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栢青:在同志小說與恐怖電影之間徘徊〉(節選)
成為「鬼」,成為「怪物」
除了閱讀,寫作也需要經驗和想像力。您個人的經歷,比如當兵或跳舞──我聽說您跳了八年的《洛基恐怖秀》,是否對您的寫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呢?
一開始,我並沒有想過要成為作家,只是個物質慾望很強的傻小孩(笑)。我的前半生都想活在舒適圈裡,想被父母保護,想被朋友圍繞。三十歲之前,我的目標就是逃避兵役。因為台灣每個男生都得當兵,我決定這一生都不要當兵,於是我選擇了逃兵。
逃兵的方法是什麼?在台灣,就是成為殘廢。但如果我殘廢了,我在同志市場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所以我不能殘廢(笑)。於是我只能選擇過胖或過瘦,但這樣也會減少吸引力。所以,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只能一直念書。高中後上大學,大學念了七年,為了逃避兵役;研究所又念了七年。所以,三十歲前我全部的時間都在學校,從未走出過學校的圍牆。
碩士畢業後,政府還是要我去當兵。我決定去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地方。當時政府推出了替代役,於是我選擇了海外服役,我去了菲律賓。
在菲律賓的經歷,真的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那時剛好遇到廣大興漁船事件,菲律賓軍艦掃射台灣漁船,台菲關係異常緊張。同年,軍中還爆發了受虐事件。我想,在這個風口浪尖,讓我去菲律賓,我要不是被自己人殺死在軍中,就是在異國為外鄉人憤怒的獻祭。
等我抵達駐地。那是我待過最破落的飯店。史蒂芬‧金的「鬼店」跟它一比,真的像是皇宮一樣。
我抵達那一晚,菲律賓被那年亞洲最大的颱風暴風圈所籠罩。我哪裡也去不了,只能困在房間裡。這就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出國。離開舒適圈的第一晚。窗外暴風像是某種人生的預言。
我上了床。我以為我睡著了。至少睡了有一會兒吧。某一刻,忽然醒來,發現四周一片漆黑,按床頭燈,燈沒亮,發生什麼事了?停電了。還好對一個台灣長大的小孩來說,停電是常有的事情。我安慰自己,不怕不怕。我在台灣受的訓練就是為了這一刻。
黑暗中,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在我的內心,在潛意識裡有個聲音低低地對我說:「可是,?青,你不覺得房子裡有哪裡怪怪的嗎?」
真的是什麼都看不見啊。我只能安慰自己:「陳?青,你不要亂想,你是個瘋子。」我用盡氣力安撫自己。就在心跳趨緩,就要重新入睡的那一刻,忽然,一道雷打下來,雷光非常亮,我想那雷就打在窗戶旁邊,一瞬間,整個房間都在發光。
耳邊嗡嗡作響,在那轉瞬而滅的雷光中,我忽然知道,房間裡哪裡怪怪的了。
因為剛才的雷光,我清楚地看見,原本應該散落在房間的三張椅子,不知何時正有序地排列著,以我的床為中心。像開圓桌會議般圍繞著我。
黑暗中,我被三張椅子圍繞著。
認清這件事的第一時間,我只冒出一個念頭:「所以,剛剛,在那樣的黑暗中,有什麼東西在椅子上看著我?」
那時候我真以為自己就要掛掉了,要被黑暗吞噬在這間旅館裡。但跟著,我又想起來,畢竟我是看著港片長大的孩子,眾多港產恐怖片告訴我一個奇怪的知識是:鬼最怕的,是軍人和警察。當下我想,哎喲,這麼巧,我可不就是中華民國軍人嗎?於是,我立刻展示我在軍中受到的優良訓練,三十秒時間掀開棉被,四十秒時間翻身滾下床,六十秒快速著裝,然後踢著正步走回床前。
我用軍中教我的坐姿端正地坐在床沿,我想,「鬼」既然看著我,那我也要看著它們!於是,我瞪大眼睛,一直盯著那三張椅子,一直瞪到天亮第一縷陽光射進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在海外的經歷。
雖然已經超過十年了,但每次回想這段經歷,我總感覺又回到那個房間。我仍然記得那三張椅子。但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想起那三張椅子,一邊害怕,我也會想像,如果當時我踢著正步,走到椅子旁邊,卻就著椅子坐下來,那會發生什麼事?如果當時,我踢著正步,卻直直穿過那三張椅子,走向椅子後面的黑暗,會發生什麼?
