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選摘
第一章 朝鮮儒者「小中華」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
一、前言:父子關係型的小中華意識
朝鮮作為本書所稱中華秩序中最親密的「父子關係型」,主要發展出其獨特的「小中華意識」。本章扣緊朝鮮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情感因素,探索朝鮮儒者對「小中華」意識的形塑與轉變之特色。事實上,「小中華」意識不只是表面上的「慕華意識」而已,尚帶有自我文化認同的「情感」因素,這種自我認同的情感,在文化交流中主導著對「他者」的「再現」,更是文化交流中「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決定性因素。本章企圖指出,「小中華」意識在朝鮮518年(1392-1910)的漫長歷史過程中,至少可區分以下三種展現主體自我的認同情感:第一種主體自我的認同情感是在小中華意識的溯源過程中,在箕氏朝鮮之「上」,另立「檀君朝鮮」的自我認同之情感。這一類情感是來自於民族根源的情感。第二種主體自我的認同情感是小中華意識在華夷變態的政治巨變中,出現所謂的「唯我是華」的自我文化認同之情感。「唯我是華」又可區分兩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面對清人滅明後的華夷變態情勢,中華淪為夷狄,華已不華,天下僅存「唯我是華」的自我情感,這一類自我情感的特色,可說夾雜著政治與文化上的情感。政治上的情感來自於「尊周思明」的正統意識,不以清為正統;文化上的情感則哀嘆中華竟淪為夷狄,充滿「華」的自任自重感,甚至出現「小華」也可以成為「大華」的自負感。「唯我是華」的第二個階段是在西人勢力(「洋夷」)入侵以後的小中華意識,「洋夷」或「日帝」威脅著「清夷」,而「清夷」終被推翻,同時朝鮮也亡於日帝的兼併,這時出現期待「大華重現」的特殊情感。
有關朝鮮「小中華」意識的研究,課題頗多,孫衛國早期專注清興滅明後朝鮮知識份子的「尊周思明」之意識,但這種尊攘思想是比較屬於朝鮮「後期」,故近年來孫衛國補入朝鮮王朝小中華思想的淵源與箕子的關係,及朝鮮「前期」的「慕華」思想,不同於朝鮮「後期」以尊攘思想為主的內涵。此外,有集中討論堅持北伐大義的宋時烈(1607-1688)之小中華思想及尊周思想等等,也有學者考察朝鮮以前的高麗王朝之小中華意識的形成及轉變,也有針對「士林派、性理學派系列」/「勳舊派、實學派系列」關於「事大」與「慕華」態度的不同做過詳細的區別。本章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擬更細探「小中華」意識在朝鮮特殊情境下的「情感」因素,這種情感實情同父子般,帶有難以割捨的文化認同因子。
第一章 朝鮮儒者「小中華」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
一、前言:父子關係型的小中華意識
朝鮮作為本書所稱中華秩序中最親密的「父子關係型」,主要發展出其獨特的「小中華意識」。本章扣緊朝鮮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情感因素,探索朝鮮儒者對「小中華」意識的形塑與轉變之特色。事實上,「小中華」意識不只是表面上的「慕華意識」而已,尚帶有自我文化認同的「情感」因素,這種自我認同的情感,在文化交流中主導著對「他者」的「再現」,更是文化交流中「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的決定性因素。本章企圖指出,「小中華」意識在朝鮮518年(1392-1910)的漫長歷史過程中,至少可區分以下三種展現主體自我的認同情感:第一種主體自我的認同情感是在小中華意識的溯源過程中,在箕氏朝鮮之「上」,另立「檀君朝鮮」的自我認同之情感。這一類情感是來自於民族根源的情感。第二種主體自我的認同情感是小中華意識在華夷變態的政治巨變中,出現所謂的「唯我是華」的自我文化認同之情感。「唯我是華」又可區分兩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面對清人滅明後的華夷變態情勢,中華淪為夷狄,華已不華,天下僅存「唯我是華」的自我情感,這一類自我情感的特色,可說夾雜著政治與文化上的情感。政治上的情感來自於「尊周思明」的正統意識,不以清為正統;文化上的情感則哀嘆中華竟淪為夷狄,充滿「華」的自任自重感,甚至出現「小華」也可以成為「大華」的自負感。「唯我是華」的第二個階段是在西人勢力(「洋夷」)入侵以後的小中華意識,「洋夷」或「日帝」威脅著「清夷」,而「清夷」終被推翻,同時朝鮮也亡於日帝的兼併,這時出現期待「大華重現」的特殊情感。
有關朝鮮「小中華」意識的研究,課題頗多,孫衛國早期專注清興滅明後朝鮮知識份子的「尊周思明」之意識,但這種尊攘思想是比較屬於朝鮮「後期」,故近年來孫衛國補入朝鮮王朝小中華思想的淵源與箕子的關係,及朝鮮「前期」的「慕華」思想,不同於朝鮮「後期」以尊攘思想為主的內涵。此外,有集中討論堅持北伐大義的宋時烈(1607-1688)之小中華思想及尊周思想等等,也有學者考察朝鮮以前的高麗王朝之小中華意識的形成及轉變,也有針對「士林派、性理學派系列」/「勳舊派、實學派系列」關於「事大」與「慕華」態度的不同做過詳細的區別。本章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擬更細探「小中華」意識在朝鮮特殊情境下的「情感」因素,這種情感實情同父子般,帶有難以割捨的文化認同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