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飛翔的記憶與輕盈的想像
2002年五月,我壯著膽子參加國語文最基層的鄉鎮競賽──教師組字音字形比賽,接續兩年,結果都是鎩羽而歸。日後我摸索出這競賽除了需理解基本的漢字形音義之外,更重要的,它競比的是書寫的速度,當速度決定一切的時候,我們反而失去了對漢字真實的理解──記憶與想像。
2003年九月,我重新認識漢字。
這不是說我不曾識得漢字,記得在部落山村第一次擁有字辭典是在升上國中的開學初,時間應該是遠在三十年前的1963年,我父僅僅讀過一年蕃童教育所,不知道父親從何獲知的睿智,為鼓舞我升上國中,竟買來一本厚重的文史哲出版社的辭典,這是我第一本辭書,藏青色澤,翻到我的漢名「俊傑」一詞,義為秀異,竟爾喜孜孜幾日有餘,於是我理解文字所帶來的某種魔力──飛翔的記憶與輕盈的想像。
當我在書房重溫師專生涯曾經閱讀過的文字學,再一次從鳥獸蟲魚山林海河的動態形姿,看到文字將其銘刻用以辨認我們的世界,而每一個一個凝固的字體裡頭居住著人類的夢想與生命態度,那是一座壯闊遼遠的洪荒宇宙,是細膩情思與深沉感悟的結晶體。駑鈍如我者,只能一字一字從樸拙的甲骨文摸索辨認,竟以七年的功夫在課餘時間窩藏在小小斗室企圖進行文字解密的愚行,何其幸運,古人將大智若愚貼在了我的胸口,讓我孤自品味愚行也可以是大道的寂寞。
所有偉大的人文大師的學說總是口授不書,西方畢達哥拉斯不寫作,只讓自己的思想活在弟子們的頭腦裡。柏拉圖說,口頭語言是飛動的,是神聖的。孔子述而不作,讓他的哲學思想綿延了幾千年。正是因為無法像偉大的人文大師口授不書,只能愚直的書而不授,只希望這本書不是披露事物的表象,而在於發現事物。如果,《字頭子》不僅僅是讓讀者理解與詮釋,而是能讓讀者繼續思考,這本書應該就會微笑以待。
五十萬字的《字頭子》得以出版,是印刻出版社初安民先生慧眼與豪情的義舉;編輯的細膩與美輪美奐,當歸功編輯施淑清小姐的鞭策;我還需謝謝幾位無名的校稿員,沒有他們日夜的審校,這本書將掛一漏萬。感謝台大文學院副院長徐富昌先生,在繁忙的學術生活中為《字頭子》增色與勉勵。
尤其我的岳父曾永義先生,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榮譽教授,以其老當益壯的深厚國學,於往返海內外講學之際,為本書作序,不吝推薦與揄揚,讓作女婿的感動不已。
漢字的文化與歷史博大精深,《字頭子》勉力書寫214個部首字,惟自識才疏學淺,有任何形音義的謬失,肯定是自己尚未參透文字的奧祕,懇請八方前輩不吝指教。
****
ㄧ、生物百態
一人類馴養的動物
中國人的造字,最初時,大都以身邊的形象加以描繪,擷取事物的特徵構圖,充分表達出人類在繪畫(藝術)上的先天本能。《說文解字‧敘》曰:「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雖然這段話具有一定的神話傳說色彩,卻也反映了中國古人造字的原則:即以他們所能認識的事物起,仿照事物自身的特點創立文字。
特別是動物,這大概是人類以外最為易見、易知、易感的生物,於是描而摹之、繪而認之,以其外形特徵,生動活潑的創造出「文字」的原形。
目前部首 收有動物字計二十八個部首字,大約占整個部首字的百分之十五,這反映了在與人類生活較為接近的動物,人類有可能對牠們進行細微而全面的觀察,特別是經過馴化後的家畜、動物,人類在豢養、使用、交換、凝視的過程中,不僅敏感的看到其外在的差異,並且對牠們內在秉性上的特點了解的更為清晰透徹,可見其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動物部首中,經過人類馴化的部首字依筆劃排序有以下六字:?、牛、犬、羊、豕、馬。
? ? ? ?牛
看圖說故事
「庖丁解牛」這則寓言典出《莊子.養生主》,用以比喻技術高超,或指能掌握事物規則,做事便能得心應手。這個「牛」是個具有繪畫神采的文字。?甲骨文是動物正面簡化的形象,兩側向上彎的部分是角,角下向斜上方伸出的是一雙耳朵,強調牛角、牛耳的特徵。?金文也大致和甲骨文相似,只不過將耳朵拉平了。?小篆延續金文的寫法,?楷書寫成「牛」字。
「牛」,ㄋㄧㄡˊ,四劃,象形字,作為部首的稱呼為牛部,牛字旁。
「牛」,作為部首偏旁 時寫成「 」,下橫斜挑,而且豎筆不鉤,如:「物」、「牲」;位在字的上方時寫成「 」,稱作牛字頭,如:「告」、「靠」。
