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點——理解法國第五共和的量尺
──楊子葆‧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前外交部次長
讀完這本獨特的法國甜點御廚自傳,浮上心頭的第一個想法是:原來甜點可以是分析國家政治,或者至少是理解法國第五共和發展的一把量尺。
這段奇怪的話語,來自於兩位歷史哲人所啟發的重要靈感。
首先,是前蘇格拉底的希臘哲學家普羅泰哥拉(Protagoras, 490-420 BC),他被尊為相對於東方的孔子、西方最早具有自覺意識的教育家,同時也被柏拉圖視為詭辯學派的一員。
對於柏拉圖形上學「理形」(ideas)的論點,普羅泰哥拉頗不以為然,留下一句照亮萬古長夜的名言:「人類是萬物的量尺。」(Human being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以人為本的複雜歷史
普羅泰哥拉的名言引發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人以為這是人本主義的濫觴,有人則認為為這句話強調任何認知都具有相對性。依據柏拉圖的看法,普羅泰哥拉反對前賢將自然當作客觀世界判準,而提出人為萬物尺度的論述,一切以人為出發點,而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人類觀察的結果。
但是又如何正確翻譯包括我們自己的「人」,這個複雜多變而且往往有極其高明偽裝的萬物量尺呢?
19世紀法國著名美食哲學家布里亞‧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曾直指人心、破除迷障地說過:「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誰!』」(Dis-moi ce que tu manges, je te dirai qui tu es.)
薩瓦蘭更進一步地指陳:「國家的命運,取決於人民飲食的方式。」(La destinée des nations depend de la manière dont elles se nourrissent.)
「美食其實是一種判斷行為。因為美食,我們建立一致的標準,偏愛那些口味宜人的食物,更勝於幾乎完全不具有這類品質的東西。」(La Gourmandise est un acte de notre jugement, par lequel nous accordons la préférence aux choses qui sont agréables aux gout, sur celles qui n’ont point cette qualité.)
對照與總結普羅泰哥拉與薩瓦蘭的論點,我們似乎可以這麼說:「釐清一國人民的飲食或飲食方式,就可以理解一個國家的走向。」
放在這本《法國甜點王》的架構裡,中心思想就呼之欲出了:甜點,這個源自字古法文desservir、意味著用膳結束、撤去餐具、在餐宴裡作為畫龍點睛句點的甜味小吃,在18世紀英國大規模在加勒比海殖民地種植甘蔗製糖之前,昂貴稀有、從遠方運來的糖被視為貴族的象徵,因此在西餐中甜點原本具有極高的地位。但是後來糖被普遍使用,所以甜點也同時普及起來,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沒想到到了20世紀法國甜點御廚羅傑的筆下,卻又搖身一變成為可以理解法國第五共和政治發展的,一把微妙、獨特卻又無比精準的量尺。
共和制度的崎嶇道路
對法國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共和制度得來不易。
1789年發生震驚世界且影響深遠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經過近三年的騷動紛擾,終於在1792年由國民公會(La Convention)廢除王政、建立共和,史稱「第一共和」。
國民公會僅僅苦撐三年餘(1792-1795),即由執政團(Le Directoire)接手;執政團的執政壽命也僅僅持續三年餘(1795-1799),就將權力交付由軍事強人拿破崙主導的督政團(Le Consulat);而沉潛隱忍四年餘(1799-1804),第一督政官拿破崙終究在1804年於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風雨飄搖的第一共和結束,進入第一帝國時代,歷史學者一般稱之為「第一次復辟」。
第一次復辟為期十年(1804-1814),1814年夢想統一歐洲的那破崙被盟軍擊敗退位後,法國參議院邀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之弟、普羅旺斯伯爵(Comte de Peovence)登基,王號「路易十八」,史稱「第二次復辟」,因為普羅旺斯伯爵延續了法國波旁王朝的傳統,又稱「波旁中興」。
路易十八經歷1815年拿破崙短暫捲土重來的「百日復國」(從3月20日到7月8日),在1824年去世,由其弟阿爾扥伯爵(Comte d’Artois)繼位,是為「查理十世」。1830年7月經歷了史稱「光榮三日」(Trois Glorieuses )或「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的巴黎巷戰政變,波旁王族支系的奧爾良公爵(Duc d’Orléons)接掌政權,登基成為「路易‧菲利浦一世」。
第二次復辟長達三十三年(1815-1848),因為路易‧菲利浦一世始終拒絕選舉改革,而在1848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市民暴動中被推翻,兩位共和派議員宣佈組成臨時政府,「第二共和」於焉成立。
