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微軟世紀大審判

1990年代中期,矽谷還未享有今日科技創新中心的聲譽,雖然像是惠普、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英特爾公司早已在此設立總部,蘋果、甲骨文等公司也在1970年代接著在此設立,不過包括谷歌母公司字母控股,以及臉書母公司Meta等科技巨頭都尚未誕生。
相反的,這裡是新興公司的集散地,多年來,看著微軟複製或拆毀他們的企業,又或者大刀闊斧併購他們。許多創業者也認為微軟令人討厭而且好戰;眾所周知,微軟的高階主管們會打電話給創投業者,要求以低價買下他們的投資組合公司,若不想賣,這家西雅圖巨人的態度會是:「去你的,我們要打垮你,」一位微軟前主管這麼說。
這種高壓令許多年輕公司――通常僅有一些技術及一份創業計畫書――和他們的資助者發抖。新創公司絕對無法獲得資金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在投資簡報裡寫著微軟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歐瑪拉在《代碼》(The Code)這本關於科技產業的書裡寫道,這些公司有理由這麼認為:許多新創公司在那十年間差點被微軟的強勢徹底摧毀。「微軟是800磅重的大猩猩,有一陣子它就是『整個軟體產業』。」他在訪談中說,「假如一定要找一個壞人,他就是(蓋茲)。這是關於靈巧的新創公司,和微軟的龐大規模之間的對抗。這是令人非常熟悉的美國敘事方式。」
當微軟在1994年秋天宣布有意收購Intuit,猶如鯊魚已經來到矽谷門口,張開大嘴準備咬人。Intuit是矽谷土生土長的寵兒,公司的許多經理人都不願看到它被微軟吞噬。就在微軟與Intuit同意合併後不久,一群矽谷的公司――他們保持匿名――聘請了里貝克這位曾經大肆將蓋茲與洛克斐勒相提並論的律師,研究如何阻止微軟。
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里貝克,服務於矽谷著名的Wilson Sonsini律師事務所,專門處理反托斯拉法。四十多歲的里貝克仍保有稚氣、年輕的外表,而且充滿鬥志。他的第一步行動,是代表一名匿名客戶撰寫法庭之友(按:不屬訴訟一方而主動或應法庭邀請,就案件提供意見或協助的人)的案情摘要,控訴微軟違反了1994年與聯邦貿易委員會簽訂的協議裁決條文。依據1974年的Tunney法案(譯註:美國國會在1974年制定《反托拉斯程序與制裁法》之別稱,旨在增加反托拉斯法實施之透明度),法庭需要定期審查此類和解協議,以確保這些公司遵守條款。
里貝克在1995年初提出的訴訟摘要中主張,協議裁決太過狹隘,無法阻止微軟利用它在作業系統軟體市場的優勢,控制新興的應用程式。里貝克寫道,微軟收購Intuit 的提案,將使它進入一個新市場,在電子商務和網路銀行領域創造壟斷地位。換句話說,微軟可以輕易的將普及的Intuit 應用程式搭載在Windows 作業軟體,排擠其他個人財務應用程式的開發商。
1995年4月,司法部官員表示基於反托拉斯法,他們將調查微軟對Intuit的收購計畫。由於微軟股價升值,這筆交易在當時將近20億美元。領導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安妮.賓格曼(Anne Bingaman)表示,這項併購將扼殺創新並增加消費者荷包的負擔。
不過她提出更大的擔憂,附和里貝克的主張:微軟可能利用它在個人電腦的優勢地位,搶占未來的市場,包括以家庭為基礎的銀行業務。「當新聞報導政府將起訴以阻止蓋茲收購Intuit那天,Intuit園區瘋狂慶祝,每一棟大樓都傳出歡呼聲,你就知道厭惡程度有多大,」里貝克回憶。「他們不想為(蓋茲)工作。」三星期後,微軟放棄了這筆交易。
今天,Intuit成為個人財務及商業財務軟體的巨擘,市值約為1,100億美元。埃絲特.戴森(Esther Dyson)是前科技分析師,也是創投業者,當時她告訴《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這宗交易案失敗,很可能使微軟看起來「不那麼可惡、不那麼堅不可摧,」而這也挫傷了這家科技巨人的銳氣。
然而,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微軟才會真正遭遇挫敗。當微軟專注於軟體市場時,另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正在矽谷蔓延。年輕創業家被一種他們認為是電腦和通訊的未來所吸引: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他們看見了網際網路的商業潛力,並開始將未來押注於此。除了網景,一位來自臺灣、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的年輕美國人楊致遠(Jerry Yang)也在1994年與大衛.費羅(David Filo)共同創辦了網際網路網站――《雅虎》(Yahoo)。像是Infoseek和Lycos這類公司大量湧現,希望抓緊網際網路的新機會,而由熱切的創投業者提供了資金。他們想保護好所發現的新事物,以免被西北部的巨獸襲擊。而蓋茲與矽谷保持的距離,意味著他沒有跟緊網際網路的來臨。
