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1章要介紹的就是,在18~19世紀成為霸權國家的英國。
英國目前的王朝為「溫莎(Windsor)王朝」,最早的王朝則是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9世紀誕生的統一王朝。
以統一天下為宗旨(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第1代)
英國直到8世紀為止,有超過100個日耳曼小國與凱爾特小國在歐洲西北方這座小小的不列顛島上互相爭鬥,經過淘汰與合併後,最終形成了7個日耳曼大國(七國)及其屬國。
如果拿英國的歷史與中國的歷史來對照,前面這個「分裂成數百個小國互相爭鬥的時代」會讓人想起春秋時代,而後面這個「縮減到7個大國的時代」則讓人聯想到戰國時代。
此外,中國先有「春秋五霸」後有「戰國七雄」,而英國在統一英格蘭之前也出現了被稱為「不列顛統治者(Bretwalda)」的霸者。
這個時期的英國歷史有許多不清不楚的部分,一般書籍在說明這段歷史時大多稱「最早統一七國的是威塞克斯王國的埃格伯特(Ecgberht)」,但實際上他直接統治的範圍只有泰晤士河以南,因此他比較像是中國的「秦孝公(春秋時代的霸者)」,而不是「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的統一天下者)」。
不過,一般還是以他成為「不列顛統治者」的829年定為「盎格魯-撒克遜統一之年」,此後以他為始祖的男系王朝則稱為「盎格魯-撒克遜王朝」。
從「霸者」到「統一天下者」
在中國,秦孝公成為「霸者」後,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這4代人接著累積實力,到了秦始皇的時代終於完成統一天下的霸業。在英國歷史上,扮演這「4代人」角色的則是埃格伯特的兒子埃塞爾伍爾夫(Æthelwulf),以及孫子埃塞爾博爾德(Æthelbald)、埃塞爾伯特(Æthelberht)、埃塞爾雷德(Æthelred I)。
這個時代亦是飽受海盜(維京人)跨海(北海)侵擾的時代,不過大敵當前,原本互相敵對的盎格魯-撒克遜各部族反而力圖團結,最後走向統一。
真正的統一與創設海軍(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第6代)
翻閱歷史會發現一條歷史法則:無論國家、組織還是個人,在邁入「下個階段」之前都會遭遇「考驗」、「困難」、「災難」,無一例外。
飛躍之前必有考驗
只有克服這些考驗、困難、災難的人才有資格進入「下個階段」,遭遇挫折而灰心喪意的人則會走向滅亡。
維京海盜的長期侵掠對當時的英國而言也算是一種「災難」,不過第6代國王阿佛烈大帝(Ælfred the Great)克服了這場「災難」,英格蘭在他的時代才達成真正的「統一」。
所以,這位阿佛烈大帝可以算是英國版「始皇帝」,他也是英國史上唯一享有「大帝」尊稱的君主,從上述的成就來看的確是實至名歸吧。
另外,說到阿佛烈大帝也不能忘了提「創設海軍」這項事蹟。
其實,在此之前英國並沒有海軍,因此對付維京海盜時,只能一籌莫展地看著維京海盜越海而來,等他們登陸後才在本土決戰。
然而這樣一來,即使成功擊退維京海盜,國土也會遭受破壞,要是戰敗了還會被奪走領土,所以才要改成在海上擊退他們。
英國在1000年後(19世紀)成為「掌控七大洋、稱霸世界的大海軍帝國」,而奠定基礎的人就是這位阿佛烈大帝。
接下來就走向衰退(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第7代~)
前面提到阿佛烈大帝在英國歷史上扮演著猶如中國「始皇帝」的角色,中國在始皇帝駕崩後就陷入混亂,英國也同樣在阿佛烈大帝死後走向衰亡。
雖然王位很穩定地父傳子(第7~8代)、兄傳弟(第9~10代)、叔父傳姪子(第11代),全是由男系親屬繼承,但在阿佛烈大帝之後就不曾出現優秀的國王,而海盜(丹人)又一直斷斷續續地侵擾,最後英國終於在1016年被丹人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