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士元:劃時代的語言學家(節錄)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宋)蘇東坡
翻開語言學悠久的歷史長卷,閃爍著一個個熟悉的姓名。眾多的語言學家把自己的人生和智慧投入到語言研究之中,在探索語言奧秘的道路上,前赴後繼,奮力前行。20世紀以來最具活力的語言學家中,我們可以看到司個光輝的大字:王士元。
王士元先生是跨學科語言研究的先驅,演化語言學的巨匠。王士元先生是享譽世界的語言學大師,是劃時代的語言學家。
《王士元教授80歲賀壽文集》的編纂得到中國大陸、港台、東亞及歐美眾多語言學家的熱情支持,彙集六十餘篇當今語言學各領域的精美華文,分為中文、英文兩輯,在王先生80歲壽誕之日正式發行。這是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國際語言學界的一件大事。躬逢其盛,與有榮焉!撫今追昔,心潮澎湃。
文集名為《大江東去》,有兩層含義:一是比喻王士元先生的語言學研究如滾滾長江奔湧東流,一江春水匯入大海;一是形容當代世界語言學研究從西向東的潮流氣勢磅礡,充滿創新的活力。詩人的「大江東去」四字,極簡潔、質僕又氣象宏大,抒發對英雄豪傑的懷念,並富含千古興亡的哲理,自古以來,無人超越。
我們慶祝王士元先生80華誕,不僅是為王先生在語言研究中的卓越貢獻,而且是為王先生所代表的當代語言學的目標和方向。從國際語言學的現狀和全域來觀察,從現代語言學歷史發展來思考,王士元先生五十餘年來的語言學研究工作給我們珍貴的啟示,是半個多世紀以來語言學行進足跡的投影。
一、從雅克布森說起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和雅克布森(Roman Jakobson)是20世紀語言學的兩座高峰。然而,搭們在中的境遇卻迥然不同。雅克布森似乎還鮮為人知。這是在非正常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亟待改變的學術盲區現象。
索緒爾因克服19世紀語言學的極端歷史主義傾向而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然而,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索緒爾強調共時研究又走向另一極端。他「就語言而研究語言」,排除「所有屬於『外部語言學』的東西」(1980,20頁),提倡封閉的小語言學。語言研究越走越窄,走進象牙之塔。一個學科矯往過正了。
雅克布森是20世紀最有才華和最富想象力的語言學家與文學家之一。他受到索緒爾影響,最早提出結構-功能的分析分法,奠定布拉格學派理論基礎,被譽為「結構主義之父」。他把結構作為分析分法,而不是研究目標。他把人類學引入語言學,使詩學和語言學結合,到醫院裡考察失語症(1941),語生學家合作提出語言區別特徵(1951)。雅克布森提倡開放的大語言學。他不是簡單地重複索緒爾的詞句,而是真正繼承發展了索緒爾創新的精髓。他是一位跨學科、跨領域、跨學派的開放式語言學研究的先驅。
王士元先生的語言學理念跟雅克布森一脈相承,從語言演化的高度,把考古學、遺傳學跟語言學作為三個窗口(1998),從廣度和深度上開拓了語言研究的領域。王先生開闢的跨學科視野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先生最早把語言學和電腦結合起來,使得語言學插上了現代科技的翅膀;二是王先生把人類在腦科學上的進展應用於語言演化研究,一直探索在語言研究的最前沿。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王先生與鄭錦全等同事率先做成第一部漢語方言電腦詞典,也即最早的語言資料數據庫。詞彙擴散理論的創立就是當時以這個數據庫為基礎而引發的,是最早的電腦和語言學結合得到的成果。他曾經跟是界上傑出的數學家弗里曼(D.A. Freedman)合作利用概率計算的方法解決人類語言的單起源還是多起源的問題(1996)。近年來他利用電腦建模仿真方法類比語言起源的約定俗成過程(2001),還成功地把電腦建模用於研究語言演化中橫向的和縱向的傳播(2005)。他跟「遺傳演算法之父」賀蘭(John H. Holland)密切合作,推進了對語研這個複雜適應的建模仿真研究。
王先生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漢語聲調的聽感實驗(1967),還與著名心理語言學家曾志朗等同事探究語言與大腦的聯繫(1977),開啟了漢語和漢字的心理語言學與神經語言學研究。他們在1970年的伯克利效區合開一門課「語言的生物基礎」,多年後曾先生還懷念那段彼此切磋的精彩時光帶來的「淋漓盡致的暢快」。王先生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他的《語言、演化與大腦》(2011)、《演化語言學論集》(2013)以及一系列論文反映出研究的最新進展。
王先生以他豐碩的獨創性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條多學科結合的語言研究的新路,改變了當代語言研究的面貌,使語言學跟人類科學同步發展。語言學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式由此引發的深刻變革將隨時間推移而愈加顯現。王士元先生舉旗開路,是跨學科開放式語言研究的大師,是繼雅克布森之後的又一座高峰。
