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三寸不爛之舌
【簡單來說】口才非常好。
【原來如此】
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有兩個,一個出現在《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國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救,希望楚趙聯合,一起抵擋秦國。
平原君打算從門下的食客,挑選二十位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去楚國。只是能符合文武兼備條件的,只選出十九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薦,平原君勉強接納了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這時,毛遂拿著劍走向楚王,詳細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終於說服楚王。
平原君回到趙國,有感而發的說:「我從今以後,不敢再以貌取人了,我自以為絶不會漏掉好的人才,沒想到對毛遂,真的看走了眼。毛先生不是用卑微的態度和楚國談判,他義正辭嚴,讓趙國的地位有如九鼎、大鐘那般受到敬重;毛先生只用三寸之舌,詳細的向楚王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這是促使楚王答應和趙國合作的關鍵,這種口才,強過百萬大軍哪!我以後再也不會以外表來看待一個人了。」
另一個典故出現在《史記》的〈留侯世家〉。留侯是協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的軍師張良。
天下底定之後,漢高祖想廢掉原太子,立自己喜歡的戚夫人兒子趙王如意。吕后很惶恐,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有大臣對吕后建言:「張良善於謀略,皇上也信任他,請他出面,或許有機會可以改變高祖的想法。」
張良想起了四個人,這四人已經八十多歲,當初因聽說漢高祖待人無禮,逃避躲藏在山中,不肯在漢朝當官,但是皇上還是很敬重他們。
有一次朝中宴會,太子身後跟著四個人,皇上問:「他們是誰?」
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黄公。
高祖大驚失色:「我訪尋各位好幾年了,你們都躲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跟隨我兒子,願意和他交遊呢?」
「陛下看不起讀書人,喜歡罵人,我們凡事講求義理,不想受辱,只好逃躲。我們私下聽說太子仁義孝順,謙恭有禮,認識的人没有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效命的。」
後來高祖也就沒有另立太子了。張良有感的說:「我家世代在韓國為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花費千萬家財,替韓國向强秦報仇,天下震憾不已,『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現今憑藉著三寸之舌當了高祖的軍師,封地廣大,地位崇高,這樣的禮遇對一個平民來說,是再也不能超越的榮耀,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我願抛棄人世間的事情,追隨上古仙人赤松子的腳步,四處遨游。」
《史記》中,用「三寸之舌」或「三寸舌」,形容毛遂的口才極佳,或張良的自謙,後來演變為「三寸不爛之舌」這成語,都是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好。
【出處】漢朝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史記.留侯世家》
【造個句子】
小華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父母,為他買了一臺平板電腦。
【成語小劇場】
青蛙呱呱是動物村的村長。大家選他當村長,是有原因的。
動物村住了許多動物,發生爭執是常有的事。
俗語說:「凡事以和為貴。」呱呱就是個性好、人緣佳,又會
說話,當上村長後,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排解了不少村民的爭吵。
只是這爭吵有如潮水,一波未了,一波又起。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02三思而行
【簡單來說】做事謹慎小心。
【原來如此】
季文子是魯國三家大夫之一,掌握魯國的實際政權。雖然他權勢、地位非常顯赫,卻過著樸實的生活,家人穿的都是棉布衣,生活器具實用就好,不講究華美,人們都認為季文子是一位廉潔的人。
季文子做事謹慎小心,每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也就是多次的考量才下決定。
季文子去世後,人們還會傳述他的好,孔子也聽說了,不過孔子有他的看法,覺得「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兩次就夠了,反覆思考太多,下不了決定,反而變得猶豫不決,讓優點變成了缺點。
論語「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就是形容季文子做事要經過反覆的考慮,「三」不一定是「三次」,指的是「多次」的意思。這也是成語「三思而行」的由來,當成做事謹慎小心來使用。
【出處】戰國 孔子弟子等編《論語.公冶長》
【造個句子】
做每件事都要三思而行,不可魯莽,才不容易出錯。
【成語小劇場】
叩叩叩、叩叩叩!
