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職人魂!達比修有:混血王子進化論

79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命定相遇之旅──法爾沙德的足球夢

相信自己選擇的道路,並且堅持到底。
──法爾沙德.達比修(Farsad Darvishsefat)

「為什麼我的爸爸是外國人?」
小學四年級的達比修有如此質問母親郁代。
背負著「達比修」這個姓氏,從小承受各種異樣的眼光,對於不容易敞開心胸、不善於與人溝通的有來說,無疑是壓力與痛苦的積累。「為什麼爸爸是外國人」這句話,與其說是質問、是埋怨,其實更像是年幼的他發出的求救訊號。
一個伊朗男性如何與日本女性相戀、進而結婚?而且兩人還是在美國的土地上相遇?這一切要從一九七七年法爾沙德.達比修赴美留學開始說起。

.法爾沙德的足球夢

達比修會成為運動員,很大一部分基因與誘因來自父親法爾沙德。
法爾沙德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即達比修的祖父)在伊朗經營旅行社,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地,包括美國。
一九七七年,十七歲的法爾沙德被父親送往美國麻薩諸塞州就讀「柏克夏中學」(Berkshire School),深受美國自由獨立的風氣所吸引,在校園則熱衷於運動,尤其是足球與越野摩托車。
高中畢業後,法爾沙德到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就讀「埃克德學院」(Eckerd College)。這所大學素以招收亞洲留學生聞名,他就是在這裡認識郁代,一個大他兩歲、來自日本大阪府羽曳野市、關西外國語大學英語系二年級的交換學生。
身高一八一公分的法爾沙德,課餘時間除了在校園內的咖啡廳打工外,他日夜踢球,夢想成為職業足球員,此外也參與網球及越野摩托車等多項運動。
一九七八年正是美、伊關係發生重大變局的一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國支持的巴勒維國王(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逃到海外,原本流亡的穆斯林領袖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回國掌權。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學生占領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挾持五十二名美國外交官員和平民做為人質,時間長達四百四十四天。
兩國關係緊張衍生出來的種族歧視,成為法爾沙德足球夢想的重大轉折。他在二○一一年羽曳野市的新春座談會分享了這段故事,當時正是達比修赴美打球的前一年:
「這是我在大學時期踢足球的故事。當時發生了『四四四事件』,因為伊朗人的身分,教練剝奪了我的主力先發位置,也讓我陷入是否繼續踢球的長考。幸好有隊友的支持與保護,我才能繼續這條路。」
「升上三年級之後,教練換人,我重回先發陣容。這段經歷讓我學習到一件事─ 相信自己
選擇的道路,並堅持到底。」

.異國戀情的開花結果

郁代結束一年的留學生活後回到日本,兩人仍透過書信維持遠距離戀愛。法爾沙德留在美國繼續攻讀機械工程學位,但一九八○年爆發兩伊戰爭,讓他不得不放棄回國當工程師的夢想。
一九八二年,法爾沙德追隨郁代來到日本。除了跨海追愛,更重要的是與郁代交往的過程
中,他發現伊朗與日本有諸多共通之處──同樣以四季分明著稱,每個季節都呈現獨特的風景;而伊朗最高峰「達馬萬德山」(Mount Damavand,海拔五千六百零九公尺)是亞洲最高的火山,山勢與日本富士山極為神似。
再說到風土民情。伊朗的新年習俗是親戚們聚在一起互相賀年,家族的長者用錢或禮品給晚輩做為禮物(類似壓歲錢);就連擇偶觀也有相似之處,伊朗與日本同樣偏好溫婉含蓄的女性,也因為這樣,NHK電視劇《阿信》(...)在伊朗播出時大受歡迎,創下高收視率。
法爾沙德在二○○七年十月十八日的「中村俊一的教育BOX」節目中,重溫當年赴日的決
定:「當初只是懷抱著學習日本文化和日語的想法,打算大學畢業後在日本待上兩年,之後返美攻讀研究所。然而,我發現日本與伊朗有諸多共通之處,儘管伊朗位於西亞,日本地處東亞,相距甚遠,但兩國同樣重視歷史傳統,講究人情義理與恥感意識。現今的社會或許有些微變遷,但尊敬長者、珍視傳統的精神依然根深蒂固。正是這些驚人的相似之處,讓我選擇在此久留……」
當然,愛情才是法爾沙德沒說出口的理由。郁代為他介紹當地英語會話老師的工作,收入穩定之後,小倆口便考慮結婚了。郁代出生於公務員家庭,父母觀念保守,無法接受異國婚姻,於是他們決定只邀請最親密的友人,在一家小餐館舉行婚禮。當郁代將印好的婚禮邀請函拿給母親時,父母終於勉為其難地接受了。
法爾沙德在婚後最難能可貴的一件事,是他與郁代的父母同住長達二十年以上,而且他深以為然:「在日本,除了與父母同住,還要與祖父母一家人共同生活,人們非常重視家庭的存在。直到現在(截至二○○七年止),我仍與內人郁代的父母同住,我認為長輩的意見和想法是不可或缺的。」
說來有趣,隨著時間推移,定居在日本的法爾沙德有時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但他內心深處始終有著故鄉伊朗的存在。就如後來達比修決定從大阪遠赴宮城縣仙台市的東北高校就讀,由於學校周遭的景色綠意盎然,讓法爾沙德聯想到故鄉德黑蘭的風光,因此一開始就倍感喜愛。

.「達比修有」全名所隱含的深意

法爾沙德與郁代結婚後約三至四年,一九八六年八月十六日,達比修出生於松原市(與羽曳野市西側相鄰)的婦產科醫院,體重三千四百公克,身高五二.五公分。
據法爾沙德所述,「達比修」家族的祖先為居住在裏海南岸的雅利安人,信奉祆教(又稱
「拜火教」或「瑣羅亞斯德教」)。事實上,「伊朗」一詞的本意即為「雅利安人之國」,因此「達比修」氏可謂正統的伊朗人。
至於達比修有的全名是「達比修.塞法特.法里德.有」(Farid Yu Darvishsefat)。在波斯語中,「塞法特」意為「如同」,「法里德」則為「無與倫比」、「珍貴而獨特」,連結起來就是「如同達比修一般,無與倫比的有」。在他的全名之中,其實隱含了這樣的深意。
至於一開始提到小學四年級的達比修質問母親「為什麼爸爸是外國人」這件事,在母親耐心地告訴他「你的爸爸不輸給任何日本人」之後,他眼眶含淚,向母親道歉:「我以後再也不說了。」
確實,法爾沙德從伊朗來到美國,再去到日本,不論求學、踢球,乃至於工作,都必須一邊適應異國生活,一邊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在飽受人情冷暖的同時,他總是抱持「絕對不想輸給日本人」的信念,堅定地與命運抗爭。可以很確定地說,如果不是遺傳到父親的運動天分與不服輸的性格,就不會有今天的大投手達比修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