王士元:劃時代的語言學家(節錄)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宋)蘇東坡
翻開語言學悠久的歷史長卷,閃爍著一個個熟悉的姓名。眾多的語言學家把自己的人生和智慧投入到語言研究之中,在探索語言奧秘的道路上,前赴後繼,奮力前行。20世紀以來最具活力的語言學家中,我們可以看到司個光輝的大字:王士元。
王士元先生是跨學科語言研究的先驅,演化語言學的巨匠。王士元先生是享譽世界的語言學大師,是劃時代的語言學家。
《王士元教授80歲賀壽文集》的編纂得到中國大陸、港台、東亞及歐美眾多語言學家的熱情支持,彙集六十餘篇當今語言學各領域的精美華文,分為中文、英文兩輯,在王先生80歲壽誕之日正式發行。這是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國際語言學界的一件大事。躬逢其盛,與有榮焉!撫今追昔,心潮澎湃。
文集名為《大江東去》,有兩層含義:一是比喻王士元先生的語言學研究如滾滾長江奔湧東流,一江春水匯入大海;一是形容當代世界語言學研究從西向東的潮流氣勢磅礡,充滿創新的活力。詩人的「大江東去」四字,極簡潔、質僕又氣象宏大,抒發對英雄豪傑的懷念,並富含千古興亡的哲理,自古以來,無人超越。
我們慶祝王士元先生80華誕,不僅是為王先生在語言研究中的卓越貢獻,而且是為王先生所代表的當代語言學的目標和方向。從國際語言學的現狀和全域來觀察,從現代語言學歷史發展來思考,王士元先生五十餘年來的語言學研究工作給我們珍貴的啟示,是半個多世紀以來語言學行進足跡的投影。
一、從雅克布森說起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和雅克布森(Roman Jakobson)是20世紀語言學的兩座高峰。然而,搭們在中的境遇卻迥然不同。雅克布森似乎還鮮為人知。這是在非正常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亟待改變的學術盲區現象。
索緒爾因克服19世紀語言學的極端歷史主義傾向而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然而,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索緒爾強調共時研究又走向另一極端。他「就語言而研究語言」,排除「所有屬於『外部語言學』的東西」(1980,20頁),提倡封閉的小語言學。語言研究越走越窄,走進象牙之塔。一個學科矯往過正了。
雅克布森是20世紀最有才華和最富想象力的語言學家與文學家之一。他受到索緒爾影響,最早提出結構-功能的分析分法,奠定布拉格學派理論基礎,被譽為「結構主義之父」。他把結構作為分析分法,而不是研究目標。他把人類學引入語言學,使詩學和語言學結合,到醫院裡考察失語症(1941),語生學家合作提出語言區別特徵(1951)。雅克布森提倡開放的大語言學。他不是簡單地重複索緒爾的詞句,而是真正繼承發展了索緒爾創新的精髓。他是一位跨學科、跨領域、跨學派的開放式語言學研究的先驅。
王士元先生的語言學理念跟雅克布森一脈相承,從語言演化的高度,把考古學、遺傳學跟語言學作為三個窗口(1998),從廣度和深度上開拓了語言研究的領域。王先生開闢的跨學科視野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王先生最早把語言學和電腦結合起來,使得語言學插上了現代科技的翅膀;二是王先生把人類在腦科學上的進展應用於語言演化研究,一直探索在語言研究的最前沿。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王先生與鄭錦全等同事率先做成第一部漢語方言電腦詞典,也即最早的語言資料數據庫。詞彙擴散理論的創立就是當時以這個數據庫為基礎而引發的,是最早的電腦和語言學結合得到的成果。他曾經跟是界上傑出的數學家弗里曼(D.A. Freedman)合作利用概率計算的方法解決人類語言的單起源還是多起源的問題(1996)。近年來他利用電腦建模仿真方法類比語言起源的約定俗成過程(2001),還成功地把電腦建模用於研究語言演化中橫向的和縱向的傳播(2005)。他跟「遺傳演算法之父」賀蘭(John H. Holland)密切合作,推進了對語研這個複雜適應的建模仿真研究。
王先生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漢語聲調的聽感實驗(1967),還與著名心理語言學家曾志朗等同事探究語言與大腦的聯繫(1977),開啟了漢語和漢字的心理語言學與神經語言學研究。他們在1970年的伯克利效區合開一門課「語言的生物基礎」,多年後曾先生還懷念那段彼此切磋的精彩時光帶來的「淋漓盡致的暢快」。王先生一直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他的《語言、演化與大腦》(2011)、《演化語言學論集》(2013)以及一系列論文反映出研究的最新進展。
王先生以他豐碩的獨創性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條多學科結合的語言研究的新路,改變了當代語言研究的面貌,使語言學跟人類科學同步發展。語言學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式由此引發的深刻變革將隨時間推移而愈加顯現。王士元先生舉旗開路,是跨學科開放式語言研究的大師,是繼雅克布森之後的又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