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何不認真來悲傷(十週年暢銷典藏版)

79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何不認真來悲傷

面對過往的幸福,對我而言,遠比回憶悲傷還更需要勇氣。
逼視曾讓我受傷的記憶,至少證明我不再懼怕面對。就算偶有黯影反撲,也只像是遙望對岸的濃霧。
在悲傷的回憶中,我才能保持一種戰鬥的姿勢,在空滅頹亡來臨前。
幸福的記憶卻讓我感覺軟弱,因為發現曾經自己對生命的流逝毫無警覺,總要等到成為記憶後才懂得,那就是快樂,而當下只道是尋常。
中年後不敢多想那些無憂的過去。無憂源自無知,不知道煩惱有父母在頂著,不知道何為生老病死,不懂得無人共享的快樂,其實不算快樂……
也因此,快樂的回憶只能點到為止,否則就要驚動了失落與遺憾。
偏偏總有久遠的往事偷渡登岸。
翻開了堆放積灰已久的相簿,企圖捕捉那其實已很遙遠的、我們曾經一起去拍全家福照,那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那時,我們總是為了全家福照專門跑去照相館。除了其中一張是因為哥嫂帶著初生的女兒首次回台,連年近九十的外公都出動了,其他去照相館拍照的動機背景我已一概模糊。
或許都只是臨時起意也說不定。那總有個提議的人吧?如果要我猜,準是母親。
母親喜歡玩相機,或許說,她喜歡記錄家人生活。台灣第一家彩色沖印照相館到底是哪間?這些年出現各說各話的情形。但據母親告訴我的,真正的第一家是早在民國四十幾年,一家叫「虹影」的照相館。母親是當時他們招考錄取的第一位員工,擔任會計工作。老相簿裡還有攝影師為母親拍的沙龍照。那時的母親真是美。
繼續翻閱相簿,發現都是母親掌鏡的時候居多。記憶中家裡的第一台相機頗難操作,一個長方匣捧在胸前,從上往下看進匣裡對焦,光圈速度全靠手調,只有母親會用。家裡其他三個男生愛笑那是老骨董,該丟了。等到父親接觸到拍電影的工作,有天回家來告訴我們,劇照師都還是用這一款,說是比起後來的單眼,它的畫質好太多,我們才知那相機是屬於「專業用」的,從此對它刮目相看。
想必是我們的懶於學習操作,才會忽略了該讓母親多當模特兒而非總在掌鏡。是不是因為這樣,母親才總會興起去照相館留影的念頭呢?
不僅拍照總是母親的工作,連全家旅遊也向來是母親在規劃。
說起來,真正一家四口出遊也就那一次,去日月潭。那年哥哥高一,我還在幼稚園。之後哥哥就再也沒有跟我們一起旅行了。一家人留下了難得的戶外合影,每一幀的場景時空我仍印象清晰。有一張是我們全翻滾在草坪上,將那台專業級相機調好自拍設定,並很有創意地傾斜放置,形成對角線的構圖。而另一張是造訪毛王爺時當地導遊為我們拍的。除了哥哥堅持不肯外,我們全都穿戴起原住民的服裝。關於那次旅遊,更深的印象是我一路暈車嘔吐,到了教師會館已手腳僵冷。偏偏都沒空房了,我們一家睡的是地下室的通鋪。
想起來還是歡樂。絕無僅有的一次合家歡。之後在溪頭墾丁花蓮紐約費城華盛頓DC,總是三人行。
兩個孩子都在國外的日子,沒想到父母還是去照相館拍過幾幀二人合影。那時的母親心裡在想什麼呢?

誰在燈火闌珊處?
不讀文學的情人在分手的幾天前,讀完了我依然帶著淡淡悲傷的專欄,他還笑說:認識我之後就有快樂的事發生了,對不對?
竟然也不過才幾天之後,情人的分手文寫在小小的 LINE 對話格裡,擁擠得令人窒息。我的手指來回滑動,放大縮小字體,怎麼也調整不出我的心臟能承受的撞擊指數,老花的視力亦找不到適當的兩人距離。
他愛上別人了。
當下,竟然不顧自己這把歲數了我哭著抱住他不讓他離開,要他留下。只要他留下,我說,我可以從此不再提起他出軌這件事。
哭得失魂又失聲的同時,我的記憶中出現了一個三歲的小男孩,某次午睡醒來,發現那棟當時居住的二層小屋中空無一人。一種被遺棄的恐懼立刻讓他瘋了似地嚎啕大哭起來,從樓上哭到樓下,從沒有那麼驚惶過,一路哭到了屋外,站在巷子裡就如同被人遺棄的孤兒,彷彿是某種早已盤據在內心深處的噩夢終於成真。
看顧我的傭人趁我午睡上街買菜了。等她走進巷口看見哭得肺腑摧折的我,她與其他看熱鬧的鄰居小朋友一起笑了。
那一場被遺棄的驚慟我一直記得,那種恐懼如此之真實,我相信,在許多看不見的層次,對我早已造成了一生難以抹滅的影響。
父母都外出工作,童年的我卻將這份恐懼一直掩飾得很好,與傭人和平相處,自己會寫功課不會亂跑,讓大人覺得放心。年紀再長些,同學們都覺得我是一個習慣獨來獨往的人。日後,每次當我的舞台劇首演幕啟前,我總要躲進樓梯間一個人默默獨坐,悵然若失,因為明白一旦幕啟,就離落幕不遠了。
直到情人無預警地提出分手,結束這一段今生唯一慎重考慮也許可以成家相守的感情,我才發現,孩提時那種被遺棄的恐懼清晰如同昨日。
二十五歲出國念書,沒想到從此之後,便一直過著過客式的宿舍人生。花蓮到台北,一週裡總在不同的地方停留,卻沒有哪個空間是不可取代的,我隨時可以起身離去。
忘了已經有多久,沒人會等候著我的歸來。但,我依然掩飾得很好,總是可以隨遇而安。
直到這個空間裡開始多出了他的存在。我們開始有了規律的生活。晚餐時開著電視邊吃邊看邊聊。洗碗收衣晾衣。飯後散步去水果攤,買回的水果總由他切好放進保鮮盒,幫我準備好接下來幾天的份。睡前的梳洗。熄燈前的聊天。還有熄燈後在黑暗中的互道晚安。雖然一週只有兩天的相聚,但我成為了有人在等待的一個新的自己。
在走過二十五年的惶惶然之後。在平穩幸福的三年多後。我竟傻傻地以為,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了。情人在跨年夜裡看到我幸福的表情,突然感覺再看不下去了。因為看見的是我已沉溺在一種如同守護著家人的幸福裡嗎?
如果成為家人變成了他的恐懼的話。
情人最後只用一句「對你已經沒感覺了」便終結了答辯。還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讓人無力反駁的呢?
對於成長中那些恍惚的不快樂,所有那些對愛情親情家人的疑問,我曾經不只一次跟自己說,不要帶進第一次認為可能長久的這段關係中,藉著回憶,不斷自我對話,或許可以除障祛魅?……
結果發現,遺棄我的不光是一位情人,也是在青春期時我從未有過的某個可以一起打混的夥伴,是我想像中應有而未曾有的另一個手足,更是一個年輕的,我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