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妖」原來是指人為的災禍

今日世界,以泰國人妖最為出名,「人妖」被定義為專事表演的從小服用雌性激素而發育的男性,也就是說,「人妖」專指變性的男人。但中國古代的「人妖」一詞,與現代含義卻迥然不同。
「人妖」的重點在於「妖」,那麼,究竟何為「妖」?《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說:「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所謂「地反物為妖」,是指人間反常怪異的事物或現象,比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有草妖、鼓妖、夜妖、詩妖,這些都不是今天理解的妖怪,而是指反常怪異的現象:草妖指「隕霜不殺草」,降下的霜不能使草枯死;鼓妖指聲響巨大如同擊鼓的怪異之聲;夜妖指「雲風並起而杳冥」,令白晝如同黑夜的大風、地震之災異;詩妖指「怨謗之氣發於歌謠」。
因此,「人妖」一詞即指人間的反常現象,進而形容人為的災禍。《荀子•天論篇》詳細探討了這些人為的災禍:「物之已至者,人祅則可畏也:楛耕傷稼,楛耨失歲,政險失民;田穢稼惡,糴貴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祅。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謂人祅。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
「人祅」即「人妖」,「楛(ㄎㄨˇ)」是粗劣之意,「耨(ㄋㄡˋ)」指鋤草,「糴(ㄉㄧˊ)」指買米。疑難字既明,這段話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這是說在已經出現的事情中,所舉的這三種情況都屬於「人妖」,即人為的災禍,這才是最可怕的,因此荀子評價道:「三者錯,無安國。」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妖」的稱謂開始移用到人的身上。《南史•列傳第三十五》中記載了當時的一則新聞:「東陽女子婁逞變服詐為丈夫,粗知圍棋,解文義,遍遊公卿,仕至揚州議曹從事。事發,明帝驅令還東,逞始作婦人服而去,嘆曰:『如此之伎,還為老嫗,豈不惜哉。』此人妖也。」這裡的「人妖」是指東陽女子婁逞變裝扮為男人,與今天指變性的男人恰恰相反。
這就是「人妖」一詞的變遷,古今含義迥然不同,甚至剛好相反,真是有趣!

「入木三分」原來是形容王羲之的字

「入木三分」今天只用作形容詞,比喻描寫人或事物非常深刻,也用來比喻見解、議論非常深刻。但是最早的時候,這個成語卻是實指。人們通常以為既能「入木三分」,那麼一定是指雕刻的刻刀陷進木頭裡有三分之多,這是錯誤的。原來,「入木三分」是形容王羲之寫的字。
唐人張懷瓘所著《書斷》一書引用東晉書法家羊欣《筆陣圖》,講述了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有趣故事。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祕?』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少,恐不能祕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如果等到成人後再授予我,恐怕會埋沒了我年幼時的才華。」十二歲的王羲之用這樣的理由說服了父親,拿到了《筆說》這本祕笈,不到一個月的工夫,書法果然大進。
「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見到王羲之這一個月的字,立刻就猜到他正在學習前人的用筆之訣,流著眼淚說:「這孩子長大後一定會超過我的名聲。」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祝版」是祭祀時書寫祝文的木版,每次祭祀的祝文不同,因此要經常更換。這一年的冬至日,晉帝在北郊祭祀,祝版由王羲之書寫,寫完後工人刻字,發現王羲之的墨蹟竟然「入木三分」!
羊欣接著講述了一則神跡:「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蘭亭序》和《黃庭經》這兩篇著名的書法作品完成後,甚至感動了天臺丈人,從空中傳話褒獎王羲之。王羲之曾寫有《記白雲先生書訣》一文,白雲先生即天臺山的紫真道人,羊欣講的故事即由此附會而來。
今人已經很少學習毛筆字,因此「入木三分」的語源也早就不清楚了,真乃憾事!


「入鄉隨俗」到底是什麼樣的禮節?

俗話說「入鄉隨俗」,到一個地方就遵從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鄉」指鄉里,可想而知其風俗習慣覆蓋的面積之小。但最初的時候,這句俗語覆蓋的面積可比鄉里要大得太多了。
據《禮記•曲禮上》規定:「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鄭玄解釋說:「皆為敬主人也。禁謂政教;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國,城中也。」孔穎達則解釋得更加清楚:「境,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境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國,城中。城中如今國門內也。俗謂常所行也。入主人之城內,亦先問風俗常行也。」「門,主人之門也。諱,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為避之也。問諱而以門為限者,主人出至大門外迎客,客入門,方應交接,故於門為限也。」
原來,進入別的國家邊境的時候,要先問該國政治與教化方面的忌諱,此之謂「入境而問禁」;進入別的國家城門的時候,要先問該國城市之中所常行的風俗和厭惡的事情,此之謂「入國而問俗」;進入別人家門的時候,要先問主人祖先的名字,以便談話時加以避諱,此之謂「入門而問諱」。從國家到城市再到家門,古人關於「禁」、「俗」、「諱」的禮節區分得極其精細,後人已經不耐煩這種區分,因此就用「入鄉隨俗」一言以蔽之了。
岳飛的孫子岳珂在《桯史》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南宋年間,有兩位狂生,一位姓張,一位姓吳,胸懷大志卻不為人所知,聽說西夏有意入侵南宋,遂叛國而往。在西夏都城的酒家裡,二人劇飲終日,然後揮筆在牆壁上大書:「張元、吳昊,來飲此樓。」巡邏的人將二人捉拿,「夏酋詰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耶!』」。
原來,西夏國君的名字叫李元昊,張吳兩位狂生故意將元昊之名嵌入自己的名字裡面,目的是引人注目。李元昊以「入國問諱」詰問,是綜合了「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兩項禮節。兩位狂生的目的果然達到了,李元昊「竦然異之,日尊寵用事」。入國而不問諱,竟然還能達成這樣的效果,真是有趣!
「小丑」原來是指微賤之輩