黑暗是那樣恐怖,卻又甜美,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寫作是什麼,我會跟人說,寫作,就是去那三張椅子後面的黑暗看看,並從那後頭帶回來什麼。
從那一晚之後,我嘗試從黑暗裡帶回去什麼。我成為了一名作家。
謝謝您分享這麼精彩的鬼故事。說到鬼故事,其實您的小說《尖叫連線》好像跟日本恐怖電影《七夜怪談》有種特殊的關係?可以講講這部小說與恐怖電影的特殊緣分嗎?
白老師剛介紹我時,提到了我每年都會去電影院參與《洛基恐怖秀》的演出,這是台灣金馬影展舉辦的活動,會有表演者扮裝在電影院裡隨著電影劇情一起演出,和觀眾直接互動。我記得第一次受邀演出時,驚訝地發現,在這個世界上,一個男孩可以被允許穿女裝、化妝,而沒有人會討厭你,甚至所有人都為你鼓掌。與其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自由」,不如說,是讓我感受到,什麼是「無限」。
有一年表演完我妝還沒卸,就直接從演出的戲院走出來,想直接回飯店去。
剛進飯店門口,管裡櫃檯的大媽正低頭在吃東西,她一個抬頭看到我,臉色忽然大變,我和她同時聽到筷子掉在地上的聲音。
從大媽身後掛的鏡子,我立刻知道她看到什麼──鏡中的我經過一整天的表演,現在是最醜的模樣。頭髮已經歪了一邊,裡面的髮網都露了出來,高跟鞋也有點歪了,衣衫不整,臉上妝容多半也脫落了。一下巴新鮮的鬍渣。
怪物。不男不女。醜八怪。死人妖……
大媽其實沒有說出這些詞彙來。但看著她的表情,以及她身後鏡子中的我,我耳邊像有無數人正張開口,那是從過去到現在曾經傳入我耳邊的聲音。我以為它們已經消失了,但其實沒有,它們隨時會冒出來……
只要一個夜晚、一張鏡子,一切就會重現。一切就會回來。
「我走錯了飯店了,對不起。」我正準備轉身要逃跑。突然間,大媽叫住了我。
她低頭窸窸窣窣不知道在翻找什麼,接著,遞出一根吸管,對我說:「用這個喝,口紅才不會掉。」
我忽然明白,大媽並沒有嘲笑我,她反而關心我的口紅有沒有掉。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就算你是怪物,你也會被某人寵愛,被人喜歡。
那時候我就想我要寫一個怪物的故事,所以我有了第二本書《尖叫連線》。《尖叫連線》是本長篇小說,故事講述台灣發生了一種恐怖的傳染疾病,叫HLV,只要感染三天後,感染者就會變成喪屍,然後死掉,所以台灣正面臨滅島、滅國的危機。
可是我們的女總統想到一個方法,她小時候看過一部恐怖電影叫《七夜怪談》。《七夜怪談》這部電影大綱是,只要你看了被詛咒的錄影帶,七天之後貞子就會爬出來殺死你。女總統就想,按照這部電影的邏輯,只要我讓全台灣的人都看了《七夜怪談》,那大家就會被貞子詛咒,感染者就不會死在三天後,而是會死在七天後。
於是,總統派出了一個小隊去尋找這卷被詛咒的錄影帶。《尖叫連線》描述的是這個小隊的故事,我設計小隊裡全都是好萊塢恐怖電影裡最早死掉的那些失敗者,比如《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裡第一個被殺的啦啦隊隊長,比如《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裡只愛看書考試的眼鏡妹……
我想把所有恐怖片裡一看就知道他會死掉的人集合起來,例如那些愛亂講話娘娘腔的gay,有色人種,亂搞的辣妹,只有身材沒大腦的體育生……
我想讓這些人來拯救台灣。對我而言,我相信,能夠拯救世界的,是這些受過苦,是這些被遺棄的人們。
就像我在跳《洛基恐怖秀》時遇到的旅館大媽。我想把詛咒變成一種祝福。
那從《小城市》到《尖叫連線》,是否有一些在寫《小城市》的過程學到的寫長篇的技巧,直接用到第二本呢?