語文點滴──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文字(出土於殷墟 ,及河南安陽城西北五里處,洹河邊一個名叫小屯的村落),是殷商時代人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也被稱作〝卜辭 〞,有時還被稱作〝甲骨卜辭〞,是因為這些文字的內容都是屬於向神靈詢問〝占卜〞有關的紀錄。要注意的是,甲骨文上的「甲(龜甲)」,實際上用於占卜(用來刻字──守兆)的是龜腹部的甲,而不是龜背上的甲。
近百年來,蒐集到的甲骨有十五萬片之多,卜辭使用的單字有四千六百字左右,經過研究考證,能辨識的約有一千多字。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從字形觀之,當時的刻字技術已相當成熟,已是一種能滿足紀錄當時語言之需要、是個初具完備的文字體系。
部首要說話
「牛」,甲骨文象正面看的牛頭形。《說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大意是,牛,大的牲畜。象兩角和頭三樣東西,象肩胛隆起的地方和尾巴的形狀。本義就是六畜之一的牛,哺乳類,反芻偶蹄類。體型龐大,有一對牛角,草食性,可以協助人類耕種、拉車。如:牛乳、牛車。《孟子.梁惠王上》:「見牛未見羊也。」這是說,只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牛」,之所以發「牛」的字音,可說是源於牛的叫聲,這就是所謂的「擬聲語」。牛沉重、濁厚的鳴音聲如「哞─哞─」,這正與牛的古音相近。
古時立春,民間有「鞭打土牛」(又稱「春牛」,泥塑的牛)的習俗,地方官或者鄉村長者要鞭打土牛三下,以示迎春和動耕,邊打要邊說唱著:「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肥地暄,三打三陽開泰……」
儘管牛的性情溫馴,但犯起脾氣來會變得非常執拗,因此常用來比喻一個人性格固執、倔強、高傲。例如:牛脾氣。從高傲義,又引申出吹噓、說大話的意思。最常用到的詞就是「吹牛」。
「牛」,是古代星宿名之一,即牽牛宿。「牛郎星」就是傳說中與天帝的女兒織女結為夫妻,織女因疏於工作,天帝忿怒,將兩人分隔在銀河兩側,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才能相會,所以這一天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潘岳.西征賦》有詩句:「儀景星于天漢,列牛女以雙峙。」(女:織女星。)
作為星宿名的「牛」,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子鼠丑牛,排行第二。作為舊時記曆,「牛」指的是陽曆正月初五。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
「牛」,也是姓氏之一,如:牛先生。
「牛」,如今可單用,也作偏旁使用。凡從牛取義的字,都與牛或動物等義有關。
注意部首字詞
「牛」,是個簡單的字,卻具有深遂的涵義。《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這首借景抒情(諷刺平王)的詩是說,天色已經昏暗,牛羊下坡回到圈裡。這種放牧歸來的恬靜情景,讓我們想到老子哲學思想中,清淨無為與柔弱似水的生命情調,老子騎牛緩行的歷史形象就有了深遂的想像與象徵意味。
「牛刀」,就是宰牛的刀,語出《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殺雞當然不必勞動牛刀,這豈不是大材小用,後引申為具大材之人。
「牛耳」,簡單地意義就是牛的耳朵。牛耳奇大,在牛的形象具有象徵意義,古代諸侯會盟時,盟主割牛耳取血,分與諸侯宣誓,以表守信。《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也就是說,「執 牛耳」代指諸侯盟主,後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領導地位都可以說是「執牛耳」。
《戰國策˙齊六》:「乃賜(田)單牛酒,嘉其行。」這裡的「牛酒」非指牛的名稱,「牛酒」就是牛和酒,是古代用牛和酒作賞賜、慰勞或餽贈的物品。
「牛馬走」,難道是牛和馬在奔 走?「牛馬走」語出《文選˙漢˙司馬子長(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走:猶僕也。)這是說,司馬遷是這樣一個在皇帝之前猶如牛馬供奔走的人。換言之,「牛馬走」是作為自謙之詞。