今天的「小丑」一詞,用來比喻那些醜惡之徒,比如「鬼鬼祟祟的小丑」之類用法。但是在明清之前,這個詞絕無此義;而明清之後,這個詞又只用來稱呼戲曲中的丑角。「小丑」作為詈詞,不過是從丑角形象演化而來的。
《國語•周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恭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
周恭王到涇水邊遊玩,密康公隨從,有三個同姓的女子私奔而來。密康公的母親對他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周恭王。三隻野獸成群,三個人成眾,三位女子成粲。天子打獵的時候,不盡取群獸,諸侯對眾人行事要謙下,天子娶妃嬪要選三個不同姓的女子。粲是美好的事物,眾人把美好的事物獻給你,你有何德可以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更何況你這個小丑呢?小丑德小而兼備眾物,最終一定會滅亡。」
密康公哪裡捨得將三位美女獻給周恭王?結果一年後周恭王就滅了密國,應驗了他母親的預言。
小丑,韋昭解釋說:「丑,類也。王者至尊,猶且不堪,況爾小人之類乎?」原來,這裡的「丑」是「類」的意思,「小丑」即小人之類,微賤之輩。《禮記•學記》中說:「古之學者,比物丑類。」孔穎達解釋說:「古之學者,比方其事以丑類,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事學乃易成。」則「丑類」亦不同於今日對壞人的蔑稱,而是指以同類之事相比。
《後漢書•蓋勳傳》載:「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勳與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文苑列傳》載,黃香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他上疏辭讓,其中自稱「臣香小丑」,這些用法都是指微賤之輩,並非貶義詞。
明清時期,扮演滑稽角色的喜劇人物被稱作「小丑」,就是從微賤的小人引申而來。京劇中也把丑角稱作「小花臉」,屬於插科打諢、狡猾奸詐的小人物,於是「小丑」的稱謂就移用於比喻醜惡之徒,從此失去了原意。


「小李」原來是扒手的代稱

年輕的李姓小輩,人們往往親昵地稱之為「小李」。這麼簡單的一個稱謂,難道還有什麼有趣的掌故和故事不成?事實正是如此,而且極鮮為人知,原來在明清時期的都城北京城裡,人們管扒手叫「小李」。這個稱謂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明代官員、藏書家葉盛所著《水東日記》中有「小李」一條,替這個稱謂提出解答:「程明道先生外舅彭侍郎思永行狀云:『蜀人以交子貿易,藏腰間,盜善以小刃取之稠人中如己物。公捕獲一人,使疏其黨,得十餘輩,黥流之,盜遂絕。』此即今京師小李之類。小李云者,意為昔時此賊之首,猶健訟者所云鄧思賢耳。」
宋真宗時,張詠鎮蜀,擔心鐵錢過重不利於貿易,因此發明了名為「交子」的紙幣,當然也就給扒手盜取提供了便利。「黥(ㄑㄧㄥˊ)」是刻面塗墨之刑。葉盛將「京師小李」比之於蜀地之盜,可見當時的北京城裡已經通行「小李」之稱了。葉盛認為之所以將扒手稱作「小李」,是因為過去京師扒手的首領姓李,因此京師人引申而將一切扒手都以「小李」代稱。
葉盛又用「猶健訟者所云鄧思賢耳」來比附解釋「小李」這個代稱的現象。鄧思賢是誰?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五中記載:「世傳江西人好訟,有一書名《鄧思賢》,皆訟牒法也。其始則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則欺誣以取之;欺誣不可得,則求其罪劫之。蓋思賢,人名也,人傳其術,遂以之名書,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原來鄧思賢是江西的一位訟師,他將自己搬弄訟詞的經驗寫成一本書傳授生徒,人們就取名為《鄧思賢》,「鄧思賢」其名遂成為一切健訟者的代稱,「小李」的代稱正與之相同。
這一稱謂直到清代還在使用。清代學者沈濤所著《瑟榭叢談》載:「近世竊鉤之徒,竄身都市,潛於人叢中割取佩物,俗呼『剪綹』……京師則稱為『小李』。國初釋借山元璟《京師百詠》有《小李》詩:『都門喧熱名利區,白日奔走良可虞。中有小李善剽竊,如鬼如蜮滿路隅。』」
古代有許多有趣的俗語還沒有被發掘出來,因此不為人所知;不過,自本書出版之後,天下姓李的「小李」們可要當心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