第二共和的總統選舉,出乎意料地由拿破崙的姪兒路易‧拿破崙‧波那帕特(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勝出,因此也種下共和制度三年短命(1848-1851)的伏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第二共和,國民議會將座落於巴黎第8區的愛麗榭宮命名為「國立愛麗榭宮」( Elysée National ),指定為共和國總統辦公與居住所在。
1852年12月2日,當年拿破崙首次大捷奧斯特利茲戰役(Bataille d’Austerlitz)紀念日,路易‧拿破崙宣佈重建帝國,第二帝國問世,王號「拿破崙三世」,愛麗榭宮成為國王居所,至於國王的辦公室則遷至杜樂利宮(Palais des Tuileries)。
拿破崙三世的內政廣受民讚譽,並將長期苦於內亂的法國推向歐洲大國之列;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外交作為卻充滿著敗筆。第二帝國在追求偉大但矛盾的目標過程裡精疲力竭,不但充斥著黑箱作業,且多驚人之舉,引來外國的猜忌與敵意,終將法國導向災難,這種發展幾乎與當年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同出一轍。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德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Sedan)投降被俘,第二帝國結束。
1873年將總統府遷回愛麗榭宮的第三共和(1871-1940),原是迫於情勢、為與德國締結合約的妥協產物,並在壓力下將亞爾薩斯省與洛林省北部割讓給德國,全民引為國恥。但以後見之明審視,第三共和卻是1789年大革命以來,法國政權中最富彈性也最為持久的一個。儘管國內政治鬥爭波濤洶湧,近七十年的時間依照制度一共選出八位總統,但內閣更替起落速度驚人,1871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總共換了48個內閣政府,1914年到1940年又有45個,其中執政壽命最長者不超過三年,最短者僅達數日,這種民主化歷程的成本極為慘重,但卻也讓法國人民漸漸習慣議會政治的實務。同時法國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一方面發展經濟,創造一個全球殖民帝國;另一方面積極外交、廣結聯盟,於一九一四年抵抗德國入侵,儘可能維持領土的完整與大國的尊嚴。
1940年6月,希特勒大軍攻進巴黎,原本是對德抗戰英雄的貝當(Philippe Pétain)遷都法國中部的維琪(Vichy)建立專制政府,接受德軍的佔領,並取代應該對此一災難負責的第三共和,史稱「維琪政權」(Régime de Vichy, 1940-1944)。
同一期間,戴高樂將軍流亡英國,也建立一個名為「自由法國」(La France Libre)的流亡政權。
1944年戰爭結束到1946年,法國建立取代維琪政權的臨時政府,由戴高樂將軍領導,但將軍因為不願對議會政治妥協憤而辭職,由社會黨領袖顧安(Félix Gouin)接手,完成新憲法草案制定,但卻在公民複決中招致百分之53%的反對,之後經過修訂,勉強建立所謂的「第四共和」,並選舉出第四共和的首任總統奧希歐(Vincent Auriol)。
第四共和(1946-1958)與第三共和非常類似,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議會政府。政黨政治無止盡的鬥爭內耗,削弱了政府的能力;而因為它所奠基的憲法僅獲得低於半數法國人的支持,正當性不足;另一方面,法國又必須面對戰後動盪不安的國際情勢,以及殖民地爭取獨立、特別是與法國關係密切的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危機;內憂外患夾擊,十二年之後就垮台了。
戴高樂將軍在退隱十二年之後重掌大權,實現了他為法國建立更合乎理想制度的企圖,一部新的憲法誕生,總理所帶領的政府固然仍對國會負責,但以總統為首的行政權卻擁有高度的獨立性,簡單地說,就是行政高過立法、失衡的權力集中。這部憲法獲得公民投票超過79%的支持,眾所週知,人民支持的與其說是新憲法,毋寧更是將軍本人。無論如何,第五共和在1958年誕生,經歷戴高樂(1959-1969)、龐畢度(1969-1974)、季斯卡(1974-198
──楊子葆‧輔仁大學客座教授、前外交部次長
讀完這本獨特的法國甜點御廚自傳,浮上心頭的第一個想法是:原來甜點可以是分析國家政治,或者至少是理解法國第五共和發展的一把量尺。
這段奇怪的話語,來自於兩位歷史哲人所啟發的重要靈感。
首先,是前蘇格拉底的希臘哲學家普羅泰哥拉(Protagoras, 490-420 BC),他被尊為相對於東方的孔子、西方最早具有自覺意識的教育家,同時也被柏拉圖視為詭辯學派的一員。
對於柏拉圖形上學「理形」(ideas)的論點,普羅泰哥拉頗不以為然,留下一句照亮萬古長夜的名言:「人類是萬物的量尺。」(Human being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以人為本的複雜歷史
普羅泰哥拉的名言引發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人以為這是人本主義的濫觴,有人則認為為這句話強調任何認知都具有相對性。依據柏拉圖的看法,普羅泰哥拉反對前賢將自然當作客觀世界判準,而提出人為萬物尺度的論述,一切以人為出發點,而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人類觀察的結果。
但是又如何正確翻譯包括我們自己的「人」,這個複雜多變而且往往有極其高明偽裝的萬物量尺呢?
