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中國統一到戰後臺灣
土田哲夫
序言
蔣介石是二十世紀前半國民黨時代的中國領導人,既是軍人,也是政治家。清末他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參加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在中國國民黨進行北伐期間(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迅速崛起,成為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推動中國統一與現代化,並在中日戰爭(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於蔣的黨、政統治與軍事集權化,汪精衛、胡漢民等國民黨有力人士或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曾發起反蔣運動(內戰),但蔣成功鎮壓這些反對勢力,確立自身領導地位。蔣的核心權力及其強勢來自於他從北伐以來便掌握強大的中央軍隊,除加強統治國民黨中央組織,更管控政府財政以籌措巨額軍費,加上與宋氏家族的婚姻關係也對他在強化財政力量、政策運作與對外關係上提供了助力。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擴大侵略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勢力發展,成為國民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挑戰,蔣介石不得不艱辛應對這些狀況。中日戰爭開戰後,他因身為抗戰指揮而提高了威信, 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廢除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參與開羅會議(一九四三年)的對日處理方案,之後中國更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些成就為今日所謂的「大國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戰後,蔣介石致力重新統一全國與實施憲政,但在與共產黨的內戰中敗北而遷移臺灣,在臺重整政權對抗中國。一九七〇年代蔣介石過世前後,臺灣在國際上面臨爭奪正統性的危機,蔣經國繼承父親遺業,彈性應對這些狀況,為日後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本土化、民主化打下基礎。
本章將回顧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黨政權歷史,且一併討論宋氏一族、汪精衛、蔣經國等相關人物。從中不僅能夠了解中國近現代複雜多難及豐富多彩的過程,也能更明確理解現代中國的崛起及臺灣變遷的歷史意義。
蔣經國(一九一〇—一九八八年)
從出生到留學蘇聯為止
蔣經國為蔣介石的長男,蔣嫡妻毛福梅之子。一九一〇年四月二十七日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 在家鄉與母親一同生活成長。蔣介石奔走於日本、上海、廣州等地,幾乎都在外地活動,在繁忙的軍務、政務閒暇時仍會寫信給蔣經國,細心指導他的學業。蔣經國在當地學校就讀後移往上海,一九二四年冬自萬竹小學高級部畢業。次年一九二五年春,進入浦東中學,但因參與五三〇運動遭退學,轉學至北京的海外補習學校。適逢蘇聯為培養中國的革命家,成立孫逸仙紀念中國勤勞者大學(莫斯科孫文大學),青年們之間興起留學蘇聯的風潮,他也立志留學蘇聯。八月時前往廣州黃埔造訪父親,得到許可後,十月從上海啟程前往蘇聯。
蘇聯經驗——一九二五—一九三七年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蔣經國進入莫斯科孫文大學。此時他只有十五歲,是最年少的學生之一,但積極學習與參與活動,熱中學生生活,俄語也有長足進步。他的俄文名字為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在他出發前的一九二五年十月加入國民黨,不過抵達莫斯科後迅速左傾,十二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與托洛斯基派也相當親近。
一九二六年七月起,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進展讓孫文大學的中國青年們感到振奮,蔣經國也在校內報上發表關於北伐等的中國革命論。然而,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完全改變了蔣經國的命運,他在集會時發表批判蔣介石的演講,指責父親反革命,是人民的敵人,發表公開信聲明斷絕父子關係(《真理報(Pravda)》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一九二七年蔣經國已完成孫文大學的課程,但不被准許回國。同年進入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Lenin Military-Political Academy)接受教育與訓練,一九三〇年五月畢業。之後在莫斯科的科塔那馬電機工廠(Tinama Electrical Plant)與近郊農村努力工作,還曾於國際列寧學校(International Lenin School)學習。一九三二年被分配到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的烏拉爾機械製造廠第一機械分工廠,一九三四年任分工廠的副廠長兼企業報總編輯。這段期間中,一九三二年二月成為蘇聯共產黨員候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成為正式黨員。一九三五年三月與工廠職員芬娜.瓦赫列娃(Faina Ipatyevna Vakhreva,一九一六―二〇〇四年)結婚,十二月長男愛倫(Alan,蔣孝文)誕生。根據蔣經國回國後寫下的回憶,他特別強調在蘇聯時於酷寒中被迫在礦場工作、受到祕密警察監視、被中共駐蘇代表王明執拗地迫害等等苦難。儘管他在蘇聯時處境相當困難,他仍是展現了適應環境的能力,勉力完成被派遣的工作與活動,成為地方企業的管理幹部,也組成家庭,靠自身努力成功改善狀況。