我學到某種技術,不如說,從《小城市》的紅衣小女孩,到《尖叫連線》的諧仿、搞鬼,我真正感受到的是,我越來越逼近某個自己在意的核心。你會發現,我很喜歡寫鬼,不如說,我真正想要它現形的,並不是電影中的鬼,而是真實人生的。那麼,在真實世界中,什麼東西是「看得見,又好像看不見」的呢?對台灣社會而言,就是同志。
我的第三本書《髒東西》就想寫台灣男同志史。不是透過電影的鬼來象徵,我要寫台灣社會中的鬼。台灣歷史中的鬼。社會禁忌中的鬼。我要讓他們從歷史中現形,如果他們消失了,我就替他們招魂,如果他們不存在,我就要讓他們附身,我要讓男同志的幽魂遊蕩在歷史的地平線上,也就是說,我不但想替台灣男同志寫史,我還想在台灣史中創造男同志。
是否可以借用這本書來談您的寫作過程呢?最早的動筆念頭是什麼時候?整個構想的過程大概要花多長時間?動筆又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
準備時間很長。我發現台灣歷史上有很多很gay的瞬間,也有很多汙名和形塑「同性戀為何變成如今這樣」的決定性時刻,例如,HIV在本土的流行;例如,台灣男同志曾經可以透過被判定「精神異常」而免役不用當兵……。但很奇怪,人們不談論這些史事,人們沒有繼續延續這些記憶,於是一切就像沒發生過。隨著我發覺更多的材料,我明白一件事情是,並不是gay沒有故事,而是找不到一個連結點。有很多事件確實發生了,但這些事件和此刻缺乏連結。於是事件成為歷史。而偏偏我們又都想活在當下此刻。我們依然是紅衣小女孩,缺乏記憶。
於是,開始書寫後,我有幾個寫作策略,其一,回到時空當下,呈現事件在當時的面向。其二,找到某一個跨越時間連結的元素,讓當時的事件和此刻產生勾連。對我來說,後者比較讓我想要挑戰。甚至,我試著顛倒過來,我把當下此刻同志所焦慮所在乎的事情,例如同婚,例如同妻,例如性別游移與跨界,丟回過去的時空,試著看看如果發生在過去,會發生什麼更激烈的事情?我依然想玩,而且,我想玩歷史,也在歷史中玩。一開始寫作很慢,但抱著這樣遊戲的心情,寫作忽然加快了。
那因為每一個章節都要處理不同的一個歷史階段,您會需要依賴歷史資料嗎?或者有作一些其他的準備?
我熱衷於搜集史料。我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有一個章節,我很著迷於蔣經國的死亡。正如你們所知,蔣經國跟他父親蔣介石一樣,作為國共衝突最劇烈時期的兩位領導者,他們的屍體沒有埋到土裡,而是經過防腐處理後就放在台灣的陵寢裡。他們的遺言是,政權奪回日,才是安土下葬時。
這樣的死亡太讓我著迷了。死掉了,卻成為永恆?彷彿埃及法老一般。有一段時間,我大量搜集蔣經國葬禮的資料,我讀到的內容包括,送蔣經國棺木往停放定點那天,台灣為他舉辦一個「奉厝大典」,台北城沿路有民眾跪地哭號,夾道送走蔣總統。若這時有衛星從地球上空往下拍,拍到這條跨縣市哭泣的隊伍,它可能構成20世紀地球最長的一條眼淚公路。一想起那畫面,我就覺得好震撼,我想為此寫個故事。
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會著迷這個死亡與送葬的故事?後來我發現一件事,蔣經國死亡的新聞總是放在報紙頭版頭條,但如果翻到報紙第二頁,第二頁經常會有另一條新聞,那是關於台灣愛滋病的本土傳染和散播情形。
所以實際上有兩種死亡同時在八○年代的台北發生;同時有兩條隊伍正穿過八○年代的台北城。其中一隊,是替蔣經國送葬的隊伍,蔣老先生雖然死了,但透過防腐,透過眾人的崇拜與擁戴,他像是活著一樣,他將永遠存在。而另一列隊伍,則是同志的隊伍,人們會說你很髒,你是同志,就會感染了愛滋病,你就會死掉。這樣汙名化的鎖鏈也是在這個年代成型的,它構成另一條死亡的隊伍,隊伍中人雖然活著,但其實又都死了。遲早會死。相愛就會死亡。而這兩列隊伍──死了卻像活著的,和活著卻像死了的──在八○年代的台北交錯了。
所以我就想到寫一個故事,我要去寫蔣經國的葬禮,我要寫那個送葬樂隊的隊長,他是台灣最早感染愛滋病的幾個人之一。可是這隊長太愛中華民國了,他不想讓愛滋病散播出去,他想把自己的疾病藏起來。
那麼,在那時的台灣,哪裡能把他的身體和疾病永遠封存呢?