19世紀法國著名美食哲學家布里亞‧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曾直指人心、破除迷障地說過:「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誰!』」(Dis-moi ce que tu manges, je te dirai qui tu es.)
薩瓦蘭更進一步地指陳:「國家的命運,取決於人民飲食的方式。」(La destinée des nations depend de la manière dont elles se nourrissent.)
「美食其實是一種判斷行為。因為美食,我們建立一致的標準,偏愛那些口味宜人的食物,更勝於幾乎完全不具有這類品質的東西。」(La Gourmandise est un acte de notre jugement, par lequel nous accordons la préférence aux choses qui sont agréables aux gout, sur celles qui n’ont point cette qualité.)
對照與總結普羅泰哥拉與薩瓦蘭的論點,我們似乎可以這麼說:「釐清一國人民的飲食或飲食方式,就可以理解一個國家的走向。」
放在這本《法國甜點王》的架構裡,中心思想就呼之欲出了:甜點,這個源自字古法文desservir、意味著用膳結束、撤去餐具、在餐宴裡作為畫龍點睛句點的甜味小吃,在18世紀英國大規模在加勒比海殖民地種植甘蔗製糖之前,昂貴稀有、從遠方運來的糖被視為貴族的象徵,因此在西餐中甜點原本具有極高的地位。但是後來糖被普遍使用,所以甜點也同時普及起來,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沒想到到了20世紀法國甜點御廚羅傑的筆下,卻又搖身一變成為可以理解法國第五共和政治發展的,一把微妙、獨特卻又無比精準的量尺。
共和制度的崎嶇道路
對法國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共和制度得來不易。
1789年發生震驚世界且影響深遠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經過近三年的騷動紛擾,終於在1792年由國民公會(La Convention)廢除王政、建立共和,史稱「第一共和」。
國民公會僅僅苦撐三年餘(1792-1795),即由執政團(Le Directoire)接手;執政團的執政壽命也僅僅持續三年餘(1795-1799),就將權力交付由軍事強人拿破崙主導的督政團(Le Consulat);而沉潛隱忍四年餘(1799-1804),第一督政官拿破崙終究在1804年於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風雨飄搖的第一共和結束,進入第一帝國時代,歷史學者一般稱之為「第一次復辟」。
第一次復辟為期十年(1804-1814),1814年夢想統一歐洲的那破崙被盟軍擊敗退位後,法國參議院邀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之弟、普羅旺斯伯爵(Comte de Peovence)登基,王號「路易十八」,史稱「第二次復辟」,因為普羅旺斯伯爵延續了法國波旁王朝的傳統,又稱「波旁中興」。
路易十八經歷1815年拿破崙短暫捲土重來的「百日復國」(從3月20日到7月8日),在1824年去世,由其弟阿爾扥伯爵(Comte d’Artois)繼位,是為「查理十世」。1830年7月經歷了史稱「光榮三日」(Trois Glorieuses )或「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的巴黎巷戰政變,波旁王族支系的奧爾良公爵(Duc d’Orléons)接掌政權,登基成為「路易‧菲利浦一世」。
第二次復辟長達三十三年(1815-1848),因為路易‧菲利浦一世始終拒絕選舉改革,而在1848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市民暴動中被推翻,兩位共和派議員宣佈組成臨時政府,「第二共和」於焉成立。
