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績溪胡氏家族溯源
胡氏是徽州大姓之一。在績溪縣,關於胡氏源流,歷來有龍川胡、金紫胡、明經胡和遵義胡之分。也就是晚清以來所盛傳的「四大胡」的劃分。(可參見朱小陽《績溪胡氏源流考辨》一文。)「明經胡」,又稱「李改胡」。績溪這一支的開山祖是北宋開寶年間婺源籍績溪知縣胡政,他把定居地通鎮改名為胡?(今湖?)
根據《胡氏宗譜》的記載:「西川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曄之幼子,因避朱溫之亂,由近侍郎胡三護帶至婺源考水,後改姓為胡,取名昌翼。後五代,中後唐明經科進士。子孫因以明經別其氏,稱曰:明經胡」。北宋皇佑年間明經胡之五世孫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途經西遞,因為被其山形地貌吸引,認定西遞是一塊極佳之風水寶地。於是舉家遷來西遞。
史料記載: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的叛將朱溫降唐後,唐僖宗詔封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並賜名「朱全忠」,後又被制授宣武軍節度使,成了握有重兵的軍閥。而且,朱溫擁兵自重,權傾朝野,對唐室社稷垂涎已久。
根據《婺源縣誌》和《考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唐昭宗天祐元年朱溫為了取代唐室,進一步控制朝廷的局勢,藉故岐兵威逼京畿,要唐昭宗遷都到自己勢力範圍內的洛陽。
二月因為東都宮殿尚未建成,遷都人馬滯留於陝州。
三月朔日,何皇后臨產,皇幼子李昌翼誕生,這就是後來「明經胡」始祖。
四月,東都宮殿建造完畢,朱全忠請求起駕。昭宗皇帝與何皇后臨危托孤,讓宮廷近侍郎婺源人胡三將皇幼子帶回婺源考川。
當年秋,朱溫在洛陽指使屬下追殺昭宗李曄。
第二年春,朱溫又縊死昭宗的諸皇子等九個親王和何皇后。
天祐四年,朱溫建立後梁,結束了李唐王朝。昭宗的皇幼子李昌翼與胡三來到考川之後,因胡三姓胡,改姓為胡,掩人耳目,取名為胡昌翼。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胡昌翼二十二歲時,以《易經》登「明經科」第二名進士。胡三遂將他的真實身世坦言相告,並且出示當初從宮中帶出的御衣和寶玩。
胡三於唐會昌癸亥年三月生,後唐天成丙戌年五月逝世,享年八十四歲,娶秦氏,繼陳氏,均無出。胡三死後,胡昌翼厚葬胡三,知恩圖報,仍蟄居鄉間,講學施教,並遺訓兒孫,「李改胡」要代代相傳,決不復宗。
到了宋代,胡昌翼不想侍奉趙宋王朝君主,就隱居於鄉中,開設明經書院,傳道授業解惑,創立皖派經學。他當時作有一首《遣興詩》:
投簪擱筆厭文場,拂袖歸來創小堂。
但向閑中消日月,豈知世上有興亡。
醉鄉往往眠芳草,歸路時時送夕陽。
倘若異時成得志,林泉惟願莫相忘。
胡昌翼直到真宗咸平二年十月以九十六歲之罕見高齡逝世。
胡昌翼生有三子,長子胡延政為績溪縣令,賜居績溪湖?,後裔遷嶺北、再遷上莊,稱「明經胡上川宗」。《(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載,十二世祖胡德真由龍井遷楊林(傳說是楊姓先居此地,故名),並在楊林建有胡氏宗祠。
胡昌翼一生宣導明經學,尤精《易經》,著有《周易傳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傳摘疑》一卷。隱居於婺源,倡明經學,為世儒宗,人稱「明經公」,其後裔被稱為「明經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稱「李改胡」。
按照族譜記載:「明經胡」尊胡昌翼為始祖,胡三為義祖。「明經胡」的列祖列宗家訓是:「義祖大於始祖,兒孫不得復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隴西郡)。」
上述記載還出現在明代弘治版《徽州府志》和嘉靖版《新安名族志》中。
西遞村的胡氏家族自第十二世祖開始結束了一代獨子單傳的局面,到了十六代就出現了「九房頭」(即九個兒子)、「大小四家」(即叔侄各生了四個兒子)各支系,每房頭劃地而居,獨立成群,環連成片,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的典型封建族長制的古村落。