對了,就是蔣經國的棺木裡。
所以這個故事就是這群樂隊男孩,他們好愛好愛隊長,於是男孩們一邊替小蔣送行,一邊把隊長搞進蔣總統的棺木裡。那時,愛與死亡,全台灣最尊重與最卑賤的,最恐懼與最愛的,最威權和最輕賤的,都會被永遠放在一起。
當然,台灣史上並沒有真的發生這種事。但是,它可能發生。它可以發生。我要寫出這個故事,不如說,我想借這個故事,傳達某種情感的真實。
(……)
在寫作裡,無所畏懼
觀眾│您剛才提到讓讀者達到情感共同體,那麼您個人有沒有收到過有趣的讀者反饋?比如奇聞趣事?
我出的第一本書是散文集,那時候我還年輕,甚至用了自己的臉作為封面。後來我頻繁收到大家的留言,有時候提到頭髮、香水,只要點開臉書,就會看到各種男人的裸體照。我當時想,我還要交友軟體幹什麼呢?出本書不就好了。對,後來年紀大了,就不再收到這些了。我現在非常想念那些瘋狂時光。
但我確實得到了一些支持。有時路上碰到人來跟我打招呼,有些人說是因為在《洛基恐怖秀》看到我演出。有時他們說是因為讀了我的書。似乎我的寫作也是一種扮裝,一種表演。
有時我會問這些人,你們有這麼喜歡我的作品嗎?這些人中有些特別誠實的,會搖搖頭說,根本看不懂啊。那我會追問,這樣你還喜歡我嗎?這樣你還支持我嗎?
他們會用非常奇怪的眼神看著你,又理所當然地回答:「可是,那就是你不是嗎?」
似乎只要我繼續寫作,只要我在寫作裡繼續無所畏懼,那就足夠了。就算別人不懂也沒關係。因為就連那樣的不懂,都可以是一種更巨大的懂。不懂,可是被需要。
有一年金馬奇幻影展主辦單位告訴我,有一對新人就是在看《洛基恐怖秀》時認識的,現在他們要結婚了,決定在《洛基恐怖秀》上穿婚紗走紅毯。我記得那一天我本來有演講,但我努力改時間,就是為了趕回去參加《洛基恐怖秀》上的婚禮。那真是我參加過,怎麼說,最奇怪的婚禮了。我在高鐵上換裝,在很窄的車廂廁所裡化妝,拖著很長的裙擺跑過車站直往電影院去,路人問我怎麼了,我說,我要參加怪物們的婚禮,他們甚至幫我開道……
闖進黑暗的電影院,那一刻,原子恐龍、外星人、連體嬰、殺人魔、異形魔花……,無數怪物回過頭來,他們為我鼓掌,他們真切地擁抱我。黑暗中有香水和粗魯的喘息聲。這是一場怪物的婚禮。當然,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可是,我又覺得,那是真的,甚至,比真還真。就算當新人登場了──當然,他們也是兩個怪物──掌聲轉向他們,但我依然覺得,掌聲是為我響起的。
我也把它當作我的婚禮。我把自己嫁給了寫作。我想跟你進行盟約。一場黃金約誓。我願永遠對你忠誠,不離不棄。不管生老病死,富貴貧賤……
有那麼一刻,我真心希望,神啊,請讓這一切是真的吧。讓這裡有真的怪物存在,他們一定很寂寞吧。也許,只有在這樣既熱鬧又擁擠的黑暗裡,他們能找到融入的地方。就算只有幾秒,搞不好,他們真的能找到回家的感覺。
搞不好我就是那個怪物也說不定。
我們總依賴陌生人的善意過活。
好吧。那也是出自《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裡的台詞,我更喜歡這句:「我不想要現實,我想要魔法!」(I don't want realism. I want magic!)我想,小說就是魔法吧。在那裡,在黑暗裡,那不是現實,但它比任何現實還要現實。
成為「鬼」,成為「怪物」
除了閱讀,寫作也需要經驗和想像力。您個人的經歷,比如當兵或跳舞──我聽說您跳了八年的《洛基恐怖秀》,是否對您的寫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呢?