「牝」,ㄆ一ㄣˋ,是個會意兼形聲字, 甲骨文作左邊是牛,右邊是個雌性符號,本義就是鳥獸的雌性。《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這是說,母雞沒有打鳴報告天明的責任,如是雌代雄鳴則家盡。這是用來喻指婦奪夫政則國亡。今有「牝雞司晨」,比喻婦人專權。
「半」,ㄅㄢˋ,今從「十」部,這其實是個會意字,金文 下部是牛字,上部是個「八」,「八」就是分的意思,兩相會意就是將宰殺的牛一分為半的意思。「半」的分剖義,則由後起的轉注字「判」來承擔。
「告」,ㄍㄠˋ,今從「口」部,會意字,甲骨文作 ,上牛下口,會用牛羊祭祀禱告神靈求福之意。《說文解字˙口部》:「牛觸人……所以告人也。」大意是,用口告訴人說:這牛是要牴人的!因此「告」的本義就是向神靈祈禱,引申為告訴、報告、告發。《國語˙魯語上》:「國有饑饉,卿出告?。」(?ㄉ一ˊ:同「糴」,買入穀物。)大意是,國家發生饑饉的災難,你就要請求買入糧食。所以「告」引申為請求義,今有「告假」,為請求准假;「告饒」,為請求饒恕。
「牢」,是個非常具象的字,甲骨文作 ,一隻牛(或羊)給關在欄圈裡,加「牛、羊」是為了表明它的用途,本義是關牛、羊的柵欄。關在欄裡的牛是準備作祭品用的,據《禮記.王制》的記載,祭祀時牛、羊、豬三樣祭品齊全就叫做「太牢」,只用羊、豬就叫做「少牢」。後來「牢」字的辭義,發展為關禁犯人的地方,如:「地牢」。成語「亡羊補牢」,用的是牢的本義。
從部首「牛」所組成的字裡,有些字要注意讀音與用法。
「牯」,ㄍㄨˇ,形聲字,即母牛,俗稱為閹割過的公牛。已故台灣電影導演楊德昌攝有電影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牸」,ㄗˋ,形聲字,從牛字聲,比義是母牛。《韓非子.解老》:「戎馬乏則牸馬出。」大意是,只要戰馬一缺乏,快生小駒的母馬就需要出征。引申為畜類的雌性。
「犖」,ㄌㄨㄛˋ,形聲字,從牛勞省聲,本義為雜色牛,引申為色彩斑駁的意思,《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赤瑕駁犖,雜臿其間。」(臿:夾雜。) 大意是,赤玉紋采交錯,相互雜插其間。
「犨」,ㄔㄡ,形聲兼會意字,從牛雔聲,雔兼表相對之意,本義是牛的喘息聲,也指牛鳴叫聲,牛鳴則伸頸,故引申出突出義,《呂氏春秋.召類》:「南家之牆,犨於前而不直。」(直:正視。)這是說,(子罕)南邊鄰居的牆突出來,擋住了他宅前正視的視野。
? ? ? ?豕
看圖說故事
《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可見,「豕」自古就屬六畜之一,而且是個重要的家畜。?甲骨文的形體,長嘴短腳、肚腹肥圓、尾巴下垂,簡單的幾劃,表現出樸拙可愛的形狀。?金文的上部就是一顆大的豬頭,頭的兩側是左右張開的大耳朵,下部是腿和短小的尾巴,整體的意像均屬象徵。?小篆的形體,為了符合方塊字的書寫,字形已經看不出是豬的模樣了。?楷書寫成「豕」。
「豕」,ㄕˇ,七劃,象形字,作為部首的稱呼是豕部、豕字部。
「豸」(ㄓˋ)與「豕」長的很像,「豸」是一種貓類的動物,豕就是豬,兩字不要弄混了。
書寫「豕」字時,如作左、上、內偏旁時,末筆的一捺要改為頓點。如:「豬」、「逐」、「圂」。
語文點心──金文
中國歷史上商周時期,人們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所以叫「金文」或「吉金文」;青銅器中,樂器以鐘為最多,禮器以鼎為最多,一般用鐘鼎代表古代青銅器,因而金文又稱「鍾鼎文」或「鍾鼎款識 」。又因金文是刻鑄而成,古人將這種工藝叫「銘」(銘者刻也),所以金文又叫做「銘文」。
目前,已知的金文大約共有六千餘字,其中半數左右已經能夠解讀,而金文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讀主要是借助於清代考證學的發展。金文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包含奴隸主貴族祭祀、征伐、冊命、訓誥、賞賜、盟誓、立契,以及表彰仁德、頌揚戰功等生活跡象,均滲透到金文的字裡行間。
部首要說話