西遞村從明嘉靖四十四年胡文光出任江西萬載縣知縣到清道光六年,這期間胡氏家族就出了一百多名官吏,是胡氏家族政治騰達、文化昌盛、財丁兩旺的鼎盛時期。
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上的《始祖明經府君傳》一文中說:「始祖諱昌翼字宏遠,號眉軒,本唐昭宗子。」但不見正史。《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記載:「昭宗十子,哀帝、餘並封王。」而《新唐書》則說:「昭宗十七子」,皆有名號,惟獨何皇后於東遷途中生的皇子下落不明,由此可證取名胡昌翼的小皇子就是「李改胡」始祖。
今績溪縣胡適故里上莊鎮和宅坦、湖?和上胡家等明經胡聚居地,族人仍以帝胄為榮。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胡適從美返臺,暫住在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寓所,他對自己祕書胡頌平說:
《皇清經解》收了三位績溪胡氏經解。這個績溪胡氏是另外一宗。……從前宗法社會裡是「同姓不婚」的,因為李改胡的關係,所以族譜上規定胡李兩姓不通婚。那時有一位族人娶了李姓的女子為妻,不許上譜,結果乃將李字改為季字。
因此,胡頌平認為「李改胡」之說是可信的,因為族譜上有這樣記載。
非常多的人誤以為胡適出自績溪經學三胡之後。
對這種錯誤的記載,胡適稱之為「胡適的神話」。晚年胡適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口述歷史時,曾說:
在這?我也順便更正一項過去的錯誤記載,常有人說我家與績溪縣城內家世漢學的胡氏望族是同宗。這是錯誤的。
可是胡適的這一訂正出自晚年,而在他剛就任北京大學的那幾年,他並沒有公開否認,反而是全盤笑納,以此作為他向保守派挑戰的文化背景和家族根基。
晚年的胡適說:「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為拙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所寫的序言中,曾錯誤把我家說成是世居績溪城內胡氏的同宗。蔡先生指出績溪胡氏是有家學淵源的,特別是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出了一些有名的漢學家如胡培翬及他的先人(如祖父胡匡正和堂叔胡秉虔)。這個胡家與我家並非同宗。」胡適又說:「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葉出了很多有名學者的那家胡氏望族,其遠祖可以追溯至宋代的一部名著《苕溪漁隱叢話》著者胡仔。不僅那個胡家與我家非同宗,而且我家與績溪另一胡氏望族 那位於十六世紀在中國沿海抵抗倭寇的名將胡宗憲也不是同一支。胡宗憲與績溪城內的胡氏也不是同一家。」最後他說:「我的祖先世居績溪縣城北約五十華里鄉下。我家主要是做小本生意。」
一九一九年,胡適為《績溪旺川曹氏顯承堂族譜》作序時說:「中國的族譜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源遠流長』的迷信。沒有一個姓胡的不是胡公滿之後,沒有一個姓張的不是黃帝第五子之後,沒有姓李的不是伯陽之後。」胡適質問:「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後,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後代都到哪裡去了?」又說:「不可深信的遠祖一概從略。每族各從始遷祖數起。始遷祖以前但說某年自某處遷來,以存民族遷徙的蹤跡就夠了。各族修譜的人應該全副精神貫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統事蹟上,務必信本支本派的家譜有『信史』的價值。要知道修譜的本意是要存真傳信;若不能存真,不能傳信,又何必要譜呢?」這正是他發起文學革命的巔峰時刻,這樣的質疑可以理解。它是一種工具理性的完美體現。