「村長,快來評評理,這世界怎會變成這樣?」鱷魚止不住生氣的說:「我肚子餓,跟斑馬要根腿來吃,沒想到他竟踢我一腳。」
「呃,凡事要三思而行,」呱呱眨眨大眼睛,「如果斑馬少條腿,運動會誰來跑接力賽呢?」鱷魚覺得呱呱說的有道理,點點頭離開了。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03巾幗英雄
【簡單來說】女英雄或才華出眾的女子。
【原來如此】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曹操的重要助手。
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滅了蜀漢後,受魏文帝封為晉王,並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打敗曹魏,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宣帝紀〉便是記載司馬懿的事蹟。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魏國的軍事統領司馬懿帶兵與諸葛亮相抗,雙方部隊在渭南對陣,諸葛亮由南邊蜀地而來,戰術上必須急攻,好幾次對著司馬懿叫陣,但司馬懿卻採取拖延戰法,不跟諸葛亮直接對打。
諸葛亮知道相持不下,時間一久,對蜀軍非常不利,而如果發動強攻,魏軍守住深溝高嶺,要打敗魏軍恐非易事。
焦急的諸葛亮想出一個計策,他派人送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給司馬懿,並附上一封信,說司馬懿身為軍事統帥,卻不敢出兵迎戰,身為將領而不上戰場,就好像婦女戴著頭巾、髮飾一樣,司馬懿簡直就是個女子。
司馬懿看到信之後,雖然生氣,但他知道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加上魏國天子的阻止,司馬懿就是不出兵對戰,沒有中了諸葛亮的計謀。
〈宣帝紀〉中記載:「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就是「巾幗」兩字的由來,用來代表女性。
後來稱女英雄或者才華出眾的女子,便加上「英雄」兩字,成為「巾幗英雄」。
【出處】唐朝 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
【造個句子】
小貞是棒球隊的女選手,身手不輸男生,是一位巾幗英雄。
【成語小劇場】
不久,花花也來敲門。
花花是一隻母老虎。
去年颱風來襲,動物村一片狂風暴雨,眼看樹屋要被強風吹垮,猴小弟快被吹上天,好在花花及時發現,趕緊跳上樹,救出嚇壞的猴小弟。
這次事件,大家才知道面惡的花花,其實是古道熱腸的巾幗英雄!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簡單來說】口才非常好。
【原來如此】
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有兩個,一個出現在《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國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救,希望楚趙聯合,一起抵擋秦國。
平原君打算從門下的食客,挑選二十位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去楚國。只是能符合文武兼備條件的,只選出十九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薦,平原君勉強接納了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這時,毛遂拿著劍走向楚王,詳細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終於說服楚王。
平原君回到趙國,有感而發的說:「我從今以後,不敢再以貌取人了,我自以為絶不會漏掉好的人才,沒想到對毛遂,真的看走了眼。毛先生不是用卑微的態度和楚國談判,他義正辭嚴,讓趙國的地位有如九鼎、大鐘那般受到敬重;毛先生只用三寸之舌,詳細的向楚王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這是促使楚王答應和趙國合作的關鍵,這種口才,強過百萬大軍哪!我以後再也不會以外表來看待一個人了。」
另一個典故出現在《史記》的〈留侯世家〉。留侯是協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的軍師張良。
天下底定之後,漢高祖想廢掉原太子,立自己喜歡的戚夫人兒子趙王如意。吕后很惶恐,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有大臣對吕后建言:「張良善於謀略,皇上也信任他,請他出面,或許有機會可以改變高祖的想法。」
張良想起了四個人,這四人已經八十多歲,當初因聽說漢高祖待人無禮,逃避躲藏在山中,不肯在漢朝當官,但是皇上還是很敬重他們。
有一次朝中宴會,太子身後跟著四個人,皇上問:「他們是誰?」
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黄公。
高祖大驚失色:「我訪尋各位好幾年了,你們都躲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跟隨我兒子,願意和他交遊呢?」
「陛下看不起讀書人,喜歡罵人,我們凡事講求義理,不想受辱,只好逃躲。我們私下聽說太子仁義孝順,謙恭有禮,認識的人没有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效命的。」
