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字」是起點,「千言」是迴響

79特價458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娶、妻

娶妻溯源

「妻」是一個會意字,最初的甲骨文形態,描繪的是「一隻手抓住女子的頭髮」。

這表明在早期社會,婚姻的建立並非出於雙方自願,而是透過「搶婚」或「強行占有」來完成。「妻」的字形,殘存著原始社會的痕跡,這與許多原始部落的搶婚制度不謀而合。

而「娶」字,則更進一步揭示了當時的風俗:「女」代表女子,「取」的甲骨文,象形為「手抓住對方耳朵」,這意味著,女子並無自主權,婚姻是男性「取」得女子的過程。

這兩個字,赤裸裸的反映了當時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動地位。

在古代,婚姻更多的是一種家族契約,它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族的政治、經濟安排。「妻」字的本義,從被搶奪的對象,逐漸演變為正式的家庭成員,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仍然低微。例如:「夫為妻綱」,三綱五常中的「妻從夫」,表明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婚姻並不對等。

詩聖之妻

不過,古代也有敬妻愛妻的名人。杜甫算是一個。

世人皆知杜甫是「詩聖」,卻少有人知,梁啟超曾稱他為「情聖」。

在古代,三妻四妾是尋常之事,但在杜甫的生命裡,只有楊氏一人。在那個「妻為附屬」的年代,他選擇「一生一人」,這不僅是情深,更是逆流而行的溫柔。

他不曾尋求風花雪月的浮華,而是與楊氏共度風雨,一生相守。他的詩中,提及「妻」字的次數,遠超其他詩人。在那個時代,他的「一人一妻」,不是平常,是一種反常中的溫暖。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杜甫〈江村〉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杜甫〈百憂集行〉

他不會寫「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不會吟「人生若只如初見」,他的愛情不張揚,不華麗,但卻是風雨中最深沉的守護。杜甫給我們的,不只是詩,還有一種對「妻」的重新命名。

有些人的愛情,是烈焰,是風花雪月;而杜甫的愛情,是細水長流,是苦難中的相依相偎。
古字古義

今天的婚姻觀已發生巨大變化,但在某些角落,仍然能看到古代「妻」字的影子。「鐵鏈女」事件,揭示了中國人口拐賣與買賣婚姻的黑暗現實。某些地區的包辦婚姻,依然剝奪女性的選擇權。

字形可以古老,但傷口不該延續。願「妻」字中的舊痕,成為歷史,而婚姻,成為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幸福歸宿。

結語.詩意

暮色低垂,火光搖曳,
人群簇擁,蹄聲揚起塵土。
手扯住髮絲,拉向陌生屋簷。
紅布覆面,換來一生歸屬,
她的名字,從此寫進族譜,
她的命運,從此不再問她自己。

歲月推演,風俗更替,
婚禮上的紅蓋頭,
蓋住了多少未曾言說的舊痕?
如今的誓言,
是否還帶著過去的影子?
她低頭,她隨行,
若無人再扯住她的名字,
她,會往何處去?




童字溯源

「童」這個字,最初的形態,與今日孩童天真無邪的形象,有著巨大的反差。

在甲骨文中,「童」的字形上方是刀形(辛),下方是突出的眼睛與人的形態,整個結構,彷彿一隻眼正被刀劃破。

這一畫面令人不安,卻揭示了一個被歷史掩蓋的殘酷真相:「童」最初的本義,是被剜去眼睛的奴僕。

在古代,戰俘或罪犯可能會被施以「黥面」或「剜目」之刑,成為沒有自由的勞工,他們只能被迫服侍貴族,毫無地位可言。

字義變化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童」逐漸褪去了刑罰的意味,反而成為孩童、年輕人的代稱。

從最初的束縛,到最終的天真,這也是字義演變中,一種頗具諷刺意味的轉變。

「童子何知,躬逢勝餞。」——王勃〈滕王閣序〉

這是少年天才王勃的謙稱。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這是杜甫對於頑皮甚至有些無賴孩童的無奈。

「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而在杜牧的筆下,牧童則是一種悠然的意象,在田野間遊走,天真未染,帶著人間最自然的自在。

「童」這個意象,既能為文人所謙,也可被詩人所嘆,更常寄寓自然與閒適之感。

童年真意

童年的本質是什麼?是天真,是無憂無慮的歲月。也是無知,是未經社會雕琢的原始狀態。

牧童、頑童、兒童,這些詞都讓人想到天真的笑臉,也讓人懷念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光。

然而今天,童年並不總是明媚。它可能是留守兒童(在中國指父母在外地工作而被留在家鄉,由祖父母或親戚照顧、長期與雙親分開生活的孩子)的等待,是教室外的嘆息。有人童年在琴房裡練習,有人童年在街頭幫母親推著板車叫賣。

回到「童」字的最初含義,它曾經是束縛、是苦難。

「童」字的演變,見證了時代對人的不同定義。但願,每一個童年,都能真正回歸自由,而不再是看不見的束縛。

結語.詩意

刀鋒映著日光,落下之前,
少年的眼睛,仍映著天地遼闊。

童是沉默的影子,
是府邸深處的低頭,是目不能視的順從,
是名字被剜去,只剩一聲召喚。

童是嬉笑奔跑,
是樹蔭下的夢,是風箏追逐雲的蹤跡,
是被歲月輕輕抱起,不再流落風塵。

可天地依舊,字亦依舊,
童年之路,有的走在光裡,
有的,至今未見天明。




民字溯源

它是最尋常的字,也是最沉重的一個字。「民」的起源,帶著一種令人不安的寒意.

在甲骨文中,「民」字的形態,竟然是一隻眼睛,被銳器刺瞎。

這並非偶然,古代戰俘或奴隸,常被刺瞎左眼,以示其卑微的身分,讓他們永遠無法掙脫黑暗的枷鎖。

「民」最初的本義,不是百姓,而是奴隸。

在最初的時代,「民」的命運,便是被刺盲,被支配,無法看見,也無法反抗。

古代的民

在早期,「民」指的不是自由的個體,而是被支配的群體。「天子以民為草芥」,統治者可以隨意踐踏民,如同草木。

但隨著歷史發展,「民」不再只是奴隸的代名詞,而成為了整個國家的根基。古人警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權力高位之人終知:他們駕馭著的,不是風,而是浪。被壓迫至極的「民」,終將成為傾覆的洪流。

於是,「民」字開始從被動的受害者,變成了社會運作的主體,統治者需要安撫「民」,於是有了「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但這份覺悟,究竟有幾分是真誠,又有幾分只是馴服之術?又有誰真正做到過?千百年來,誰能分辨?

現代的民

在今天,「民」早已經擺脫了最初的「瞎眼」命運,但是否仍有看不見的針,讓「民」的眼睛無法看清真相?

「民」字的歷史,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光明都是真正的光。讓「民」擺脫蒙昧,不只是摘下黑布,更是教他們分辨光的方向,辨識誰在點燈,誰在遮光。

「民」若仍然被矇蔽,那麼千年以前的那一把刺向眼睛的利刃,其實並未真正消失。

結語.詩意

曾經,是一道刀痕,
刺破眼瞼,奪去光明。
夜色落入瞳孔,
成千上萬的影子,
在黑暗中摸索生存。

後來,變成了一個稱呼,
寫在廟堂,刻在青銅,
入江,則是載舟覆舟的流水,
聚起,成為一個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民啊,
那雙看不見的眼,
真的……等到了黎明嗎?
還是只是,另一個虛假煙火的幻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