除了上述學術性及歷史性的「神話」外,還有一種「胡適的神話」是政治性的。尤其是在一九五○年以後中共在學術界開展的「批判胡適反動思想運動」。當時出現了胡適在京幼子胡思杜及學生和友人朱光潛等人對胡適的批判。胡思杜文章中說:「我的父親出身沒落的官僚仕紳之家」。而朱光潛在《澄清對於胡適的看法》一文中則說:「胡適出於績溪『世家』,父親在臺灣做過官,家裡在上海還有生意。論出身,他屬於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他一向以他的家世自豪,就證明了他的封建骨骼。」其實,胡適的家世並非如他們所說的那樣顯赫。
績溪的宅坦村自明代嘉靖以來,迄今連綿四百多年的宗族、村務文獻資料保存至今多達一千八百多件。其中就有國內存世最早的明嘉靖版《龍井胡氏族譜》、清乾隆版《考川明經胡氏統宗譜》、民國版《龍川派胡氏宗譜》等珍貴文獻。宅坦村本來是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村史已逾千年的古村。早在北宋景德三年該村就創辦了安徽省最早的書院——桂枝書院,首開皖省書院教育之先河。在清代歷史上,宅坦村先後共出了三名進士、近百名舉人和秀才。清代著名學者汪梅村為避太平天國戰亂,曾在這?隱居六年,並且寫下了著名的《乙丙日記》。
上莊村是「先有後岸、楊林,後有上川」。「上莊」村名是相對「宅坦」別稱「下莊」而言的。根據一九一一年《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上川最早的居民為朱姓,現在上莊村村南有一地名就叫「朱家學堂」。又據《(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現居上莊的胡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昭宗李曄的小兒子。為了表彰胡適為安徽績溪上川(現稱上莊)村的貢獻,一九四二年,該村全體人曾呈文、經縣政府批准,將「上莊村」改為「適之村」。又見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先生的族人胡漢文告訴胡頌平說:績溪上莊姓胡的有兩千戶。他們的一支分作六房。先生是大房,胡文郁是二房,他是六房。胡鍾吾就遠些。這個村莊?也有各種日用品的小鋪子,還相當的熱鬧。現在村名改成『適之村』了。」顯然,這個記載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從一九四九年以後理所當然恢復了過去的村名。
胡氏是徽州大姓之一。在績溪縣,關於胡氏源流,歷來有龍川胡、金紫胡、明經胡和遵義胡之分。也就是晚清以來所盛傳的「四大胡」的劃分。(可參見朱小陽《績溪胡氏源流考辨》一文。)「明經胡」,又稱「李改胡」。績溪這一支的開山祖是北宋開寶年間婺源籍績溪知縣胡政,他把定居地通鎮改名為胡?(今湖?)
根據《胡氏宗譜》的記載:「西川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曄之幼子,因避朱溫之亂,由近侍郎胡三護帶至婺源考水,後改姓為胡,取名昌翼。後五代,中後唐明經科進士。子孫因以明經別其氏,稱曰:明經胡」。北宋皇佑年間明經胡之五世孫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途經西遞,因為被其山形地貌吸引,認定西遞是一塊極佳之風水寶地。於是舉家遷來西遞。
史料記載: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的叛將朱溫降唐後,唐僖宗詔封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並賜名「朱全忠」,後又被制授宣武軍節度使,成了握有重兵的軍閥。而且,朱溫擁兵自重,權傾朝野,對唐室社稷垂涎已久。
根據《婺源縣誌》和《考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唐昭宗天祐元年朱溫為了取代唐室,進一步控制朝廷的局勢,藉故岐兵威逼京畿,要唐昭宗遷都到自己勢力範圍內的洛陽。
二月因為東都宮殿尚未建成,遷都人馬滯留於陝州。
三月朔日,何皇后臨產,皇幼子李昌翼誕生,這就是後來「明經胡」始祖。
四月,東都宮殿建造完畢,朱全忠請求起駕。昭宗皇帝與何皇后臨危托孤,讓宮廷近侍郎婺源人胡三將皇幼子帶回婺源考川。
當年秋,朱溫在洛陽指使屬下追殺昭宗李曄。
第二年春,朱溫又縊死昭宗的諸皇子等九個親王和何皇后。
天祐四年,朱溫建立後梁,結束了李唐王朝。昭宗的皇幼子李昌翼與胡三來到考川之後,因胡三姓胡,改姓為胡,掩人耳目,取名為胡昌翼。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胡昌翼二十二歲時,以《易經》登「明經科」第二名進士。胡三遂將他的真實身世坦言相告,並且出示當初從宮中帶出的御衣和寶玩。