後來高祖也就沒有另立太子了。張良有感的說:「我家世代在韓國為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花費千萬家財,替韓國向强秦報仇,天下震憾不已,『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現今憑藉著三寸之舌當了高祖的軍師,封地廣大,地位崇高,這樣的禮遇對一個平民來說,是再也不能超越的榮耀,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我願抛棄人世間的事情,追隨上古仙人赤松子的腳步,四處遨游。」
《史記》中,用「三寸之舌」或「三寸舌」,形容毛遂的口才極佳,或張良的自謙,後來演變為「三寸不爛之舌」這成語,都是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好。
【出處】漢朝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史記.留侯世家》
【造個句子】
小華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父母,為他買了一臺平板電腦。
【成語小劇場】
青蛙呱呱是動物村的村長。大家選他當村長,是有原因的。
動物村住了許多動物,發生爭執是常有的事。
俗語說:「凡事以和為貴。」呱呱就是個性好、人緣佳,又會
說話,當上村長後,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排解了不少村民的爭吵。
只是這爭吵有如潮水,一波未了,一波又起。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02三思而行
【簡單來說】做事謹慎小心。
【原來如此】
季文子是魯國三家大夫之一,掌握魯國的實際政權。雖然他權勢、地位非常顯赫,卻過著樸實的生活,家人穿的都是棉布衣,生活器具實用就好,不講究華美,人們都認為季文子是一位廉潔的人。
季文子做事謹慎小心,每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也就是多次的考量才下決定。
季文子去世後,人們還會傳述他的好,孔子也聽說了,不過孔子有他的看法,覺得「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兩次就夠了,反覆思考太多,下不了決定,反而變得猶豫不決,讓優點變成了缺點。
論語「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就是形容季文子做事要經過反覆的考慮,「三」不一定是「三次」,指的是「多次」的意思。這也是成語「三思而行」的由來,當成做事謹慎小心來使用。
【出處】戰國 孔子弟子等編《論語.公冶長》
【造個句子】
做每件事都要三思而行,不可魯莽,才不容易出錯。
【成語小劇場】
叩叩叩、叩叩叩!
「村長,快來評評理,這世界怎會變成這樣?」鱷魚止不住生氣的說:「我肚子餓,跟斑馬要根腿來吃,沒想到他竟踢我一腳。」
「呃,凡事要三思而行,」呱呱眨眨大眼睛,「如果斑馬少條腿,運動會誰來跑接力賽呢?」鱷魚覺得呱呱說的有道理,點點頭離開了。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03巾幗英雄
【簡單來說】女英雄或才華出眾的女子。
【原來如此】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曹操的重要助手。
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滅了蜀漢後,受魏文帝封為晉王,並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打敗曹魏,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宣帝紀〉便是記載司馬懿的事蹟。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魏國的軍事統領司馬懿帶兵與諸葛亮相抗,雙方部隊在渭南對陣,諸葛亮由南邊蜀地而來,戰術上必須急攻,好幾次對著司馬懿叫陣,但司馬懿卻採取拖延戰法,不跟諸葛亮直接對打。
諸葛亮知道相持不下,時間一久,對蜀軍非常不利,而如果發動強攻,魏軍守住深溝高嶺,要打敗魏軍恐非易事。
焦急的諸葛亮想出一個計策,他派人送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給司馬懿,並附上一封信,說司馬懿身為軍事統帥,卻不敢出兵迎戰,身為將領而不上戰場,就好像婦女戴著頭巾、髮飾一樣,司馬懿簡直就是個女子。
司馬懿看到信之後,雖然生氣,但他知道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加上魏國天子的阻止,司馬懿就是不出兵對戰,沒有中了諸葛亮的計謀。
〈宣帝紀〉中記載:「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就是「巾幗」兩字的由來,用來代表女性。
後來稱女英雄或者才華出眾的女子,便加上「英雄」兩字,成為「巾幗英雄」。
【出處】唐朝 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
【造個句子】
小貞是棒球隊的女選手,身手不輸男生,是一位巾幗英雄。
【成語小劇場】
不久,花花也來敲門。
花花是一隻母老虎。
去年颱風來襲,動物村一片狂風暴雨,眼看樹屋要被強風吹垮,猴小弟快被吹上天,好在花花及時發現,趕緊跳上樹,救出嚇壞的猴小弟。
這次事件,大家才知道面惡的花花,其實是古道熱腸的巾幗英雄!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