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和解,蔣介石也再度確立全國領導者的地位,蘇聯為強化與中國的關係,決定讓蔣經國回國。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蔣經國偕妻子與兒子離開莫斯科前往海參崴(Vladivostok),最終經海路於四月十八日抵達上海。
歸國後、大陸時代—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年
回國後,蔣經國在杭州與父親相見,接著返回母親居住的老家奉化縣溪口。隨後的幾個月裡,在父親的指示下,於家鄉撰寫蘇聯留學報告書,並要求他學習三民主義與中國古典文化等。中日開戰後的一九三八年一月,蔣經國在南昌擔任江西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一九三九年六月起,在江西省南部任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等。江西省南部原是共產黨根據地,因戰亂與階級鬥爭而荒廢,蔣經國致力於社會改革、強化治安、訓練青年等,因此聲名大噪。在地方政治上獲得成果後,一九四四年一月蔣經國進入重慶,就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同年十月起,擔任青年軍的政治工作並積極加以推動。通過這段回國後的政治活動經驗,蔣經國也形成日後追隨他的部下集團。
一九四五年六月至八月,蔣經國參加在蘇聯進行的中蘇談判。對日抗戰勝利後的十月,以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身分與蘇軍交涉。在激烈國共內戰與嚴重通貨膨脹時期,一九四八年八月,他被派往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副督導員,嘗試以強硬手段抑制金融崩潰,雖經奮鬥但成效不彰。在國民黨敗退與內亂紛擾中,一九四九年一月蔣介石宣布引退,蔣經國隨父親返鄉。當蔣介石從上海飛往廣州、重慶、臺北等各地,企圖重整頹勢與指揮撤退臺灣事宜時,蔣經國亦隨行。自幼遠離父親,且在蘇聯逗留十二年的蔣經國,在蔣介石這段挫折與下野時期常伴左右並給予協助,這讓蔣介石對他更加信任與好評。
臺灣統治—一九五〇—一九八八年
國共內戰失敗後,國民黨政權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將中華民國首都遷往臺北。一九五〇年三月蔣介石回任總統職位,力圖在臺灣重振旗鼓。一九五〇年三月蔣經國就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負責國軍的重新整編與軍中政治工作,並以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身分,指揮、統籌情報機構,協助鞏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此外,他也參與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二年十月黨七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還兼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會副主任等職位。
一九六五年一月,蔣經國就任國防部長;一九六九年成為行政院副院長,主管財政、經濟政策;一九七二年六月就任行政院長,成為政治的中樞。但一九七〇年代初是臺灣面臨國際局勢惡化的危機時期,一九七一年中國取代臺灣加入聯合國,臺灣退出;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訪中達成中美和解;同年九月,中日恢復邦交並與臺灣斷交。加上此時期國際貨幣體制不穩,又發生石油危機,皆對高度依賴貿易的臺灣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對此,蔣經國通過政治革新與推動經濟建設,積極對應並克服危機。在政治上,啟用年經、高學歷的臺灣人菁英進入政府;在經濟上,於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發表十大建設計畫,採取大規模整備基礎建設、開發工業園區等政策,促進臺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過世後,蔣經國接任黨總裁職位,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就任總統。儘管一九七九年一月中美建交並與臺灣斷交,一九八〇年一月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止,臺灣陷入更深本省人李登輝擔任省主席,並在一九八四年的總統選舉中,選擇李為副總統。一九八五年公開聲明,今後蔣家人不再出任總統,新任總統應依憲法選出。一九八六年九月,默認在野黨民進黨的成立,廢除「黨禁」。一九八七年七月解除一九四九年以來施行的戒嚴令,十一月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十二月宣布解除「報禁」。蔣經國陸續推動政治改革,確立漸進式的民主化方向。然而,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的元旦祝詞,成為蔣經國最後一次的公開露面,之後他無法執行政務,一月十三日於榮民總醫院過世。蔣經國死後,根據憲法由李登輝副總統升任總統,開始推進臺灣的民主化進程。