一開始,我並沒有想過要成為作家,只是個物質慾望很強的傻小孩(笑)。我的前半生都想活在舒適圈裡,想被父母保護,想被朋友圍繞。三十歲之前,我的目標就是逃避兵役。因為台灣每個男生都得當兵,我決定這一生都不要當兵,於是我選擇了逃兵。
逃兵的方法是什麼?在台灣,就是成為殘廢。但如果我殘廢了,我在同志市場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所以我不能殘廢(笑)。於是我只能選擇過胖或過瘦,但這樣也會減少吸引力。所以,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只能一直念書。高中後上大學,大學念了七年,為了逃避兵役;研究所又念了七年。所以,三十歲前我全部的時間都在學校,從未走出過學校的圍牆。
碩士畢業後,政府還是要我去當兵。我決定去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地方。當時政府推出了替代役,於是我選擇了海外服役,我去了菲律賓。
在菲律賓的經歷,真的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那時剛好遇到廣大興漁船事件,菲律賓軍艦掃射台灣漁船,台菲關係異常緊張。同年,軍中還爆發了受虐事件。我想,在這個風口浪尖,讓我去菲律賓,我要不是被自己人殺死在軍中,就是在異國為外鄉人憤怒的獻祭。
等我抵達駐地。那是我待過最破落的飯店。史蒂芬‧金的「鬼店」跟它一比,真的像是皇宮一樣。
我抵達那一晚,菲律賓被那年亞洲最大的颱風暴風圈所籠罩。我哪裡也去不了,只能困在房間裡。這就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出國。離開舒適圈的第一晚。窗外暴風像是某種人生的預言。
我上了床。我以為我睡著了。至少睡了有一會兒吧。某一刻,忽然醒來,發現四周一片漆黑,按床頭燈,燈沒亮,發生什麼事了?停電了。還好對一個台灣長大的小孩來說,停電是常有的事情。我安慰自己,不怕不怕。我在台灣受的訓練就是為了這一刻。
黑暗中,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在我的內心,在潛意識裡有個聲音低低地對我說:「可是,?青,你不覺得房子裡有哪裡怪怪的嗎?」
真的是什麼都看不見啊。我只能安慰自己:「陳?青,你不要亂想,你是個瘋子。」我用盡氣力安撫自己。就在心跳趨緩,就要重新入睡的那一刻,忽然,一道雷打下來,雷光非常亮,我想那雷就打在窗戶旁邊,一瞬間,整個房間都在發光。
耳邊嗡嗡作響,在那轉瞬而滅的雷光中,我忽然知道,房間裡哪裡怪怪的了。
因為剛才的雷光,我清楚地看見,原本應該散落在房間的三張椅子,不知何時正有序地排列著,以我的床為中心。像開圓桌會議般圍繞著我。
黑暗中,我被三張椅子圍繞著。
認清這件事的第一時間,我只冒出一個念頭:「所以,剛剛,在那樣的黑暗中,有什麼東西在椅子上看著我?」
那時候我真以為自己就要掛掉了,要被黑暗吞噬在這間旅館裡。但跟著,我又想起來,畢竟我是看著港片長大的孩子,眾多港產恐怖片告訴我一個奇怪的知識是:鬼最怕的,是軍人和警察。當下我想,哎喲,這麼巧,我可不就是中華民國軍人嗎?於是,我立刻展示我在軍中受到的優良訓練,三十秒時間掀開棉被,四十秒時間翻身滾下床,六十秒快速著裝,然後踢著正步走回床前。
我用軍中教我的坐姿端正地坐在床沿,我想,「鬼」既然看著我,那我也要看著它們!於是,我瞪大眼睛,一直盯著那三張椅子,一直瞪到天亮第一縷陽光射進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在海外的經歷。
雖然已經超過十年了,但每次回想這段經歷,我總感覺又回到那個房間。我仍然記得那三張椅子。但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想起那三張椅子,一邊害怕,我也會想像,如果當時我踢著正步,走到椅子旁邊,卻就著椅子坐下來,那會發生什麼事?如果當時,我踢著正步,卻直直穿過那三張椅子,走向椅子後面的黑暗,會發生什麼?
