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國古代家具發展的高峰,這個高峰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中國古代家具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和積累,伴隨著文化藝術的進步和社會高度發展而漸漸形成,最終在明代中期獨特的文化氛圍中達到極致。明代家具分成兩個部分,即明前期家具和明中後期家具。明前期家具延續了元代家具的風格,而不斷走向規整,形成一種嚴謹而略顯呆板的風格,家具的品種和式樣與宋元時相近。明中後期家具即以著名的明式家具為代表,首先是用材講究,多選用一些木質堅致細膩、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如得到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喜愛的進口硬木木料紫檀、花梨、紅木等等。國內與這些進口硬木相類似的鐵力木、櫸木、高麗木、核桃木等優質木材也得到廣泛使用。其次是製作精細,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藝來結合部件,以蠟飾表現木材的天然紋理和色澤。再次是設計藝術,明式家具在造型上比較注重高低寬狹的比例,在裝飾上以實用美觀為出發點,基本為素面,局部飾以小面積雕刻或鑲嵌,以繁襯簡,樸素而不簡,精美而不繁縟,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致的審美趣味。明式家具作為民族的精粹在我國古代家具史占有崇高的地位。從此,我國傳統民族家具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家具」為代表的新紀元。
明式家具以其材美工精、典雅簡樸的獨特魅力,從明代中後期一直流行到清代前期。明末清初這段時間,社會動盪激烈,可家具的發展並未因戰亂而停滯。這時的家具從形制、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清代前期的家具發展延續明式家具的餘脈,在家具的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但文氣不足,簡潔、明快、質樸的藝術風貌漸漸失去,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終於在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家具風格,並且到乾隆年間達到巔峰。
清式家具的用材,在清代中期以前,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家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造型上有渾厚、凝重的趨勢,裝飾上還比較簡潔,用材也不似中期及以後那麼寬綽。清中期,上述紫檀、花梨木、雞翅木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清前期尚存的挺秀風格,已消失殆盡,渾厚莊重是其主要風格,突出表現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在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穩定,經濟高度發達,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太平盛世」,也是清式家具形成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嘉慶時期,清代家具生產開始盛極而衰。宮廷家具產量銳減,民間家具盲目模仿宮廷風格,只是更簡陋更粗糙,毫無創新可言。道光年間以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中國遭受著外國列強的任意宰割,家具業也隨之蕭條。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社會經歷了暴風驟雨般的洗禮,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否定,這種歷史巨變也深深地影響到中國古代家具行業。突出表現為受西方影響的廣作家具大行其道,既而影響全國。不久全中國的家具迅速「洋化」起來,表現為家具日益追求裝飾雕刻,有的家具幾乎將整件家具都加以雕刻,從而使之變成了一件雕刻工藝品。這些家具雕刻精細,式樣新穎,成為地道的中國製造的「西式家具」。這種「西式家具」風行了十數年後,漸漸衰落。在民國後期,中國家具復古之風漸起苗頭,在家具造型上,許多家具能夠既吸收外來家具的精華,又注重從傳統家具中吸取營養,從而創造出新的品種來。
幾千年間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演變,折射出歷代的社會生產、生活習俗、工藝水準、審美情趣的變遷。我們通過探究其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瞭解中國歷史與文化。可以說,一部中國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式家具以其材美工精、典雅簡樸的獨特魅力,從明代中後期一直流行到清代前期。明末清初這段時間,社會動盪激烈,可家具的發展並未因戰亂而停滯。這時的家具從形制、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清代前期的家具發展延續明式家具的餘脈,在家具的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但文氣不足,簡潔、明快、質樸的藝術風貌漸漸失去,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終於在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家具風格,並且到乾隆年間達到巔峰。
清式家具的用材,在清代中期以前,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家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造型上有渾厚、凝重的趨勢,裝飾上還比較簡潔,用材也不似中期及以後那麼寬綽。清中期,上述紫檀、花梨木、雞翅木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清前期尚存的挺秀風格,已消失殆盡,渾厚莊重是其主要風格,突出表現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在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穩定,經濟高度發達,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太平盛世」,也是清式家具形成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嘉慶時期,清代家具生產開始盛極而衰。宮廷家具產量銳減,民間家具盲目模仿宮廷風格,只是更簡陋更粗糙,毫無創新可言。道光年間以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中國遭受著外國列強的任意宰割,家具業也隨之蕭條。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社會經歷了暴風驟雨般的洗禮,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否定,這種歷史巨變也深深地影響到中國古代家具行業。突出表現為受西方影響的廣作家具大行其道,既而影響全國。不久全中國的家具迅速「洋化」起來,表現為家具日益追求裝飾雕刻,有的家具幾乎將整件家具都加以雕刻,從而使之變成了一件雕刻工藝品。這些家具雕刻精細,式樣新穎,成為地道的中國製造的「西式家具」。這種「西式家具」風行了十數年後,漸漸衰落。在民國後期,中國家具復古之風漸起苗頭,在家具造型上,許多家具能夠既吸收外來家具的精華,又注重從傳統家具中吸取營養,從而創造出新的品種來。
幾千年間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演變,折射出歷代的社會生產、生活習俗、工藝水準、審美情趣的變遷。我們通過探究其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瞭解中國歷史與文化。可以說,一部中國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文化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