胡三於唐會昌癸亥年三月生,後唐天成丙戌年五月逝世,享年八十四歲,娶秦氏,繼陳氏,均無出。胡三死後,胡昌翼厚葬胡三,知恩圖報,仍蟄居鄉間,講學施教,並遺訓兒孫,「李改胡」要代代相傳,決不復宗。
到了宋代,胡昌翼不想侍奉趙宋王朝君主,就隱居於鄉中,開設明經書院,傳道授業解惑,創立皖派經學。他當時作有一首《遣興詩》:
投簪擱筆厭文場,拂袖歸來創小堂。
但向閑中消日月,豈知世上有興亡。
醉鄉往往眠芳草,歸路時時送夕陽。
倘若異時成得志,林泉惟願莫相忘。
胡昌翼直到真宗咸平二年十月以九十六歲之罕見高齡逝世。
胡昌翼生有三子,長子胡延政為績溪縣令,賜居績溪湖?,後裔遷嶺北、再遷上莊,稱「明經胡上川宗」。《(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載,十二世祖胡德真由龍井遷楊林(傳說是楊姓先居此地,故名),並在楊林建有胡氏宗祠。
胡昌翼一生宣導明經學,尤精《易經》,著有《周易傳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傳摘疑》一卷。隱居於婺源,倡明經學,為世儒宗,人稱「明經公」,其後裔被稱為「明經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稱「李改胡」。
按照族譜記載:「明經胡」尊胡昌翼為始祖,胡三為義祖。「明經胡」的列祖列宗家訓是:「義祖大於始祖,兒孫不得復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隴西郡)。」
上述記載還出現在明代弘治版《徽州府志》和嘉靖版《新安名族志》中。
西遞村的胡氏家族自第十二世祖開始結束了一代獨子單傳的局面,到了十六代就出現了「九房頭」(即九個兒子)、「大小四家」(即叔侄各生了四個兒子)各支系,每房頭劃地而居,獨立成群,環連成片,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的典型封建族長制的古村落。
西遞村從明嘉靖四十四年胡文光出任江西萬載縣知縣到清道光六年,這期間胡氏家族就出了一百多名官吏,是胡氏家族政治騰達、文化昌盛、財丁兩旺的鼎盛時期。
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上的《始祖明經府君傳》一文中說:「始祖諱昌翼字宏遠,號眉軒,本唐昭宗子。」但不見正史。《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記載:「昭宗十子,哀帝、餘並封王。」而《新唐書》則說:「昭宗十七子」,皆有名號,惟獨何皇后於東遷途中生的皇子下落不明,由此可證取名胡昌翼的小皇子就是「李改胡」始祖。
今績溪縣胡適故里上莊鎮和宅坦、湖?和上胡家等明經胡聚居地,族人仍以帝胄為榮。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胡適從美返臺,暫住在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寓所,他對自己祕書胡頌平說:
《皇清經解》收了三位績溪胡氏經解。這個績溪胡氏是另外一宗。……從前宗法社會裡是「同姓不婚」的,因為李改胡的關係,所以族譜上規定胡李兩姓不通婚。那時有一位族人娶了李姓的女子為妻,不許上譜,結果乃將李字改為季字。
因此,胡頌平認為「李改胡」之說是可信的,因為族譜上有這樣記載。
非常多的人誤以為胡適出自績溪經學三胡之後。
對這種錯誤的記載,胡適稱之為「胡適的神話」。晚年胡適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口述歷史時,曾說:
在這?我也順便更正一項過去的錯誤記載,常有人說我家與績溪縣城內家世漢學的胡氏望族是同宗。這是錯誤的。
可是胡適的這一訂正出自晚年,而在他剛就任北京大學的那幾年,他並沒有公開否認,反而是全盤笑納,以此作為他向保守派挑戰的文化背景和家族根基。