「豕」,甲骨文象豎起的大豬形。《說文解字.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頭、四足而後有尾。」這是說,豕,就是豬。豬發怒時,豎起牠的尾巴,所以叫做豕。像頭、四隻腳、身後有尾巴的樣子。所以「豕」的本義就是豬類的總稱。《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這是說,馬牛羊雞犬豕這六種牲畜,被人類所飼養。豬不同於馬、牛、羊之類的牲畜,不能作遠距放牧,但是豬具有雜食、繁殖能力強的特點(承自野豬的特性。從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畜骨骼來看,中國人飼養豬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到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前期。),對於從事農業、定居生活的華夏民族而言,發達的農業為豬提供穩定的飼料,豬則為人們提供肉食來源,糞肥也增加地肥的能力,也成祭祀牲禮的重要祭品。
《管子‧大匡》:「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下,傷足亡屨。」(公:魯桓公。人立:像人一樣站著。) 這是說,豬像人一樣站立著,魯桓公一時懼怕,竟然從車上墜下,傷到了腳失去了鞋子。其實,這是古人所認為的 「豕禍」。「豕禍」有豕入居室、豕對語、豕生八足、人頭豕身、豕生兩頭、一頭兩身、豕人立而啼等等多種表現,均被認為是不祥之兆。
由於豕後來做了偏旁,其義又另加聲符「者」寫作「豬」來表示。今部首「豕」既可單用,也作偏旁使用,凡從豕取義的字,大都與豬類動物等義有關。如:豝(ㄅㄚ),母豬。豜(ㄐ一ㄢ),是指大豬。豪,是指豪豬,長有長而硬的刺。豭(ㄐ一ㄚ),指公豬。豲(ㄏㄨㄢˊ),是野豬。豵(ㄗㄨㄥ),是一?的豬。
今「豕」可單用,也作偏旁使用。凡從豕取義的字,都與豬類動物有關。
注意部首字詞
「豕」、「彘」、「豬」、「豚」,都是指豬,只不過一為象形字(豕與彘),一為會意字(豬與豚),也有方言的差異。「豬……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方言 》卷八)在先秦 ,豕與彘是指大豬,豬與豚其實是指小豬,兩漢之後才泛指豬,而彘,最早指的是野豬。
一般認為豬貪食,故以「豕心」比喻貪婪之心。「豕牢」可不是豬的監牢,《國語.晉語四》:「大任娠文王不變,少溲於豕牢,而得 文王,不加病焉。」大意是,太任(周文王母親)是夢見與巨大的豬人在廁所後,生下文王姬昌,他得到豬神的庇護,從小都不患病。「豕牢」是指廁所,另一義就是指養豬的地方。
「圂」,ㄏㄨㄣˋ,今從「囗」部,會意字,甲骨文作 ,象兩隻豬被圍在豬圈裡,本義是豬圈,由於古代的豬圈常與廁所連在一起,人們又讓豬吃屎,所以「圂」又引申稱廁所,後來這個詞義給了「溷」字,指污穢糞便。
「家」,會意字,今從「?」部。甲骨文作 ,家屋裡有隻公豬,金文作 ,突出了這隻公豬的生殖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上古先民在養豕(豬)時就發現豭(野公豬)經常光臨豬圈,使母豬懷孕,這些不請自來的公豬就像上古時期母系社會的男人一樣,晚上光臨女家,到了黎明悄悄離去。野公豬與男人行徑驚人的相似處,也在日後的口語話「豬哥」一詞洩漏了秘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這種現象(在一妻一夫制度下)實屬「淫佚」,於是巡狩會稽時,刻石明令:「禁止淫佚,男女潔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這就是「家」字會有頭公豬的緣由。
「豪」,ㄏㄠˊ,形聲兼會意字,古文從 (ㄧˋ,野豬)高聲,高也兼表長,會長毛豪豬之意。篆文後異體改作從豕。本義為豪豬,也叫箭豬,是一種身上有長而硬刺的毛一類的豬。豪豬兇猛,故引申為卓越的人物,如豪傑。又引申為豪邁、豪放,這樣個性的人,一般都不從流俗,也常視法紀為無物,於是「豪」又指橫暴、強橫,陶潛《詠 荊軻》:「豪主正怔營。」(豪主:強橫之君,指秦王。怔營:惶恐不安的樣子。) 事物花用如果也是豪放、強橫,就是指奢侈的意思了。
「豪」、「傑」、「英」、「俊」,都有表示一個人具有超凡的才智、品德的意義,但是「傑」、「英」、「俊」三字一直用於褒義,而「豪」字有時用於貶義,如:巧取豪奪、土豪劣紳。
「豫」,ㄩˋ,也從「豕」部,本義是安逸、安樂。《尚書.金縢ㄊㄥˊ》:「王有疾,弗豫。」是說,王有疾病,不得安樂。「豫」從本義引申為出遊,又做預備、預先講,又當「猶豫」的「豫」。今有同音的「預」字,本為「豫」的異體字,後來在遊樂的意義上,一般用「豫」;在預先的意義上,則使用「預」字。
「豨」,ㄒㄧ,形聲字,篆文從豕希聲,本義為豬奔跑戲鬧的樣子,引申泛指大豬。《墨子‧耕柱》:「狗豨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這是說,狗豬尚且有爭鬥,哪有士人沒有爭鬥的呢?