蔣經國與芬娜(蔣方良)夫人育有孝文、孝武、孝勇三男與一女(孝章),兒子們今日皆已逝世, 長女結婚後定居美國。
土田哲夫
序言
蔣介石是二十世紀前半國民黨時代的中國領導人,既是軍人,也是政治家。清末他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參加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在中國國民黨進行北伐期間(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迅速崛起,成為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推動中國統一與現代化,並在中日戰爭(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對於蔣的黨、政統治與軍事集權化,汪精衛、胡漢民等國民黨有力人士或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曾發起反蔣運動(內戰),但蔣成功鎮壓這些反對勢力,確立自身領導地位。蔣的核心權力及其強勢來自於他從北伐以來便掌握強大的中央軍隊,除加強統治國民黨中央組織,更管控政府財政以籌措巨額軍費,加上與宋氏家族的婚姻關係也對他在強化財政力量、政策運作與對外關係上提供了助力。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擴大侵略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勢力發展,成為國民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挑戰,蔣介石不得不艱辛應對這些狀況。中日戰爭開戰後,他因身為抗戰指揮而提高了威信, 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廢除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參與開羅會議(一九四三年)的對日處理方案,之後中國更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些成就為今日所謂的「大國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戰後,蔣介石致力重新統一全國與實施憲政,但在與共產黨的內戰中敗北而遷移臺灣,在臺重整政權對抗中國。一九七〇年代蔣介石過世前後,臺灣在國際上面臨爭奪正統性的危機,蔣經國繼承父親遺業,彈性應對這些狀況,為日後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本土化、民主化打下基礎。
本章將回顧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國民黨政權歷史,且一併討論宋氏一族、汪精衛、蔣經國等相關人物。從中不僅能夠了解中國近現代複雜多難及豐富多彩的過程,也能更明確理解現代中國的崛起及臺灣變遷的歷史意義。
蔣經國(一九一〇—一九八八年)
從出生到留學蘇聯為止
蔣經國為蔣介石的長男,蔣嫡妻毛福梅之子。一九一〇年四月二十七日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 在家鄉與母親一同生活成長。蔣介石奔走於日本、上海、廣州等地,幾乎都在外地活動,在繁忙的軍務、政務閒暇時仍會寫信給蔣經國,細心指導他的學業。蔣經國在當地學校就讀後移往上海,一九二四年冬自萬竹小學高級部畢業。次年一九二五年春,進入浦東中學,但因參與五三〇運動遭退學,轉學至北京的海外補習學校。適逢蘇聯為培養中國的革命家,成立孫逸仙紀念中國勤勞者大學(莫斯科孫文大學),青年們之間興起留學蘇聯的風潮,他也立志留學蘇聯。八月時前往廣州黃埔造訪父親,得到許可後,十月從上海啟程前往蘇聯。
蘇聯經驗——一九二五—一九三七年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蔣經國進入莫斯科孫文大學。此時他只有十五歲,是最年少的學生之一,但積極學習與參與活動,熱中學生生活,俄語也有長足進步。他的俄文名字為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在他出發前的一九二五年十月加入國民黨,不過抵達莫斯科後迅速左傾,十二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與托洛斯基派也相當親近。
一九二六年七月起,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進展讓孫文大學的中國青年們感到振奮,蔣經國也在校內報上發表關於北伐等的中國革命論。然而,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完全改變了蔣經國的命運,他在集會時發表批判蔣介石的演講,指責父親反革命,是人民的敵人,發表公開信聲明斷絕父子關係(《真理報(Pravda)》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一九二七年蔣經國已完成孫文大學的課程,但不被准許回國。同年進入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Lenin Military-Political Academy)接受教育與訓練,一九三〇年五月畢業。之後在莫斯科的科塔那馬電機工廠(Tinama Electrical Plant)與近郊農村努力工作,還曾於國際列寧學校(International Lenin School)學習。一九三二年被分配到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的烏拉爾機械製造廠第一機械分工廠,一九三四年任分工廠的副廠長兼企業報總編輯。這段期間中,一九三二年二月成為蘇聯共產黨員候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成為正式黨員。一九三五年三月與工廠職員芬娜.瓦赫列娃(Faina Ipatyevna Vakhreva,一九一六―二〇〇四年)結婚,十二月長男愛倫(Alan,蔣孝文)誕生。根據蔣經國回國後寫下的回憶,他特別強調在蘇聯時於酷寒中被迫在礦場工作、受到祕密警察監視、被中共駐蘇代表王明執拗地迫害等等苦難。儘管他在蘇聯時處境相當困難,他仍是展現了適應環境的能力,勉力完成被派遣的工作與活動,成為地方企業的管理幹部,也組成家庭,靠自身努力成功改善狀況。