黑暗是那樣恐怖,卻又甜美,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寫作是什麼,我會跟人說,寫作,就是去那三張椅子後面的黑暗看看,並從那後頭帶回來什麼。
從那一晚之後,我嘗試從黑暗裡帶回去什麼。我成為了一名作家。
謝謝您分享這麼精彩的鬼故事。說到鬼故事,其實您的小說《尖叫連線》好像跟日本恐怖電影《七夜怪談》有種特殊的關係?可以講講這部小說與恐怖電影的特殊緣分嗎?
白老師剛介紹我時,提到了我每年都會去電影院參與《洛基恐怖秀》的演出,這是台灣金馬影展舉辦的活動,會有表演者扮裝在電影院裡隨著電影劇情一起演出,和觀眾直接互動。我記得第一次受邀演出時,驚訝地發現,在這個世界上,一個男孩可以被允許穿女裝、化妝,而沒有人會討厭你,甚至所有人都為你鼓掌。與其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自由」,不如說,是讓我感受到,什麼是「無限」。
有一年表演完我妝還沒卸,就直接從演出的戲院走出來,想直接回飯店去。
剛進飯店門口,管裡櫃檯的大媽正低頭在吃東西,她一個抬頭看到我,臉色忽然大變,我和她同時聽到筷子掉在地上的聲音。
從大媽身後掛的鏡子,我立刻知道她看到什麼──鏡中的我經過一整天的表演,現在是最醜的模樣。頭髮已經歪了一邊,裡面的髮網都露了出來,高跟鞋也有點歪了,衣衫不整,臉上妝容多半也脫落了。一下巴新鮮的鬍渣。
怪物。不男不女。醜八怪。死人妖……
大媽其實沒有說出這些詞彙來。但看著她的表情,以及她身後鏡子中的我,我耳邊像有無數人正張開口,那是從過去到現在曾經傳入我耳邊的聲音。我以為它們已經消失了,但其實沒有,它們隨時會冒出來……
只要一個夜晚、一張鏡子,一切就會重現。一切就會回來。
「我走錯了飯店了,對不起。」我正準備轉身要逃跑。突然間,大媽叫住了我。
她低頭窸窸窣窣不知道在翻找什麼,接著,遞出一根吸管,對我說:「用這個喝,口紅才不會掉。」
我忽然明白,大媽並沒有嘲笑我,她反而關心我的口紅有沒有掉。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就算你是怪物,你也會被某人寵愛,被人喜歡。
那時候我就想我要寫一個怪物的故事,所以我有了第二本書《尖叫連線》。《尖叫連線》是本長篇小說,故事講述台灣發生了一種恐怖的傳染疾病,叫HLV,只要感染三天後,感染者就會變成喪屍,然後死掉,所以台灣正面臨滅島、滅國的危機。
可是我們的女總統想到一個方法,她小時候看過一部恐怖電影叫《七夜怪談》。《七夜怪談》這部電影大綱是,只要你看了被詛咒的錄影帶,七天之後貞子就會爬出來殺死你。女總統就想,按照這部電影的邏輯,只要我讓全台灣的人都看了《七夜怪談》,那大家就會被貞子詛咒,感染者就不會死在三天後,而是會死在七天後。
於是,總統派出了一個小隊去尋找這卷被詛咒的錄影帶。《尖叫連線》描述的是這個小隊的故事,我設計小隊裡全都是好萊塢恐怖電影裡最早死掉的那些失敗者,比如《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裡第一個被殺的啦啦隊隊長,比如《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裡只愛看書考試的眼鏡妹……
我想把所有恐怖片裡一看就知道他會死掉的人集合起來,例如那些愛亂講話娘娘腔的gay,有色人種,亂搞的辣妹,只有身材沒大腦的體育生……
我想讓這些人來拯救台灣。對我而言,我相信,能夠拯救世界的,是這些受過苦,是這些被遺棄的人們。
就像我在跳《洛基恐怖秀》時遇到的旅館大媽。我想把詛咒變成一種祝福。
那從《小城市》到《尖叫連線》,是否有一些在寫《小城市》的過程學到的寫長篇的技巧,直接用到第二本呢?
