻不多,顯得量少而質輕。雖然鄭先生的詞學奠基於大陸,已有不錯的表現,然而彼岸最近所出幾部詞學批評史,未有論及鄭先生,而一般的詞學專著,亦未見深入的討論。至於臺灣方面,則只有林玫儀〈鄭因百師的詞學〉一文正式論述鄭先生的詞學成就。林文提綱挈領,對鄭先生的詞學特色有簡明扼要的分析,提供了若干值得思考的線索。
閱讀鄭騫先生的詞學著作,給人的印象是:他厚植於文史,通情達理,知深識廣,且別有駿逸之才思,能以簡馭繁,觀念明晰,形成其融通、信達而富卓識的詞學特色。本人曾根據鄭先生的著作及其相關材料,撰述〈鄭騫先生詞學繫年〉,對其詞學歷程和學術特色已有初步的認識。簡言之,鄭先生的詞學可分大陸與臺灣兩個時期。前期,創作與理論並重,考據與義理平衡發展,先生能入乎其內亦能出乎其外,頗能彰顯詞家的特質,也能顧及詞人風格形成的內外因素,建立一以「溫─韋」、「柳─蘇」、「周─辛」等相對詞風為軸線的詞史觀,反映了先生兼容並蓄的態度。後期,經歷時代變遷、人生歷鍊,鄭先生自覺地修正了若干看法,並藉由編撰選本,輯錄唐宋以迄明清詞篇,評析詞人,分列成家與不成家二類,豐富了其詞史觀的內容,呈現出更完整的體系。此外,先生更著力釐析詞體的特質,從體調形式上確立了詞的體式,而特創單雙句式之說,扣合豪放婉約之論,令人耳目一新。綜合來說,鄭騫先生的詞學,務平實,重直覺,識見通達,辨析精微,根於傳統而能開創新局,對後世詞學之發展極富啟發作用。
鄭騫先生(字因百,1906-1991)才識學兼具,他的詞學教研工作及成績,為學界樹立了典範,影響廣泛而深遠,奠定了近現代臺灣詞學的基礎。鄭先生的詞學成就,不在數量之多,而是在其質素上。他之所以勝於一般學者,乃由於「功夫在詞外」:既有淵博的學識,也有詩人的才情、曠達的胸襟。因此,無論是材料的取捨、詞家生平考述、詞人作品批評,或是風格分析、詞史通論等,都能切理合情,精審簡要,既可信亦可取。就傳承關係而言,鄭先生在詞學史上前承王國維,後啟葉嘉瑩,可說是臺灣詞學通古變今的橋梁,因此要研究近現代詞學的演進,是不能忽略鄭先生的。
綜觀海峽兩岸的詞學發展,鄭先生處於大陸與臺灣、古典與現代的樞紐地位,表現出繼往開來的恢弘格局。可是,鄭先生雖有詞學史上的地位,他的見解仍有時代的意義,但相關的研究卻不多,顯得量少而質輕。雖然鄭先生的詞學奠基於大陸,已有不錯的表現,然而彼岸最近所出幾部詞學批評史,未有論及鄭先生,而一般的詞學專著,亦未見深入的討論。至於臺灣方面,則只有林玫儀〈鄭因百師的詞學〉一文正式論述鄭先生的詞學成就。林文提綱挈領,對鄭先生的詞學特色有簡明扼要的分析,提供了若干值得思考的線索。
閱讀鄭騫先生的詞學著作,給人的印象是:他厚植於文史,通情達理,知深識廣,且別有駿逸之才思,能以簡馭繁,觀念明晰,形成其融通、信達而富卓識的詞學特色。本人曾根據鄭先生的著作及其相關材料,撰述〈鄭騫先生詞學繫年〉,對其詞學歷程和學術特色已有初步的認識。簡言之,鄭先生的詞學可分大陸與臺灣兩個時期。前期,創作與理論並重,考據與義理平衡發展,先生能入乎其內亦能出乎其外,頗能彰顯詞家的特質,也能顧及詞人風格形成的內外因素,建立一以「溫─韋」、「柳─蘇」、「周─辛」等相對詞風為軸線的詞史觀,反映了先生兼容並蓄的態度。後期,經歷時代變遷、人生歷鍊,鄭先生自覺地修正了若干看法,並藉由編撰選本,輯錄唐宋以迄明清詞篇,評析詞人,分列成家與不成家二類,豐富了其詞史觀的內容,呈現出更完整的體系。此外,先生更著力釐析詞體的特質,從體調形式上確立了詞的體式,而特創單雙句式之說,扣合豪放婉約之論,令人耳目一新。綜合來說,鄭騫先生的詞學,務平實,重直覺,識見通達,辨析精微,根於傳統而能開創新局,對後世詞學之發展極富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