「豳」,ㄅㄧㄣ,形聲兼會意字,篆文從山豩(ㄅㄧㄣ)聲,豩也兼表駁雜之意,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豳與邠。本義為豳山,又用作古都邑名。這是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周的先祖公劉即在此立國,《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於豳斯館。」(館:用作動詞,建房舍。)這句詩的意思是,忠厚啊公劉,他在豳地建造房屋。
2002年五月,我壯著膽子參加國語文最基層的鄉鎮競賽──教師組字音字形比賽,接續兩年,結果都是鎩羽而歸。日後我摸索出這競賽除了需理解基本的漢字形音義之外,更重要的,它競比的是書寫的速度,當速度決定一切的時候,我們反而失去了對漢字真實的理解──記憶與想像。
2003年九月,我重新認識漢字。
這不是說我不曾識得漢字,記得在部落山村第一次擁有字辭典是在升上國中的開學初,時間應該是遠在三十年前的1963年,我父僅僅讀過一年蕃童教育所,不知道父親從何獲知的睿智,為鼓舞我升上國中,竟買來一本厚重的文史哲出版社的辭典,這是我第一本辭書,藏青色澤,翻到我的漢名「俊傑」一詞,義為秀異,竟爾喜孜孜幾日有餘,於是我理解文字所帶來的某種魔力──飛翔的記憶與輕盈的想像。
當我在書房重溫師專生涯曾經閱讀過的文字學,再一次從鳥獸蟲魚山林海河的動態形姿,看到文字將其銘刻用以辨認我們的世界,而每一個一個凝固的字體裡頭居住著人類的夢想與生命態度,那是一座壯闊遼遠的洪荒宇宙,是細膩情思與深沉感悟的結晶體。駑鈍如我者,只能一字一字從樸拙的甲骨文摸索辨認,竟以七年的功夫在課餘時間窩藏在小小斗室企圖進行文字解密的愚行,何其幸運,古人將大智若愚貼在了我的胸口,讓我孤自品味愚行也可以是大道的寂寞。
所有偉大的人文大師的學說總是口授不書,西方畢達哥拉斯不寫作,只讓自己的思想活在弟子們的頭腦裡。柏拉圖說,口頭語言是飛動的,是神聖的。孔子述而不作,讓他的哲學思想綿延了幾千年。正是因為無法像偉大的人文大師口授不書,只能愚直的書而不授,只希望這本書不是披露事物的表象,而在於發現事物。如果,《字頭子》不僅僅是讓讀者理解與詮釋,而是能讓讀者繼續思考,這本書應該就會微笑以待。
五十萬字的《字頭子》得以出版,是印刻出版社初安民先生慧眼與豪情的義舉;編輯的細膩與美輪美奐,當歸功編輯施淑清小姐的鞭策;我還需謝謝幾位無名的校稿員,沒有他們日夜的審校,這本書將掛一漏萬。感謝台大文學院副院長徐富昌先生,在繁忙的學術生活中為《字頭子》增色與勉勵。
尤其我的岳父曾永義先生,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榮譽教授,以其老當益壯的深厚國學,於往返海內外講學之際,為本書作序,不吝推薦與揄揚,讓作女婿的感動不已。
漢字的文化與歷史博大精深,《字頭子》勉力書寫214個部首字,惟自識才疏學淺,有任何形音義的謬失,肯定是自己尚未參透文字的奧祕,懇請八方前輩不吝指教。
****
ㄧ、生物百態
一人類馴養的動物
中國人的造字,最初時,大都以身邊的形象加以描繪,擷取事物的特徵構圖,充分表達出人類在繪畫(藝術)上的先天本能。《說文解字‧敘》曰:「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雖然這段話具有一定的神話傳說色彩,卻也反映了中國古人造字的原則:即以他們所能認識的事物起,仿照事物自身的特點創立文字。
特別是動物,這大概是人類以外最為易見、易知、易感的生物,於是描而摹之、繪而認之,以其外形特徵,生動活潑的創造出「文字」的原形。
目前部首 收有動物字計二十八個部首字,大約占整個部首字的百分之十五,這反映了在與人類生活較為接近的動物,人類有可能對牠們進行細微而全面的觀察,特別是經過馴化後的家畜、動物,人類在豢養、使用、交換、凝視的過程中,不僅敏感的看到其外在的差異,並且對牠們內在秉性上的特點了解的更為清晰透徹,可見其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動物部首中,經過人類馴化的部首字依筆劃排序有以下六字:?、牛、犬、羊、豕、馬。
? ? ? ?牛
看圖說故事
「庖丁解牛」這則寓言典出《莊子.養生主》,用以比喻技術高超,或指能掌握事物規則,做事便能得心應手。這個「牛」是個具有繪畫神采的文字。?甲骨文是動物正面簡化的形象,兩側向上彎的部分是角,角下向斜上方伸出的是一雙耳朵,強調牛角、牛耳的特徵。?金文也大致和甲骨文相似,只不過將耳朵拉平了。?小篆延續金文的寫法,?楷書寫成「牛」字。
「牛」,ㄋㄧㄡˊ,四劃,象形字,作為部首的稱呼為牛部,牛字旁。
「牛」,作為部首偏旁 時寫成「 」,下橫斜挑,而且豎筆不鉤,如:「物」、「牲」;位在字的上方時寫成「 」,稱作牛字頭,如:「告」、「靠」。