我學到某種技術,不如說,從《小城市》的紅衣小女孩,到《尖叫連線》的諧仿、搞鬼,我真正感受到的是,我越來越逼近某個自己在意的核心。你會發現,我很喜歡寫鬼,不如說,我真正想要它現形的,並不是電影中的鬼,而是真實人生的。那麼,在真實世界中,什麼東西是「看得見,又好像看不見」的呢?對台灣社會而言,就是同志。
我的第三本書《髒東西》就想寫台灣男同志史。不是透過電影的鬼來象徵,我要寫台灣社會中的鬼。台灣歷史中的鬼。社會禁忌中的鬼。我要讓他們從歷史中現形,如果他們消失了,我就替他們招魂,如果他們不存在,我就要讓他們附身,我要讓男同志的幽魂遊蕩在歷史的地平線上,也就是說,我不但想替台灣男同志寫史,我還想在台灣史中創造男同志。
是否可以借用這本書來談您的寫作過程呢?最早的動筆念頭是什麼時候?整個構想的過程大概要花多長時間?動筆又是什麼樣的一個過程?
準備時間很長。我發現台灣歷史上有很多很gay的瞬間,也有很多汙名和形塑「同性戀為何變成如今這樣」的決定性時刻,例如,HIV在本土的流行;例如,台灣男同志曾經可以透過被判定「精神異常」而免役不用當兵……。但很奇怪,人們不談論這些史事,人們沒有繼續延續這些記憶,於是一切就像沒發生過。隨著我發覺更多的材料,我明白一件事情是,並不是gay沒有故事,而是找不到一個連結點。有很多事件確實發生了,但這些事件和此刻缺乏連結。於是事件成為歷史。而偏偏我們又都想活在當下此刻。我們依然是紅衣小女孩,缺乏記憶。
於是,開始書寫後,我有幾個寫作策略,其一,回到時空當下,呈現事件在當時的面向。其二,找到某一個跨越時間連結的元素,讓當時的事件和此刻產生勾連。對我來說,後者比較讓我想要挑戰。甚至,我試著顛倒過來,我把當下此刻同志所焦慮所在乎的事情,例如同婚,例如同妻,例如性別游移與跨界,丟回過去的時空,試著看看如果發生在過去,會發生什麼更激烈的事情?我依然想玩,而且,我想玩歷史,也在歷史中玩。一開始寫作很慢,但抱著這樣遊戲的心情,寫作忽然加快了。
那因為每一個章節都要處理不同的一個歷史階段,您會需要依賴歷史資料嗎?或者有作一些其他的準備?
我熱衷於搜集史料。我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有一個章節,我很著迷於蔣經國的死亡。正如你們所知,蔣經國跟他父親蔣介石一樣,作為國共衝突最劇烈時期的兩位領導者,他們的屍體沒有埋到土裡,而是經過防腐處理後就放在台灣的陵寢裡。他們的遺言是,政權奪回日,才是安土下葬時。
這樣的死亡太讓我著迷了。死掉了,卻成為永恆?彷彿埃及法老一般。有一段時間,我大量搜集蔣經國葬禮的資料,我讀到的內容包括,送蔣經國棺木往停放定點那天,台灣為他舉辦一個「奉厝大典」,台北城沿路有民眾跪地哭號,夾道送走蔣總統。若這時有衛星從地球上空往下拍,拍到這條跨縣市哭泣的隊伍,它可能構成20世紀地球最長的一條眼淚公路。一想起那畫面,我就覺得好震撼,我想為此寫個故事。
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會著迷這個死亡與送葬的故事?後來我發現一件事,蔣經國死亡的新聞總是放在報紙頭版頭條,但如果翻到報紙第二頁,第二頁經常會有另一條新聞,那是關於台灣愛滋病的本土傳染和散播情形。
所以實際上有兩種死亡同時在八○年代的台北發生;同時有兩條隊伍正穿過八○年代的台北城。其中一隊,是替蔣經國送葬的隊伍,蔣老先生雖然死了,但透過防腐,透過眾人的崇拜與擁戴,他像是活著一樣,他將永遠存在。而另一列隊伍,則是同志的隊伍,人們會說你很髒,你是同志,就會感染了愛滋病,你就會死掉。這樣汙名化的鎖鏈也是在這個年代成型的,它構成另一條死亡的隊伍,隊伍中人雖然活著,但其實又都死了。遲早會死。相愛就會死亡。而這兩列隊伍──死了卻像活著的,和活著卻像死了的──在八○年代的台北交錯了。
所以我就想到寫一個故事,我要去寫蔣經國的葬禮,我要寫那個送葬樂隊的隊長,他是台灣最早感染愛滋病的幾個人之一。可是這隊長太愛中華民國了,他不想讓愛滋病散播出去,他想把自己的疾病藏起來。
那麼,在那時的台灣,哪裡能把他的身體和疾病永遠封存呢?