晚年的胡適說:「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為拙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所寫的序言中,曾錯誤把我家說成是世居績溪城內胡氏的同宗。蔡先生指出績溪胡氏是有家學淵源的,特別是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出了一些有名的漢學家如胡培翬及他的先人(如祖父胡匡正和堂叔胡秉虔)。這個胡家與我家並非同宗。」胡適又說:「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葉出了很多有名學者的那家胡氏望族,其遠祖可以追溯至宋代的一部名著《苕溪漁隱叢話》著者胡仔。不僅那個胡家與我家非同宗,而且我家與績溪另一胡氏望族 那位於十六世紀在中國沿海抵抗倭寇的名將胡宗憲也不是同一支。胡宗憲與績溪城內的胡氏也不是同一家。」最後他說:「我的祖先世居績溪縣城北約五十華里鄉下。我家主要是做小本生意。」
一九一九年,胡適為《績溪旺川曹氏顯承堂族譜》作序時說:「中國的族譜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源遠流長』的迷信。沒有一個姓胡的不是胡公滿之後,沒有一個姓張的不是黃帝第五子之後,沒有姓李的不是伯陽之後。」胡適質問:「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後,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後代都到哪裡去了?」又說:「不可深信的遠祖一概從略。每族各從始遷祖數起。始遷祖以前但說某年自某處遷來,以存民族遷徙的蹤跡就夠了。各族修譜的人應該全副精神貫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統事蹟上,務必信本支本派的家譜有『信史』的價值。要知道修譜的本意是要存真傳信;若不能存真,不能傳信,又何必要譜呢?」這正是他發起文學革命的巔峰時刻,這樣的質疑可以理解。它是一種工具理性的完美體現。
除了上述學術性及歷史性的「神話」外,還有一種「胡適的神話」是政治性的。尤其是在一九五○年以後中共在學術界開展的「批判胡適反動思想運動」。當時出現了胡適在京幼子胡思杜及學生和友人朱光潛等人對胡適的批判。胡思杜文章中說:「我的父親出身沒落的官僚仕紳之家」。而朱光潛在《澄清對於胡適的看法》一文中則說:「胡適出於績溪『世家』,父親在臺灣做過官,家裡在上海還有生意。論出身,他屬於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他一向以他的家世自豪,就證明了他的封建骨骼。」其實,胡適的家世並非如他們所說的那樣顯赫。
績溪的宅坦村自明代嘉靖以來,迄今連綿四百多年的宗族、村務文獻資料保存至今多達一千八百多件。其中就有國內存世最早的明嘉靖版《龍井胡氏族譜》、清乾隆版《考川明經胡氏統宗譜》、民國版《龍川派胡氏宗譜》等珍貴文獻。宅坦村本來是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村史已逾千年的古村。早在北宋景德三年該村就創辦了安徽省最早的書院——桂枝書院,首開皖省書院教育之先河。在清代歷史上,宅坦村先後共出了三名進士、近百名舉人和秀才。清代著名學者汪梅村為避太平天國戰亂,曾在這?隱居六年,並且寫下了著名的《乙丙日記》。
上莊村是「先有後岸、楊林,後有上川」。「上莊」村名是相對「宅坦」別稱「下莊」而言的。根據一九一一年《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上川最早的居民為朱姓,現在上莊村村南有一地名就叫「朱家學堂」。又據《(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現居上莊的胡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昭宗李曄的小兒子。為了表彰胡適為安徽績溪上川(現稱上莊)村的貢獻,一九四二年,該村全體人曾呈文、經縣政府批准,將「上莊村」改為「適之村」。又見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先生的族人胡漢文告訴胡頌平說:績溪上莊姓胡的有兩千戶。他們的一支分作六房。先生是大房,胡文郁是二房,他是六房。胡鍾吾就遠些。這個村莊?也有各種日用品的小鋪子,還相當的熱鬧。現在村名改成『適之村』了。」顯然,這個記載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從一九四九年以後理所當然恢復了過去的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