語文點滴──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文字(出土於殷墟 ,及河南安陽城西北五里處,洹河邊一個名叫小屯的村落),是殷商時代人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也被稱作〝卜辭 〞,有時還被稱作〝甲骨卜辭〞,是因為這些文字的內容都是屬於向神靈詢問〝占卜〞有關的紀錄。要注意的是,甲骨文上的「甲(龜甲)」,實際上用於占卜(用來刻字──守兆)的是龜腹部的甲,而不是龜背上的甲。
近百年來,蒐集到的甲骨有十五萬片之多,卜辭使用的單字有四千六百字左右,經過研究考證,能辨識的約有一千多字。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從字形觀之,當時的刻字技術已相當成熟,已是一種能滿足紀錄當時語言之需要、是個初具完備的文字體系。
部首要說話
「牛」,甲骨文象正面看的牛頭形。《說文解字.牛部》:「牛,大牲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大意是,牛,大的牲畜。象兩角和頭三樣東西,象肩胛隆起的地方和尾巴的形狀。本義就是六畜之一的牛,哺乳類,反芻偶蹄類。體型龐大,有一對牛角,草食性,可以協助人類耕種、拉車。如:牛乳、牛車。《孟子.梁惠王上》:「見牛未見羊也。」這是說,只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
「牛」,之所以發「牛」的字音,可說是源於牛的叫聲,這就是所謂的「擬聲語」。牛沉重、濁厚的鳴音聲如「哞─哞─」,這正與牛的古音相近。
古時立春,民間有「鞭打土牛」(又稱「春牛」,泥塑的牛)的習俗,地方官或者鄉村長者要鞭打土牛三下,以示迎春和動耕,邊打要邊說唱著:「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肥地暄,三打三陽開泰……」
儘管牛的性情溫馴,但犯起脾氣來會變得非常執拗,因此常用來比喻一個人性格固執、倔強、高傲。例如:牛脾氣。從高傲義,又引申出吹噓、說大話的意思。最常用到的詞就是「吹牛」。
「牛」,是古代星宿名之一,即牽牛宿。「牛郎星」就是傳說中與天帝的女兒織女結為夫妻,織女因疏於工作,天帝忿怒,將兩人分隔在銀河兩側,每年農曆七月七日才能相會,所以這一天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潘岳.西征賦》有詩句:「儀景星于天漢,列牛女以雙峙。」(女:織女星。)
作為星宿名的「牛」,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子鼠丑牛,排行第二。作為舊時記曆,「牛」指的是陽曆正月初五。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
「牛」,也是姓氏之一,如:牛先生。
「牛」,如今可單用,也作偏旁使用。凡從牛取義的字,都與牛或動物等義有關。
注意部首字詞
「牛」,是個簡單的字,卻具有深遂的涵義。《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這首借景抒情(諷刺平王)的詩是說,天色已經昏暗,牛羊下坡回到圈裡。這種放牧歸來的恬靜情景,讓我們想到老子哲學思想中,清淨無為與柔弱似水的生命情調,老子騎牛緩行的歷史形象就有了深遂的想像與象徵意味。
「牛刀」,就是宰牛的刀,語出《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殺雞當然不必勞動牛刀,這豈不是大材小用,後引申為具大材之人。
「牛耳」,簡單地意義就是牛的耳朵。牛耳奇大,在牛的形象具有象徵意義,古代諸侯會盟時,盟主割牛耳取血,分與諸侯宣誓,以表守信。《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也就是說,「執 牛耳」代指諸侯盟主,後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領導地位都可以說是「執牛耳」。
《戰國策˙齊六》:「乃賜(田)單牛酒,嘉其行。」這裡的「牛酒」非指牛的名稱,「牛酒」就是牛和酒,是古代用牛和酒作賞賜、慰勞或餽贈的物品。
「牛馬走」,難道是牛和馬在奔 走?「牛馬走」語出《文選˙漢˙司馬子長(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走:猶僕也。)這是說,司馬遷是這樣一個在皇帝之前猶如牛馬供奔走的人。換言之,「牛馬走」是作為自謙之詞。
「牝」,ㄆ一ㄣˋ,是個會意兼形聲字, 甲骨文作左邊是牛,右邊是個雌性符號,本義就是鳥獸的雌性。《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這是說,母雞沒有打鳴報告天明的責任,如是雌代雄鳴則家盡。這是用來喻指婦奪夫政則國亡。今有「牝雞司晨」,比喻婦人專權。