對了,就是蔣經國的棺木裡。
所以這個故事就是這群樂隊男孩,他們好愛好愛隊長,於是男孩們一邊替小蔣送行,一邊把隊長搞進蔣總統的棺木裡。那時,愛與死亡,全台灣最尊重與最卑賤的,最恐懼與最愛的,最威權和最輕賤的,都會被永遠放在一起。
當然,台灣史上並沒有真的發生這種事。但是,它可能發生。它可以發生。我要寫出這個故事,不如說,我想借這個故事,傳達某種情感的真實。
(……)
在寫作裡,無所畏懼
觀眾│您剛才提到讓讀者達到情感共同體,那麼您個人有沒有收到過有趣的讀者反饋?比如奇聞趣事?
我出的第一本書是散文集,那時候我還年輕,甚至用了自己的臉作為封面。後來我頻繁收到大家的留言,有時候提到頭髮、香水,只要點開臉書,就會看到各種男人的裸體照。我當時想,我還要交友軟體幹什麼呢?出本書不就好了。對,後來年紀大了,就不再收到這些了。我現在非常想念那些瘋狂時光。
但我確實得到了一些支持。有時路上碰到人來跟我打招呼,有些人說是因為在《洛基恐怖秀》看到我演出。有時他們說是因為讀了我的書。似乎我的寫作也是一種扮裝,一種表演。
有時我會問這些人,你們有這麼喜歡我的作品嗎?這些人中有些特別誠實的,會搖搖頭說,根本看不懂啊。那我會追問,這樣你還喜歡我嗎?這樣你還支持我嗎?
他們會用非常奇怪的眼神看著你,又理所當然地回答:「可是,那就是你不是嗎?」
似乎只要我繼續寫作,只要我在寫作裡繼續無所畏懼,那就足夠了。就算別人不懂也沒關係。因為就連那樣的不懂,都可以是一種更巨大的懂。不懂,可是被需要。
有一年金馬奇幻影展主辦單位告訴我,有一對新人就是在看《洛基恐怖秀》時認識的,現在他們要結婚了,決定在《洛基恐怖秀》上穿婚紗走紅毯。我記得那一天我本來有演講,但我努力改時間,就是為了趕回去參加《洛基恐怖秀》上的婚禮。那真是我參加過,怎麼說,最奇怪的婚禮了。我在高鐵上換裝,在很窄的車廂廁所裡化妝,拖著很長的裙擺跑過車站直往電影院去,路人問我怎麼了,我說,我要參加怪物們的婚禮,他們甚至幫我開道……
闖進黑暗的電影院,那一刻,原子恐龍、外星人、連體嬰、殺人魔、異形魔花……,無數怪物回過頭來,他們為我鼓掌,他們真切地擁抱我。黑暗中有香水和粗魯的喘息聲。這是一場怪物的婚禮。當然,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可是,我又覺得,那是真的,甚至,比真還真。就算當新人登場了──當然,他們也是兩個怪物──掌聲轉向他們,但我依然覺得,掌聲是為我響起的。
我也把它當作我的婚禮。我把自己嫁給了寫作。我想跟你進行盟約。一場黃金約誓。我願永遠對你忠誠,不離不棄。不管生老病死,富貴貧賤……
有那麼一刻,我真心希望,神啊,請讓這一切是真的吧。讓這裡有真的怪物存在,他們一定很寂寞吧。也許,只有在這樣既熱鬧又擁擠的黑暗裡,他們能找到融入的地方。就算只有幾秒,搞不好,他們真的能找到回家的感覺。
搞不好我就是那個怪物也說不定。
我們總依賴陌生人的善意過活。
好吧。那也是出自《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裡的台詞,我更喜歡這句:「我不想要現實,我想要魔法!」(I don't want realism. I want magic!)我想,小說就是魔法吧。在那裡,在黑暗裡,那不是現實,但它比任何現實還要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