當然,這位微軟共同創辦人對網際網路也有一定的關注,在1994年4月,他發布了一則備忘錄,稱為「網際網路的策略和技術目標」。這是他在年度「思考週」期間所寫的,每年2月他都會前往隱蔽的小木屋,大量閱讀並深入研究微軟的報告書。他也送出一份機密的備忘錄給一群微軟的高階主管,形容電子通訊的興起是一項「巨變」,公司將在這方面輸給競爭對手。
然而,他將這件事視為微軟內部的非核心專案。他告訴微軟的主管和董事會成員,網際網路將成為免費的服務,幾乎沒有利潤。他預期個人電腦是未來提供給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的入口,而非網際網路瀏覽器。此外,Windows 95已多次延誤,微軟的主管們正全神貫注在它的測試和改善上。
蓋茲的第一本著作《擁抱未來》迅速成為暢銷書,這本書是他與微軟技術長納森.米佛德(Nathan Myhrvold)和公司副總裁彼得.李尼亞森(Peter Rinearson)所合著,於1995年出版,書中清楚敘述了蓋茲對於未來數位革命的看法,不過內容鮮少提到網際網路。這本書在好幾個國家同步出版,初版就發行了85萬本,蓋茲將出版社給他的250萬美元預付款捐了出去。
不過,許多評論家都嚴厲批評這本書。記者約瑟夫.諾科拉(Joseph Nocera)在《紐約時報》撰文,稱這本書不過是微軟的「定位文件」,對於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未來缺乏任何真正的願景,比較像是這家軟體大廠的短期商業計畫。諾科拉寫道:「假如這本書真的代表他對未來完整的遠見,那麼他自己的前路,將會是一趟艱辛的長途跋涉。」
1994到1995年間,蓋茲突然改變了他對網際網路的看法。一開始他沒有預料到網際網路如此快速而且深遠的改變電腦的未來,然而他越是密切關注網路的迅速興起,對於所觀察到的局勢就越來越不安。個人電腦不會是下一代運算的中心,網際網路才是,它在個人電腦連結成的網絡上運行,把資訊和郵件傳遞給用戶。通往網際網路的入口是瀏覽器,而微軟在這個市場一無所獲。
就在Windows 95推出的三個月前,蓋茲寫了一份長篇備忘錄給員工,稱為「網際網路浪潮」,詳盡描述了電腦是如何在他們眼前演進,以及微軟要如何轉向,將網路功能結合到所有的產品和應用程式上。蓋茲措手不及,認知到微軟必須趕上對手,他催促將近1萬8,000名員工打造自己的產品,同時想方設法消除競爭勢力。
這份「浪潮」備忘錄後來被政府視為蓋茲壟斷意圖的證據。然而,因為他有能力清楚看到數位革命將如何展開,備忘錄的內容也把他推向先知的地位。因為網際網路是一個中立的平臺,當蓋茲理解到世界沒有Windows也可以運行時,他不會善罷干休。
1995年6月,里貝克接到來自網景公司吉姆.克拉克的電話,他們正在開發Navigator瀏覽器,可以裝載在各種不同的作業系統上,包括Windows。克拉克告訴里貝克,微軟拒絕提供網景需要用來編寫Windows 95瀏覽器版本的技術資訊,微軟提出讓網景在其他作業系統以及版本較舊的Windows系統使用Navigator瀏覽器,而在Windows 95系統保留它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如果網景同意了,這個交易將有效分割市場,並保證網景永遠不可能成為較多數消費者的瀏覽器選擇。在網景拒絕後,微軟最終在推出Windows 95後才提供了它所需要的資訊。
微軟的第一版IE瀏覽器,是與Windows 95同時推出的特別套件。但在第二年開始,這個瀏覽器就被免費附載在每一套Windows 95軟體上,為客戶提供了連線上網的方法。這對網景的Navigator瀏覽器造成傷害,走向消費者的路突然變得艱辛。1996年蓋茲給員工的備忘錄裡提到,微軟如何在繼續專注於Windows的同時,以建立網際網路軟體為核心而自我重整。
司法部在提供反壟斷訴訟時,這份備忘錄也成為部分證據。在其他方面,微軟使用「聖戰」(Jihad)一詞形容對瀏覽器之戰的態度。蓋茲的備忘錄和電子郵件裡有一種急迫性,也有一種幾乎沒有掩飾的警戒感,那就是世界變化的速度比微軟更快。
克拉克後來把蓋茲比擬為「瓦格納(Wagnerian)巨龍」法夫納(Fafnir),在北歐的神話中,法夫納是貪婪的象微,為了寶藏殺害自己的父親。克拉克寫道:「儘管他在媒體面前有書呆子習性和另類魅力,我覺得比爾.蓋茲最開心的時刻,就是擊潰了那些膽敢在微軟廣闊統治邊境建立領地的公司。」
當時,一群矽谷公司――有人把他們稱為「噪音聯盟」,包括昇陽、網景和甲骨文公司――開始對微軟的野心深感不安。里貝克和一位同事曾經寫過一篇摘要,說明微軟如何將它在作業系統的主導地位,擴展至應用程式市場,現在他們代表網景撰寫了白皮書,指出微軟正在重複那些行為,以主導瀏覽器市場,並將網景的瀏覽器拒於門外。白皮書指出,微軟提供電腦製造商優惠價格、現金付款及其他誘因,使網景瀏覽器在Windows系統難以使用。這兩份文件將使微軟挫敗,並永遠改變蓋茲的道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