「半」,ㄅㄢˋ,今從「十」部,這其實是個會意字,金文 下部是牛字,上部是個「八」,「八」就是分的意思,兩相會意就是將宰殺的牛一分為半的意思。「半」的分剖義,則由後起的轉注字「判」來承擔。
「告」,ㄍㄠˋ,今從「口」部,會意字,甲骨文作 ,上牛下口,會用牛羊祭祀禱告神靈求福之意。《說文解字˙口部》:「牛觸人……所以告人也。」大意是,用口告訴人說:這牛是要牴人的!因此「告」的本義就是向神靈祈禱,引申為告訴、報告、告發。《國語˙魯語上》:「國有饑饉,卿出告?。」(?ㄉ一ˊ:同「糴」,買入穀物。)大意是,國家發生饑饉的災難,你就要請求買入糧食。所以「告」引申為請求義,今有「告假」,為請求准假;「告饒」,為請求饒恕。
「牢」,是個非常具象的字,甲骨文作 ,一隻牛(或羊)給關在欄圈裡,加「牛、羊」是為了表明它的用途,本義是關牛、羊的柵欄。關在欄裡的牛是準備作祭品用的,據《禮記.王制》的記載,祭祀時牛、羊、豬三樣祭品齊全就叫做「太牢」,只用羊、豬就叫做「少牢」。後來「牢」字的辭義,發展為關禁犯人的地方,如:「地牢」。成語「亡羊補牢」,用的是牢的本義。
從部首「牛」所組成的字裡,有些字要注意讀音與用法。
「牯」,ㄍㄨˇ,形聲字,即母牛,俗稱為閹割過的公牛。已故台灣電影導演楊德昌攝有電影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牸」,ㄗˋ,形聲字,從牛字聲,比義是母牛。《韓非子.解老》:「戎馬乏則牸馬出。」大意是,只要戰馬一缺乏,快生小駒的母馬就需要出征。引申為畜類的雌性。
「犖」,ㄌㄨㄛˋ,形聲字,從牛勞省聲,本義為雜色牛,引申為色彩斑駁的意思,《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赤瑕駁犖,雜臿其間。」(臿:夾雜。) 大意是,赤玉紋采交錯,相互雜插其間。
「犨」,ㄔㄡ,形聲兼會意字,從牛雔聲,雔兼表相對之意,本義是牛的喘息聲,也指牛鳴叫聲,牛鳴則伸頸,故引申出突出義,《呂氏春秋.召類》:「南家之牆,犨於前而不直。」(直:正視。)這是說,(子罕)南邊鄰居的牆突出來,擋住了他宅前正視的視野。
? ? ? ?豕
看圖說故事
《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可見,「豕」自古就屬六畜之一,而且是個重要的家畜。?甲骨文的形體,長嘴短腳、肚腹肥圓、尾巴下垂,簡單的幾劃,表現出樸拙可愛的形狀。?金文的上部就是一顆大的豬頭,頭的兩側是左右張開的大耳朵,下部是腿和短小的尾巴,整體的意像均屬象徵。?小篆的形體,為了符合方塊字的書寫,字形已經看不出是豬的模樣了。?楷書寫成「豕」。
「豕」,ㄕˇ,七劃,象形字,作為部首的稱呼是豕部、豕字部。
「豸」(ㄓˋ)與「豕」長的很像,「豸」是一種貓類的動物,豕就是豬,兩字不要弄混了。
書寫「豕」字時,如作左、上、內偏旁時,末筆的一捺要改為頓點。如:「豬」、「逐」、「圂」。
語文點心──金文
中國歷史上商周時期,人們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所以叫「金文」或「吉金文」;青銅器中,樂器以鐘為最多,禮器以鼎為最多,一般用鐘鼎代表古代青銅器,因而金文又稱「鍾鼎文」或「鍾鼎款識 」。又因金文是刻鑄而成,古人將這種工藝叫「銘」(銘者刻也),所以金文又叫做「銘文」。
目前,已知的金文大約共有六千餘字,其中半數左右已經能夠解讀,而金文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讀主要是借助於清代考證學的發展。金文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包含奴隸主貴族祭祀、征伐、冊命、訓誥、賞賜、盟誓、立契,以及表彰仁德、頌揚戰功等生活跡象,均滲透到金文的字裡行間。
部首要說話
「豕」,甲骨文象豎起的大豬形。《說文解字.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頭、四足而後有尾。」這是說,豕,就是豬。豬發怒時,豎起牠的尾巴,所以叫做豕。像頭、四隻腳、身後有尾巴的樣子。所以「豕」的本義就是豬類的總稱。《三字經》:「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這是說,馬牛羊雞犬豕這六種牲畜,被人類所飼養。豬不同於馬、牛、羊之類的牲畜,不能作遠距放牧,但是豬具有雜食、繁殖能力強的特點(承自野豬的特性。從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畜骨骼來看,中國人飼養豬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到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前期。),對於從事農業、定居生活的華夏民族而言,發達的農業為豬提供穩定的飼料,豬則為人們提供肉食來源,糞肥也增加地肥的能力,也成祭祀牲禮的重要祭品。