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和解,蔣介石也再度確立全國領導者的地位,蘇聯為強化與中國的關係,決定讓蔣經國回國。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蔣經國偕妻子與兒子離開莫斯科前往海參崴(Vladivostok),最終經海路於四月十八日抵達上海。
歸國後、大陸時代—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年
回國後,蔣經國在杭州與父親相見,接著返回母親居住的老家奉化縣溪口。隨後的幾個月裡,在父親的指示下,於家鄉撰寫蘇聯留學報告書,並要求他學習三民主義與中國古典文化等。中日開戰後的一九三八年一月,蔣經國在南昌擔任江西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一九三九年六月起,在江西省南部任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等。江西省南部原是共產黨根據地,因戰亂與階級鬥爭而荒廢,蔣經國致力於社會改革、強化治安、訓練青年等,因此聲名大噪。在地方政治上獲得成果後,一九四四年一月蔣經國進入重慶,就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同年十月起,擔任青年軍的政治工作並積極加以推動。通過這段回國後的政治活動經驗,蔣經國也形成日後追隨他的部下集團。
一九四五年六月至八月,蔣經國參加在蘇聯進行的中蘇談判。對日抗戰勝利後的十月,以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身分與蘇軍交涉。在激烈國共內戰與嚴重通貨膨脹時期,一九四八年八月,他被派往上海擔任經濟管制副督導員,嘗試以強硬手段抑制金融崩潰,雖經奮鬥但成效不彰。在國民黨敗退與內亂紛擾中,一九四九年一月蔣介石宣布引退,蔣經國隨父親返鄉。當蔣介石從上海飛往廣州、重慶、臺北等各地,企圖重整頹勢與指揮撤退臺灣事宜時,蔣經國亦隨行。自幼遠離父親,且在蘇聯逗留十二年的蔣經國,在蔣介石這段挫折與下野時期常伴左右並給予協助,這讓蔣介石對他更加信任與好評。
臺灣統治—一九五〇—一九八八年
國共內戰失敗後,國民黨政權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將中華民國首都遷往臺北。一九五〇年三月蔣介石回任總統職位,力圖在臺灣重振旗鼓。一九五〇年三月蔣經國就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負責國軍的重新整編與軍中政治工作,並以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身分,指揮、統籌情報機構,協助鞏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此外,他也參與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二年十月黨七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還兼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會副主任等職位。
一九六五年一月,蔣經國就任國防部長;一九六九年成為行政院副院長,主管財政、經濟政策;一九七二年六月就任行政院長,成為政治的中樞。但一九七〇年代初是臺灣面臨國際局勢惡化的危機時期,一九七一年中國取代臺灣加入聯合國,臺灣退出;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訪中達成中美和解;同年九月,中日恢復邦交並與臺灣斷交。加上此時期國際貨幣體制不穩,又發生石油危機,皆對高度依賴貿易的臺灣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對此,蔣經國通過政治革新與推動經濟建設,積極對應並克服危機。在政治上,啟用年經、高學歷的臺灣人菁英進入政府;在經濟上,於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發表十大建設計畫,採取大規模整備基礎建設、開發工業園區等政策,促進臺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過世後,蔣經國接任黨總裁職位,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就任總統。儘管一九七九年一月中美建交並與臺灣斷交,一九八〇年一月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止,臺灣陷入更深本省人李登輝擔任省主席,並在一九八四年的總統選舉中,選擇李為副總統。一九八五年公開聲明,今後蔣家人不再出任總統,新任總統應依憲法選出。一九八六年九月,默認在野黨民進黨的成立,廢除「黨禁」。一九八七年七月解除一九四九年以來施行的戒嚴令,十一月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十二月宣布解除「報禁」。蔣經國陸續推動政治改革,確立漸進式的民主化方向。然而,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的元旦祝詞,成為蔣經國最後一次的公開露面,之後他無法執行政務,一月十三日於榮民總醫院過世。蔣經國死後,根據憲法由李登輝副總統升任總統,開始推進臺灣的民主化進程。
蔣經國與芬娜(蔣方良)夫人育有孝文、孝武、孝勇三男與一女(孝章),兒子們今日皆已逝世, 長女結婚後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