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後記(摘錄)
早在一九八一年,本書初版即將發行前,我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我們希望未來多年還能再回來探望虎鯨朋友:虎鯨的壽命很長,也許有一天我們甚至能帶著孩子回來認識相同的虎鯨家族。我當時並不知道,我在一九七三年首趟虎鯨之旅就愛上的這些虎鯨,有好幾隻竟然四十多年後都還在。
要說虎鯨有什麼特質值得人類學習,那一定是彼此和睦相處。還有家族的重要。我環顧船上。我的四個孩子各自在拍照、發問,或者興奮交談。他們跟著我在冰島出海賞鯨過,但這是他們初次見到這些我無比熟悉的虎鯨。第一次見到茲提卡和A群族大家庭,聽聞這些虎鯨有悠久豐富的歷史,且與他們的父親、朋友、同事,乃至與過去數十年來接觸過北方群落的眾多人們共有許多回憶,他們該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只能夠想像。
對虎鯨來說,這一天就像夏日野餐,供應豐盛的鮭魚,可以趁機休息放鬆、享受夏天和煦的風,看著幼崽嬉鬧玩耍,感受家人和鯨群成員的陪伴。同時,我們人類在吉庫米號上也與此相仿。
家族的重要。三十年前,我曾帶著我媽媽跟巴洛曼一起出海看虎鯨。途中幾度經歷不小的風浪,但我媽媽膽子很大,波濤洶湧反而激發她的冒險精神。幾年後,八十八歲的她老人家報名了阿拉斯加賞鯨遊輪之旅,行程包括乘坐直升機拍攝冰河。我的孩子散居在世界各地工作,遠渡重洋探索偏遠島嶼,接受各種挑戰。同時,我在堪察加的俄羅斯同事也不再是學生了,有的人也正成家立業。這當中有一種延續感,像是把對虎鯨的關心,把對生態系、對海洋的責任交棒給下一代。未來幾十年,這肯定會是一場坎坷的硬仗,但在這一天,有茲提卡帶著她的家人陪伴在側,一切似乎都恰如其分。
今日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只需要幾次點擊,就能判讀居留型虎鯨、遷徙型畢氏虎鯨、遠洋型虎鯨的鯨群狀態,不像一九七三年,我們對這些鯨群幾乎一無所知。回到當時,研究人員必須組織探險隊伍、實際在當地住上幾年,堅持反覆接觸每個鯨群,才可能拍到鯨群成員的照片,評估鯨群狀態。事實上也得歸功於有這些遍及各大洋域和內海、涵蓋虎鯨和其它鯨魚族群的鑑定照片、水下錄音、基因樣本和汙染物樣本資料庫,今日才有助於研究者監測族群動向、判定鯨魚的總體健康狀態及出生死亡率,提出愈來愈專門的科學問題。
常有人問我還想不想再度接近虎鯨,與虎鯨溝通交流,更深入瞭解他們。從很多方面來看,能不能再更接近虎鯨好像已經不太重要了,甚至對虎鯨稍嫌不敬。利用合成器和吹口哨與虎鯨交換聲音,在當年作為起點似乎不壞。但我對溝通交流的想法已有所改變。我現在明白,溝通可以是單純安靜陪伴在側,不張揚、不引起注目,透過傾聽瞭解怎麼做才能幫助虎鯨,維護他們的健康與生存──把他們當作朋友,尊重他們、宣揚他們。比起直接與虎鯨對話,我和我的許多同事在傾聽之後,選擇努力嘗試代替他們發聲。當然,我依然對虎鯨深感好奇,依然希望更瞭解他們。
但,假如海洋不再適合生物生存,這一切都將失去意義。因此在尊重虎鯨及其它鯨魚朋友的生命,努力認識他們的同時,重點終歸還是得回到這件事:為了確保虎鯨的鯨群、族群、生態型,乃至整個物種就算時而面臨威脅還是能生存下來,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保護及維護海洋的健康。海洋就是他們的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