《管子‧大匡》:「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下,傷足亡屨。」(公:魯桓公。人立:像人一樣站著。) 這是說,豬像人一樣站立著,魯桓公一時懼怕,竟然從車上墜下,傷到了腳失去了鞋子。其實,這是古人所認為的 「豕禍」。「豕禍」有豕入居室、豕對語、豕生八足、人頭豕身、豕生兩頭、一頭兩身、豕人立而啼等等多種表現,均被認為是不祥之兆。
由於豕後來做了偏旁,其義又另加聲符「者」寫作「豬」來表示。今部首「豕」既可單用,也作偏旁使用,凡從豕取義的字,大都與豬類動物等義有關。如:豝(ㄅㄚ),母豬。豜(ㄐ一ㄢ),是指大豬。豪,是指豪豬,長有長而硬的刺。豭(ㄐ一ㄚ),指公豬。豲(ㄏㄨㄢˊ),是野豬。豵(ㄗㄨㄥ),是一?的豬。
今「豕」可單用,也作偏旁使用。凡從豕取義的字,都與豬類動物有關。
注意部首字詞
「豕」、「彘」、「豬」、「豚」,都是指豬,只不過一為象形字(豕與彘),一為會意字(豬與豚),也有方言的差異。「豬……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方言 》卷八)在先秦 ,豕與彘是指大豬,豬與豚其實是指小豬,兩漢之後才泛指豬,而彘,最早指的是野豬。
一般認為豬貪食,故以「豕心」比喻貪婪之心。「豕牢」可不是豬的監牢,《國語.晉語四》:「大任娠文王不變,少溲於豕牢,而得 文王,不加病焉。」大意是,太任(周文王母親)是夢見與巨大的豬人在廁所後,生下文王姬昌,他得到豬神的庇護,從小都不患病。「豕牢」是指廁所,另一義就是指養豬的地方。
「圂」,ㄏㄨㄣˋ,今從「囗」部,會意字,甲骨文作 ,象兩隻豬被圍在豬圈裡,本義是豬圈,由於古代的豬圈常與廁所連在一起,人們又讓豬吃屎,所以「圂」又引申稱廁所,後來這個詞義給了「溷」字,指污穢糞便。
「家」,會意字,今從「?」部。甲骨文作 ,家屋裡有隻公豬,金文作 ,突出了這隻公豬的生殖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上古先民在養豕(豬)時就發現豭(野公豬)經常光臨豬圈,使母豬懷孕,這些不請自來的公豬就像上古時期母系社會的男人一樣,晚上光臨女家,到了黎明悄悄離去。野公豬與男人行徑驚人的相似處,也在日後的口語話「豬哥」一詞洩漏了秘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這種現象(在一妻一夫制度下)實屬「淫佚」,於是巡狩會稽時,刻石明令:「禁止淫佚,男女潔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這就是「家」字會有頭公豬的緣由。
「豪」,ㄏㄠˊ,形聲兼會意字,古文從 (ㄧˋ,野豬)高聲,高也兼表長,會長毛豪豬之意。篆文後異體改作從豕。本義為豪豬,也叫箭豬,是一種身上有長而硬刺的毛一類的豬。豪豬兇猛,故引申為卓越的人物,如豪傑。又引申為豪邁、豪放,這樣個性的人,一般都不從流俗,也常視法紀為無物,於是「豪」又指橫暴、強橫,陶潛《詠 荊軻》:「豪主正怔營。」(豪主:強橫之君,指秦王。怔營:惶恐不安的樣子。) 事物花用如果也是豪放、強橫,就是指奢侈的意思了。
「豪」、「傑」、「英」、「俊」,都有表示一個人具有超凡的才智、品德的意義,但是「傑」、「英」、「俊」三字一直用於褒義,而「豪」字有時用於貶義,如:巧取豪奪、土豪劣紳。
「豫」,ㄩˋ,也從「豕」部,本義是安逸、安樂。《尚書.金縢ㄊㄥˊ》:「王有疾,弗豫。」是說,王有疾病,不得安樂。「豫」從本義引申為出遊,又做預備、預先講,又當「猶豫」的「豫」。今有同音的「預」字,本為「豫」的異體字,後來在遊樂的意義上,一般用「豫」;在預先的意義上,則使用「預」字。
「豨」,ㄒㄧ,形聲字,篆文從豕希聲,本義為豬奔跑戲鬧的樣子,引申泛指大豬。《墨子‧耕柱》:「狗豨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這是說,狗豬尚且有爭鬥,哪有士人沒有爭鬥的呢?
「豳」,ㄅㄧㄣ,形聲兼會意字,篆文從山豩(ㄅㄧㄣ)聲,豩也兼表駁雜之意,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豳與邠。本義為豳山,又用作古都邑名。這是古地名,在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周的先祖公劉即在此立國,《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於豳斯館。」(館:用作動詞,建房舍。)這句詩的意思是,忠厚啊公劉,他在豳地建造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