第二共和的總統選舉,出乎意料地由拿破崙的姪兒路易‧拿破崙‧波那帕特(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勝出,因此也種下共和制度三年短命(1848-1851)的伏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第二共和,國民議會將座落於巴黎第8區的愛麗榭宮命名為「國立愛麗榭宮」( Elysée National ),指定為共和國總統辦公與居住所在。
1852年12月2日,當年拿破崙首次大捷奧斯特利茲戰役(Bataille d’Austerlitz)紀念日,路易‧拿破崙宣佈重建帝國,第二帝國問世,王號「拿破崙三世」,愛麗榭宮成為國王居所,至於國王的辦公室則遷至杜樂利宮(Palais des Tuileries)。
拿破崙三世的內政廣受民讚譽,並將長期苦於內亂的法國推向歐洲大國之列;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外交作為卻充滿著敗筆。第二帝國在追求偉大但矛盾的目標過程裡精疲力竭,不但充斥著黑箱作業,且多驚人之舉,引來外國的猜忌與敵意,終將法國導向災難,這種發展幾乎與當年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同出一轍。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德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Sedan)投降被俘,第二帝國結束。
1873年將總統府遷回愛麗榭宮的第三共和(1871-1940),原是迫於情勢、為與德國締結合約的妥協產物,並在壓力下將亞爾薩斯省與洛林省北部割讓給德國,全民引為國恥。但以後見之明審視,第三共和卻是1789年大革命以來,法國政權中最富彈性也最為持久的一個。儘管國內政治鬥爭波濤洶湧,近七十年的時間依照制度一共選出八位總統,但內閣更替起落速度驚人,1871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總共換了48個內閣政府,1914年到1940年又有45個,其中執政壽命最長者不超過三年,最短者僅達數日,這種民主化歷程的成本極為慘重,但卻也讓法國人民漸漸習慣議會政治的實務。同時法國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一方面發展經濟,創造一個全球殖民帝國;另一方面積極外交、廣結聯盟,於一九一四年抵抗德國入侵,儘可能維持領土的完整與大國的尊嚴。
1940年6月,希特勒大軍攻進巴黎,原本是對德抗戰英雄的貝當(Philippe Pétain)遷都法國中部的維琪(Vichy)建立專制政府,接受德軍的佔領,並取代應該對此一災難負責的第三共和,史稱「維琪政權」(Régime de Vichy, 1940-1944)。
同一期間,戴高樂將軍流亡英國,也建立一個名為「自由法國」(La France Libre)的流亡政權。
1944年戰爭結束到1946年,法國建立取代維琪政權的臨時政府,由戴高樂將軍領導,但將軍因為不願對議會政治妥協憤而辭職,由社會黨領袖顧安(Félix Gouin)接手,完成新憲法草案制定,但卻在公民複決中招致百分之53%的反對,之後經過修訂,勉強建立所謂的「第四共和」,並選舉出第四共和的首任總統奧希歐(Vincent Auriol)。
第四共和(1946-1958)與第三共和非常類似,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議會政府。政黨政治無止盡的鬥爭內耗,削弱了政府的能力;而因為它所奠基的憲法僅獲得低於半數法國人的支持,正當性不足;另一方面,法國又必須面對戰後動盪不安的國際情勢,以及殖民地爭取獨立、特別是與法國關係密切的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危機;內憂外患夾擊,十二年之後就垮台了。
戴高樂將軍在退隱十二年之後重掌大權,實現了他為法國建立更合乎理想制度的企圖,一部新的憲法誕生,總理所帶領的政府固然仍對國會負責,但以總統為首的行政權卻擁有高度的獨立性,簡單地說,就是行政高過立法、失衡的權力集中。這部憲法獲得公民投票超過79%的支持,眾所週知,人民支持的與其說是新憲法,毋寧更是將軍本人。無論如何,第五共和在1958年誕生,經歷戴高樂(1959-1969)、龐畢度(1969-1974)、季斯卡(197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